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01212
编辑推荐
诺贝尔奖,科学家,生平事迹,世界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这个被称为“世纪之问”的难题直触中国当代**人才匮乏之痛,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的广泛思考和激烈讨论。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围绕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长奋斗经历,全面分析了他们在各个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治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系统总结了他们成为大师级人才的成功经验,从中国人如何成长为大师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世纪之问”。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围绕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长奋斗经历,全面分析了他们在各个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治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系统总结了他们成为大师级人才的成功经验,从中国人如何成长为大师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世纪之问”。
目 录
目录CONTENTS
前言
**章 物理奇才:杨振宁/001
一、反对“埋头苦读”/003
二、钻对的牛角尖/006
三、热衷“争论”的合作者/008
四、“渗透法”很重要/011
五、科学新发现带来的阵痛/014
六、科学研究也有“风格”/016
七、形成“风格”有妙招/019
八、杨振宁的“好高骛远”/023
九、漫漫成才路/025
第二章 科学巨星:李政道/031
一、好问的硕果/033
二、科研从“基础”谈起/036
三、调好科研指南针/038
四、乐活科研/041
五、只顾“高精尖”行不行/043
六、创新,切勿赶浪头/046
七、当艺术遭遇科学/048
八、“一对一”的培养不能少/052
九、探索无止境/054
第三章 探索精英:丁肇中/061
一、兴趣决定“成败”/063
二、好问不休,格物致知/065
三、挖掘原动力/068
四、18年只做一件事/070
五、科研是纸上谈兵吗/073
六、真理就是用来怀疑的/076
七、选好课题,再谈竞争/078
八、科学研究中的“谨小慎微”/081
九、内行才能领导内行/084
第四章 激光先锋:朱棣文/89
一、努力,努力,再努力/91
二、交流胜过苦思/94
三、不要把获奖看得那么重/96
四、无好奇,不科研/98
五、创新精神不是说说而已/100
六、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102
七、风险性与前瞻性并存/105
八、离不开的竞争与合作/107
九、科研需要沃土/110
第五章 求知乐人:崔琦/117
一、求知乐/119
二、非独立思考不可/122
三、做学问,请忘了那些诀窍/124
四、大智慧,很简单/127
五、自信的妙用/129
六、远古的驱动力/132
七、从实验室的“规矩”学起/134
八、全情投入/136
九、“成功”不过是身外之物/138
第六章 色彩大师:钱永健/143
一、精英家庭育精英/145
二、跟着兴趣学/147
三、成功需要超前思维/150
四、知识融合是大势/152
五、科研并快乐着/155
六、系统方法好在哪里/158
七、色彩美学帮大忙/162
八、合作交流不可少/164
九、跌倒了,就爬起来/166
第七章 光纤之父:高锟/171
一、光纤让世界更美妙/173
二、你会“读书”吗/175
三、一生挚爱/177
四、无处不“营销”/179
五、坚忍不拔是个必要条件/182
六、科学研究从哪里开始/184
七、为名利?那不是科研/186
八、没有开创性出不了大名堂/188
九、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190
后记/195
前言
**章 物理奇才:杨振宁/001
一、反对“埋头苦读”/003
二、钻对的牛角尖/006
三、热衷“争论”的合作者/008
四、“渗透法”很重要/011
五、科学新发现带来的阵痛/014
六、科学研究也有“风格”/016
七、形成“风格”有妙招/019
八、杨振宁的“好高骛远”/023
九、漫漫成才路/025
第二章 科学巨星:李政道/031
一、好问的硕果/033
二、科研从“基础”谈起/036
三、调好科研指南针/038
四、乐活科研/041
五、只顾“高精尖”行不行/043
六、创新,切勿赶浪头/046
七、当艺术遭遇科学/048
八、“一对一”的培养不能少/052
九、探索无止境/054
第三章 探索精英:丁肇中/061
一、兴趣决定“成败”/063
二、好问不休,格物致知/065
三、挖掘原动力/068
四、18年只做一件事/070
五、科研是纸上谈兵吗/073
六、真理就是用来怀疑的/076
七、选好课题,再谈竞争/078
八、科学研究中的“谨小慎微”/081
九、内行才能领导内行/084
第四章 激光先锋:朱棣文/89
一、努力,努力,再努力/91
二、交流胜过苦思/94
三、不要把获奖看得那么重/96
四、无好奇,不科研/98
五、创新精神不是说说而已/100
六、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102
七、风险性与前瞻性并存/105
八、离不开的竞争与合作/107
九、科研需要沃土/110
第五章 求知乐人:崔琦/117
一、求知乐/119
二、非独立思考不可/122
三、做学问,请忘了那些诀窍/124
四、大智慧,很简单/127
五、自信的妙用/129
六、远古的驱动力/132
七、从实验室的“规矩”学起/134
八、全情投入/136
九、“成功”不过是身外之物/138
第六章 色彩大师:钱永健/143
一、精英家庭育精英/145
二、跟着兴趣学/147
三、成功需要超前思维/150
四、知识融合是大势/152
五、科研并快乐着/155
六、系统方法好在哪里/158
七、色彩美学帮大忙/162
八、合作交流不可少/164
九、跌倒了,就爬起来/166
第七章 光纤之父:高锟/171
一、光纤让世界更美妙/173
二、你会“读书”吗/175
三、一生挚爱/177
四、无处不“营销”/179
五、坚忍不拔是个必要条件/182
六、科学研究从哪里开始/184
七、为名利?那不是科研/186
八、没有开创性出不了大名堂/188
九、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190
后记/195
在线试读
中国古代一些学者一直主张“十年寒窗”的提法 ,强调学生苦读,大加赞赏“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 话。千百年来,这句话一直在广大青少年中流传。中 国古代学者还编写了很多关于“头悬梁”、“锥刺股 ”的劝学故事,以教导人们发奋读书。在这些思想和 言论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产生一种偏见:要想学习 必须吃苦,要想钻研必须吃苦,要想攀登科学高峰更 要吃苦。总之,以苦为舟,要有吃苦的毅力和勇气。
这些思想和言论的广为流传,使人们对学习和钻研科 学技术产生了误解,形成了“求学即觅苦”的思维定 式。事实上,热爱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件很 有意义、很有乐趣的事情。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反对“埋头苦读”。
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条件是很差的。当时,教室的 屋顶是用铁皮做的,窗户是用纸糊的,地面是用土填 的。大家都风趣地把这种教室叫做“冬凉夏暖屋”。
宿舍是一个放20张双层床的房间,40个人在一起生活 ,拥挤不堪。吃饭时不仅菜少,饭也不够……那时的 学习环境与今天的高等学府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是,这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没能影响西南联大 师生的爱国热情。以杨振宁为代表的广大青年学生, 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决心献身于科学事 业,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杨振宁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从未感到学习 、研究有什么苦恼,而是感到非常有乐趣。他认为, 学习应当用功,但苦学并不意味着成熟。他不喜欢在 评价人的学习情况时使用诸如“寒窗”、“苦读”之 类的不很恰当的字眼,不赞成让学生去“苦读”。他 说,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尽管他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时甚至被无数难题 团团围住而冲杀不出来,左思右想,试来试去,总是 碰钉子,这是不是苦极了呢?不是的。一个科学家在 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总有一种东西强烈地吸引着 他,使他心驰神往,朝思暮想,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大 自然的奥秘。如果他感到这是“苦”的话,他就不会 继续下去了。1986年杨振宁教授在同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研究生谈话时说道:“如果你念得相当苦——中国 过去常说苦学,我是不赞成的——就不妨想一想是不 是做别的事对你本人和社会都更好些。”他认为,假 如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好,作出成 果,恐怕是很困难的。他否认自己的成就来自“埋首 苦读,终日苦想”。他说:“什么叫苦,自己不愿做 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才叫苦。我热爱物理,做物 理研究没有苦,而是乐。”杨振宁对基本粒子的发现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对研究基本粒子倾注了深切 的感情,完全给人格化了。他把基本粒子描绘成许多 不同的脸:“有的圆润丰满,有的秀丽清瘦;有的笑 容可掬,有的愁眉苦脸;有的机灵,有的呆笨;有的 一脸稚气,有的凝神沉思。”还说他每天都同它们见 面,就像老朋友那样熟悉。这种对科学的爱,使杨振 宁在科学探索中兴趣盎然,感到无限欣慰。
那么,如何让“苦读”变为“乐读”呢?杨振宁 教授根据自己的“乐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点意见。
一是顺其自然。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对某一学 科一见倾心,那么其学习无疑会比别人更有趣、更有 成效。这种“一见倾心”的实质就是一种爱好。杨振 宁十分强调自己对物理学的爱好,并顺其自然地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赴美之初,杨振宁原计划 跟费米学习实验物理,到美国后,由于费米在搞原子 弹研究,不便接受一个外国学生,杨振宁只好投到阿 里森的门下。杨振宁在20个月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自 己的“动手能力是不行的”。在实验室里,阿里森对 杨振宁开玩笑地说:“哪儿有杨,哪儿就会啪啪响。
”后来,在泰勒的建议下,经过几天的痛苦思考,杨 振宁放弃了实验物理的目标,改做理论物理。杨振宁 作了这个决定之后,如释重负,便在理论物理学的研 究道路上阔步前进。每当回顾这段往事,杨振宁深有 体会地对青年学子说:“假如你做一件事情做得很苦 ,我想也许值得考虑不要做这个东西了,去另外想想 别的东西。一个学科的前沿方向是很多的,有许多有 生气的方向。好走向这些有生气的方向。”杨振宁 教授正是保持了治学的主动性和“见机而退的能力和 勇气”,才能顺其自然地选择了理论物理,成为一名 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二是发展兴趣。兴趣是指对某一事物关切的情绪 。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促使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 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持之以恒和表里如一的精神和品质。杨振宁十分重 视兴趣在求学及做学问中的作用。他虽然喜欢物理, 但无时无刻不在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同事,纽约州 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聂华桐说,杨振宁的成就是他的 个性和才智融为一体的结果。而他的个性之一就是“ 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的兴趣使他随时都在吸收 新的东西”。仅以理论物理方面为例,“在统计物理 领域,在万有引力理论方面,在强作用与弱作用的理 论方面,他都感兴趣,他对纯理论的东西感兴趣,对 实验的东西同样也感兴趣”。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这 无疑有助于避免学习中的枯燥苦涩,使他始终保持一 种乐学状态,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所以,杨振宁 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人要用功读书,这是对的,可是 除了用功之外,还要提倡想办法发展个人的兴趣,有 了兴趣,“苦”就不是苦了,而是乐。
三是学以致知。所谓学以致知,就是探究事物的 本源,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的整体构造。为什么有些 人认为学习是苦事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抓不住整体 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杨振 宁在治学过程中,善于洞察所学理论的精美结构,从 而比较容易地把握它的精髓及其内部的联系。他认为 ,数学和物理都有其美和妙的结构,并时常为发现它 们的美妙构思和构造叹为观止。这种发现使他的求学 十分愉快并极富有成效。他说道,由于理论物理“使 用美深邃的数学概念”,所以,“对理论物理的 追求需要鉴赏力与洞察力,要能总体地了解理论结构 ”。可以说,杨振宁对物理的深邃理解力、博大精深 的数学知识及他把物理和数学融为一体的高超能力, 都是在追求对美妙结构的理解中发展起来的。早在大 学时期,杨振宁就对物理学产生偏爱。那是因为,他 读到狄克逊写的《现代数学理论》一书,其中短短20 页的一章就能让他领略群论中的美妙和物理学应用的 重要意义。杨振宁通过阅读,很快“认识到了群论的 无与伦比的美妙和力量”,这对他取得物理成就产生 了重要影响。杨振宁的乐学观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体 系都有其美的结构,当我们以快乐的心境去发现和学 习知识时,学习就会充满无穷的乐趣。
……P3-6
这些思想和言论的广为流传,使人们对学习和钻研科 学技术产生了误解,形成了“求学即觅苦”的思维定 式。事实上,热爱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件很 有意义、很有乐趣的事情。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反对“埋头苦读”。
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条件是很差的。当时,教室的 屋顶是用铁皮做的,窗户是用纸糊的,地面是用土填 的。大家都风趣地把这种教室叫做“冬凉夏暖屋”。
宿舍是一个放20张双层床的房间,40个人在一起生活 ,拥挤不堪。吃饭时不仅菜少,饭也不够……那时的 学习环境与今天的高等学府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是,这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没能影响西南联大 师生的爱国热情。以杨振宁为代表的广大青年学生, 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决心献身于科学事 业,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杨振宁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从未感到学习 、研究有什么苦恼,而是感到非常有乐趣。他认为, 学习应当用功,但苦学并不意味着成熟。他不喜欢在 评价人的学习情况时使用诸如“寒窗”、“苦读”之 类的不很恰当的字眼,不赞成让学生去“苦读”。他 说,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尽管他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时甚至被无数难题 团团围住而冲杀不出来,左思右想,试来试去,总是 碰钉子,这是不是苦极了呢?不是的。一个科学家在 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总有一种东西强烈地吸引着 他,使他心驰神往,朝思暮想,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大 自然的奥秘。如果他感到这是“苦”的话,他就不会 继续下去了。1986年杨振宁教授在同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研究生谈话时说道:“如果你念得相当苦——中国 过去常说苦学,我是不赞成的——就不妨想一想是不 是做别的事对你本人和社会都更好些。”他认为,假 如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好,作出成 果,恐怕是很困难的。他否认自己的成就来自“埋首 苦读,终日苦想”。他说:“什么叫苦,自己不愿做 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才叫苦。我热爱物理,做物 理研究没有苦,而是乐。”杨振宁对基本粒子的发现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对研究基本粒子倾注了深切 的感情,完全给人格化了。他把基本粒子描绘成许多 不同的脸:“有的圆润丰满,有的秀丽清瘦;有的笑 容可掬,有的愁眉苦脸;有的机灵,有的呆笨;有的 一脸稚气,有的凝神沉思。”还说他每天都同它们见 面,就像老朋友那样熟悉。这种对科学的爱,使杨振 宁在科学探索中兴趣盎然,感到无限欣慰。
那么,如何让“苦读”变为“乐读”呢?杨振宁 教授根据自己的“乐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点意见。
一是顺其自然。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对某一学 科一见倾心,那么其学习无疑会比别人更有趣、更有 成效。这种“一见倾心”的实质就是一种爱好。杨振 宁十分强调自己对物理学的爱好,并顺其自然地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赴美之初,杨振宁原计划 跟费米学习实验物理,到美国后,由于费米在搞原子 弹研究,不便接受一个外国学生,杨振宁只好投到阿 里森的门下。杨振宁在20个月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自 己的“动手能力是不行的”。在实验室里,阿里森对 杨振宁开玩笑地说:“哪儿有杨,哪儿就会啪啪响。
”后来,在泰勒的建议下,经过几天的痛苦思考,杨 振宁放弃了实验物理的目标,改做理论物理。杨振宁 作了这个决定之后,如释重负,便在理论物理学的研 究道路上阔步前进。每当回顾这段往事,杨振宁深有 体会地对青年学子说:“假如你做一件事情做得很苦 ,我想也许值得考虑不要做这个东西了,去另外想想 别的东西。一个学科的前沿方向是很多的,有许多有 生气的方向。好走向这些有生气的方向。”杨振宁 教授正是保持了治学的主动性和“见机而退的能力和 勇气”,才能顺其自然地选择了理论物理,成为一名 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二是发展兴趣。兴趣是指对某一事物关切的情绪 。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促使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 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持之以恒和表里如一的精神和品质。杨振宁十分重 视兴趣在求学及做学问中的作用。他虽然喜欢物理, 但无时无刻不在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同事,纽约州 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聂华桐说,杨振宁的成就是他的 个性和才智融为一体的结果。而他的个性之一就是“ 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的兴趣使他随时都在吸收 新的东西”。仅以理论物理方面为例,“在统计物理 领域,在万有引力理论方面,在强作用与弱作用的理 论方面,他都感兴趣,他对纯理论的东西感兴趣,对 实验的东西同样也感兴趣”。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这 无疑有助于避免学习中的枯燥苦涩,使他始终保持一 种乐学状态,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所以,杨振宁 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人要用功读书,这是对的,可是 除了用功之外,还要提倡想办法发展个人的兴趣,有 了兴趣,“苦”就不是苦了,而是乐。
三是学以致知。所谓学以致知,就是探究事物的 本源,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的整体构造。为什么有些 人认为学习是苦事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抓不住整体 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杨振 宁在治学过程中,善于洞察所学理论的精美结构,从 而比较容易地把握它的精髓及其内部的联系。他认为 ,数学和物理都有其美和妙的结构,并时常为发现它 们的美妙构思和构造叹为观止。这种发现使他的求学 十分愉快并极富有成效。他说道,由于理论物理“使 用美深邃的数学概念”,所以,“对理论物理的 追求需要鉴赏力与洞察力,要能总体地了解理论结构 ”。可以说,杨振宁对物理的深邃理解力、博大精深 的数学知识及他把物理和数学融为一体的高超能力, 都是在追求对美妙结构的理解中发展起来的。早在大 学时期,杨振宁就对物理学产生偏爱。那是因为,他 读到狄克逊写的《现代数学理论》一书,其中短短20 页的一章就能让他领略群论中的美妙和物理学应用的 重要意义。杨振宁通过阅读,很快“认识到了群论的 无与伦比的美妙和力量”,这对他取得物理成就产生 了重要影响。杨振宁的乐学观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体 系都有其美的结构,当我们以快乐的心境去发现和学 习知识时,学习就会充满无穷的乐趣。
……P3-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