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120260
一本书告诉你: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洞悉舆论场!
二十余个热点案例。
在线舆论背后的刀光剑影,解读舆论应对的成败得失。
党政干部如何引导舆论的实战手册。
本书由《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赵强结合多年实践经历,以舆论现象观察者、舆论调控参与者、舆论引导实践者以及舆论生态深刻嬗变见证者的视角,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感受舆论脉动,审视舆论现象,触摸舆论的魅力。
本书复盘舆论热点,科普舆论现象,建言舆论战略,既可以是普通读者了解舆论现象的手边闲书,也可以是舆论工作者盘点舆论得失的理论参考,还可以是舆论研究者探讨舆论安全的学术资料。
不论是媒体从业人员,还是各级党政干部,也包括身处舆论场中的你我,这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好书!
舆论者,国之利器也
蒂勒森来了
特朗普发推
舆论与外交
舆论的锋芒
舆论的沙场
“舆贩”手里的“假舆”
痛点即卖点
售假的“舆贩”
600万助选
舆论的能量
能量的根源
“舆贩”的崛起
谁为舆论献祭
舆论的标签
标签的魔力
标签经济学
标签化思维
舆论的祭坛
当舆论患上“泸县综合征”
泸县坠落
动车之殇
共性问题
警钟长鸣
危机处置
舆论市场经济学
不良直播
新闻自由
舆论市场
中国经验
通行规则
转型时期的舆论“四胞胎”
深圳四胞胎
“转型四胞胎”
舆论的焦虑
社会黏合剂
“裸奔”的年代
“鲁驴怼车”说舆情
吃饱了撑的
倒奶的困惑
世事多奇葩
走进新时代
未雨先绸缪
责任领导扛
“反三俗”的舆论逻辑
维度的意义
“三俗”的进逼
安全的忧虑
管理的规律
舆论啊,你这个骗子
舆论软肋
谁是“骗子”
“拟态”世界
定义“舆论”
谨慎使用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
舆论造势
设置议题
有力武器
抓住契机
主动出击
陷入“公地悲剧”的舆论场
书记抄袭
陈年往事
舆论政治
千里之堤
舆论背后的“乌合之众”
假装在北京
“舆论”是什么
躁动的“群体”
推倒苏联大厦的舆论操盘手
群狼环伺
自毁长城
舆论如何弄散人心
传播失效
引导失灵
自我更新失当
居安思危
剪不断、理还乱的舆论场
三个引子
国家舆论
意识形态
政党舆论
新闻舆论
公众舆论
总结一下
额外的话
定制中国版舆论叙事
鸡同鸭讲
国家形象
战略问题
外部环境
话语体系
中国智慧
切莫坐等“舆论”告急
舆论与安全
“舆论”的安全
“舆论安全”三兄弟
“舆论安全”的亲戚
“舆论安全”的个性
“舆论安全”的对话空间
“代理人”战争
为何“撕破脸”
谁在玩“双标”
大舆论格局
“舆论安全”正逢天时、地利、人和
时代的刚需
理论的准备
现实的命题
另一个机遇
大舆论战略
目标原则
阵地建设
队伍建设
能力建设
附录
透视西方传播权力转移的背后
谁是“民族主义媒体”——在第15届中日韩媒体三边交流会上的演讲
日本,我是一名来自南京的媒体人——在第13届中日韩媒体三边交流会上的演讲
警惕“悬疑新闻”背后的“标题党”
增强舆论管理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警惕网络负能量
从“占领华尔街”运动透视西方“独立媒体”
美国校园血案背后的媒体责任
参考文献
后记
当舆论能力成为“时代刚需”
卢新宁
“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们时代是如此。”黑格尔两百年前的这句话,放在今天尤为贴切。
如果说,当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那么今天,从PC到移动,从微博到微信,从客户端到视频直播……借助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载体,舆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也更加强大。对党和国家来说,把握定位舆论已经上升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战略高度;对媒体人而言,观察分析舆论也成为“苟日新、日日新”的职业课题。
拿到赵强的《舆论的脾气》,深感这是一部应时之作。“观媒”“察舆”本是媒体人的分内事,然而时至今日,普通人也能对中外舆论热点如数家珍。何况,舆论喜新厌旧,若只是综述人人皆知的陈年旧事,大家不免兴味索然。可喜的是,赵强此书,梳理了过去几年的舆论热点,以生动的笔墨娓娓道来,像老友夜话、饭桌聊天,同时又由浅入深,穿过“事情”、透过“舆情”,驰骋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各领域,尝试挖掘出今天中国舆论生态的本质属性,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这些本质属性,即他说的“舆论的脾气”。
把握舆论的脾气,赵强有独特的优势。他是新闻科班出身,毕业后又先后走进中宣部、求是杂志社和人民日报社的大院。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幕后到台前,审视舆论现象,亲历舆论调控,参与舆论交锋。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比一般人更能感受舆论的脉动,感悟舆论的悲喜,感怀舆论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干部除在政治上可靠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这本书中,作者对“舆论”这个工作对象进行了冷静细致的理性思考和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舆论工作的耿耿“初心”。
我们常说,舆论如过山车。这既是在说,向心力、离心力叠加交错的舆论场,方向走势瞬息万变,起承转合扑朔迷离,同时也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呼啸之中,人们往往情绪失控、身不由己,忙于随波起伏、闭眼尖叫。此时,若能穿越人声鼎沸,超越随声附和,就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本书中,对于“敏感”问题,没有刻意回避;对于“大众”,也没有刻意讨好,始终保持着一种持中冷峻的观察视角。比如,在赵强看来,“标签化”或许是新媒体时代的“罪”,但若能洞悉人类自始至终存在节约交易成本的社会惯性,说服大家进入一个认真说理的场域,那么更容易消解标签化的负向影响力;比如,舆论是一块磨刀石,舆情可以砥砺治理,但舆论也很可能是哈哈镜,应当重视但切勿盲从。类似的思维火花随处闪烁。
立足今天的中国舆论生态,有两个命题早已不可回避:一是如何在国内舆论场做好舆论引导,二是如何在国际舆论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要强起来,获得与国家硬实力相匹配的舆论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刚需。这种舆论能力,既是舆论的认识水平,也是舆论的生产能力、引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一般意义上,这种能力常被放在国家层面审视。但谁都不能否认,它必须落实到具体工作与具体的人上面。本书不仅针对普通大众悉心“科普”,更对需要经常与舆情交锋的媒体从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言之切切,可见作者拳拳之心。
“舆论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自古至今,由中到外。”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不仅意味着它常有载舟覆舟的威力,也暗示着它常有冲开时代关口的滚滚势能;不仅意味着“逝者如斯夫”,我们面对和处理具体舆情的时间窗口如此有限,更是在说,我们所面对的舆论早已不是一条“内流河”,而是在时刻与世界舆论的冷暖激荡中,成为国际交流与交锋的“主航道”。今天,我们的使命是打通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通过对话交流与国际合作,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让这条奔涌的“河流”,不致因国内外落差的悬殊而成为危险的“悬河”。
在本书中,赵强对“舆论安全”作了大篇幅论述,这延续了他博士论文的思考,也击中了今天中外普遍关心的焦点议题。我想,安全永远是能力的副产品,是把握规律的自然结果。钱塘江上,善于搏浪的健儿能溯迎而上,“手把红旗旗不湿”;但若是不懂潮汛的人,即使退在岸边数丈外,也可能被浪头打翻甚至卷入江中。其中进与退、攻与守、安与危的道理,不言而喻。时代大河奔涌,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仅作岸上观自是不够,看潮涨潮落,更需要看到涨落背后的引力。阅读此书,能目睹时代的伟力,回味舆论的威力,也能看到思维的活力。
是为序。
(作者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舆论安全命题学术性、实践性兼具。十年前将其作为论文选题,需要学术敏锐性和前瞻性。十年来,坚持结合工作实际,继续作进一步观察、解读、分析和建言,则需要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 祝贺本书出版!
——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研究员,中央联系高级专家 王学东
舆论作为一种"舆人之论",是观点集合,也是意见表达。在众声喧哗的数字化时代,舆论如何设置议题,引导思考,提升境界,不仅仅是传播艺术,更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深刻实践。《舆论的脾气》用"脾气"定性舆论,用辩证思维表达独特社会观察与理性感悟,风骨与洞见令人赞叹。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会长 顾理平
在舆论江湖摸爬滚打多年之后,读到赵强这本《舆论的脾气》,不胜感慨。这些年舆论场上的刀光剑影历历在目,对照赵强给出的学理性思考,甚是解渴。摸准舆论的脾气,再推动它与中国的政治、社会良性对接,才会有榫卯之准。好书!
——《环球时报》社总编辑 胡锡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