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6281
编辑推荐
本书从传播效果的视角探讨个体、组织与网络层面知识传播的有效性理论与路径,将传播领域中的认知传播效果从静态的“现实图景”扩展到动态的知识同构、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三类,不仅可以为管理领域中组织知识创新研究提供新视角,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将来各个层面的动态认知效果研究提供参考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知识传播这个主题,从基础常识出发,一步步解构知识传播的历史与新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优化创新,对知识的认知在发生改变,知识传播的方式、模型、结构也日新月异。本书从理论、路径层面剖析了知识传播的有效性研究,既有研究层面的拓展,又结合实际案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 录
目 录绪 论章 知识、认知论与知沟节 知识与认知第二节 传播视角的知沟 第二章 知识传播相关研究回顾节 基于个体属性的传播模型第二节 基于策略选择的传播模型第三节 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传播模型
第三章 知识传播有效性问题的提出节 微观层面知识传播的有效性第二节 中观层面知识传播的有效性第三节 宏观层面知识传播的有效性
理论篇第四章 人际传播层面的传播博弈模型节 人际传播中的粗交流第二节 基于粗交流的传播博弈模型第三节 粗交流博弈模型的适用性
第五章 组织传播层面的知识创新框架节 组织传播中的知识创新第二节 组织内部化传播优势的形成路径第三节 组织传播环境适应性的提升路径 第六章 网络传播层面的认知引导框架节 网络传播中的认知引导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内容策划第三节 网络传播的路径规划
方法篇第七章 信息分类与知识提炼节 基于粗集理论的知识概念第二节 建立博弈双方知识库
第八章 知识传播的博弈模型构建节 博弈论中传播模型第二节 构建基于粗交流的博弈模型第三节 构建基于粗交流的多类型博弈模型
第九章 知识传播的网络结构分析节 知识传播的网络角色分析第二节 知识传播的语义网络分析
案例篇第十章 人际传播案例:结构式招聘的决策支持节 结构式招聘第二节 结构式招聘的决策过程模拟第三节 结构式招聘的多种决策过程的比较第四节 多选双类型决策过程的改进
第十一章 组织传播案例:跨国企业知识转移与创新节 中国在非媒体的国际化发展困境第二节 他山之石第三节 中国在非传播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第十二章 网络传播案例:知识类微博的圈粉策略节 网络环境下知识类微博的传播特征第二节 知识类微博在网络传播中面临的挑战第三节 知识类微博的网络传播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知识传播有效性问题的提出节 微观层面知识传播的有效性第二节 中观层面知识传播的有效性第三节 宏观层面知识传播的有效性
理论篇第四章 人际传播层面的传播博弈模型节 人际传播中的粗交流第二节 基于粗交流的传播博弈模型第三节 粗交流博弈模型的适用性
第五章 组织传播层面的知识创新框架节 组织传播中的知识创新第二节 组织内部化传播优势的形成路径第三节 组织传播环境适应性的提升路径 第六章 网络传播层面的认知引导框架节 网络传播中的认知引导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内容策划第三节 网络传播的路径规划
方法篇第七章 信息分类与知识提炼节 基于粗集理论的知识概念第二节 建立博弈双方知识库
第八章 知识传播的博弈模型构建节 博弈论中传播模型第二节 构建基于粗交流的博弈模型第三节 构建基于粗交流的多类型博弈模型
第九章 知识传播的网络结构分析节 知识传播的网络角色分析第二节 知识传播的语义网络分析
案例篇第十章 人际传播案例:结构式招聘的决策支持节 结构式招聘第二节 结构式招聘的决策过程模拟第三节 结构式招聘的多种决策过程的比较第四节 多选双类型决策过程的改进
第十一章 组织传播案例:跨国企业知识转移与创新节 中国在非媒体的国际化发展困境第二节 他山之石第三节 中国在非传播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第十二章 网络传播案例:知识类微博的圈粉策略节 网络环境下知识类微博的传播特征第二节 知识类微博在网络传播中面临的挑战第三节 知识类微博的网络传播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前沿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的成熟阶段,知识的传播变得“唾手可得”,人们使用功能各异的媒介,便捷并迅速地获取、分享与构建知识。然而,这种看似轻而易举的知识传播行为背后却蕴含着人们认知过程的变化——人们不再单单接收大众媒介构建的“主观现实”,而是借助媒介与环境的互动共同构建现实。在以往的认知效果研究中,“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研究人们对大众媒体中强调的特定议题及其属性的认知;“沉默的螺旋”探讨人们对大众媒介中呈现的意见一致性的认知;“知沟”理论揭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对大众媒体中构建的“主观现实”的认知差异。也就是说,大众媒介构建的“主观现实”是待人们去发现的静态图景。与之前研究中考察的静态认知相比,当今人与环境之间借助媒介实现的动态认知推动着知识传播的效果从原先的个体认知扩展到群体创新,甚至社会共识。简单地说,个体间借助媒介广泛而频繁的互动使得知识传播不仅可以提高个体认知水平,还有助于聚集知识、催化创新以及参与协商、形成共识等目标的实现。既然信息时代的知识传播效果在认知层面蕴含着多维涵义,那么有效地达到各个维度效果或者特定目的的实践方法是什么?或者说实现有效性知识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以上述问题为指引,本书将分别从个体、组织与网络层面普遍存在的“知沟”现象入手,探讨信息时代认知差距的形成原因,并构建三个层面有效性知识传播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以实现知识同构、创新与扩散等缩小或加强“知沟”效果的传播目标。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个部分为绪论,其三个章节依次进行知识分类、“知沟”解读、传播有效性等方面的阐释。首先,该部分通过梳理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对个体认知过程的研究,总结出知识的三类属性,即知识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内隐性与外显性以及先验性和后验性。在完成知识分类基础上,探讨各类知识在个体、组织和网络层面进行传播时,如何与传播网络单独或共同导致“知沟”效果形成。随后,本书对实现个体层面的知识同构、组织层面的知识创新以及网络层面的知识扩散三种具有缩小或加剧“知沟”效果的传播目标进行说明,以解释各个层面知识传播有效性的涵义。第二部分为理论篇,其三个章节分别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的有效性理论模型和框架进行构建。在人际传播层面,知识传播有效性模型采用知识细化程度的差距代表个体间异质知识造成的“知沟”,并将描述知识细化程度的数学工具粗糙集与博弈论中的信号传递模型相结合以模拟知识传播过程,从而提出缩小个体“知沟”、实现知识同构的路径。在组织传播层面,知识传播有效性框架将厘清组织隐性与显性知识的传播过程中,组织能力与知识、网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加强组织内外“知沟”、实现知识创新的路径。在网络传播层面,知识传播有效性框架根据专业网络用户和业余网络用户不同的认知特点,探讨适合的话语体系和传播网络,并提出缩小网络群体间“知沟”、实现知识扩散的路径。第三部分为方法篇,其三个章节主要对理论篇模型与框架构建过程中运用的工具进行解释。其中,前两个章节分别介绍代表个体知识细化程度的知识库的建立过程,以及实现同化式知识同构以及顺应式知识同构的博弈过程。后一个章节对群体知识传播中网络与内容的分析方法进行介绍,其中网络分析方法将包括网络结构特征以及节点角色分析,而内容分析则简要介绍当前话语分析技术的分词规则。第四部分为案例篇,其三个章节将理论篇中的模型运用到现实传播场景中,并采用方法篇中介绍的研究工具与方法分析实现知识传播有效性的具体路径。在人际传播层面的案例分析中,作者通过模拟招聘场景中的人际交流过程以获得实现知识同构的知识细化路径以及重构路径。在组织传播层面的案例分析中,我国媒体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知识资源的特征选择内部化或组合化的传播策略,遵循构建集中化知识和封闭型网络或者多样化知识和结构洞型网络的路径,从而实现渐进式或者突破式知识创新。在网络传播层面的案例分析中,知识类节目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知识传播需要根据网络用户的认知特点进行告知型内容或者叙事型内容的策划,并培育实现外向扩散型或者内向扩散性网络,从而实现专业群体知识向业余群体扩散的目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