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43133
他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分庭抗礼,强强对话,演绎了一幕幕江湖活剧;
他有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帮助新四军和根据地的正义之举,所以上海首任市长陈毅便在上报的”上海滩黑社会四大金刚”名册中,将其划去;
他又因其作为首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的缘故,所以不曾被作为另类加以曝光、贬诋。
楔 子
第一章 ”拿命来闯上海滩!”
第二章 入”青帮”成少掌门
第三章 顾竹轩当上巡捕
第四章 王月花:顾竹轩第一位红颜知己
第五章 搏杀”柏老虎”,扬名上海滩
第六章 ”上海起义”中的敢死队长
第七章 黄包车行的新当家
第八章 开香堂,成华界枭雄
第九章 扫尽残余,确立”大亨”地位
第十章 合伙投资开戏院
第十一章 黑吃黑,踏上黑道路
第十二章 收徒乔大和尚,添得力膀臂
第十三章 抢”三大亨”烟土,崛起上海滩
第十四章 置产”顾家花园”
第十五章 进军租界京剧业
第十六章 1922年,投资办实业
第十七章 艳福
第十八章 去死吧!
第十九章 登政坛,出任保卫团团董
第二十章 重建”斧头帮”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共产党,我都帮
第二十二章 与顾祝同认祖归宗
第二十三章 藏娇石库门
第二十四章 暗杀名优之谜
第二十五章 乡民心目中的大恩人
第二十六章 ”天蟾”缘
第二十七章 洋官司
第二十八章 上海京剧业的龙头老大
第二十九章 赈灾济江淮
第三十章 麒麟童恩怨记
第三十一章 师恩
第三十二章 街巷血战记
第三十三章 ”大世界”午夜凶杀案
第三十四章 顾竹轩、黄金荣结怨
第三十五章 ”黄麻皮,看谁弄死谁!”
第三十六章 ”杜月笙,这一回算你小命大!”
第三十七章 沪苏水路的新霸主
第三十八章 ”八一三”的难民所
第三十九章 与小鬼子不共戴天
第四十章 两助新四军
第四十一章 ”崇德堂”再开山门
第四十二章 上海政坛的话语权
第四十三章 玩老蒋
第四十四章 榆林区的事
第四十五章 调停电影界
第四十六章 炮台大起义
第四十七章 兵痞闹剧
第四十八章 不去台湾
第四十九章 大整饬
第五十章 惺惺相惜的两大亨
第五十一章 香港之行
第五十二章 梅兰芳的热闹地儿
第五十三章 他就是”江北大亨”?
第五十四章 撒手
后 记
这是一本必须要写的人物传记:传主是江苏盐城的血性小子、青帮”上海江淮兴武四”派末代掌门人、华界北市”崇德堂”(又称武陵堂)主、江湖人称”江北大亨”,曾在上海滩烜赫了几十年的一代枭雄–顾竹轩。
这是一本唯有我才能写的传记:我的祖、父辈与这位传主有着事业上的渊源关系,这使我有幸从他们及顾氏后人那里获知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年轻时,我曾寄宿在苏州河支流沙泾河边的一栋小楼,不啻就是一个小型的私家茶坊。鸡鸣即起,便与一众耄耋老人煮茗神聊,话语间,不乏老上海的掌故轶闻,乡党”江北大亨”理所当然地成了他们兴味盎然的谈资,亦褒亦贬,不一而足,且妙趣横生;在多年的实地采访中,一些老人在说起顾竹轩时,无不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此外,还得益于仅存的,可以说是稀缺、也是刚刚解禁了的有关顾竹轩的零星而残缺的文档……
一代华界大亨顾竹轩,不幸被历史暌违了半个多世纪。为了试笔,我曾先后在传媒界影响颇大的《新民晚报》的副刊”上海珍档”上,整版地发表过《揭秘民国上海帮派第一讼案》(2010年11月21日)、《老”天蟾舞台”讼案始末》(2011年5月15日)。
这些年来,在林林总总的有关旧上海青帮人物的述著里,唯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马首是瞻,大有舍我其谁的跋扈。其实不然:他们都曾是武功超群、实力强大、门徒凶悍的顾竹轩的手下败将!
”江北大亨”顾竹轩,凭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及不畏强梁的做派,几十年来得以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分庭抗礼,进行强强对话,演绎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江湖活剧。个中腥风血雨的铮铮搏杀,被湮没了半个多世纪的江湖往事,”三大亨”被屏蔽了的”背影”,应当如实地曝露与众。
顾竹轩原本应与”三大亨”同为”上海滩黑社会四大金刚”之列的。只是因为此公实在是功大于过:其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帮助新四军及根据地的正义之举,功绩卓著,所以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在上报的名册中,将其划去。又因其作为首届市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的缘故,所以不曾被作为另类加以曝光、贬诋。许是为了避嫌,史家、学者置喙其人其事的文章,竟凤毛麟角;即便有些许应景之文,也是蜻蜓点水而已,更遑论专著大传……
顾竹轩其人其事渐渐地被漠视、冷落在历史的灯火阑珊处。
被遗弃得久远的顾竹轩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于是,有关他的史料、掌故,正以无可弥补的代价而消逝。
人们在偶尔话及顾竹轩时,褒贬不一:有的碍于为尊者讳,则皮里春秋;有的或索性蔽屏;更有不明就里者,以讹传讹,极尽贬损。江湖大佬顾竹轩其人其事,莫衷一是,一地鸡毛。
颇可玩味的是,当今香港电影界巨擘、百岁人瑞邵逸夫先生,居然在上海若干待兴的老剧场和戏院中,对作为一代华界大亨顾竹轩标签的”天蟾舞台”情有独钟,且不吝捐献巨资予以重修、光大?个中情愫,耐人寻味。
太多太多的问号,有待解答;太奇太奇的足迹,有待考证:此公红黑两道左右逢渊的人生经历,扑朔迷离;堪可演绎一出情节曲折、风诡云谲的历史长剧。
如果说,顾竹轩一生的经历仍旧得不到较为完整体现的话,这将是老上海社会史、工商史、人文史、青帮史,尤其是京剧文化史的一大缺憾!上海的历史是一定会叹息的!但凡关注上海史的人,不会漠然置之。
那就让从未被系统、完整地述著过的人物、另类大亨顾竹轩登场吧。写作这本人物传记,说是”抢救历史”,恐也不为过!
是时候了:顾竹轩应当走出迷障,还其本来面目;其功过是非,在这部有关他的传记里,将被重新梳理、还原、拷贝,成为供后人观摩、评说的声画对位的一张光碟!
诚然,予生也晚,这本传记肯定有遗珠之憾,敬请方家不吝指正、补缺!
写作本书谈不上有功,但肯定有益,这就是我写作的初衷及快乐之所在。由此,我付出的辛劳,值了!
夕阳下的杭州湾之滨,恬静而柔美。
站在视野开阔的堤坝上,远远望去,滨海古园绵亘的围墙、高耸的牌坊若隐若现在绿荫中,如同士兵方阵式排列齐整的墓地,仿佛是一幅笔融遒虬的西洋画。
清明时节的风原本是轻灵的,但当它拂过墓园时,却沉郁了:挟着魂兮归来的亡灵的呢喃和诵经声,在这片广袤的陵寝之地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
这个世界原本就不是虚空的。
六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猫狗都不拉屎的海边滩涂。萋萋满目的蒹葭,丛生的荒草,经年风化硬质了的僻壤,渐渐地成为乡村亡灵栖息的一方净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错落而不规则的墓地坟堆,渐渐地入了殡葬业的商眼,一处颇具规模的陵寝之园便应运而生,又几经修葺、不断扩展,居然成就了上海人追思故人的一处颇具规模的阴宅大场。
年复一年,冥息在这里的、成色不等的陵寝,几将魂满为患。于是,无论是春雨漉野、万物新绿后的清明时节,还是寒霜肃杀落木凋零的冬至时分;轰然炸响的爆竹声,弥散在空气中的硫黄味儿混合着鲜花的清香,超度亡灵的诵经声,凄厉哀痛的泣诉声,夹杂着沉重的步履,间或还有兜售冥物祭品小贩的吆喝,营造出当代墓园特有的风情。于是,平素荒漠冷寂的墓园里,祭祀亡灵的普罗大众于不经意中,将此地造化得如同熙来攘去、人情冷暖的骡马大市。
细心的人们可以从一座座墓碑的文字上,读出不同的故事;在一阵阵风声、雨声、呜咽里,谛听出不同的诉说……
在”特级–二区8号”墓地那一块色泽褪尽的墓碑前的斗方之地上,默默地安眠了一位半个多世纪前堪可与旧上海”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比肩的名副其实的青帮巨头:一位在老上海人文史册上留下了印痕,且有着传奇色彩,在上海滩烜赫了几十年的过客–青帮”江淮兴武四”派的”通”字辈人物、闸北”崇德堂”主、华界”江北大亨”顾竹轩。
”特级–二区8号墓地”,年年岁岁,前来祭奠吊唁的人,并不熙攘热闹,以至于他的左邻右舍都安之若素;在漫长的岁月里,既不受外界惊扰,也不自张扬。
大道存公。这个曾经在上海现代史上留下浓厚印痕的一代风云人物,终究不会被历史所遗忘。
在流滚浪拥的历史长河里,曾经的人与事,前朝际会的风云,不因波翻浪逐、经年磨洗而被冲刷殆尽;尽管日月星辰可以循序轮回,但风经雨过的人与事,不会轻如散烟。
在新世纪里,曾被冷落在历史阑珊处的顾竹轩正向我们走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