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947682
内容简介
陈广胜*的《三国大榜单(**对决的历史余味)》是一本关于三国人物的文论合集,从三国人物各方面“硬实力”进行比较,对三国人物性格及这些人物在三国时期对政治格局的影响进行了梳理,通过人物这个维度体现作者关于三国的个人思考。
目 录
卷首 三国的博弈与均衡 豪杰排行 蜀汉五虎将武功榜 曹操麾下四大骁将 东吴四大都督排行榜 三国史上的神勇突围 三国史上的射手榜 三国封邑大榜单 双雄对垒 曹操VS刘备:谁的武艺更强 周瑜VS诸葛亮:谁更忌妒谁 诸葛亮VS司马懿:谁更胜一筹 荀攸VS郭嘉:谁更受曹操赏识 吕布VS典韦:谁更勇猛 姜维VS邓艾:谁更能征善战 谁数 三国能屈能伸的君王 曹操麾下的头牌将军 曹操的功勋谋臣 刘备的首席军事高参 孙权阵营的勇将 三国爱哭的人 附录 戏说三国武功第二人
在线试读
三国的博弈与均衡 一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向樊城发起了进攻。
此前刘备刚赢得汉中之争,随即派孟达攻占了房陵郡,继而令刘封与之合兵逼降上庸太守申耽。如果关羽攻下襄樊,那么与汉中、上庸将连成一线,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刘备对曹魏连战告捷,无疑让孙权心情复杂。自建安十三年(208)孙、刘结盟以来,曹操一直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在这场纷繁复杂的博弈中,曹魏是实力超强的一方,孙权、刘备只有联手才能自保。赤壁之战正是“两弱”合力胜“一强”的范例,并由此初步形成南北对峙的均衡态势。从某种角度看,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向樊城发起了进攻。
此前刘备刚赢得汉中之争,随即派孟达攻占了房陵郡,继而令刘封与之合兵逼降上庸太守申耽。如果关羽攻下襄樊,那么与汉中、上庸将连成一线,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刘备对曹魏连战告捷,无疑让孙权心情复杂。自建安十三年(208)孙、刘结盟以来,曹操一直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在这场纷繁复杂的博弈中,曹魏是实力超强的一方,孙权、刘备只有联手才能自保。赤壁之战正是“两弱”合力胜“一强”的范例,并由此初步形成南北对峙的均衡态势。从某种角度看,刘…
三国的博弈与均衡 一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向樊城发起了进攻。
此前刘备刚赢得汉中之争,随即派孟达攻占了房陵郡,继而令刘封与之合兵逼降上庸太守申耽。如果关羽攻下襄樊,那么与汉中、上庸将连成一线,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刘备对曹魏连战告捷,无疑让孙权心情复杂。自建安十三年(208)孙、刘结盟以来,曹操一直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在这场纷繁复杂的博弈中,曹魏是实力超强的一方,孙权、刘备只有联手才能自保。赤壁之战正是“两弱”合力胜“一强”的范例,并由此初步形成南北对峙的均衡态势。从某种角度看,刘备赢了曹操属战略上的利好,表明天平有向弱势方倾斜的可能性。
然而,孙权心头的另一种滋味更是翻江倒海。赤壁之战全凭周瑜在前线指挥,刘备的两万人马仅仅起了一点辅助作用,可战后分羹却抢在前头。趁着周瑜与曹仁力战的间隙,刘备在江南一口气拿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次年,刘备表孙权为徐州牧,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前者纯粹是一张空头支票,后者却得到许多实利。不仅如此,刘备以请求督统荆州之名,瞄上了周瑜费九牛之力夺取的江陵,并终借得南郡。因此,赤壁之战仅仅让孙权添了江夏郡,除曹操继续占有南阳郡和以襄阳为中心的南郡另一半之外,刘备一举将其余四个半郡纳入囊中。
对于这一分配格局,孙权从内心里不爽。事实上,周瑜早就料到刘备会成为博弈的对手,也试图加以控制。①但孙权站得更高,思虑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应当广揽英雄,加上刘备并不容易被制服,故未予采纳。鲁肃则一语中的,认为将荆州借给刘备,以此安抚百姓,既为曹操树敌,又使自己树党,可谓上策。②也就是说,面对曹操这个强敌,刘备固然不可缺孙权的援助,孙权也需要刘备形成掎角之势。孙权出借荆州,非因血浓于水的友情,实因独木难擎的形势。既然与曹操缺乏一对一博弈的底气,那只有扶持第三方,让更多势力参与角逐,从而拓展回旋余地。所以明知刘备占了便宜,孙权也宁可用局部的利益失衡,换取全局的战略主动。毕竟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案,就只有接受不坏的那种结果。
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高明的博弈者。而刘备有力的筹码,恰恰在于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建安十三年(
208)十月,诸葛亮前往东吴,首先给孙权出了一道选择题:“如果能用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如早点与曹操绝交;如果不能与他对抗,何不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向曹操称臣呢?!”对刘备而言,是战是降已毫无退路——他既无地盘可资谈判,又早有投曹又叛曹的前科,此时“死猪不怕开水烫”,只能做一个百分之百坚定的抵抗者。但孙权“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如此丰厚的资源反意味着决策风险,以致博弈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随之而来的沉没成本。正因如此,孙权走的每一步棋就比刘备更费心机。
当刘备求借南郡之时,拒绝或许是孙权的反应,但这势必与对方产生隔阂。那时的孙权虽然无须看刘备脸色,可却需要帮手来巩固基业。刘备并无太多既得利益,没有坛坛罐罐反能轻装上阵。即使与孙权闹崩,就像游牧部落也自可随处迁徙。孙刘联盟假如解体,后果是被曹操各个击破。而损失的不是刘备,正是拥有富饶江东的孙权。由此来看,处于次强一方的孙权,比弱小的刘备还要关切结盟的可持续性。刘备则可采取经济学中“智猪博弈”的策略,通过必要的依附和等待,赢得搭便车的纳什均衡①。
所以,孙权虽不情愿借南郡,但考虑到借的总体收益大于综合成本,于是达成了一份理性的合约。
曹操的反应很能说明问题。在获悉孙权借地的当儿,他正在写字,居然震惊得将手中的笔掉到地上。
②可见,不希望刘备得荆州的是曹操。假如按“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的逻辑,孙权慷慨借地,在战略层面上完全正确。然而,时间一晃过去了九年,当关羽开始攻打樊城的时候,孙权的内心越来越失去了平衡。
P3-5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向樊城发起了进攻。
此前刘备刚赢得汉中之争,随即派孟达攻占了房陵郡,继而令刘封与之合兵逼降上庸太守申耽。如果关羽攻下襄樊,那么与汉中、上庸将连成一线,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刘备对曹魏连战告捷,无疑让孙权心情复杂。自建安十三年(208)孙、刘结盟以来,曹操一直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在这场纷繁复杂的博弈中,曹魏是实力超强的一方,孙权、刘备只有联手才能自保。赤壁之战正是“两弱”合力胜“一强”的范例,并由此初步形成南北对峙的均衡态势。从某种角度看,刘备赢了曹操属战略上的利好,表明天平有向弱势方倾斜的可能性。
然而,孙权心头的另一种滋味更是翻江倒海。赤壁之战全凭周瑜在前线指挥,刘备的两万人马仅仅起了一点辅助作用,可战后分羹却抢在前头。趁着周瑜与曹仁力战的间隙,刘备在江南一口气拿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次年,刘备表孙权为徐州牧,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前者纯粹是一张空头支票,后者却得到许多实利。不仅如此,刘备以请求督统荆州之名,瞄上了周瑜费九牛之力夺取的江陵,并终借得南郡。因此,赤壁之战仅仅让孙权添了江夏郡,除曹操继续占有南阳郡和以襄阳为中心的南郡另一半之外,刘备一举将其余四个半郡纳入囊中。
对于这一分配格局,孙权从内心里不爽。事实上,周瑜早就料到刘备会成为博弈的对手,也试图加以控制。①但孙权站得更高,思虑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应当广揽英雄,加上刘备并不容易被制服,故未予采纳。鲁肃则一语中的,认为将荆州借给刘备,以此安抚百姓,既为曹操树敌,又使自己树党,可谓上策。②也就是说,面对曹操这个强敌,刘备固然不可缺孙权的援助,孙权也需要刘备形成掎角之势。孙权出借荆州,非因血浓于水的友情,实因独木难擎的形势。既然与曹操缺乏一对一博弈的底气,那只有扶持第三方,让更多势力参与角逐,从而拓展回旋余地。所以明知刘备占了便宜,孙权也宁可用局部的利益失衡,换取全局的战略主动。毕竟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案,就只有接受不坏的那种结果。
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高明的博弈者。而刘备有力的筹码,恰恰在于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建安十三年(
208)十月,诸葛亮前往东吴,首先给孙权出了一道选择题:“如果能用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如早点与曹操绝交;如果不能与他对抗,何不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向曹操称臣呢?!”对刘备而言,是战是降已毫无退路——他既无地盘可资谈判,又早有投曹又叛曹的前科,此时“死猪不怕开水烫”,只能做一个百分之百坚定的抵抗者。但孙权“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如此丰厚的资源反意味着决策风险,以致博弈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随之而来的沉没成本。正因如此,孙权走的每一步棋就比刘备更费心机。
当刘备求借南郡之时,拒绝或许是孙权的反应,但这势必与对方产生隔阂。那时的孙权虽然无须看刘备脸色,可却需要帮手来巩固基业。刘备并无太多既得利益,没有坛坛罐罐反能轻装上阵。即使与孙权闹崩,就像游牧部落也自可随处迁徙。孙刘联盟假如解体,后果是被曹操各个击破。而损失的不是刘备,正是拥有富饶江东的孙权。由此来看,处于次强一方的孙权,比弱小的刘备还要关切结盟的可持续性。刘备则可采取经济学中“智猪博弈”的策略,通过必要的依附和等待,赢得搭便车的纳什均衡①。
所以,孙权虽不情愿借南郡,但考虑到借的总体收益大于综合成本,于是达成了一份理性的合约。
曹操的反应很能说明问题。在获悉孙权借地的当儿,他正在写字,居然震惊得将手中的笔掉到地上。
②可见,不希望刘备得荆州的是曹操。假如按“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的逻辑,孙权慷慨借地,在战略层面上完全正确。然而,时间一晃过去了九年,当关羽开始攻打樊城的时候,孙权的内心越来越失去了平衡。
P3-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