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22948
本书为集中清末民初所保存的历代古刹、佛塔、石窟、塑像大型系列图册。 专家们在对影像数据进行研究、比对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学术界*研究成果,编撰文字说明,结合图片结集出版。本套图册生动地再现了民国初年尚且保留的大量佛教文物的真实面貌,极具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目录
001 前 言
004 雍和宫
094 紫禁城(佛殿)
110 法源寺
120 北海 永安寺 西天梵境(大西天) 阐福寺 小西天
158 庆寿寺(双塔寺)
166 觉生寺(大钟寺)
176 大慧寺
184 天宁寺
198 妙应寺(白塔寺)
214 大正觉寺(五塔寺)
226 东黄寺
250 西黄寺
272 法藏寺
276 慈寿寺(八里庄塔)
284 碧云寺
316 十方普觉寺(卧佛寺)
334 香界寺
340 昭庙(宗镜大昭之庙)
350 颐和园万寿山
410 玉泉山(静明园)
438 潭柘寺
468 戒台寺
490 佑胜教寺
496 石经山云居寺
536 居庸关
564 图版索引
579 图版资料出处
580 参考文献
582 后记
总序一
打开这部《中国佛教影像集成·晚清民国》,让人不禁嗟叹于沧海桑田般的时空变化。其中所收录的众多珍贵历史材料,宛如中国佛教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胎记,见证了一个旧时代的落幕,也宣告了一个新时
代的登场。中国佛教经过近两千年的漫长演化,到了晚清时期,从思想上跟儒道文化达成了深度交融,在制度上也与礼教秩序构成了相当默契,跟传统社会已经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当鸦片硝烟弥漫在虎门天空、洋枪大炮撞开了海上大门之时,古老的华夏帝国惊醒、振作、改变,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瓦解。如同动物的旧壳无法再容纳新生的躯体,因而不得不被蜕掉,重新从风雨磨砺中长出新壳那样,跟传统社会共存共生的中国佛教也经历了一个痛苦而必然的蜕变过程。与以往不同,中国佛教所要面对、适应的,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礼教社会和儒道文化,而是一个取而代之、在华夏土地上被全新建构起来的现代化社会与科技文明。在这个崭新时代的创生过程中,各种新奇发明接踵而至,影像技术便是一例。它集物理、化学、机械等当时众多前沿技术于一身,堪称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晶。因其发端于西方早的一批工业国家,所以
影像技术的初使用者也大都是西方人。当这些西方探险家、摄影师、外交官、学者们怀着各种各样的使命,带着的摄像器材来到中国,他们有意无意之间所拍摄的影像,将万物无常变化中的一个历史瞬间凝固了下来,把旧时代中国佛教夕阳余辉的惊鸿一瞥呈现给世人,不仅为中国佛教现代化历程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见证,更成就了世界和中国佛教的一次超越时空的接触,因而在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当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不对称、不对等现象也是相当明显的。中国佛教更多处于一种被动的乃至被迫的角色,拍摄者在猎奇心、自负心的支配下,无法全面深入反映中国佛教的现实状況。此外,影像技术自身的局限性,也使其对中国佛教的表现和传播无法真正深入到语言、思想领域中去,无法充分彰显中国佛教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
如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更为深入,脚步更为迫近,中国佛教也正在更加主动积极地向世界传播着宏博圆融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影像技术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迎来爆炸式的发展,佛教对于新科技、新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如何看待和驾驭这些科技手段,实际上关涉到佛教和科学之间基本关系的问题。简而言之,科学是一种反复验证后的现实经验,从根本上来自于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观察研究。佛教中也有这类反复验证后的现实经验,但是与科学不同的是,佛教的现实经验从根本上是来自人类对于内心世界的观察和体证,对于外部世界的观察并不在佛教的主要关切之中。比如,佛陀对于有人提出的“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等十四个问题不予置评,因为这些问题本身无助于涅槃的获得。因此在经验的指向性方面,佛教跟科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不意味着佛教与科学之间无法相容,恰恰相反,这是一种互补性的不同,而不是冲突性的不同,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彼此欣赏。此外,尽管所有科学知识都来自于现实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凌乱无序的堆砌,而是被数学这条主线所贯穿,形成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从而使科学有别于任何单纯依靠经验积累所形成的博物型学问。佛教同样也不是各种知识或信条的简单堆砌,而是由一套完整丰富的教证体系所统摄,不仅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量,还为人类开拓出广阔的思想疆域。正是基于以上共通之处,佛教对于新兴的科技产物持有乐
观态度,并努力使之在佛教发展传播中产生更多的积极作用。在此也特别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中国佛教影像集成》这样的佛教史料整理成果跟广大读者见面,不断继承弘扬优秀佛教文化。是以为序。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中国佛学院院长 学诚
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日
总序二
今年端午节早晨,王颂贤契来了个电话,问我有没有空,他有一个研究项目的情况想跟我谈谈。那天因为我白天已安排了别的事情,就约他晚上到我家来。当时,也没来得及问他是一项什么内容的课题。当晚,王颂贤契将一套与佛教相关的、洋洋大观的影像集放在了我的面前。我翻了几页以后,就难以释手,喜出望外。其时,王颂贤契向我详细地介绍了这几年他主编这套《中国佛教影像集成·晚清民国》大型影像的缘起、目的与进展情况等。他说,民国以降,自梁启超诸公起,我们对海外的佛学研究是有不少介绍与借鉴的,但主要集中于历史、思想、文献等领域,而对田野调查和社会考察方面的成果与方法却了解得不多,重视得不够。事实上,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东西并不少,而当我们自己的现代佛学研究起步以后,在这方面的建树却不多。因此,他与几位同好们发心编集这样一套大型影像集,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为当今和以后研究中国近代佛教史者提供更丰富生动的珍贵资料。
《中国佛教影像集成·晚清民国》大型影像集是对近代外国学者、记者等在中国考察、研究成果的生动记录。该影像集收录的佛教老照片多达3000 余张,是同类题材的集大成者。拍摄者当中有传教士,有随军记者,有外交官、商人,还有学者。照片也是风格各异,有的生动传神,有的严肃认真。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它们传达的信息也是丰富多彩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19 世纪中叶起到新中国成立为止,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当然,更主要的是忠实地记录了其间中国佛教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人物、建筑、器物、塑像、图画等,丰富多彩,生动真实。它让读者在瞬间穿越时空,披览之际,爱不释手,掩卷之余,又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可以说,《集成》不仅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还是具有极高鉴赏价值的艺术资
料。其成功编集和出版,对于佛教史学以及相关的一些学科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将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资料汇聚于一堂,既是一件了不起的成果,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据王颂贤契介绍,编写人员单是在搜集资料方面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为其中大部分资料都是国内没有、国外罕见的。编写者们从庞杂的影集、图书、数据库中遴选出与佛教相关的内容,按照行政区划、所属寺庙,分门别类地系统加以编排,编集而成了这套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著作,在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此外,编写人员还为图片资料匹配了深入浅出的文字说明,系统地梳理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客观地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他们还对古今状况进行了有意识的对比,揭示了这批影像资料反映的时代特点,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这一点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
这样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能够得以完成,其主编王颂自然功不可没。王颂贤契自本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起,就到我的课堂听讲。他负笈东瀛攻读博士学位以后,仍然与我保持着密切联系。毕业回校任教后,有一段时间我们更是朝夕相处。可以说,我对他本人的敏学善思是十分了解的。他编纂这套大型影像集成,引导读者从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不同角度了解、认识佛教,与我一贯倡导的“人文宗教”的研究理念与融会书本内外知识的治学思路也是一致的。所以我非常支持和赞赏他的这项工作,认为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情。因此,当他请我代表学界为《集成》写一篇序,我立刻就答应了。以上所言,算不上一篇像样的序,但真实地表达了我对这部《集成》成功编集出版的由衷祝贺!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 名誉院长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所长 楼宇烈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三日
序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与佛教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前辈学人侯仁之先生《北京建城记》碑文a 说: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春秋时期,燕并蓟,移至蓟城。蓟城核心在今宣武区,地近华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与塞上来往交通之枢纽。……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有可资考证者,即其西南两城墙外,为今莲花河故道所经;其东墙内有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历唐至
辽,初设五京,以蓟城为南京,实系陪都。今之天宁寺塔,即当时城中巨构。
以上寥寥数语勾勒出北京城与北京佛教的发展轨迹。可以说,佛教与北京的城市发展相伴始终,佛教历史文化是北京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在西晋时期,北京地区就出现了佛教传播的痕迹。学者推断,今门头沟区潭柘寺原称嘉福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b,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古谚。c 此外,有传说称后赵高僧佛图澄(232—348)曾于今怀柔红螺寺一带弘化,是为该寺肇立之基。上述说法虽然缺少翔实的史料佐证,但两晋南北朝时期北京即已有佛教传播一说当符合史实。隋唐之际,北京佛教步入发展时期。隋文帝于北周灭佛后复兴佛法,仁寿年间(601—604)将龙潜之时所获舍利分赐于诸方建塔,幽州即为其一。又,隋代高僧静琬(?—639)历北周法难之劫,忧佛法湮灭,于隋大业元年(605)在今房山云居寺开凿石经。其后,续雕事业历代绵延不绝,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项伟业。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立慧聚寺,即今门头沟区戒台寺。其后唐太宗征辽,建悯忠寺为阵亡将士荐福,即今法源寺。以上古刹经
历代营葺,延续至今,成为北京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辽代,北京成为陪都,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佛教事业也由此繁荣,不但寺院兴建不绝,著名的《契丹藏》亦开雕于此地。金代则有私刻大藏经《赵城金藏》经版贮藏于北京弘法寺。可见北京亦已成为北方的佛教文化中心。
元明清三代,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自然也是全国的佛教中心。三代统治者都采取了扶植佛教的政策,一些帝王还对佛教拥有虔诚的个人信仰,佛教之繁荣自不待言。又,三代统治者出于多重因素,尤为推重藏传佛教,北京遂成为汉藏两地佛教融会的中心。皇家气派、汉藏交融成为北京佛教的一大特色,表现在建筑、造像等诸多方面,于本卷中亦有充分展现。
正是由于历史传承悠久,辽、金、元、明、清五代的倾力营造,北京地区的佛教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造像、绘画可谓蔚为大观,如天宁寺塔、北海永安寺白塔、妙应寺白塔等早已成为古都地标,法海寺壁画、智化寺佛乐等亦成为传世瑰宝。在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北京地区亦涌现出诸多高僧大
德,除上面提及的隋代静琬大师,与本卷密切相关的还有辽代觉苑(1034—?)、通理(1049—1098),金元两代行秀(1166—1246)、海云(1202—1257)等人,凡兹弘化之事迹,不遑枚举。正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映夺古今、驰誉中外。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北京历史上佛教兴盛,然自清末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佛教亦遭池鱼之殃。在本卷影像中曾巍然于世的西山诸寺院,其后即为英法侵略军付之一炬,石经山云居古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亦遭到严重破坏,凡此种种,令人扼腕。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作为历史文物的寺院进行了积极的保护,但随着经济建设的盲目展开,一批寺院在和平时期竟遭到破坏,灰飞烟灭,如本卷中出现的庆寿寺、法藏寺。“文化大革命”更是一场浩劫,几乎鲜有寺院未遭劫难,鲜有僧人不受凌辱。民国时期曾依据《寺庙登记规则》,先后于1936 年和1947 年对北京地区的寺庙进行过两次普查,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相应数字尚不足十一。a 劫后重生,我们在深切体会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的同时,更感受到这批影像资料的宝贵。
由于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也成为西方人为关注、涉足多的地区。因此,有关北京的近代影像资料为丰富。读者细心检阅即可发现,本卷汇集了二十余种西方近代影像资料,拍摄者分属英、法、日、德、俄等多个国家。a 一些重要的佛教史迹,如雍和宫、西山诸寺,已然成为西人考察北京的必经之地,有大量重复或相似的资料保存于各处,我们不厌其烦,一一详加比对,择其精华。而一些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史迹,如东黄寺、通州佑胜教寺,所幸亦有零星资料存世,我们也“上穷碧落下黄泉”,务求搜罗,以飨读者。b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部分影像资料都是百年前的作品,早的一批拍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其时乃现代摄影器材刚刚在欧洲发明不久,摄影艺术草创的时代。这些资料既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这段屈辱、惨痛的历史,也呈现了早期摄影的面貌。不但于近代中国政治、佛教历史研究足为可观,于世界摄影史也是弥足珍贵。我们在编辑这些资料时的兴奋与感慨,今犹在怀,若能传感于读者诸贤,也就欣慰不已了。
王 颂
2016 年3 月3 日
于北京大学人文学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