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线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6331
1.详解历代宝藏:介绍中国历代关于宝藏的神秘传说和历史典故;
2.配有精美图片:彩色配图带您全方位了解历代宝藏,内容详实,装帧精美;
3.权威人士推荐:《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宫廷历史专家向斯联袂推荐。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代关于宝藏的神秘传说和历史典故,涉及秦始皇陵宝藏、定陵宝藏、清东陵宝藏、马陵山十字坡藏宝、金沙遗址、黑水城、瞿塘峡夔门黄金洞、方腊石窟藏宝、张献忠窖金、石达开藏宝、雷峰塔地宫、乐山大佛“藏宝洞”、“南海一号”沉船、“阿波丸”沉船……内容详实,考据严谨,装帧精美,带您发现藏在精美古画里的国家宝藏。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陵墓宝藏
秦始皇陵宝藏:超乎想象的恢宏 / 002
空前绝后的帝王陵墓 / 002
神秘莫测的巨大陵寝 / 006
幽幽地宫谜团重重 / 011
汉朝楚王陵:狮子山惊现“大空洞” / 015
汉朝楚王陵的奇特建筑 / 015
狮子山上的意外发现 / 017
汉朝楚王陵几大难解之谜 / 020
乾陵:“二圣”并葬,能有多少宝藏 / 024
令人神往的乾陵 / 024
地宫内的奇珍异宝 / 028
乾陵意外现身 / 034
定陵:争议与谜团交织的明皇陵 / 039
唯一一座开发的皇陵 / 039
价值连城的陪葬品 / 043
凄婉的陪葬往事 / 044
万历皇帝及两后的姿势之谜 / 048
清东陵:江洋大盗和丢失的绝世珍宝 / 050
清东陵大批珍宝被盗 / 050
盗墓案发,孙殿英破财免灾 / 057
迷雾重重的徐公馆 / 061
说法不一的藏宝证言 / 066
第二章 古城宝藏
金沙遗址:两台挖掘机解开的千年秘密 / 070
敲醒沉睡的“金沙” / 070
蜀都的“太阳神鸟” / 071
埋藏于巴蜀的千古疑云 / 073
马陵山十字坡:传说中的“十八池金子” / 078
十八池金子 / 078
土匪藏宝的传说 / 079
福兮祸所伏 / 082
抚仙湖宝藏:水下古城的神秘宝贝 / 086
抚仙湖的探测发现 / 086
抚仙湖的重重谜团 / 089
寻宝李家山 / 091
新疆和田:牵出神秘的玉石宝藏 / 093
丹丹乌里克遗址 / 093
玉龙喀什河里的和田玉 / 098
瞿塘峡夔门黄金洞:公孙述藏宝之谜 / 100
白帝城、公孙述和黄金洞 / 100
失望而归的专业探险队 / 105
巴人灭绝之地 / 106
齐王府宝藏:富可敌国的蒙古王公 / 109
在多次变乱中权财增多的齐王公 / 109
堂皇壮观的齐王府 / 112
色福晋的最后供词 / 119
种种线索指向地下藏宝库 / 122
第三章 战争宝藏
项羽金锣神秘字符:在众说纷纭中探宝解读 / 128
天价破解的神秘字符 / 128
金锣还是錞于 / 130
项羽宝藏神秘解读 / 135
方腊石窟藏宝:关于一块奇石引发的大起义 / 138
青山中秘藏石窟的传说 / 138
天斧神工的石窟群 / 142
奇石引发大起义 / 143
“八十一处”藏宝洞 / 147
大海盗吴平的藏金窟:一段皇帝与海盗的传奇 / 149
皇家宝藏缘何落入南澳? / 149
海盗吴平藏宝在南澳? / 154
野拂藏宝之谜:天门山六大古谜之一 / 159
野拂藏宝天门山 / 159
探访观音山 / 160
“九驴十八担”的传说 / 163
张献忠窖金:关于“八大王”洗劫成都府的历史记忆 / 166
老虎滩里的银锭 / 166
寻宝活动 / 168
普照寺与宝藏的关系 / 171
石达开宝藏之谜:面水靠山,宝藏其间 / 175
翼王石达开率兵出走 / 175
安顺场刘湘挖宝 / 179
山王坪藏宝的传说 / 180
茶马古道上的宝藏:称雄一方的土司世家 / 184
最后的哀牢土司李润之 / 184
众说纷纭的李家藏宝地 / 189
茶马古道上运走的宝藏 / 190
第四章 佛寺宝藏
铁山寺:高僧保管黄巾军宝藏始末 / 196
汉人出家第一人 / 196
铁山寺藏宝 / 197
寻宝未果终成谜 / 204
法门寺:惊现独一无二的佛指舍利 / 206
法门寺的佛骨舍利 / 206
层层打开地宫门 / 209
佛指舍利终于现身 / 212
乐山大佛:佛像胸前惊现“藏脏洞” / 214
海通剜目凿佛 / 214
乐山大佛——“天下太平” / 217
大佛胸前现“宝藏” / 220
雷峰塔地宫:鎏金塔再现世间 / 223
雷峰塔的生命轨迹 / 223
地宫的深入挖掘 / 225
最终未解开之谜 / 230
大报恩寺:拥有世界奇观的皇家寺院 / 231
皇家寺院 / 231
散落的镇寺宝物 / 233
惊现千年铁函 / 236
第五章 海底宝藏
南海一号:揭开了海底瑰宝的神秘面纱 / 240
捞宝捞来的财富 / 240
海底宝藏遭盗 / 241
“南海一号” / 245
广东湛江硇洲岛:找寻礁石中的银币 / 247
西班牙银币 / 247
潜入海底 / 248
海底探索 / 254
碗礁一号:“海底瓷都”惊艳出世 / 256
抢救性捞捕工作 / 256
“海底瓷都”惊艳出世 / 257
精美青花瓷 / 263
阿波丸:为什么让世界如此惦记 / 265
拥有免死牌却仍被击沉 / 265
大量违约物资 / 268
艰难的“77·13 工程” / 275
还没有浮出水面的真相 / 277
华光礁一号:西沙群岛的沉船宝藏 / 281
发掘“华光礁一号” / 281
迷雾重重的“华光礁一号” / 286
不孤单的“华光礁一号”沉船 / 291
海上丝绸之路:一张“海底藏宝图” / 293
探究海上丝绸之路 / 293
细绘“海底藏宝图” / 297
安眠的象山东海沉船群 / 301
秦始皇陵地宫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打开,不是挖掘不开,而是挖掘开后,里面的宝藏无法保存,所以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人们来说,仍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到目前为止,以现有的技术来说,人们也无法用科学仪器测量出秦始皇陵地宫的形制及内部布局,所以在秦始皇陵地宫中埋藏有富可敌国的宝藏的传说的引诱下,不知有多少人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了猜测。秦始皇陵地宫是什么样的布局?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防盗机关有多少?地宫挖了多深、多长、多宽?秦始皇的棺椁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椁?他的尸骨是否如传说中那样完好无损、栩栩如生?……这许多的疑问一直悬在人们心里,困扰着对秦始皇陵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与研究人员。虽然现在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可是对于秦始皇陵的种种谜团,仍有许多无法解释,人们也只能根据目前发掘出来的文物、资料,以及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对秦始皇陵做一初步的猜想,对因秦始皇陵而产生的种种疑问做一浅显的猜测。
谜团一:秦始皇陵地宫到底有多深?
秦始皇陵地宫在秦汉时期,便已被人们认为是规模最大的地宫。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它“穿三泉”,《汉旧仪》也说它“已深已极”。虽然他们都说秦始皇陵地宫很深,可是有多深呢?他们并没有给出准确的数字,所以今天人们仍需要探索秦始皇陵地宫到底有多深。
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曾探索过。他通过运用当时所有的高科技仪器,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了勘测,不过,他也没有得到准确的数字,而是得到一个大概范围,即秦始皇陵地宫深度500米至1500米。
丁肇中先生的这个猜测,在今天已经被完全否定了,因为如果秦始皇陵地宫在1000米以下,那么,它的地理位置将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侧渭河之间的落差。这样,地宫里的水就很难排出去,很容易造成渭河水倒灌地宫的危险。
不过,虽然丁肇中先生的这一猜测与事实可能悬殊太大,但是他却为人们开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先河,使人们探索秦始皇陵地宫又多了一种手段。
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不止丁肇中先生一人有过探索,国内外文物考古学界、地质学界的专家学者们也对此做过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考古学家最新的钻探资料显示,秦陵地宫实际上并没有传说中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它的实际深度应该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的深度接近,即从地宫坑口至底部平均大约有26米深,如果加上封土没有改变时的距离,最深的地方大概也就有37米。
虽然这个数据是各专家学者根据最新钻探资料与相关文献猜测出来的,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误差,可是秦始皇陵地宫毕竟并没有打开,所以这个猜测目前也只能是最有可能的猜测,事实究竟如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地宫重见天日的那一天了。
谜团二:地宫有几道门?
说起探测地宫中的门,不禁让人想到在2002年9月17日,考古学家用机秦量器人探索金字塔的尝试,将它从第一道石门洞口放进去之后,却没想到它又被
一道石门阻止了。这也使得考古学家探索金字塔的工程只能搁浅了。因为金字塔里并不是只有这一道门。自然,在秦始皇陵地宫里,如果有门,也不会只有一道,那么它里面到底有多少道门呢?
对于地宫门有几道的问题,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有记载,只是当时学者们并未注意到罢了。《史记》中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史记》中所写的意思是,秦始皇的棺椁和随葬品全部放在中门以内,然而“闭中羡,下外羡门”,使工匠“无复出者”,既保守了秦始皇陵的秘密,又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既然《史记》中提到了中羡门、外羡门,自然也会有内羡门了,这么看来,秦始皇陵地宫中应该有三道门才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中羡门,用了一个“闭”字,而对外羡门,用了一个“下”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秦始皇陵地宫中的中羡门应该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而外羡门应该是由上向下放置的石门,它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无法再次开启。至于内羡门,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记载,人们猜测,它可能与中羡门一样,是一个活动门。
谜团三:“上具天文”是什么意思?
对于秦始皇陵地宫,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写过这样一句话:“上具天文,下具地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此曾做过猜测,他说:“‘上具天文,下具地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留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夏鼐先生的这一猜测是否正确呢?之前可能人们还有很大的猜疑,可是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中的发现,为夏鼐先生的这一猜测做了证明。据说,在发掘西安交大汉墓时,考古专家们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舆”的壁画。在地宫上部画的是日、月、星象,而下部画的是代表山川的图案。人们据此推测,秦始皇陵地宫的上部应该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而在地宫下部,填充了大量水银,以代表山川地舆。这种绘制,象征着天、地均在秦始皇陵内,秦始皇死后,仍然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舆”,统治地下的一切。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上具天文,下具地舆”那句话最大可能的解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