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33269
梳理考察美国文学研究在民国时期发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对中国人在研究美国文学时发现的文学价值、精神价值及其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做出考量;既分析民国时期对美国文学整体认识的变化,也解读他们具体的研究观点,总结与评估其特点和价值,并思考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研究在构建中国人美国观以及促进中国学术现代转型层面的意义。
目 录
上编民国时期“英国文学史”的书写 5
引言 1
第一章晚清至民国:“英国文学史”从无到有 4
第一节晚清时期英国文学学科的酝酿:从同文馆到大学堂 4
第二节民国三十年:英国文学学科的初步发展 6
第三节“文学史书写高潮”中的“英国文学史” 10
第二章作为自觉著述的“英国文学史”书写 15
第一节民国时期英国文学通史的书写 15
一、开山之作:王靖《英国文学史》 15
二、普及之作:曾虚白、徐名骥、李祁的“英国文学史” 22
三、详尽之作:金东雷《英国文学史纲》 29
第二节英国文学断代史、专题史的写作 37
一、“学生的习作”与“先生的讲义” 37
二、唯美派文学研究的双璧 40
第三节民国期刊中的英国文学史书写 44
一、近现代英国文学研究热 45
二、英国文学诗歌史与思潮史研究 46
第三章作为学术译著的“英国文学史”书写 50
第一节英国文学通史翻译的“欧风美雨” 50
一、“最适宜于初学”:欧阳兰的《英国文学史》 51
二、“双林联手”的《英国文学史》 54
三、作为“部定大学用书”之《英国文学史》 55
第二节英国文学断代史、专题史的翻译 57
一、韦从芜与英国文学断代史的翻译 57
二、英国文学专题史的翻译 59
第三节民国期刊中的英国文学史译介 64
本编小结 69
下编民国时期美国文学的评介与研究 71
引言 72
第四章历史回溯:晚清中国人对美国文学认识的发生 77
第一节晚清中国人对美国的初步认识 77
第二节晚清中国人眼中的美国文学 82
第三节林纾的美国文学评论及价值 88
第五章 1920-1930年代美国文学的总体评介与研究 94
第一节 1920年代民国学界对美国文学的总体评介 94
一、王靖的“美国文学家事略” 94
二、曾虚白的《美国文学ABC》 97
三、郑振铎《文学大纲》中的“美国文学” 101
第二节 1930年代民国学界对美国文学的总体评介 104
一、张越瑞的《美利坚文学》 104
二、1930年代民国期刊中对美国文学的总体评介 106
三、对美国左翼文学的评介与美国文学地位的转变 115
第三节民国学界对美国女文学家与黑人文学的关注 118
一、《妇女杂志》与《美国近世女文学家小史》 118
二、杨昌溪《黑人文学》及其他 120
第六章 1920-1930年代美国文学各文类的评介与研究 127
第一节民国学界对美国诗歌的评介与研究 127
一、五四时期:田汉与刘延陵对美国诗歌的评介 127
二、1930年代:朱复与邵洵美的美国诗歌研究 130
第二节民国学界对美国小说的评介与研究 140
一、1920年代对美国小说的初步评介 140
二、赵家璧《新传统》对美国小说的研究 142
第三节民国学界对美国戏剧的关注 147
第七章 1940年代民国学界对美国文学的评介与研究 151
第一节马耳、孙晋三对美国小说的评介 152
第二节徐迟、杨周翰对美国诗歌的研究 156
第三节对美国文学的其他综合评介 163
本编小结 167
附录1:民国时期我国的“英国文学史”书目提要 170
附录2:民国时期美国文学评介与研究主要文章目录 181
主要参考文献 185
后记 189
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对20世纪学术史的书写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伴随着西方学术方法的引进和中国传统学术的解体,20世纪的中国学术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民国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期,也是我国现代意义上学术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作为现代学术的标志,学术科学化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潮流。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时代大潮和文学观念的近代转型,“文学史”作为一种科学而独立的现代学术书写形态,开始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中国作为一个史学传统高度发达的国家,整个20世纪在文学史书写这一领域的成果可谓蔚为大观。民国时期无疑是这股文学史书写高潮中第一个值得注意的阶段。无论是具体的国别文学史,如中国文学史,各语种国别文学史,还是综合性的外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乃至各种专题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等,这一时期皆大量涌现。“英国文学史”自然也不例外。这其中既有国人的书写尝试,也有作为特殊书写形态的学术译著;既包括了通史,也有断代史和专题史。其他尚有具备文学史性质的史论、史评等。这些英国文学史著译有的是作为启蒙大众的普通读物出现,有的参与了民国大学英文系的教育实践,有的则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研究意义。可以说,它们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英国文学史”存在的格局,显示了早期中国学者利用“文学史”这种模式在学术上做出的建构,也是他们文学观、文学史观的反映。作为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重要一页,民国时期英国文学史的书写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史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外国文学学术史在20世纪有着丰富的学术积累和实践经验,极其值得重视和总结。近年来,学界对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史的总结取得了多项重要的进展,这其中既有对综合性的外国文学研究史的考察,也有对各国别文学研究史的梳理。前者如申丹、王邦维主编,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6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何辉斌、蔡海燕《20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史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龚翰熊《西方文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等,后者如叶隽《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陈建华主编《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4卷本)(重庆出版社2007年4月版)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也不乏对英国文学史研究的总结,如龚翰熊的《西方文学研究》重点对曾虚白和金东雷的两部英国文学史做出了点评。国内学界将中国学者的“英国文学史”书写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加以考察的第一本专著是段汉武的《百年流变——中国视野下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海洋出版社2009年8月版),该书对过去一百年来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著述做了总体的回顾与梳理,重点研究了中国学者书写英国文学史时的文学史观、文学史分期、叙述模式等问题,也简要回顾了民国时期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情况。但由于问题意识的导向不同,这两本书并未对民国时期的英国文学史进行全面详细的清理。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本质上具有比较文学性质,因为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带着本国的眼光和知识背景去审视外国文学。而研究外国文学的本来目的,就是要促进中国文学与学术的发展。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许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别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书写讨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王佐良教授在编纂《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时,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外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化问题。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文学史骨架如何建立,叙述如何结合评论,以及建立怎样一种文学史模式等问题上。他试图打破传统的苏联模式和英美模式,建立起中国的文学史模式。新世纪以来,蒋虹、刘文荣、区鉷等学者也曾在期刊上撰文,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中外版本对比、英国文学史教材书写的学术理念、英国文学史书写的中国模式等问题。相关论文包括但不限于:蒋虹《“英国文学简史”国外版本的比较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中外英国文学简史版本对比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区鉷《关于英国文学史编撰的思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张建平、梁松林《论英国文学史教材撰写中的学术理念》(《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第5期);刘文荣《复制与重构——也谈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模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张世红《新时期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前辈学者的贡献》(《国外文学》2012年第3期)等。这些文章的作者大都具有多年的英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经验,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虽有所涉及,但对民国时期丰富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实践的关注仍相对较少,鲜见专题式的深入总结和梳理,缺乏对这些历史资源当代价值的阐释。可见,该问题至今并未引起研究者们的普遍重视,这无疑不利于学术的历史传承和超越创新。对学术史的关照是任何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民国时期作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初步兴起和繁荣阶段,在学术史中具有特殊意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前学界虽有较多人关心建国之后的学术史构建,而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史缺乏了解和整理,将导致不能纵向地评价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影响学术判断的准确性
。
基于此,笔者试图对民国时期的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进行专门的考证与梳理,并试图回答以下一些基本的问题:民国时期英国文学史的存在状况是怎样的?出现过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学者?应该如何认识这种存在状况?这些文学史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又有哪些共同的因素?在外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它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文学史的书写对于今天有哪些有益的影响和启示?它们的缺陷和不足在哪里?本编尝试首先对这些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