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57890
读懂本书的九个建议
上册人性的优点
上册写作的过程与动机
**部分关于忧虑,你应该知道的
**章活在当下
第二章一个解除忧虑的神奇魔方
第三章忧虑对你的危害
小结
第二部分分析忧虑的基本技巧
第四章如何分析和解决忧虑问题
第五章如何消除生意场上一半烦恼
小结
第三部分在烦恼侵袭你之前将其化解
第六章怎么排遣内心的烦恼
第七章别让琐细之事坏了你的心境
第八章一条祛除你内心纷扰的法则
第九章和“宿命”合作
第十章为你的忧虑设置“止损点”
第十一章别试图去锯木屑
小结
第四部分七种技巧,带给你淡定和愉悦
第十二章重塑你生活的8个词汇
第十三章“扯平”的昂贵代价
第十四章这样做,你会看淡“不感恩”
第十五章百万美元能收买你吗?
第十六章发现自我,保持本色
——铭记:我是世界的**
第十七章如果有一只柠檬,就做一杯柠檬汁
第十八章如何在4天内治愈抑郁
小结
第五部分战胜忧虑的**方式
第十九章我父母是怎么战胜忧虑的
第六部分如何不为批评所扰
第二十章铭记:没人去踢一条死去的狗
第二十一章这么做,批评就于你无妨
第二十二章我做过的蠢事
小结
第七部分六招防止疲忧、神清气爽
第二十三章如何每天赚回一个小时
第二十四章什么使你疲劳,怎么应付
第二十五章如何避免疲惫,永葆青春
第二十六章四个好习惯,助你防止疲劳和忧虑
第二十七章疲、忧和恨源自厌倦,如何祛除
第二十八章防止因失眠而焦虑
小结
第八部分
“我是如何战胜忧虑的”
——3个真实故事
洛克菲勒靠什么多活了45年
本杰明·富兰克林怎么战胜忧郁
六件麻烦事同时击中了我
我能在一小时内变成“乐和族”
我怎么摆脱自卑感
我驱赶烦恼的五个办法
过得了昨天,就过得了今天
我去体育馆打沙袋或徒步旅行
我曾经是“弗州理工忧郁王子”
触底之后,就是反弹
我曾是世界**的蠢货之一
我始终保持自己的补给线畅通
当警察敲响我的家门
我**的敌人是忧虑
我的肠胃就像“堪萨斯旋风”
看太太洗盘子,我治好了忧虑
我找到了答案
时间能改变很多事情
我动一下手指头就会死去
我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我若不停止忧虑,早进坟墓了
我摆脱了胃溃疡和忧郁
医生说我在慢性自杀
发生在我身上的奇迹
我曾忧虑得4天颗粒未进56
下册人性的弱点
下册写作的过程与动机
**部分交际的基本技巧
**章“如欲采蜜,别毁蜂窝。”
第二章与人相处的诀窍
第三章“这样做的人包打天下,否则孤家寡人。”
小结
第二部分让人喜欢你的六种方式
第四章怎样成为“万人迷”
第五章留下**印象如此简单
第六章不这样做,你就会麻烦不断
第七章变成一个好的交流者
第八章如何引起别人的兴趣
第九章如何成为“见面熟”
小结
第三部分如何说服他人
第十章争论中无胜者
第十一章有效避免制造对立面
第十二章如果自己错了,勇于承认
第十三章一滴蜂蜜
第十四章苏格拉底的秘密
第十五章应付抱怨的安全阀
第十六章如何使人跟你合作
第十七章一个为你创造奇迹的公式
第十八章每个人所需要的
第十九章人人都喜欢的气场
第二十章必要时,做回演员又何妨?
第二十一章束手无策时,不妨试试这个
小结
第四部分领导艺术:既影响他人,又不招怨
第二十二章如果必须纠错,这样来
第二十三章如何批评才不招怨
第二十四章正人先正己
第二十五章没人喜欢被使来唤去
第二十六章面子要给足
第二十七章如何激励人们成功
第二十八章即使一条狗也要取个好名
第二十九章轻松纠错
第三十章让别人乐于为你效劳
小结
译者序言
(美)李麦逊
1
去年国内一位出版界大佬约我翻译戴尔·卡耐基全集时,我不以为然。
我曾经对一切励志类图书敬而远之。无数次路过书店里摆在*显眼位置的这类货色时,我一律视而不见,——包括大名鼎鼎的卡耐基作品。这让人难以置信。这和我所受的灌输、棒喝式教育以及由此导致的或叛逆或犬儒或反智的性格有关。我本能抵制一切高高在上真理在手的作品,我厌恶图书封面上“大师”“励志”“成功”“秘笈”“箴言”“宝典”“心灵鸡汤”“九阴真经”之类字眼,认定那是功成名就的大骗子精心包装后传销给蠢蠢欲动的小骗子的狗皮膏蒙汗药什么的。
即便对一个真诚本分的读书人,那姿态也摆明了是欺负人:我钱包比你鼓,境界比你高,格局比你大,智商比你强……总之,我比你牛,你这可怜虫。
所以当我接到这个约稿时,有本能的抵制。我宁愿翻译那些更有挑战性更有成就感的纯文学作品。**册(《人性的优点——淡定》序言)说了,精神濒临崩溃的我出于自救,死马当活马医,答应翻译那本谈心态的书,因为遵循“鸡蛋按打卖”的原则,后面几本也就赖不掉了。还有一点,就是出于对这本如雷贯耳、销量仅次于《圣经》却奇怪地错过了我的“法眼”的书的好奇,硬着头皮上了,以至于渐入佳境,终于心悦诚服,拍案叫绝。
谁都知道这是一本谈成功——尤其是世俗成功的书,主要涉及到财富、事业和社会地位。这个无可厚非甚至大义凛然。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都不排斥甚至鼓励世俗的成功;即使一些引诱或教诲你看破一切的宗教,其内部也严格地遵循着尘世间的游戏法则,甚至更甚,——比如惟我独尊论资排辈赏罚分明等等。
按公认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追求世俗成功是极为正当、较高层次的需求。作为绝大多数凡夫俗子来说,追求成功是人生的主要动力、主旋律和终极目标。
经历了长期贫穷和个性压抑之后,中国人突然迎来“2000年未有之变局”。30年来的中国人,对成功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甚至压倒一切。除本能冲动、主观愿望外,还有外部环境的推动甚至来自社会家庭责任感的压力。当下中国,财富上的成功人士*受仰视,*能抓住社会眼球,*能获取各种资源(所谓“赢者通吃”);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攀比,惟有物质上的成功才能一劳永逸地解放自己,笑傲江湖。
所以,书店里,网络上,媒体上,这类“秘笈”“宝典”“真经”汗牛充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人资质相当,背景相当,教育程度相当,甚至容貌相当,成功指数却天壤之别。甚至一些很多方面都逊于常人的,却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功(除了世袭的之外):从乞丐到帝王的有之,从奴隶到将军的有之,从文盲到亿万富豪的有之,从半文盲到***文豪的有之,从农民工到大亨的有之,从没进过校门的野孩子到“发明大王”的有之,从流浪汉到娱乐大王的有之,从瘪三到脱口秀巨星的有之……
什么才是他们取得令人眩目的成功的真正原因?究竟有没有成功的终南捷径?
中国是个具有5000年跌宕历史的国家,充满了关于谋略的典籍。我不是说这些智慧或伎俩不好,有的具有建设性,就像菜谱一样实用。但真心说,有的过于没有底线和不择手段,如——《鬼谷子》和其他关于东周和三国的作品;有的过于对抗和损人利己,——比如《孙子兵法》;有的过于乡愿,——如儒家那一套;有的过于厚黑,——比如《厚黑学》;有的过于世故油滑,——比如《增广贤文》……总的来说,大多过于权宜之计,更像“一锤子买卖”。卡耐基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不回避人类趋利避害本性的同时,反复强调忠实于内心,强调真心诚意尊重别人,赞美别人且多多益善,强调自省、克己,强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强调利己不损人,实现双赢,强调化敌为友,强调感恩……
一个聪明的读者,自然会将东西方文化的糟粕扬弃,取其精华并融会贯通。
卡耐基关于成功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是这样的:成功不仅仅、甚至主要不取决于你的天赋和能力,而取决于你为人处世的能力,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你的沟通和影响他人的才能方面。
大凡成功人士,几乎具备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具备超常的沟通能力和相当的亲和力。
鉴于人类是一个极为奇特的生物,每个人都有一种“自重感(feeling of self-importance)”,对他人的不同意见会本能的抵抗。所以,如何奇妙而有效地影响他人就尤为重要。如果你试图将你的意见强加于人**会碰壁;即使你的意见完全正确,对方也会出于维护面子(自重感)而拒绝你;据理力争、寸步不让不但于事无补,甚至可能危及友谊或者正常的人际关系。——然而,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迂回和间接地影响他人,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而且是双赢的局面。
这听起来轻车熟路,做起来却如入迷津。作者自始至终谈的就是这门艺术。卡耐基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人性的洞察,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成功秘诀。“卡耐基魔方”揉合了心理学、成功学、历史、演讲术、人际关系学等学识,并以深入浅出推心置腹的方式和你交流,润物细无声中,你90%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就被释放和开发出来了。阅读中,我不但深深折服于作者的浩然激情和真知灼见,还为他的广闻博识所震撼。为了写作这本书,卡耐基阅读了数百部历史典籍,古往今来无所不包,从遥远东方的释迦牟尼、孔子到古希腊古罗马诸位先贤,到现代各路大家名家。此外,他直接采访的对象不下千人,涉及到各个阶层,有名人有公司高管有政府高官有作家有媒体人有军人有警察有商人有白领有推销员有农夫有教师有大学生有家庭主妇……不少来自作者功成名就后的朋友圈子,他们的促膝交谈和现身说法使得作者的论点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在此无需敷述,读者自有明鉴。
卡耐基的思想真的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有从严重的自闭症患者成为销售冠军的,有处于自杀边缘的重拾生活勇气活出精彩自我的,有从濒临于崩溃边缘的抑郁症患者成为“乐和族”的,有处于被解雇边缘重整旗鼓成为优秀员工的,有职场前景黯淡的低级职员不断升值加薪一步步走上高层的,有陷入办公室政治苦恼不堪又成为“万人迷”的,有婚姻家庭等人际关系破裂后重归于好的,有被医生宣布了“死刑”的候死者逃脱鬼门关、成了生龙活虎的健康人的……无数人被影响甚至改变了命运,——包括“世界首富”“股神”沃伦·巴菲特和忠实拥趸J. F. 肯尼迪总统。
戴尔·卡耐基*得意的作品,其实是他本人,——这个来自密苏里州边远农场饱尝苦难的穷小子,这个10多岁还没见过电车的乡巴佬,这个靠自己养猪打猎凑够大学学费、却不得不每天骑马奔波于大学和家的瘦弱苍白的年轻人,这个即使上了大学却因为穿着父亲宽大破旧衣服鞋子因而自卑得想钻进地缝的年轻人,这个大学毕业后为了生存和理想四处奔波并屡战屡败(当推销员、演员、作家)的年轻人,这个满怀理想才华横溢奋发图强百折不回的年轻人,终于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满腔激情和三寸不烂之舌在纽约——这个世界上竞争*为酷烈人情*为世故的“世界之都”立住脚,他毛遂自荐给商务人士讲授交际和口才方面的课程,他自编教材且没有底薪,就是这个平台,让他从一个朝不保夕默默无闻的外乡人奋斗为全世界*富盛名的“演说家”“作家”“现代成人教育鼻祖”“成功学之父”“励志典范、大师”和大亨。戴尔·卡耐基的作品成为出版史上的空前奇迹,他本人则被《时代》周刊誉为“除了自由女神外,美国精神的象征”。
《人性的弱点》已经诞生快80年了,加上之前的培训课,已逾100年了。至今,本书在不断修订后仍高居各国畅销榜,卡耐基培训课程仍在世界各地的各大跨国公司和大机构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千万读者则把本书作为人生指南放置于枕边和口袋中,随身拿出来作为镜鉴。这充分表明了卡耐基思想强大而愈久弥新的生命力。
我敢说,如果在20年前看了这本书,现在我会“成功”得多。我还敢说,当你拿起这本书时,你就成功了一半;当你读完本书时,你就驶入了成功的快车道;当你将本书活学活用时,你就是一个花腐朽为神奇的大师。
2
*后说几句不算题外的题外话。翻译这个职业,因为需要长期积淀、呕心沥血而显得神圣。然而,近20年来的大多数翻译作品质量堪忧。有的中文不及格,有的所谓全译本其实是节译本,*严重的是有的偷工减料,更像机器(翻译软件)或作坊作业产品。专业人士皆知,翻译软件是翻译界*滑稽*悲哀的一项发明,谬误丛生,始看啼笑皆非,继而怒发冲冠。我做过试验,用软件翻译稍复杂的文本,抛开文字水平本身,错误率可高达30%甚至50%以上。
软件能且只能翻译单个词汇的字面(**层)意思。鉴于英语词汇远比汉语词汇词义更丰富、层次更复杂,加之因为比喻、借代、反讽等修辞或一些成语、俚语、专业词汇等固定用法等等原因,稍微发生转义即被误译;换句话说,读者即被误导。严格追究,翻译软件难以准确表达一个复句甚至一个短语。关于翻译的古老标准的“信”“达”(基础)皆失,遑论“雅”和“双语平衡”?可悲的是,若非专业人士,一般人很容易被糊弄。
关于这点,我迟早会单独写一篇万言“诉状”。事实上,我严肃考虑过联合同道中人对多家损人利己的软件巨头采取法律行动。
中国翻译界的乱象归根结蒂在国家文化体制和浮躁的学风。几十年一贯制的低稿酬(50~200元/千字,教授级翻译仅500元/千字)让这个行当神圣到近乎清教徒,斯文扫地到不如小县城里的洗脚妹。水平高的本已寥寥,因为位高权重养尊处优不屑于挣这血汗钱,像笔者这样能拿到较高版税等丰厚条件的毕竟凤毛麟角。笔者认识的上百名英语专业工作者中,专业从事翻译的仅一人且准备改行;难怪从业者良莠不齐,译著出版物更是让人不忍卒读。一些翻译公司的报价已经低到25元/千字!什么档次的翻译愿意接这个活?拿到手的又有多少(即使算20元/千字,一本20万字的书只能挣4000元;一个严谨的翻译完成这样一本书,以每天工作10小时算,周末不休,至少要3个月。)?不乱来怎能生存,质量又岂敢保障?我在15年前北漂之初即使住在地下室里,也能“贫贱不能移”,断然拒绝屈从这个侮辱性的、仅能维持生物层面生存的价码。
——中国翻译界的现状,足够写一篇有分量的博士论文、一篇报告文学或深度新闻报道。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社会奢靡之风甚嚣尘上(有人包养150多个情妇、有人一瓶酒30万、一顿饭160万,有人一处房子里搜出上亿现金、“累死”4台点钞机;有人将钱装进墙壁床垫煤气罐面口袋,有人将钱埋进粪坑池塘垃圾堆,有人在发达国家一掷千金……),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理由不解决,相关部门没有任何借口继续不作为,否则只会沦为文化的耻辱、时代的笑柄。
误译轻则误导读者,重者造成各种事故,甚至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轨迹和危机国家利益,绝非危言耸听,——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皆存在重大误译,日本挨原子弹轰炸也跟一个关键词汇的误译有关。
这样一说,与其说我在自揭黑幕,还不如说我在为同行表达诉求,同时心忧天下。在目前这种大氛围下,不大可能也不应太指望出现傅雷、卞之琳、梁实秋、林语堂、杨宪益级别的翻译大家,但作为国家正规出版物,至少不应该太寒碜。
其实改革措施就简单三招:一是适当减少翻译出版量,二是大幅提高翻译准入门槛,三是大幅提高翻译稿酬。
冒着犯众怒的风险说一句:在国内众多译本中,本书未必是**的,却是*忠实于原著(一句不漏)、**(2006年版)的,也不惮于“信、达、雅”的苛刻推敲以及“双语平衡”的险恶考量。原文有大量背景知识,作为一本非学术作品,原本不必劳神费事做注释,但为了读者迅速而准确理解,本译本还是一一注出。
感谢我的妻子金柏丽(Kimberley),作为一名以英语为母语的政府部门审核职员和狂热的阅读爱好者,她为我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尽可能地保证了质量,也是我信心的源泉。
欢迎一切建设性的批评指正。
——《时代周刊》
在人类出版史上,还没有一本出版物能像戴尔·卡耐基作品那样持久深入人心;也惟有卡耐基的书,才能在他辞世半个世纪后,还能高踞各地畅销书排行榜。
——美国《纽约时报》
卡耐基开创并倡导的个人成功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有志青年迈向成功的阶梯。通过他的传播和教导,无数人意识到积极心态的价值,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卡耐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本书和一所学校,他的真正价值是:把个人成功的技巧传授给了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
——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
我人生**的投资是1951年花了100美元听了卡耐基先生的课程,因为买卖证券不懂和别人沟通不行。如果我的沟通能力还停留在1951年以前,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番成就的。
——沃伦·巴菲特(“世界首富”“股神”)
卡耐基作品的惟一目的是帮你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有效影响他人;如何克服忧虑,创建美好生活。当你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拿破仑·希尔(成功学专家、畅销书作者)
成功其实如此简单,只需遵循戴尔·卡耐基先生简单适用的人际交往标准,你就能梦想成真。
——马克·维克多·汉森(《心灵鸡汤》作者)
卡耐基先生通过他的演讲和作品,教给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生存之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的人生必修课。
——博恩·崔西(美国著名成功学家、畅销书作者)
上册
人性的优点
上册
写作的过程与动机
1909年,我是纽约市*不开心的年轻人之一。
当时我以推销卡车谋生。我不懂卡车工作原理,那还不算什么——我压根儿就不想知道。我对我的工作烦透了我对我蜗居的那个破地方也烦透了——那是西56街一间陈设简陋、蟑螂出没的小屋。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把一捆领带挂在墙上,早晨取领带时,一窝蟑螂被顺势抖搂出来,四处乱窜。我烦透了那些廉价而脏脏的小餐馆,没准儿那里也是蟑螂的乐园呢。
每天晚上,我回到那孤零零的小屋,头痛和恶心挥之不去——这源于失望、忧虑、苦涩和叛逆感。我叛逆,因为我大学期间孕育的美好梦想活生生演化为一串串噩梦。难道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苦心孤诣渴求的远大前程?难道对于我来说,生活的所有意义就是——干一个让自己恶心的工作,和蟑螂做亲密伙伴,吃着倒胃口的饭菜——以及没有希望的未来?……我大学时的梦想可不是这样,我渴望在悠闲中读书,再写他几本大作——
我知道,丢掉这份不开心的工作,我不但毫发无损,还有好处。我对发财没什么兴趣,却执迷于生活的丰富多彩。简单说,我做出了重要决定——那是很多年轻人处于人生十字路口时必须做出的抉择。所以,我也做了决定,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此后的人生被赋予的幸福和价值,远远超出我*为狂放的想象力。
我的决定是这样的:把这份让我讨厌的工作扔掉。鉴于我在密苏里州沃伦斯堡的州立师范学院读了四年书,我想在夜校教授成人课程谋生。然后我就有闲暇读书,准备演讲和写小说。我要的生活是“活着为了写作,写作为了活着”。
我该在成人夜校教什么呢?当我回顾和掂量我的知识储备时,我发现,在商业生涯以至人生中,我在公开演讲中的训练和经验,远比我在大学里学到的所有知识加在一块更实用。为什么?因为这些训练和经验将我的羞怯和自卑一扫而光,赋予我与人打交道的勇气和信心;这些训练和经验对领导能力也效果显著——通常,一个敢于站出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他的领导力也会增强。
我同时向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申请教职,去夜校上它们的推广项目——公共演讲,但这些大学认为,没有我他们一样撑得住场面。
我当时很失望,现在却谢天谢地——幸好他们拒绝了我,因为我去了基督教青年联合会夜校执教。在那儿,我必须尽快验证我的教学能力和实际效果。这是多大的挑战啊!那些成年人不来上我的课,因为他们看重的是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和社会名望。他们来只为一个目的——解决火烧眉毛的几个问题。比如,他们要在一个商务会议上站起来讲几句话,而不至因怯场而晕过去;销售人员需要拜访一个刁钻客户,而不至要先绕街区走三圈来鼓足勇气。他们要培养出镇定和自信,要做生意,要多赚几个钱养家糊口。他们的学费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如果觉得没收获,人家就不来了;我也不是固定工资,而是靠利润分成,如果还想维持生活,我的课程就必须有实用性。
我当时觉得,我是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教学;我现在却意识到,这对我是个宝贵的训练机会。因为我不得不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不得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我不得不让每一期充满吸引力,这样才有“回头客”。
我热爱这工作,它太激动人心了。这些生意人自信心提高之快,升职和加薪之神速,让我大为惊讶。课程比我*乐观的希望成功多了。三期内,曾拒绝付我每晚5美元薪水的基督教青年联合会居然在百分比提成的基础上,另外付我每晚30美元。刚开始时,我只讲公共演说课;后来,我注意到,这些成年学员还有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需求。由于我找不到一本完备的人际关系教材,我便自力更生。撰写——不,它不是寻常的写作方式,而是源于我的授课经验,并不断演化。我将教材命名为“如何赢得朋友,影响他人”。
鉴于撰写这本教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我给成年学员讲课;也因为我还写过其他四本无人问津的书,所以我从没期望这本书会如此畅销——我也许是活在这个世界上*让人惊讶的作者之一。
这些年来,我意识到成年人们另外一个大问题——焦虑。我的大多数学员都是商界人士——高管、销售人员、工程师、会计师等,横跨所有商务和专业领域,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烦恼。还有一些女学员——女商人和家庭主妇,她们也有问题!
显然,我需要一部如何克服焦虑的教材——于是我再次四处搜罗。我去了纽约15大道和42街交叉口那座宏大的公共图书馆。我吃惊地发现,在“焦虑”条目下,只找到22本书;我还惊喜地发现,“虫子”条目下的图书居然有189本!
英语词汇“worry”(焦虑)和“worm”(虫子)条目接近。此处为幽默说法。
几乎是“焦虑”条目下图书的九倍之多!够吓人的,是吧!由于“焦虑”是人类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那你肯定认为每一所中学和大学都开设了“如何克服焦虑”的课程吧?然而,即使有某所大学开了,我也闻所未闻。
难怪戴维·斯伯瑞(1)在他的书《如何应付焦虑》中这样说:“当我们成年时,在应付压力方面的准备之稀缺,犹如要一个书呆子去跳芭蕾舞。”
结果呢?我们医院里一半以上的病床,都被各种神经和情绪出了问题的病人占据了。
纽约公共图书馆里书架上关于“焦虑”的这22本书,我都认真拜读了;另外,但凡我能找到的相关书籍,统统搜罗来,却依然没一本书适合做我的教材。一筹莫展之余,我再次下决心自起炉灶。
七年前,我开始筹备这本书的撰写。怎么着手呢?博览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关于“焦虑”的诠释;我还读了数百倍人物传记——比如,从中国的孔子到英国的丘吉尔,等等;我还采访了各个领域里大量杰出人物——比如杰克·邓普西(2)、奥马尔·布拉德利将军(3)、马克·克拉克将军(4)、亨利·福特(5)、艾琳诺·罗斯福(6)和多萝西·迪克斯(7),而这仅仅是个开头。
我还干了很多远比采访和阅读更重要的事情。我在一家研究克服焦虑的实验室工作了五年之久——实验就在我们的成人课堂上进行。据我所知,这种类型的实验室,我们这是全世界**也是**的。我们是这么进行实验的:我们教给学员一套停止焦虑的规则,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施,然后回到课堂谈心得体会。其他人则报告他们在过去运用过的技巧。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我完全可以推测出这一点——我所听过的关于“我是如何战胜焦虑的”的话题,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多。此外,我还“读”了数百次其他关于“我是如何战胜焦虑的”的谈话——要么是通过我收到的邮件,要么是通过在课堂上的获奖讲话——这些讲话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所以这本书不是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也不是一部关于焦虑如何“可能”被克服的学术布道书,而是尽我所能撰写的一部节奏明快、言简意赅、资料翔实并被数千成年人成功验证过的“焦虑攻略宝典”。
有一点确凿无疑——这本书立竿见影,行之有效,你尽管拿去一试。
法国哲学家瓦雷里说过:“科学就是成功秘诀的汇合。”本书恰如其分——一套摆脱焦虑生活的、成效显著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秘诀汇集。然而,我还要警告读者:你不会在本书里得到任何新知识,但你会发现很多未被普遍利用的方法。就这点而言,你我都不需要别人传授任何新知识,因为在引领完美生活方面,我们已经知道得足够多。我们都读过所有的“黄金法则”(8)和“山顶布道”(9)。我们的问题不是无知,而是疏于行动。本书的宗旨,就是将古老而基本的真理加以陈述、阐释、梳理、调整和渲染,并敦促你行动起来,切实将这些规则活学活用。当你拿起这本书,不是为了看这本书的创作动机和过程,而是为了付诸行动。好了,我们行动起来吧!请阅读本书**章和第二章——如果读完前两章你仍然觉得并没获得新的力量和灵感停止焦虑、享受人生,你索性将书扔得远远的。
——那说明,本书对你毫无意义。
关于忧虑,你应该知道的
**章
活在当下
1871年春,一个年轻人拿起一本书,书中21个词汇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加拿大蒙特利尔综合医院的一个学生。他为期末考试烦恼,为无所事事烦恼,为何去何从烦恼,为怎么实习烦恼,为如何谋生烦恼。
得益于1871年读过的那21个词汇,这位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成为他那一代人中*有声望的内科专家。他创建了蜚声世界的霍普金斯医学院,他成为剑桥大学的皇家教授——那是大英帝国授给医学界人士的**荣誉。他被英国国王封为爵士。他去世时,关于他生平事迹的书籍足有整整两卷,长达1 466页。他是威廉·奥斯勒爵士。1871年春他读过的那21个词汇出自托马斯·卡莱尔(1),这些词汇让他在此后的人生中远离了烦恼:“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遥望远方的黑暗,而是关注于眼前。”
42年后一个微风和煦的晚上,耶鲁校园里的郁金香迎着春风盛放,就是这个人——威廉·奥斯勒爵士,对耶鲁学子们发表演说。他告诉这些学生,像他那样一个任教于四所大学、写过一部畅销书的教授,理应有一个“卓尔不凡的大脑”。他宣称,事实并非如此。他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脑子“平庸之极”。
那么,什么才是他的成功秘诀呢?他解释说,他的成功归功于他所说的活在“日密舱”(2)里。这话怎么讲?在耶鲁演讲前几个月,威廉·奥斯勒爵士搭乘一艘邮轮横渡大西洋。船长站在驾驶舱里,按动一枚按钮——机器“叮当”一声,瞬间变戏法似的,轮船一些部件立即纷纷关闭,然后轮船进入“水密舱”(3)
“现在,你们每一人——”威廉·奥斯勒博士对这些耶鲁学子说,“你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部比巨型邮轮更了不起的组织,航程也更远大。我要告诫你们,学会控制,生活在‘日密舱’,这才是航行*安全的保障。去驾驶舱看看,至少确保主要隔水舱运行正常。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按一下按钮,把“过去”——死去的昨天关在外面;接着,按另一个按钮,一个金属舱壁再次关上,那是“未来”——还未诞生的明天;这样你就安全了——你的今天就安全了!……关掉过去,让死去的过去自己埋葬自己吧……将那些给傻子照亮死亡之路的昨天关在门外吧……那些明天的负担加上昨天的负担,再将今天的负担加上,让人步履蹒跚。把未来关闭得和过去一样严严实实吧……未来就是今天……永远就没有个什么明天。人类的救赎就在今天。一个对未来担惊受怕的人,精力的损耗、内心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烦恼会像咬尾的蛇一样紧追不舍……那么,将过去和未来的大水壁关闭了,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活在当下的‘日密舱’中!”
奥斯勒博士的意思莫非是我们完全不必为了明天而未雨绸缪?不,完全不是。在那场演讲中他接着说过,对明天**的准备方式就是集中你们所有的智慧和热情,把今天的事情做得无可挑剔。这是迎接明天***可行的办法。
在耶鲁大学,威廉·奥斯勒爵士呼吁学生按耶稣基督祷告的那样开始每一天:“把今天的面包给我们。”
记住,这句祷文只要求今天的面包,而没有抱怨我们昨天吃下去的旧面包,也没有说:“主啊,近来小麦带干旱,可能还会干旱,明天秋天我可去哪儿找面包啊?——或者我要是失业了,主啊,我去哪儿找吃的啊!”
没有,这句祷文只教诲我们找今天的面包。因为,今天的面包可能是你**能吃到口的。
多年前,一个身无分文的哲学家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晃荡,那儿的人生活得很艰辛。一天,人们在一座山丘上围绕着哲学家,他发表了一场演说,在人类历史上其引用率可能****。他的演说包含26个词汇,回荡了几个世纪之久:“不要去想什么明天,因为明日自有明日的想法,活好今天才是正道。”
很多人反对耶稣的这句话:“别想明天的事情。”他们将这句话斥之为完美建议和神秘主义。他们说:“为了保护家人,我必须买保险;为了养老,我必须攒钱;未来将来,我必须早做打算。”
没错!你当然必须。实际上,耶稣这句话是300年前翻译的,在詹姆斯王朝时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并不一样。300年前,thought这个词的意思常常指anxiety(焦虑、忧虑)。现代版《圣经》对耶稣这句话的引用更为准确:“别为明日忧。”
是的,无论如何,想着明天;为了明天未雨绸缪,但别因为明天而烦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的军事领导人为明天做了谋划,但他们无法承受烦恼之重。
“我为**的将士配备了我们所能提供的**武器。”指挥美国海军的欧内斯特·J.詹姆斯上将这样说,“还给了他们执行使命的**方案,我能做的就是这些。”
“如果一艘舰艇被击沉。”欧内斯特·J.詹姆斯上将接着说,“我没办法把它打捞起来。如果一定会沉没,我也束手无策。我能更有效地为明天的事情工作,而不是为昨天的事情懊恼不已。另外,如果我任由那些烦恼缠住我,我也扛不住。”
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乐观思维和悲观思维**的区别在于——乐观思维能理顺事情的前因后果,取得符合逻辑、建设性的计划;悲观思维则经常引起紧张和神经崩溃。
我荣幸地采访过阿瑟·海斯·苏兹伯格,1935到1961年间,他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的出版人。苏兹伯格先生告诉我,当“二战”硝烟弥漫欧洲时,他惊慌失措,对未来太焦虑,以至于几乎无法入眠。他常常半夜起床,取出画布和油画笔,看着镜中的自己,试图画一幅自画像。其实他根本不会画画,但为了驱逐焦虑,还是画了。苏兹伯格先生告诉我,他从来无法祛除他的焦虑,直到他将一首赞美诗中的五个词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步对我足够”。
光明指引……
我紧随你的脚步:
我勿需眺望远景;
一步对我足够。
大约同一时间欧洲某个地方,一个穿军服的年轻人也学到了人生这一课。他的名字叫特德·本杰明诺,来自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他的焦虑使他患上了一级战斗疲劳症。
“1945年4月。”本杰明诺写道,“我的焦虑发展到了医生所说的‘痉挛性结肠炎’——那是一种能引起剧烈疼痛的病。如果战争不是那时结束,我整个人肯定早就垮了。”
本杰明诺接着说:“我当时已经筋疲力尽了。我是墓地登记员,隶属于第94步兵师,是没有军衔的那种军官。我的职责就是对在各项行动中所有阵亡、失踪和负伤住院的人员建立档案,并保存这些记录。我还必须协助把那些在战斗*激烈时阵亡后匆匆浅埋的军人尸体——无论是盟军还是敌军的,挖出来进行深埋。我还必须将阵亡军人的个人物品收集起来,负责寄送给他们的家人或近亲;对这些物品,他们非常珍视。我担心不停,生怕出什么纰漏,引起尴尬。我担心我能否完成这任务。我担心我能不能活到抱一抱我那**的儿子的那一刻——他才16个月大,我还没见过呢。我焦虑和疲惫得体重掉了34磅。我狂躁不安,距疯掉只一步之遥。我看着自己的双手,发现它们简直就是皮包骨。一想起回家时成了个废人,我就魂飞魄散。我崩溃了,像孩子似的哭泣。我脆弱极了,一旦独处我就泪流满面。在巴尔吉战役后不久的那一阵,我哭得太多了,连做一个正常人的希望都差点放弃。
“*后我去了部队医院,一位军医给了我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在做了彻底体检后他告诉我,我的问题是心理上的。他说:‘特德,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个计时沙漏器。你知道,在沙漏器顶部有不计其数的沙粒,所有沙粒都会缓慢而均匀地穿过容器中部的狭窄瓶颈;除非把沙漏弄坏了,你我没有任何办法能多让一粒沙子经过瓶颈。你,我,或任何别的人,都像沙漏器一样。每天早上一起床,我们会觉得有几百个任务需要当天完成;然而,如果我们不按部就班一个一个地来——就像沙粒通过沙漏器的瓶颈一样,慢慢地来,有条不紊地来;不论我们的身体还是心理,都会垮掉的。’
“自从军医给我上了这堂难忘的课那天后,我便开始践行这些哲学。‘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这个忠告在战争期间不仅挽救了我的身体,还挽救了我的心灵;对我目前在广告印务和平面印务公司担任的公共关系和广告经理这个职务,也很有帮助。我发现,那些战争时期出现的问题,在职场中同样出现了:太多事情需要马上处理——而时间却太紧。譬如,库存太低,新表格需要填写,进货需要安排,地址要修改,办公室开张关张,等等。我记起那位军医的话‘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才没有方寸大乱。通过不断温故这句话,我以一种有效得多的方式完成了任务,那种在战场上差点毁了我的迷茫和紊乱感烟消云散。”
关于当代生活方式,*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之一是:我们的医院一度把一半病床留给了各种精神和心理病人——无数个“昨天”累积起来的千钧重压和令人忧惧的“明天”,终于将这些人压垮。然而,这类病人绝大部分原本并不需要住院,他们原本可以过着幸福有意义的生活——如果他们一早就知道耶稣所说的“别为明日忧”或者威廉·奥斯勒爵士说的“活在日密舱”的道理。
此刻,你我正好同时站在两种永恒的交会点:不堪回首的浩瀚而永恒的历史以及连通永恒的未来。我们不可能置身一种永恒里——不可能!甚至不可能活在被分割的一秒钟之内。如果非要去折腾,必然身心俱毁。所以,还是知足常乐,活在我们**能够存在的时间内:从现在起,直到上床就寝。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4)这样说:“无论负担多么沉重,任何人都能撑一天;无论工作多么艰难,任何人都能坚持一天;从朝霞到日暮,任何人都能生活在甜蜜、耐心、珍爱和纯洁之中。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要义。”
是的,这就是生活对我们的要求。但对于密歇根州萨基纳多的E.K.谢尔兹太太而言,在学会“活在今天”之前,她陷入了绝望——甚至处于自杀的边缘。谢尔兹太太向我讲述她的故事时,这样说道:
“1937年,我丈夫去世了。我极度抑郁——几乎不名一文。我给我的前雇主——堪萨斯市洛奇福勒公司的里奥·洛奇先生写了一封信,恢复了我以前的工作。以前我是以去乡村和小镇推销《世界百科全书》为生。两年前,我丈夫生病,我卖掉了我的汽车。恢复工作后,我想方设法凑齐了买一辆二手车的首付款。我曾以为,重操旧业有助于缓解我的抑郁症,但孤身一人开车,孤身一人吃饭简直让我难以忍受。有些地方生意不好做,我觉得很难赚够买车钱——尽管那也不算什么大钱。
“1938年春,我去密苏里州的维塞里斯卖书。那儿的学校很穷,路很旧。我如此孤独和沮丧,甚至想到了自杀。我的日子毫无奔头了,我恐惧明天早起面对生活。我担心一切:还不起购车款,付不起房租,吃不起饭,身体日渐垮了却看不起病……只有两个想法阻止了我的自杀:我姐姐会伤心欲绝,我没钱支付我的葬礼。
“后来的一天,我看到的一篇文章将我从沮丧里拽了出来,并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其中一句话非常鼓舞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文章中这句话对我的恩典。这句话是这样的:‘对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生活。’我把那句话打印下来,粘贴在汽车挡风玻璃上,这样,开车时每一分钟都会看到。我学会了忘记昨天,也不想明天。每天早晨,我都对自己说:‘今天就是新生活。’我发现,每一次活过一天不算太难。
“我战胜了我的孤独恐惧,我的需求恐惧。现在的我很开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爱。我现在明白,无论今后生活怎么变幻,我都不会再恐惧了;我现在明白,我不必为未来恐惧;我现在明白,我能一次活好一天;我现在明白‘对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生活’的含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