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055271
内容提要
本卷共六篇。*篇矿井水工环地质基础,介绍了地下水基本知识、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原理、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环境地质基本理论等。第二篇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基础,介绍了矿井充水条件分析、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水文地质试验、矿井(区)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矿井涌水量计算、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等。第三篇矿井水害防治,介绍了矿井水害预测预报、矿区地表水防治、井下防治水技术、不同类型水害防治方法、矿井水害应急救援及预案编制等。第四篇矿区供水,介绍了矿区需水量的确定与水源地选择、地下水资源评价、矿区地下水综合利用等。第五篇煤矿工程地质,介绍了煤矿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井巷围岩稳定性评价、煤矿工程地质工作等。第六篇煤矿环境与灾害地质,介绍了煤矿矿区岩溶地面塌陷、开采沉陷、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及矿区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等。
本手册可作为煤矿水文地质及防治水、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技术人员,煤矿生产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煤炭地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书和参考书,也可作为煤炭及相关院校地质、水文地质等专业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矿井水工环地质基础
1地下水基本知识
1.1术语定义
1.2地球中水的分布及水循环
1.2.1地球中水的分布
1.2.2地球中的水循环
1.2.3影响地下水形成与变化的自然地理因素
1.2.4气象水文资料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1.3地下水的赋存
1.3.1岩石中的空隙
1.3.2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3.3与水有关的岩石性质
1.3.4含水层与隔水层
1.4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1.4.1地下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定性表示方法
1.4.2水质分析项目及成果表示方法
1.4.3地下水化学成分分类方法
1.4.4水化学工作中常用资料及数据
1.4.5地下水水化学图
1.5地下水的分类及特征
1.5.1地下水的分类
1.5.2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5.3泉的类型及其特征
2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原理
2.1术语定义
2.2渗流基本定律
2.2.1地下水流态的判别
2.2.2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及适用范围
2.2.3非线性渗透定律
2.3地下水运动基本微分方程
2.3.1非稳定流基本微分方程
2.3.2稳定流基本微分方程
2.4定解条件
2.5地下水向集水建筑物的稳定运动
2.5.1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2.5.2流量与水位降深关系的经验公式
2.5.3地下水向干扰井群的稳定运动
2.5.4边界附近稳定井流
2.5.5地下水向不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2.5.6地下水向水平集水建筑物的稳定运动
2.6地下水向集水建筑物的非稳定运动
2.6.1地下水向承压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2.6.2地下水向半承压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有越流补给)
2.6.3地下水向潜水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2.6.4地下水向完整干扰井群的非稳定运动
2.6.5边界附近承压完整井非稳定运动
2.6.6不完整井非稳定运动
2.6.7地下水向水平集水建筑物的非稳定运动
2.7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2.7.1渗透系数K的确定
2.7.2影响半径R的确定
2.7.3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资料求水文地质参数
2.7.4根据动态观测资料确定含水层参数
3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3.1术语定义
3.2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3.2.1土的物质组成
3.2.2土的结构
3.2.3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3.2.4土的水理性质指标
3.2.5土的热学性质指标
3.2.6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3.2.7土的工程分类
3.3不同类型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3.3.1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3.3.2常见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3.3.3几种特殊性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3.4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3.4.1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
3.4.2岩石的力学性质指标
3.4.3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3.4.4岩石的工程地质分类
3.4.5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
4环境地质基本理论
4.1术语定义
4.2基本概念
4.2.1地质环境及其变化
4.2.2环境地质研究范畴与内容
4.2.3环境地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4.3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
4.3.1地质灾害及其形成环境
4.3.2地质灾害类型
第二篇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
5矿井充水条件及水文地质类型
5.1术语定义
5.2矿井充水条件
5.2.1影响矿井充水的自然因素
5.2.2影响矿井充水的人为因素
5.3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5.3.1概述
5.3.2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
5.3.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5.4矿井防治水规划编制
5.4.1矿井防治水规划的编制原则
5.4.2矿井防治水规划的内容及要求
6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6.1术语定义
6.2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6.2.1水文地质补充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6.2.2水文地质补充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
6.2.3水文地质补充调查的内容
6.3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目的、任务和勘探手段的选择
6.3.1补充勘探的目的、任务
6.3.2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要求
6.3.3勘探手段的选择
6.3.4补充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
6.4水文地质钻探
6.4.1水文地质钻孔的类型及基本技术要求
6.4.2水文地质钻孔的结构与设计
6.4.3钻探过程中的水文地质工作
6.4.4成井(孔)工艺
6.5水文地质物探
6.6水文地质化探
6.6.1概述
6.6.2地下水水化学分析
6.6.3地下水环境同位素分析
6.6.4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6.6.5应用化探识别突水水源
7水文地质试验
7.1术语定义
7.2抽水试验
7.2.1抽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7.2.2抽水试验的类型
7.2.3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7.2.4抽水试验设备
7.2.5抽水试验的现场工作
7.2.6资料整理
7.3井下放水试验
7.3.1试验目的和孔位选择
7.3.2放水方式及适用条件
7.3.3放水试验工作
7.4压水与注水试验
7.4.1压水试验
7.4.2注水试验
7.5连通试验
7.5.1连通试验的目的
7.5.2连通试验的方法
7.5.3示踪剂及其选择
7.5.4资料整理
7.6钻杆试井
7.6.1钻杆试井的原理和特点
7.6.2试验设备
7.6.3试验过程
7.6.4数据计算
7.7现代测试技术与应用
7.7.1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
7.7.2压汞试验
7.7.3X射线衍射的分析
7.7.4电子显微镜
8矿区(井)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
8.1术语定义
8.2地面水文地质调查
8.2.1气象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8.2.2地貌调查
8.2.3第四纪地层的调查
8.2.4基岩和地质构造的调查
8.2.5地表水体调查
8.2.6岩溶地区的调查
8.2.7水井、钻孔(水文孔)的调查
8.2.8泉的调查
8.2.9废井或老窑的调查
8.3井下水文地质调查
8.3.1采掘过程中的水文地质调查
8.3.2防水设施备用状况的调查
8.3.3井下岩溶现象的调查
8.3.4矿井其他水害因素的专门性调查
8.4矿井(区)水文地质观测
8.4.1降水量的观测
8.4.2地表水位的观测
8.4.3地表水流量的测定
8.4.4地下水水位(压)的观测
8.4.5地下水温度的观测
8.4.6孔(井)泉涌水量的观测
8.4.7井下涌水量的观测
8.4.8水体下采煤的有关观测
9矿井涌水量预计
9.1术语定义
9.2解析法
9.2.1稳定流法
9.2.2非稳定流法
9.3数值法
9.3.1数值法的基本类型和计算步骤
9.3.2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9.3.3有限差分法的单元剖分与数学模型离散化
9.3.4有限单元法的单元剖分与数学模型离散化
9.3.5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识别
9.3.6计算实例
9.3.7地下水数值模拟常用软件简介
9.4水文地质比拟法
9.4.1Q-s曲线法
9.4.2经验比拟法
9.5相关分析法
9.5.1相关分析法预计矿井涌水量的步骤
9.5.2一元回归分析
9.5.3二元回归分析
9.5.4关于回归分析法预计矿井涌水量的几个问题
9.6其他分析法
9.6.1水均衡法
9.6.2灰色系统预测方法
9.6.3时间序列分析法
9.7矿井突水量估算
9.7.1采用现场实际测量方法
9.7.2突水总量的计算
9.7.3淹没时间的预计
10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成果
10.1术语定义
10.2基础资料
10.3主要图件
10.3.1矿区(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10.3.2矿井充水性图
10.3.3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10.3.4水文地质剖面图
10.3.5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10.3.6矿区(井)各主要含水层(组)等水位(压)线图
10.3.7区域水文地质图
10.3.8矿区岩溶图
10.3.9矿井水文地质常用图例
10.4文字报告
10.4.1补充勘查报告
10.4.2专题研究报告
第三篇矿井水害防治
11矿井水害预测预报
11.1术语定义
11.2矿井水害与矿井水害类型
11.2.1矿井水害的概念
11.2.2矿井水害的类型
11.3采掘工作面水害预报
11.3.1水害分析预测表和水害预测图
11.3.2水害通知单
11.3.3矿井突水征兆
11.4突水危险性预测
11.4.1煤系砂岩水害危险性预测
11.4.2底板突水预测
12矿区地表水防治
12.1术语定义
12.2矿区地表水防治工程及设计所需基础资料
12.2.1矿区地表水防治工程
12.2.2设计所需基础资料
12.3矿区地表水防治工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标准
12.3.1设计原则
12.3.2设计标准
12.4矿区地表水防治的水文计算
12.4.1水文统计方法
12.4.2洪水调查法
12.4.3计算最大洪峰流量的经验公式
12.4.4计算最大洪峰流量(暴雨径流)的推理公式
12.5矿区地表水防治方案与防治工程
12.5.1矿区地表水防治方案
12.5.2矿区地表水防治工程
13井下防治水技术
13.1术语定义
13.2防水煤(岩)柱留设
13.2.1防水煤(岩)柱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13.2.2覆岩破坏规律
13.2.3水体下开采防水煤(岩)柱
13.2.4水体下采煤实例
13.2.5断层防水煤(岩)柱的留设
13.2.6其他防水煤(岩)柱的留设
13.3疏水降压与带压开采
13.3.1疏水降压开采方案的选择及工作步骤
13.3.2编制专门水文地质说明书
13.3.3疏水降压工程及疏降孔施工中有关技术问题的处理
13.3.4疏水降压开采有关技术参数的确定及疏放试验
13.3.5带压开采
13.3.6石灰岩承压含水层上带压开采实例
13.4注浆堵水
13.4.1注浆堵水技术及其应用条件
13.4.2注浆工艺
13.4.3注浆材料
13.4.4注浆设备
13.5井下探放水
13.5.1井下探放水的目的、原则和依据
13.5.2探放水技术措施
13.5.3探放水对象调查
13.5.4老空水的探放
13.5.5断层水的探放
13.5.6陷落柱水、导水钻孔及含水层水的探放
13.6井下防排水系统
13.6.1基本构成
13.6.2水闸门和水闸墙
13.6.3密闭式泵房
13.6.4井下排水系统
14不同类型水害防治方法
14.1术语定义
14.2煤层底板水害的防治方法
14.2.1煤层底板水害的特点
14.2.2煤层底板突水的防治对策
14.3煤层顶板含水层水害的防治方法
14.3.1煤层顶板水害防治的基本经验
14.3.2煤层顶板水害防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4.3.3煤层顶板含水层突水事故的类型及防治对策
14.4老空水害的防治方法
14.4.1老空水位置、范围及积水情况排查与探查
14.4.2老空水害的防治对策
14.5松散层孔隙水害的防治方法
14.5.1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与研究
14.5.2松散层防水煤岩柱留设与压煤开采的观(监)测
14.5.3井筒变形与破坏治理、预防
14.5.4溃砂、突水事故类型及防治对策
14.6地表水害的防治方法
14.6.1地表水害的防治措施
14.6.2地表水害防治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4.6.3隐蔽古井和岩溶陷落柱的预防
14.7水体下和高承压水上采煤的特殊开采措施
14.7.1充填开采
14.7.2分层开采
14.7.3限高开采
14.7.4条带开采
14.7.5疏干开采
14.7.6含水层(水体)改造
14.7.7保水开采
14.8其他水害防治方法
14.8.1岩溶陷落柱水害防治
14.8.2断层水害防治
14.8.3封闭不良钻孔水害防治
14.8.4防水设施水害防治
14.8.5边界煤柱、隔离煤柱水害防治
15矿井水害应急救援及预案编制
15.1术语定义
15.2概述
15.3矿井基础防治水工作
15.3.1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管理制度
15.3.2矿井防治水的基础设施
15.3.3矿井防治水工作管理措施
15.4矿井水害危险源的辨识及危险性评价
15.4.1矿井水害危险源辨识的概念
15.4.2矿井水害危险源辨识的内容与程序
15.4.3矿井水害危险源辨识的途径
15.4.4矿井水害突水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15.4.5矿井水害危险性评价
15.5矿井突水事故现场的紧急处置
15.5.1矿井突水灾害的抢救原则
15.5.2矿井突水灾害抢救的具体步骤与措施
15.6重大灾害事故抢救的领导与指挥
15.7矿井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15.7.1矿井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目的与要求
15.7.2矿井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
15.7.3矿井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内容
第四篇矿区供水
16矿区需水量的确定与水源地的选择
16.1术语定义
16.2矿区需水量的确定
16.2.1矿区生产需水量
16.2.2矿区居民区生活用水量
16.3水源地的选择
16.3.1水源地选择的原则
16.3.2地表水水源地选择及取水方式
16.3.3地下水水源地选择及取水方式
16.3.4水源地的卫生防护
17地下水资源评价
17.1术语定义
17.2概述
17.2.1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17.2.2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基本要求
17.2.3地下水资源量的转化关系
17.3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方法
17.3.1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内容
17.3.2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17.4地下水水质评价
17.4.1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17.4.2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评价
17.4.3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及评价
17.4.4洗煤用水水质标准
18矿区地下水综合利用
18.1术语定义
18.2矿井水来源及分类
18.2.1矿井水来源
18.2.2矿井水分类
18.3矿井水主要污染物
18.4矿井水水质分析
18.4.1矿井水水质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18.4.2矿井水水质特征
18.5矿井污水排放条件
18.5.1一般条件
18.5.2地方条件
18.6矿井水处理工艺
18.6.1混凝沉淀净水工艺
18.6.2离子交换法
18.6.3电渗析法
18.6.4其他处理方法
18.7矿区地下水疏供模式
18.7.1浅排水源地疏供联合模式
18.7.2矿井水、地下水与地表水优化配置模式
18.7.3矿井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模式
18.7.4矿井水控制、处理、利用、回灌与生态环保五位一体优化结合模式
18.7.5“煤—水”双资源矿井建设模式
18.8地下水合理开发与调控
18.8.1地下水开采地段的选择及取水构筑物
18.8.2地下水资源管理
18.8.3矿井地下水资源化
第五篇煤矿工程地质
19煤矿工程地质问题
19.1术语定义
19.2软岩工程地质问题
19.2.1软岩的主要工程地质性质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9.2.2井巷软岩稳定性评价
19.2.3井巷软岩工程地质问题治理
19.3松散岩土体的渗透破坏问题
19.3.1渗透破坏的类型
19.3.2渗透破坏产生的条件
19.3.3渗透破坏的预测
19.3.4渗透破坏的防治
19.4其他煤矿工程地质问题
19.4.1煤矿边坡变形破坏问题
19.4.2煤矿开采沉陷问题
19.4.3岩溶塌陷
20井巷围岩稳定性评价
20.1术语定义
20.2围岩应力与变形
20.2.1弹性理论解
20.2.2弹塑性理论解
20.2.3数值分析方法及模拟试验方法
20.3巷道围岩破坏与稳定性分析
20.3.1围岩破坏的类型
20.3.2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0.3.3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20.4井巷围岩压力
20.4.1巷道围岩压力
20.4.2立井地压计算
21煤矿工程地质工作
21.1术语定义
21.2煤矿工程地质工作的阶段、目的与任务
21.3矿区工程地质工作内容
21.3.1地形地貌研究
21.3.2地层岩性研究
21.3.3区域稳定性与矿区地质构造条件研究
21.3.4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21.3.5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研究
21.3.6矿井动力地质问题研究
21.3.7井巷施工的工程地质预报
21.4矿区工程地质工作方法
21.4.1工程地质勘探
21.4.2工程地质编录
21.4.3岩(各类矿石)土样的采样及试验
21.4.4现场原位测试
21.4.5工程地质观测
21.5井巷工程地质工作成果整理
21.5.1工程地质图
21.5.2工程地质报告书
第六篇煤矿环境与灾害地质
22岩溶地面塌陷
22.1术语定义
22.2岩溶地面塌陷的特点与危害
22.2.1岩溶地面塌陷的特点
22.2.2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
22.3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与分布
22.3.1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
22.3.2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
22.3.3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致塌模式
22.3.4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22.4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与防治方法
22.4.1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
22.4.2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方法
23开采沉陷
23.1术语定义
23.2开采沉陷的一般特征
23.2.1上覆岩层移动的一般特征
23.2.2地表变形移动的一般特征
23.3开采沉陷预计
23.3.1开采沉陷预计内容
23.3.2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计算
23.3.3地表移动速度和持续时间
23.4开采沉陷的几类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23.4.1建筑物下采煤
23.4.2铁路、堤坝、水体下采煤
23.4.3开采沉陷对土地的影响及其整治
23.5开采沉陷的环境影响评价
23.5.1评价步骤
23.5.2评价内容与方法
23.5.3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24地面沉降
24.1术语定义
24.2地面沉降的特点与危害
24.2.1地面沉降的特点
24.2.2地面沉降的环境影响
24.2.3国内外地面沉降实例
24.3地面沉降的形成
24.3.1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
24.3.2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模式
24.3.3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24.4地面沉降的勘察
24.4.1地面沉降的勘察的主要内容
24.4.2地面沉降的调查
24.4.3地面沉降勘探及测试
24.5地面沉降的预测
24.5.1预测地面沉降的前提条件
24.5.2地面沉降预测计算方法
24.5.3预测成果的表示
24.6地面沉降的防治
24.6.1防治原则
24.6.2地面沉降及其危害的预防措施
24.6.3地面沉降的控制
24.6.4地面沉降灾害的治理
25滑坡、泥石流
25.1术语定义
25.2滑坡
25.2.1滑坡及其分类
25.2.2滑坡勘察与监测
25.2.3滑坡稳定性分析
25.2.4滑坡稳定性计算
25.2.5滑坡防治
25.3泥石流
25.3.1泥石流及其形成条件
25.3.2泥石流有关指标的测定及计算
25.3.3泥石流的勘察与防治
26矿区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26.1术语定义
26.2矿区地下水污染的含义、污染源与污染物
26.2.1矿区地下水污染的含义与特点
26.2.2矿区地下水污染源
26.2.3矿区地下水污染物
26.2.4矿区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26.3矿区地下水污染途径与方式
26.3.1矿区地下水污染途径
26.3.2矿区地下水的污染方式
26.4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26.4.1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26.4.2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及其勘察工作
26.4.3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标准
26.4.4矿区地下水质量评价模式及方法
26.5矿区水质污染预测与防治
26.5.1水质污染预测
26.5.2矿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矿井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与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它运用矿井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煤层及其相关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效地探明煤炭资源,摸清地质情况,处理地质问题,是安全、合理、绿色开采煤炭资源不可或缺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矿井地质工作正以比过去更大更快的步伐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向前迈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均成为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方面;随着高产高效现代化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发展,煤矿需要建立针对高产高效矿井机械化、集中化等特点,以地质量化预测为先导,以物探、钻探等综合技术为手段,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地质工作动态管理的地质保障系统,矿井地质对煤炭开采工作的指导和保障作用更加凸显。
为了向矿井地质人员提供矿井地质工作的最新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引导矿井地质工作者正确有效开展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煤炭工业出版社组织数十位来自煤矿现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矿井地质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历时多年,在对近年来矿井地质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技术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编写了这部《矿井地质手册》。
《矿井地质手册》共三卷,分别是地质·安全·资源卷、水文·工程·环境卷、地球物理卷。
《矿井地质手册》水文·工程·环境卷(以下简称“本卷”)经历了多次论证和修改,吸收和采纳了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紧随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对煤矿生产管理方面的政策、规范、规定的修订步伐,以国家、行业最新颁布的规范、规定和有关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使本卷内容与国家、行业有关法规相一致,更贴近时代,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本卷在编写过程中,保留了1986年版《矿井地质工作手册》中对矿井水文地质和水害防治工作仍有指导意义的内容,也融入了数十年来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的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水害防治、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灾害地质等方面的科研和实践成果,利用各种机会收集现场实际资料,查阅参考了大量与本卷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参考和使用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规范、规定、标准和政策法规等文件,同时也参考了许多大水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矿井等相关煤炭企业的内部有关规定。
本卷共6篇26章,内容涵盖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工作及相关成果,包括矿井水害防治、矿区供水、煤矿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等,涉及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本卷全新的体系。
第一篇为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基础,包括地下水基本知识、地下水运动基本原理、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环境地质基本理论等4章内容。第二篇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包括矿井充水条件及水文地质类型、矿井水文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水文地质试验、矿井(区)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矿井涌水量计算、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等6章内容,涵盖了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所有基础内容。第三篇为矿井水害防治,包括矿井水害预测预报、矿区地表水防治、井下防治水技术、不同类型水害防治方法、矿井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等5章内容,涵盖了从预测预报到地面和井下各种防治水技术、不同类型水害防治的方法及水害应急救援等。第四篇为矿区供水,包括矿区需水量的确定与水源地选择、地下水资源评价、矿区地下水综合利用等3章内容。第五篇为煤矿工程地质,包括了煤矿工程地质问题、井巷围岩稳定性评价、煤矿工程地质工作等3章内容。第六篇为煤矿环境与灾害地质,包括了岩溶地面塌陷、开采沉陷、地面沉降、滑坡与泥石流、矿区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等5章内容。
本卷特别注意吸收近十年来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特别是矿井水害防治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构成了本卷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矿井水害形成机理新理论与突水预测新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和开采强度加大,突水事故增加,相应地对矿井突水机理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出现了众多的突水机理理论。在相关章节中简要介绍了这些突水机理理论及其应用,增加了突水预测新的理论与方法的介绍。
(2)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在2009年新颁布的《煤矿防治水规定》中,提出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新方法。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在介绍规定中相应内容的基础上,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介绍。
(3)矿井水害防治新技术。数十年来,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地表水害防治技术、水体下采煤理论与技术、断层防水煤柱留设、疏水降压和带压开采理论与技术、注浆堵水新材料新工艺、井下探放水新技术等方面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便于现场技术人员参考。
(4)不同类型水害防治方法。通过对各类水害防治经验的系统总结,从充水水源角度系统介绍了煤层底板水害、顶板水害、老窑水害、松散孔隙水害、地表水害等类型的防治方法;从充水通道角度简要介绍了岩溶陷落柱、断层、封闭不良钻孔水害的防治方法;从防水工程角度介绍了防水设施、边界煤柱和隔离煤柱等水害的防治;同时对水体下和高承压水上的特殊开采措施也进行了简要介绍。形成了矿井各类水害防治的方法体系,实用性强。
(5)矿井水害应急救援及预案编制。在全面收集整理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应急救援资料的基础上,对水害应急救援及预案编制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便于现场技术人员参考。
(6)将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不仅详细介绍了矿区供水问题,包括水源地选择和需水量确定等;而且对作为水资源的地下水,详细介绍了其水资源量及水质评价方面的基本方法,使用的技术标准、规范均为现行的最新标准。
(7)针对煤矿水文地质工作实际,介绍了矿井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灾害地质方面的内容。为煤矿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矿井地质手册》水文·工程·环境卷由魏久传担任主编,高宗军、郭建斌、桂和荣、尹会永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和第2章由桂和荣、郭建斌编写;第3章由尹会永、郭建斌、谢道雷编写;第4章由陈桥、高宗军编写;第5章由魏久传、刘同彬编写;第6章、第7章由魏久传、郭建斌编写;第8章由魏久传、李子林编写;第9章由郭建斌编写;第10章由魏久传、李子林编写;第11章由魏久传编写;第12章、第13章由尹会永、魏久传、张伟杰编写;第14章、第15章由魏久传、尹会永编写;第16章、第17章由冯建国、高宗军编写;第18章由陈桥、高宗军编写;第19章、第20章、第21章由邓清海、高宗军编写;第22章、第23章由任加国、高宗军编写;第24章、第25章由王敏、高宗军编写;第26章由冯建国、高宗军编写。全卷由魏久传、尹会永、高宗军统稿。
2014年7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研究院煤炭工业出版社在南昌组织召开《矿井地质手册》审稿会。专家提出很多具体修改方案、意见和建议。与初稿相比,终稿从内容到体例都有较大改动,工作量巨大。最终稿修订由魏久传、高宗军、郭建斌、尹会永完成。
本卷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北科技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中国煤炭水文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山东能源集团和山东科技大学等单位领导和同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煤炭工业出版社多次组织会议对本卷内容进行修改与提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卷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山东、安徽、河北、河南、黑龙江等省有关煤炭企业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生产实际资料和数据;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硕士生隋岩刚、李忠健、张迎秋、于小鸽、陈香菱、刁玉杰、张伟杰、李新凤、王沙沙、谢道雷、田红、吴立进、钱丽丽等协助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图件绘制和数据统计等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卷内容丰富、涉及专业广泛,限于编者水平,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卷编审组
2016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