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337411
编辑推荐
本书简明易懂,从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开始介绍,阐述临床*常用的2种监测方式: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然后从监测心输出量的角度出发,着重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如漂浮导管、PiCCO监测、超声心动图等,非常实用。本书与其他血流动力学监测专著不同之处在于,简明扼要地介绍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从原理到临床,非常简洁,而且配图精美,容易被初学者掌握。
内容简介
《ICU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与原理》一书共7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开篇详细阐述了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动脉波形分析,继而描叙了心输出量和氧输送的概念及监测的方法,强调了掌握病理生理特点的重要性。本书着重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包括热稀释法、跨肺热稀释法、超声心动图法及多普勒技术等,*后详细说明了临床常用监测容量反应性的方法。
目 录
引言……………………………………………… 1
第1章 血压….. ………………………………….. 3
1.1 血压测量……………………………………… 3
1.1.1 无创血压测量………………………………… 3
1.1.2 有创血压测量………………………………… 4
1.2 MAP………………………………………….. 6
1.2.1 定义、计算和正常值…………………………… 6
1.2.2 血压、血流阻力………………………………. 6
1.2.3 血液黏度、阻力血管…………………………… 7
1.2.4 MAP 及 MAP 变化的意义….. …………………… 7
1.3 脉压…………………………………………. 8
1.3.1 容量血管的定义………………………………. 8
1.3.2 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反射波的定义………………….. 8
1.3.3 当前模型……………………………………. 8
1.3.4 主动脉脉压………………………………….. 9
1.3.5 外周脉压…………………………………… 10
1.4 舒张压……………………………………….. 10
1.5 收缩压……………………………………….. 11
参考文献………………………………………….. 11
第 2 章 心输出量及其衍生参数的监测.. ……………… 13
2.1 肺动脉导管测定心输出量…………………………. 13
2.1.1 指示剂稀释技术………………………………. 13
2.1.2 热稀释技术………………………………….. 13
2.2 跨肺热稀释法………………………………….. 16
2.2.1 跨肺热稀释法测量 CO………………………….. 16
2.2.2 测量全心舒张末期容积和胸腔内血容积…………….. 17
2.2.3 ITBV 的计算…………………………………. 19
2.2.4 EVLW 的测定………………….. ……………. 19
2.2.5 全心射血分数的计算…………………………… 20
2.2.6 跨肺热稀释法可用于动脉脉搏轮廓分析的校准……….. 21
2.3 应用化学指示剂测定 CO………………………….. 21
2.4 未经校准的脉搏轮廓分析…………………………. 22
2.5 应用稀释指示剂的其他技术……………………….. 22
2.5.1 吲哚菁绿或三碳菁染料…………………………. 22
2.5.2 锂…………………………………………. 23
2.6 Fick方法……………………………………… 23
2.6.1 常规方法……………………………………. 23
2.6.2 CO2 消耗……………………………………. 24
2.6.3 CO2 再呼吸………………………………….. 24
2.6.4 可溶性惰性气体………………………………. 25
2.7 多普勒方法……………………………………. 25
2.7.1 方法……………………………………….. 25
2.7.2 连续或脉冲多普勒…………………………….. 25
2.8 用于测量 CO的多普勒方法…………… ………….. 26
2.8.1 超声心动图………………………………….. 26
2.8.2 胸骨上多普勒………………………………… 26
2.8.3 经气管多普勒………………………………… 27
2.8.4 经食管多普勒………………………………… 27
2.9 胸部生物阻抗………………………………….. 27
2.10 测量 CO的其他方法…………………………….. 28
2.10.1 根据流量模型的方法………………………….. 28
参考文献………………………………………….. 29
第3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35
3.1 肺动脉导管测量肺动脉阻塞压……………………… 35
3.1.1 原理……………………………………….. 35
3.1.2 测量的有效性………………………………… 35
3.1.3 肺动脉导管在肺动脉中的位置……………………. 36
3.1.4 肺动脉导管在循环衰竭中的诊断应用………………. 38
3.1.5 PAOP 对左心室前负荷的评价…………………….. 38
3.1.6 PAOP 作为肺过滤压的标志………………………. 39
3.2 经中心静脉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 39
3.2.1 中心静脉导管………………………………… 39
3.2.2 CVP………………………………………… 40
3.2.3 平均体循环压的测量…………………………… 41
3.2.4 静脉回流的阻力………………………………. 42
3.2.5 静脉储备和心输出量…………………………… 42
3.2.6 CVP 测量原则………………………………… 42
参考文献………………………………………….. 44
第 4 章 氧供与氧需的监测…………………………… 47
4.1 生理学基础……………………………………. 47
4.2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47
4.3 SvO2 与局部氧合……………………………….. 48
4.4 ScvO2 的作用………………………………….. 48
参考文献………………………………………….. 49
第 5章 超声心动图…………………………………. 51
5.1 CO的测量……………………………………… 51
5.2 心搏出量的测量………………………………… 51
5.3 二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心搏出量……………………… 51
5.4 多普勒超声估算压力阶差…………………………. 53
5.4.1 简化的伯努利方程…………………………….. 53
5.4.2 估算收缩期肺动脉压…………………………… 54
5.5 左心室充盈压评估………………………………. 54
5.6 右心室功能评估………………………………… 56
参考文献………………………………………….. 59
第 6章 容量反应性动态指标………………………….. 61
6.1 被动抬腿试验评估前负荷依赖……………………… 61
6.2 机械通气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的应用………………. 62
6.2.1 收缩压呼吸变异率…………………………….. 62
6.2.2 脉压变异率(ΔPP)的测定……………………… 63
6.2.3 SVV 的测定………………………………….. 64
6.2.4 脉搏波描记法………………………………… 65
6.2.5 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ΔIVC)的测量……………… 66
6.2.6 上腔静脉呼吸变异率(ΔSVC)的测量……………… 66
6.2.7 射血前期和心室射血时间的测量………………….. 67
参考文献………………………………………….. 69
第 7 章 展望……………………………………… 73
参考文献………………………………………….. 75
索引……………………………………………… 77
前 言
中文版前言
随着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师更倾向于使用微创的监测技术。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的肺动脉导管(PAC)相比,目前多种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都更容易操作和实施,在高危人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日常临床实践中,这些微创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如何合理地使用,需要临床医师充分了解其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参数设置、参数解读以及特殊临床状况下的有效性。同一个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师理解和解读可能有所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必然导致临床干预的不一致性,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错误方案。因此,正确掌握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必须对其监测的原理非常熟悉。本书即针对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分析其原理、可行性、有效性以及病理生理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回顾跨肺热稀释法心输出量测量技术、超声多普勒技术、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等。作为中日友好医院 SICU 重症超声与血流动力学临床专修班(具体内容请关注下方“循环重症”微信平台:微信号“zryhyyicu”)专用教材之一,本书编辑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便于使用。
本书翻译以中日友好医院 SICU 年轻医师为主,院外多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知识的医学专家担任审校。本书翻译力求定义准确、概念清晰、层次分明,文字上精炼易懂,从临床实际出发,突出各项参数及设备的实用性及有效性,希望能为广大重症医学科医师提供参考。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本书编译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因水平有限,译校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刚 段军
2018 年 4 月
中文版序言
自1958年Peter Sofar教授设立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至今,重症医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重症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重症医学人辛勤劳作,扬鞭奋蹄,业务有了长足进步,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专业的不足之处。虽然各个重症医学科规模、构建基本完成,但从事重症医学的医师来源复杂多样,各个重症科室历史背景及管理体制各不相同,甚至各个医院接收的危重症患者人群都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国内重症医学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导致不同单位重症科室,甚至同一单位科室同事之间,对于同样一个患者的治疗存在不同看法,甚至产生较大分歧。究其原因,重症医学科还属于一个年轻的学科。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是,对不同背景的重症医学科医师进行基础化、规范化培训,使得同行之间、同事之间的交流能够处在同一个层面。更为深远的是,让这个学科后继有人,让这个学科经久不衰,把老一辈或者国外同行先进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不那么迷茫,不再摸索着前行,从而从整体上推动这个学科的繁荣和进步。令人欣喜的是,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人经过30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循环重症、呼吸重症、腹腔重症、产科重症等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一直坚持致力于学术推广及规培带教工作,致力于建设经典的学院型医院。
《ICU 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与原理》由我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中青年医师主译,是一本指导临床危重症血流动力学实践的读本。全书共7章内容,涉及和涵盖压力指标、容量指标、监测技术、氧代谢、超声心动图、容量评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给广大规培轮转医师和进修医师当作教材使用。教学中发现,该书内容短小精辟,许多细节很难在现有教科书中查询到,对于基层从事危重症患者诊疗的临床医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有了将该书尽早出版发行的想法,以使更多读者能从中受益。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通过翻译、吸收和消化国外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交流,促进国内重症医学专业的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相长,这也是出版本书的目的之一。最后,以一首词作为结语,是以为序。让我们共同期待,我们的重症医学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的重症医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临江仙 •寄语也曾东瀛习重症,又曾美欧西行。流年岁月去无声。书苑杏林里,躬耕至黎明。三十余年如电影,不再当年豪英。满园春色喜天晴。樱花东街亭,书生起引领。
孙阳
2018年4月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