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61823
一部关于“师道”的讨论,从传统的师者到现代的师者,从授道解惑到性格和品格的塑造;从贾植芳的学术研究,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师道”的践行;呈现的不仅是中国文学、中国学术的精神,更体现了以贾植芳和他的学生们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
生命的历程,也就是努力塑造自己的生活性格和做人品格的过程。
把“人”字写端正
对于贾植芳学术等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师道》从贾植芳先生授业、治学、交游的角度入手,对贾植芳先生的学术等进行了多角度阐释,对贾植芳学术研究,乃至对新中国学术发展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师道》讲述老师贾植芳的人生、治学和授业,是几代学生对于“师道”的理解和讲述,其中有回忆,但更多的是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更展现几代知识分子对于“师道”的践行,对于当下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辑 复旦九舍
3 在庆祝贾植芳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章培恒
6 五十六载师生情永铭心间 / 范伯群
19 我的导师贾植芳先生 / 陈思和
41 绝响谁听——再读贾植芳先生的来信 / 李 辉
54 贾先生的教诲 / 〔日〕 坂井洋史
60 贾植芳先生的乐观和忧愤 / 张新颖
64 追忆先生 / 严 锋
68 追忆复旦九号宿舍里贾先生家的“小客厅”/ 〔韩〕 鲁贞银
76 回忆贾植芳先生 (片段之一) / 宋明炜
80 一些记忆的断片——怀念贾植芳先生 / 刘志荣
103 贾植芳先生的静默与凝思 / 蔡兴水
108 梦回沪上忆先生 / 咸立强
116 “把人字写端正”——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 刘 群
122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试论贾植芳先生的“人性化”教育/ 冯进
第二辑 久别的未曾失去的笔
131 久别的未曾失去的笔
——谈复出后的贾植芳先生/ 陈思和 吴天舟
168 解冻时节:贾植芳先生和他的家书
—— 《解冻时节》 代序 / 李辉
179 书写苍凉,留存历史
——站在历史高度之上体察人生/ 李辉
189 贾植芳先生的涉日经历与鲁迅/ 〔日〕 山口守
198 贾植芳对鲁迅的承传 / 〔美〕 舒允中
206 在晚清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谱系里
——贾植芳先生去世十周年纪念/ 段怀清
228 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
——琐记贾植芳先生 / 张新颖
237 缅怀贾植芳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宋炳辉
246 监狱叙事与人学话语——论贾植芳的文学创作 / 文贵良
281 读贾植芳先生书信有感 / 金理
301 书信里的八十年代——贾植芳致古剑书信发微 / 张业松
320 《老人老事》 编后记 / 蔡春华
323 “我们不能让生活失色”——追忆贾植芳先生 / 周立民
第三辑 无私无畏即自由
345 人格光辉 永存世间——贾植芳先生去世一周年祭/ 谢天振
356 无私无畏即自由——写在贾植芳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 /王宏图
360 贾植芳先生的最后时刻/ 张业松
366 怀念,在先生远行以后/ 何清
374 不想写的回忆/ 孙宜学
380 逝者如斯——怀念贾植芳先生 / 许丽青
386 他不会再到我们这里来——贾植芳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陈晓兰
402 对着先生的雕像 / 陈思和
附录
407 贾植芳张掖“落户记” / 姚峥华
426 贾植芳著译目录 / 张业松
431 编后记
编后记
贾植芳先生离开我们十一年了,但是,他从来也没有从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中消失。
在贾先生去世的十一年间,与贾先生同辈的先生们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了人世,贾先生的第一代学生中,章培恒先生、范伯群先生也先后离世。借用雨果的话说:就在他们离世的同时,在他们留下的空荡荡的位子上生出新的进步。一种形式的消失,以另一种形式复现。逝去的不会成为过去,而是作为传统的一部分被后来者纪念。章培恒先生曾说:自 1952 年到 1955 年短暂的时间里,贾先生培养了一批学生,复出后又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诸位学生能够有这样一位老师,在做人、在做学问上、在培养学生上,还有培养广大的青年上,能够从贾先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贾先生既教给了我做人,也教给了我做学问。”范伯群先生回忆说:贾先生为我们编写了一部最优秀的“如何做人”“如何教书育人”的好教材。可以说,曾经有幸成为贾先生的学生,或者曾经与他接触并深受其影响的后学晚辈,都曾深受其影响,并为贾先生的为师之道所感动。2014 年,贾植芳先生藏书捐赠河西学院,贾植芳图书陈列馆、贾植芳纪念馆、贾植芳研究中心、贾植芳讲堂在河西学院相继成立。贾植芳先生的图书惠及河西学子,其人432 师道:贾植芳和他的学生们格、精神也在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扬光大。正如河西学院前任校长刘仁义教授所言:“河西学院的师生被贾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同时也被贾先生和他的学生们所感动。是什么样的人格力量使得陈思和教授、李辉先生如此敬重他们的老师,对自己的老师如此充满感恩之情,并在他的身后义务地做大量有意义的工作。看看他们,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做学生、如何做老师这样的问题。”
呈献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文集,是贾植芳先生的三代学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回忆,记录了他们各自从贾先生那里获得的学术和精神上的滋养。
谨以此文集纪念贾植芳先生。铭记先生教诲,把人字写端正,谨守为师之道。
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续小强先生的大力支持,感谢庞咏平女士为文集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陈晓兰
2018年 3月 6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