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47971
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新作,中华书局“芷兰斋作品系列”第二种。
跟随藏书家的脚步,走大江南北,赏文人书会,见新朋旧友,听掌故趣闻。
纸面精装,圆脊耐翻,四色印刷,图文并茂。
《会海鸿泥录》,韦力著。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将他2015年到2019年之间参加各类与书有关会议的所见所闻,写成妙趣横生的文章,其中包括新书发布会、图书馆开馆仪式、研究院周年庆典,以及与书有关的论坛、颁奖、捐赠、展览、学术研讨会、讲座等,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使读者可以跟随他的文字,一同亲历现场,聆听许多专家和爱书人的精彩发言,收获与书有关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本书延续了韦力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在平易、幽默的语言中,将书林掌故、交游趣事娓娓道来。
序 言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醉醒客系列新书发布会
唯杂以胜 唯量是求
孔夫子杂书馆开馆仪式
得捐大典 众人拾柴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周年庆典
华宝主办 藏会筹成
第二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录要暨八道湾十一号参观记
得失获誉 忝列师墙
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颁奖侧记
龙鳞古装 现代白眉
张晓栋书籍艺术个展
三人同献 各出其特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受捐仪式
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常研常新 奉献书志
“鲁迅遗产与当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专研开化 纸聚英豪
杨玉良院士工作站开站仪式
三师同寿 先锋玉成
金陵雅集
跨界融合 群星荟萃
2017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沧州)论坛
因讲诱会 得窥书情
《青岛市全民阅读蓝皮书》专家研讨会
众像成籍 专家布道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2017年古籍编目工作研讨会
斯人永逝 斯作长存
来新夏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会
坚守特色 以书为纽
第十五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
因纸而会 广探其源
开化纸制作工艺及纸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雨窗欹枕 三遂平妖
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20周年珍本展
书籍艺术 古典装帧
中国古代书籍中的艺术元素学术研讨会
群贤毕至 建言咸集
《十竹斋笺谱》复刻新闻发布会暨专家座谈会
八年坚持 终成硕果
第三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暨《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首发仪式
众人拾柴 协会一统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民间古籍收藏保护论坛
专刊保护 重在典籍
古籍保护宣传推广暨《古籍保护专刊》出版专家座谈会
广播书脉 共品书香
国家图书馆走基层暨文化文艺下基层服务活动
各亮珍宝 汇聚圣域
首届中华传统晒书大会
觅系过半 众师指点
追寻古典中国——“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书系研讨会
专研活字 国际视野
“汉字活字的古今东西”国际学术工作坊
皇皇巨著 特装献礼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国庆七十周年纪念珍藏版捐赠仪式
颁发专奖 业界论坛
第二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暨古籍整理高层论坛
双庆之会 联盟宣言
太原图书馆建馆65周年系列活动
各持己见 共研特纸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开化纸专题研讨会
多会同办 共祝院庆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五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会议
也许因为爱书的原因,近些年来我参加过一些跟书有关的会议,虽然有些会议属于应酬的形式,但也有一些开完后觉得收获颇丰,在这样的会上能够听到与会专家们各抒己见,由此而学得不少的新知识和新观念。有时我会在现场用笔记录下一些知识点,会后整理成一篇小文,发在公微号里。意外的是这个小栏目也受到了读者们的青睐,这样的正向回馈给我以惊喜,让我觉得爱书者对凡是与书有关的信息大多感兴趣。
正是这样的反馈,鼓励我把一些与书有关的会议一路记录下来,经过几年的积累,凑出了这些文字,蒙中华书局俞国林先生不弃,鼓励我结集出版,于是“整顿衣裳起敛容”,将旧稿汇在一起,修改错字,不改内容,以时间为序,汇成了这本小书。
其实,这些年来参加过的会议不仅仅是这些,与书无关的会当然没有纳入,而即使是纯粹的书会,也未能全部写下来,一是因为有些会议我没有做记录;第二个原因则是我现场忘记拍照或者是不能拍照,而事后补图更无可能;第三点则是因为有些会议主办方不愿意,或者不允许宣传,我当然尊重相关要求。余下来还有一些琐碎的原因,以至于一些有意思的会议不能向大家汇报。
总之,收入本书的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记录本人参加过的会议;二是这些会议的主题与书有关;三是将该会议的过程敷演成文得到了主办方的允许;四是时间跨度为2015 年到2019年,之前的已无法追忆,之后的有可能还会继续写下去,若干年后另汇成一本小册子,向读者汇报。
在我的感觉中,书会与一般人印象中的会议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同,这种会议不但具有学术性,还能激发新思路,尤其是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的确能够让人开阔视野。京剧讲究移步换景,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能看到不同的美,对于书史的研究也同样如此,虽然此前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学术论文,但是在书会上所激发出的灵感,若得不到相应的披露,则很快就烟消云散。而我整理这些文档时,颇为后悔未能将参与过的相应会议全部记录下来,因为这样的会议记录不但保留了一段有价值的书史,同时也让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加客观。
关于本书的书名,我颇费思量,开会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司空见惯,故直接以“书会”来命名的话,岂止是俗不可耐,很有可能会令读者见之欲弃,连翻一翻的欲望都没有,因此如何给该书起个雅致的名字成了我头疼的问题。我原本给该书起名为《蠹鱼雅会》,然而近些年来,“蠹鱼”这个词似乎用得有些滥。我又想到大俗也是大雅,既然“文山会海”被人批了几十年,那么索性起名为《书山会海》可能也不错。这个问题最后还是俞国林兄替我解决了,他帮我想出了《会海鸿泥录》这个书名,果然比我拟的好多了,那么就这样定了。
期待这本小书能够寻觅到更多的爱书之人,这也会鼓励我继续将这个栏目写下去。
韦力序于芷兰斋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醉醒客系列新书发布会
时间:2015 年9 月6 日
地点:北京单向空间
绿茶兄告诉我,他们出的这六本书,是六位酒友八年来吃喝的结果,因为长期的沆瀣一气,自然也变得臭味相投,于是六人一起开启了微信公众号,每人一篇,轮流坐庄,在老大李辉的奇思妙想下,将这个公微号定名为“六根”。这个双关语用得好—“六根”既是六个人的谐音,也可以指这六位好汉六根清净。当然,是否真的能够百毒不侵,我没有研究过,但“六根”这个公微号却成了读书界的名品。就这一点而言,我不怀疑绿茶兄的撺掇能力,也相信这六位大侠准能谈出他们的高论。而今发在公微号上的文章变成了纸本书,我看着绿茶那个兴奋劲儿,更加怀疑他所秉持的“电媒必胜”理念。
节前绿茶兄就来电话,说他们六个人出的这六本书终于印出来了,定在9 月6日晚上6点举行新书发布会。因为我是他这部大著的序言作者,所以邀我前去与会。说实话,我对新书发布会有种没由头的偏见,总认为参加这种会,近似于站在路边发小广告,不过就是变相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因此,以往朋友们举办类似的活动,我一律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推辞掉。因为推辞得太多,我也记不清楚自己的谎话是否说重了样儿,好在师友们都知道我这个怪癖,没人点破我的谎言,也就宽厚地一笑而过。但绿茶的这个邀请,我却没找到推辞的有力借口,因为我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我的公微号“芷兰斋”也是绿茶兄一手策划而成者。在他的折腾下,“芷兰斋”公微号确实受到了不少朋友们的捧场,而今他的新书也是因公微号而起,我要不捧场,似乎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想了想,一咬牙,决定从了,大不了就是失身于此。
这场新闻发布会定在了爱琴海的单向空间。
爱琴海是近几年城北建的Shopping Mall,近两年这个地方是吃客们的最爱,由于电媒的发展,到大商场实体店购物这种传统消费方式,很快被冲击得一塌糊涂,这些体量巨大的购物中心人气最火的业态,就剩下吃了。单向空间是一家新书店,它的前身是众人熟悉的单向街。这家书店十几年前成立于圆明园的一个角落,我曾经去过那里,很喜欢那午后阳光使得院中树影歪歪斜斜,变换着地上石子的颜色,那种无处不在的颓废感,特别让人放松。后来,这家书店几次华丽转身,据说越搞越好。他们开进了爱琴海之后,这还是我第一次造访。
单向空间处在爱琴海的三楼,来到附近,我没有注意到它那不大的门脸儿,反而是被门口设置成圆柱形的发呆区吸引了注意,因为里面散坐着的爱书人的翻书姿态,让商场里的商业氛围得以中和。一家书店能开办这样的公益区域,顿时让我对其增加了三分敬意。因为是新书店,单向空间设计得颇具现代感,整个书店的营业区域成一瘦长的矩形,店内摆设一览无遗。在入口的位置,立着新书发布会的告示牌。我在门口和店内拍照,没有受到店员的劝阻。书店门口的最前方,和大多数书店一样,也安排着新书推荐专柜。我看了一眼摆在这里的推荐书,均是我所不熟悉的范畴,比如《星际穿越》《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行云记》《万物身刻》等等,恍然觉得这是另一个世界。
走到店里的最深处,方注意到我所看到的店面仅是其中的一半,因为书店的右侧还有同样大小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布置有些像咖啡吧,而顶头位置挂着的投影屏幕让我明白:原来新书发布会在这里举行。如此看来,单向空间的整体平面应当呈“L”形。咖啡吧位置上已经坐了不少人,在此遇到了李辉先生、绿茶兄。我们坐下来聊天,有几位读者拿着我的书让我签字,这让我很不好意思,于是跟读者直言:我是来参加朋友的新书发布会,不能喧宾夺主。而李辉先生很是宽厚地一笑,说这没有关系。
新书发布会分三个场次,每两位作者由一位嘉宾主持。在此之前,绿茶兄请我也主持一场,我想了想,谢绝了他的美意,坐在前排听别人聊书,既可随意地拍照,又能听别人谈出自己的高见,这份惬意远比坐在台上当道具要舒服很多。整场发布会由单向书店的女老板主持,真抱歉,我竟然没有记住她的名字。她给在座的每位嘉宾和听众发了一杯香槟酒,这样的新书庆祝方式,应该不多见,所以这三场讲座在投影上打出的字幕,也变成了三杯酒。第一杯酒的主题是“故乡”,由杨葵先生主持,两位作者分别是写《错认他乡》的韩浩月先生和写《十字街骑士》的潘采夫先生。三位先生我都不认识,只是之前拜读过杨葵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坐久落花多》。晚上聚餐时,我跟杨先生聊到了读过他的这本书,然而我却把名字说错了,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从这第一杯我就感觉到了,这种新书发布会跟我想象的很不同,而这种差异来源于我的臆断,因为他们所谈并非是宣传自己的书多么好,也没有跟读者互动来讲解书中的问题,而是根据书里的主体观念,萃取出一个独立的话题,由嘉宾主持人跟两位作者进行提问式的互动。这样的谈话方式能够启发在座的每一个人,来重新思考已然熟烂的话题。听这些作者和嘉宾从这些熟烂的话题中谈出新的观点,至少我觉得颇为受用。当然,也有可能现在的新书发布会都是这个模样,只是我少见多怪罢了。
韩浩月和潘采夫分别谈了他们的家乡情结,真实讲出了自己对于故乡的爱和恨,也讲到了自己由此而产生的行文上的不客观,十分地坦诚。杨葵先生直率地讲出,他没有家乡情结,也含蓄地讲出了这其中的原因。他的这番论述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倒不是甚荒唐地反认他乡是故乡,只是自己的经历加上事业,导致我对乡邦文献这种热门的专题,保持着冷静的旁观。
第二杯酒是由嘉宾杨早先生主持,相应的两位作者分别是写《可以论》的叶匡政和写《在书中小站片刻》的绿茶兄。杨早先生的主持颇有气势,不知道是否以前做过主持人,他的谈话既锐利又有着高度的概括力。绿茶兄讲起了他的个人经历以及这本书的来由,他说自己把书名起成这样,也源于他的经历,因为他以往在《新京报》做新书点评,有很多出版社和读者寄给他大量的新书,这个经历使得他对读书保持了一种客观,没有藏书人对书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所以他说自己只是在书中小站片刻,而非耳鬓厮磨。叶匡政先生的谈话则更为直率,直接讲出了他对“阅读”这个词进行了怎样的分类,因为这第二杯酒的主题就是“阅读”。杨早先生在主持的时候,也讲到了这个概念,那就是,在手机上和电视上看到的东西算不算阅读,什么叫经典阅读,什么叫深度阅读。我觉得这个话题足够深刻,但在这样一个新书的发布会上,却难以尽兴地各抒己见。
第三杯酒的主题是“人物”,由老六先生主持,两位作者分别是李辉和武云溥,他们俩的新作分别是《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和《生如逆旅》。因为到了发布会的现场,我才第一次看到这六本书,无法知道每本书所写的主旨。以我的理解,李先生、武先生这两本书内所谈可能都是关于某个人物。老六先生的主持气场也很大,他一上来就谈到敏感问题,比如说人们对于希特勒的真实看法,然后他向李辉连续发问,语中暗含机锋,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问话方式,想逼出李辉先生的实话。但李先生在《人民日报》工作多年,早已历练出应对公共场合咄咄逼人问话的本领,他的回答展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在关键敏感的问题上,完美做到了滴水不漏。这套控制情感的应对方式,绝非常人所能做到。而武云溥先生颇有学究式的内敛,他谈到自己为了做一个专题式的采访,竟然在广州的黑人居住区住了半个月。这样的认真给我以提示,我觉得自己写的这些小文章,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没能像他这样在一个点上下如此大的功夫。而李辉先生也提到了自己早年所写的传记,他说自己当年也难以压抑自己的好恶观,对自己所厌恶者,哪怕是认识,也绝不去做相应的访谈,而今这些人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再想听到他们的谈话,已经没有了可能。他的这种讲法,也给我以很大的提示,因为我也有同样的毛病,对某些人品很烂的人在交往中避之唯恐不及,我不知道几十年后,自己是否会后悔当年的意气用事。
这三杯酒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两个小时,这种介于趣味和深刻之间的访谈,使得人们忽略了时间。我有些后悔以往没有多参加几次这样的新书发布会,至少能够听听别人的高见,也可以纠正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三杯酒后,绿茶兄做总结发言,他竟然不顾我事先的反对,宣布由我来讲话。于是我站在原地,看着前方的投影,背对着听众们,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废话。下一个节目则是新书签售活动,众人抱着一摞摞的书,请六位作者一一签名,我也混迹其中,手持这六本书,请他们在书中写下自己的墨迹。那种感觉很是有趣。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心还没有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