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736806
编辑推荐
一位著名散文作家在辛勤创作之余信手画来的众多水墨青山,画法古朴高远,取道古法,写意灵动,富有诗意;文字典雅古朴、挥笔写出了生活阅历与创作心得,读来清心醒脑,余音绕梁。
内容简介
书中介绍了著名散文作家伍立杨的文章与绘画,文章畅快古朴,才气飞扬,独步世外,已入化境;绘画水墨淋漓,青山秀水,立意高远,直追古人。
目 录
文浸丹青意悠长·007
我的书画缘分·017
书法妙喻之别笺·025
苏轼佚文多妙语·033
文章无味甚于黄瓜·041
写景的忧郁·047
纸上的风景·053
诗与水墨韵味·063
闲暇三昧·069
山水闲话·073
速度的美化·079
系恋生命的趣味·085
画梅杂说 ·091
生机盎然的草木精神·093
风格辨伪·107
风景与悲慨·113
骸骨的迷恋·123
创造——美的新生·131
解诗大异其趣·137
可怜无数山·141
刻刀下的自由魂·149
鲁迅、钱钟书讥国画之弊·159
记方成先生·163
民国篆刻说略·169
奇美之境·177
摆脱心中的围城·187
沉郁的魅力·197
传神与逼真·201
美影小撷·207
大雅云亡·213
大自然的十种声·221
民初译文的衣香鬓影·227
读书的总统·247
我的书画缘分·017
书法妙喻之别笺·025
苏轼佚文多妙语·033
文章无味甚于黄瓜·041
写景的忧郁·047
纸上的风景·053
诗与水墨韵味·063
闲暇三昧·069
山水闲话·073
速度的美化·079
系恋生命的趣味·085
画梅杂说 ·091
生机盎然的草木精神·093
风格辨伪·107
风景与悲慨·113
骸骨的迷恋·123
创造——美的新生·131
解诗大异其趣·137
可怜无数山·141
刻刀下的自由魂·149
鲁迅、钱钟书讥国画之弊·159
记方成先生·163
民国篆刻说略·169
奇美之境·177
摆脱心中的围城·187
沉郁的魅力·197
传神与逼真·201
美影小撷·207
大雅云亡·213
大自然的十种声·221
民初译文的衣香鬓影·227
读书的总统·247
前 言
文浸丹青意悠长
——伍立杨山水画序
洪厚甜
中国绘画艺术因为文人的涉足参与,而使其文化品格有了质的飞跃。
识伍立杨先生经年,先生初以文思深邃、文笔清新雅致的随笔散文驰骋文坛,近又于民国史勾沉抉微,所著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卓然特立于学界。与先生交往数年间,知先生于文学之外,对书画艺术的鉴赏,有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识见,所写数篇关于书画家的文章中,对书画家及其作品的品评,精当到位,令人信服。推想其学养到则自能触类旁通。
近接朋友转来立杨先生山水画作一批,着实让我意外。与立杨先生接触,从文章到现实让人感受到其个性鲜明、文思敏捷、思接千载,从容自在而豁达。不意,先生之画作亦笔墨流走、应景生势、随兴生发,一派生机,俨然是专业相。在我交往的文坛朋友中,有此雅兴者甚夥,但皆以几笔草虫兰竹逸笔寄兴,能涉足山水画者寥寥。想先生潜心画道颇有时日。
立杨先生川籍人,求学于南方,又长年工作生活在海南,其画中笔墨却未受岭南画风影响,而径取江南新安画派笔墨法意。新安画派引领中国画数百年朝流,从渐江到黄宾虹一大批画坛俊杰,皆为后世景仰。简淡高古、秀逸清雅的画风,深刻的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画坛。足见立杨先生宏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观先生诸画作有揽胜之慨,《对青山依绿水》萧散、荒疏而旷远;《水墨小品组画》随意点染、神采焕然,浓淡叠染之间意味深长,有宾虹老遗韵;《林静藏烟云》用淋漓的笔墨写川西山谷的云遮雾障,耐人寻味;《鲍当诗意》又笔墨沉雄,苍苍莽莽,气势感人。多年来,我一直囿于书法,于丹青无涉,本不敢妄言,遇先生笔墨实情不自禁。
绘画艺术自唐王维开先河,宋之苏、米以降,文人书家多涉丹青,明清尤甚。以笔墨寄情写性,让心境、文境寓于画境,把画工之为升华为载道之器,绘事由此更兴。立杨先生以深厚学养涉丹青之娱,养心冶性,其境必高、韵必长,而兴也无竟。
二〇一二年五月九日洪厚甜于净堂灯下
——伍立杨山水画序
洪厚甜
中国绘画艺术因为文人的涉足参与,而使其文化品格有了质的飞跃。
识伍立杨先生经年,先生初以文思深邃、文笔清新雅致的随笔散文驰骋文坛,近又于民国史勾沉抉微,所著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卓然特立于学界。与先生交往数年间,知先生于文学之外,对书画艺术的鉴赏,有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识见,所写数篇关于书画家的文章中,对书画家及其作品的品评,精当到位,令人信服。推想其学养到则自能触类旁通。
近接朋友转来立杨先生山水画作一批,着实让我意外。与立杨先生接触,从文章到现实让人感受到其个性鲜明、文思敏捷、思接千载,从容自在而豁达。不意,先生之画作亦笔墨流走、应景生势、随兴生发,一派生机,俨然是专业相。在我交往的文坛朋友中,有此雅兴者甚夥,但皆以几笔草虫兰竹逸笔寄兴,能涉足山水画者寥寥。想先生潜心画道颇有时日。
立杨先生川籍人,求学于南方,又长年工作生活在海南,其画中笔墨却未受岭南画风影响,而径取江南新安画派笔墨法意。新安画派引领中国画数百年朝流,从渐江到黄宾虹一大批画坛俊杰,皆为后世景仰。简淡高古、秀逸清雅的画风,深刻的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画坛。足见立杨先生宏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观先生诸画作有揽胜之慨,《对青山依绿水》萧散、荒疏而旷远;《水墨小品组画》随意点染、神采焕然,浓淡叠染之间意味深长,有宾虹老遗韵;《林静藏烟云》用淋漓的笔墨写川西山谷的云遮雾障,耐人寻味;《鲍当诗意》又笔墨沉雄,苍苍莽莽,气势感人。多年来,我一直囿于书法,于丹青无涉,本不敢妄言,遇先生笔墨实情不自禁。
绘画艺术自唐王维开先河,宋之苏、米以降,文人书家多涉丹青,明清尤甚。以笔墨寄情写性,让心境、文境寓于画境,把画工之为升华为载道之器,绘事由此更兴。立杨先生以深厚学养涉丹青之娱,养心冶性,其境必高、韵必长,而兴也无竟。
二〇一二年五月九日洪厚甜于净堂灯下
媒体评论
山水精神
伍立杨,号浮沤堂主,知名作家,研习传统山水画三十余载。书宗汉魏遗风,画推元人山水,既以简淡枯远为美,也肯定深邃而朗润的美质。习画凡三十年,近年多作山水小品,尺幅兴波,画风深蔚含蓄,墨韵尤显悠远意致。
《江山究香图》《泽国》《问樵何处》《小庐读书图》……从三、四米的山水长卷到尺余见方的小幅山水作品,册页、条屏、扇面,不同的材质载体,在伍立杨月白风清、苍雅秀逸的水墨世界里,将崎岖陡峭的高山密林,大千世界的种种奇妙尽收入尺幅画卷。“山空松子落,人应未眠”的空谷足音,似能在时光的流痕里静静地触摸与感知,高山茂林中点缀着稚朴的民居、渔樵人家、柳丝堤岸,清气沛然,文人气足。他的文人山水画作渗透着邈远充沛的山林气,被此次专程前来观展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洪厚甜先生评价为“用访古的手法走进传统的意境,用现代的眼光打量艺术的深度。”
这位著书三十余本的才子,以古圣先贤的山水精神,在国画领域默默耕耘三十余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观。他自成一格的萧疏古淡的文人画,似与古人作精神对话,别具风韵。
创造性的复元
立杨先生说,看多了古画,才发现这份古人庞大的山水资源,曾被当代画家、包括以前的自己视而未见,古人对真实山水精神创造性的复元,回头看*是一笔了不起的艺术财富,揣摩古画、研习古画,再看当代画家的笔墨,便显出今人笔下的荒疏。
古哲人庄子从哲学上早打开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他是审美思索的先知,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人开始与天地精神来往。到了魏晋六朝,玄学进一步促进了山水观念的转换,人们并不十分关注山水所画之象,而是重视山水所蕴之道,即为“以形媚道”,“与道为一”。崇尚澄怀清明的魏晋圣贤,如嵇康、阮籍等人,发明了“卧游”山水的方式,促进了山水诗、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宗炳更提出了“应目会心”,“应目感神”,“神超理得”的视觉理念,对中国早期山水画作出了具有本质意义的界定。这种山水之道,在立杨的视界中,体现为融汇对象的生命。
我们在立杨先生的笔墨中,读到的是见识、思想、文采。对于古典的绘画,他不仅精研四王、四僧这些大名头的大家、大师。他对众多小名头甚至无甚名气的古典画家也一视同仁,结果领略到非同寻常的美感,结构、用笔方式。在审美、揣摩的过程中,洞开一方豁然开朗的全新境界。
广纳山水万象
立杨先生对山林的热爱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大抵因为他自幼生活在西南滇康山区绵延逶迤的崇山峻岭中的缘故,从小便得花草山水的浸沐;离开幼年生活的山区,经年之后他依然喜爱自驾车,不远万里,在川滇山岳间纵横驰骋,山川林壑的惊奇与美丽,有的缤纷,有的苍凉,更多的是风起云涌的那一阵微茫,飞鸟穿林的那一份欣喜,在他心中浇铸着艺术的块垒。是以,他的画作中,有山林气流露毫端。这也是因为作者对古典文学的山水诗文的长期浸润,从文字意境转移到绘画意境,别有一番翻空出奇的意思。
对宋元山水精神的向往,对滇康山川林壑的热爱,化作深刻的影像记忆根植于他记忆的深处,也许落实在他的画作中,是一份小感动,一只辛勤劳作的小蜜蜂、一位结庐而居的山中隐士,油菜花的灿然春色,林花与春红,暮色苍茫中的山间云雾,巴蜀山川的险峻奇崛,俱化作一桢山水小品、一幅天地长卷,一篇感动读者的美好文章,叹天地之大美的喟叹涌上心头。那份空灵雅逸的美,像早春幽谷轻放的茶香、似腊月梅花初绽的冷香,又如山间起雾的微凉,自然山野中一幕幕春秋,在他的画作中都以新奇的方式、从容而富有层次地点染勾皴,他在画卷中拥抱山水的翠微。
为山水精神存照
立杨先生的画,有一种哲学的追求在里头,他既追求雄浑与魄力的营造,却也醉心于萧疏古淡的风神。
山水小品,盈尺兴波,立杨独具一格的微型国画仅如拳大,彩墨生动,描摹入微,架构空灵。
《泽国》的墨彩透着淋漓酣畅的水墨之势,《雨洗千山翠玉浮》,恍惚红晕中,浮生若梦,《樵唱何处》,山野樵夫在千山万壑的山林间,在何处轻舟唱晚?山间风云舒卷,倦鸟归林,动静相生,浓淡叠染之间意味深长,则有黄宾虹遗韵。
不停歇的试验、创造、再创造、重构,再如用沉香古籍文字重构海南五大山峰,如尖峰岭、吊罗山、黎母山等等,视角非常独特。这种美的历险、美的追求,与寻常的“好看”,确乎是相距云汉的拉锯。他近年来的山水画作,悠远出尘、朴茂隽秀,观之为山川日月的自然物态,底子里却是沉郁的中国历史文化,在山川河流若隐若现的飘渺烟尘中,一叶孤舟中高士遗世独立,似在欣赏这如梦如幻的奇崛山水,在旷古的空灵中追随宋元一代国画大师的高古意境,他在画中实现他内心渴慕的古代高士隐逸生活的人生理想,更是对喧嚣尘世种种纷扰的心理突围。
这位工于诗书画艺、活在民国历史中的传统文人,情愿寄情山水,用他生花的妙笔,写民国史,画山水画,在记忆中留住无尽的念想,为往昔的际会,也为山水永恒的精神。(记者 梁昆)
伍立杨,号浮沤堂主,知名作家,研习传统山水画三十余载。书宗汉魏遗风,画推元人山水,既以简淡枯远为美,也肯定深邃而朗润的美质。习画凡三十年,近年多作山水小品,尺幅兴波,画风深蔚含蓄,墨韵尤显悠远意致。
《江山究香图》《泽国》《问樵何处》《小庐读书图》……从三、四米的山水长卷到尺余见方的小幅山水作品,册页、条屏、扇面,不同的材质载体,在伍立杨月白风清、苍雅秀逸的水墨世界里,将崎岖陡峭的高山密林,大千世界的种种奇妙尽收入尺幅画卷。“山空松子落,人应未眠”的空谷足音,似能在时光的流痕里静静地触摸与感知,高山茂林中点缀着稚朴的民居、渔樵人家、柳丝堤岸,清气沛然,文人气足。他的文人山水画作渗透着邈远充沛的山林气,被此次专程前来观展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洪厚甜先生评价为“用访古的手法走进传统的意境,用现代的眼光打量艺术的深度。”
这位著书三十余本的才子,以古圣先贤的山水精神,在国画领域默默耕耘三十余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观。他自成一格的萧疏古淡的文人画,似与古人作精神对话,别具风韵。
创造性的复元
立杨先生说,看多了古画,才发现这份古人庞大的山水资源,曾被当代画家、包括以前的自己视而未见,古人对真实山水精神创造性的复元,回头看*是一笔了不起的艺术财富,揣摩古画、研习古画,再看当代画家的笔墨,便显出今人笔下的荒疏。
古哲人庄子从哲学上早打开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他是审美思索的先知,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人开始与天地精神来往。到了魏晋六朝,玄学进一步促进了山水观念的转换,人们并不十分关注山水所画之象,而是重视山水所蕴之道,即为“以形媚道”,“与道为一”。崇尚澄怀清明的魏晋圣贤,如嵇康、阮籍等人,发明了“卧游”山水的方式,促进了山水诗、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宗炳更提出了“应目会心”,“应目感神”,“神超理得”的视觉理念,对中国早期山水画作出了具有本质意义的界定。这种山水之道,在立杨的视界中,体现为融汇对象的生命。
我们在立杨先生的笔墨中,读到的是见识、思想、文采。对于古典的绘画,他不仅精研四王、四僧这些大名头的大家、大师。他对众多小名头甚至无甚名气的古典画家也一视同仁,结果领略到非同寻常的美感,结构、用笔方式。在审美、揣摩的过程中,洞开一方豁然开朗的全新境界。
广纳山水万象
立杨先生对山林的热爱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大抵因为他自幼生活在西南滇康山区绵延逶迤的崇山峻岭中的缘故,从小便得花草山水的浸沐;离开幼年生活的山区,经年之后他依然喜爱自驾车,不远万里,在川滇山岳间纵横驰骋,山川林壑的惊奇与美丽,有的缤纷,有的苍凉,更多的是风起云涌的那一阵微茫,飞鸟穿林的那一份欣喜,在他心中浇铸着艺术的块垒。是以,他的画作中,有山林气流露毫端。这也是因为作者对古典文学的山水诗文的长期浸润,从文字意境转移到绘画意境,别有一番翻空出奇的意思。
对宋元山水精神的向往,对滇康山川林壑的热爱,化作深刻的影像记忆根植于他记忆的深处,也许落实在他的画作中,是一份小感动,一只辛勤劳作的小蜜蜂、一位结庐而居的山中隐士,油菜花的灿然春色,林花与春红,暮色苍茫中的山间云雾,巴蜀山川的险峻奇崛,俱化作一桢山水小品、一幅天地长卷,一篇感动读者的美好文章,叹天地之大美的喟叹涌上心头。那份空灵雅逸的美,像早春幽谷轻放的茶香、似腊月梅花初绽的冷香,又如山间起雾的微凉,自然山野中一幕幕春秋,在他的画作中都以新奇的方式、从容而富有层次地点染勾皴,他在画卷中拥抱山水的翠微。
为山水精神存照
立杨先生的画,有一种哲学的追求在里头,他既追求雄浑与魄力的营造,却也醉心于萧疏古淡的风神。
山水小品,盈尺兴波,立杨独具一格的微型国画仅如拳大,彩墨生动,描摹入微,架构空灵。
《泽国》的墨彩透着淋漓酣畅的水墨之势,《雨洗千山翠玉浮》,恍惚红晕中,浮生若梦,《樵唱何处》,山野樵夫在千山万壑的山林间,在何处轻舟唱晚?山间风云舒卷,倦鸟归林,动静相生,浓淡叠染之间意味深长,则有黄宾虹遗韵。
不停歇的试验、创造、再创造、重构,再如用沉香古籍文字重构海南五大山峰,如尖峰岭、吊罗山、黎母山等等,视角非常独特。这种美的历险、美的追求,与寻常的“好看”,确乎是相距云汉的拉锯。他近年来的山水画作,悠远出尘、朴茂隽秀,观之为山川日月的自然物态,底子里却是沉郁的中国历史文化,在山川河流若隐若现的飘渺烟尘中,一叶孤舟中高士遗世独立,似在欣赏这如梦如幻的奇崛山水,在旷古的空灵中追随宋元一代国画大师的高古意境,他在画中实现他内心渴慕的古代高士隐逸生活的人生理想,更是对喧嚣尘世种种纷扰的心理突围。
这位工于诗书画艺、活在民国历史中的传统文人,情愿寄情山水,用他生花的妙笔,写民国史,画山水画,在记忆中留住无尽的念想,为往昔的际会,也为山水永恒的精神。(记者 梁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