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92882
题材独特:本书的故事背景是花园口决堤,这是个十分重要却又相对被较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事实上,众所周知的1942年(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就是该事件的一个结果。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史料罕见:文中所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一手电报、书信、日记,这些材料为本书展开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者为撰写本书,跑了九家档案馆(包括美国、台湾地区),书中的很多材料亦较罕见。
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学术作品那般晦涩,本书还是较为注重故事性的。除了宏观叙述外,作者也通过单一家庭和个体,从微观上将这些苦难的故事同读者娓娓道来。
反思与现实意义:在这本以环境史为视角的著作中,国民政府*终选择决堤诚然是两难之间无奈之举,在阻击日军和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国民政府选择了前者。而如今,我们亦仍然面临另一种两难,那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本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导 论 1
军事化景观中的能量学 7
能量和力的释义 13
地理与环境 17
战争与华北的农业景观 22
第一章 军事化的河流:1938年黄河水灾及其后果 27
以水为兵 32
毁堤后的控制工作 40
日军的对策 46
日占区的水利工程和地方矛盾 52
水利管理军事化及其对地方的影响 55
结 论 66
第二章 逃生故事:难民迁移与生态适应 69
水灾难民流离失所 72
难民的谋生策略 80
地方差异 88
陕西的难民安置和土地开垦 89
结 论 97
第三章 军队的新陈代谢与1942—1943年的河南饥荒 99
黄河水灾对农业的影响 105
气候冲击 106
军队的能量需求 109
造成饥荒的多方面因素 115
救济的阻碍 119
痛苦的收获 124
国民党的军事崩溃 126
从强征到保护:共产党根据地的政策变化 127
结 论
第四章 对抗洪流:水力不稳定性与生态耗竭 133
国民党控制区的堤防修建与维护 136
日占区的堤防维护 141
河防军事化及其生态成本 144
地方为河防所付出的代价 151
结 论 158
第五章 迁徙生态学:难民迁移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 161
第二次浪潮:饥荒难民 165
饥荒、植物和动物 169
灾难与性别 171
在陕西的河南饥荒难民 179
饥荒难民安置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188
结 论 194
第六章 土地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土地:
战后恢复的开始 199
推迟返乡 203
战后景观 205
2能量平衡与疾病环境 210
黄泛区的土壤条件 214
农业生产的障碍 221
燃料和木材短缺 224
走向复苏 226
结 论 231
第七章 重建与变革 233
返回的难民 238
土地开垦 243
蝗灾防治 249
改造土地 250
土地占有制 253
生态变化与军事形势 256
人民的泛区 264
结 论 271
结 语 273
向回看 275
向外看 277
缩 写 284
注 释 285
档 案 332
参考文献 339
致 谢 369
译 后 记 373
出版后记 376
在这部构思精妙的作品中,穆盛博通过流离失所者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河流的档案,讲述了黄河的环境历史,并以此重塑了中国近代历史。
——叶文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史上由战争引发的一场严重灾难。1938 年,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黄河的水能被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队释放到华北平原。这部作品详尽地展示了这场灾难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可怕影响。这是环境史与中国历史的一次开创性融合。
——戴安娜·拉里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概念化军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穆盛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方式来思考战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德万,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