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43032
广大党员干部“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党史通俗读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本书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全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广大党员干部“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党史通俗读物。
本书根据党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运用翔实的史料,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探索和发展路径,有利于增强全中国人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有利于激发全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和巨大能量。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001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006
三、党的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009
四、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011
第二章 国共合作与大革命洪流
一、党的三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016
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019
三、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大革命的失败 026
第三章 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031
二、井冈山的斗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 034
三、革命运动的发展与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037
四、“左”倾错误危害,革命遭遇挫折 041
五、遵义会议召开,红军长征胜利 045
六、为实现民族抗战而斗争 048
第四章 在抗日烽火中发展壮大
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052
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持久战方针 055
三、开展敌后游击战,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 057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060
五、抗日根据地建设,延安整风运动 063
六、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与抗战最后胜利 067
第五章 全国解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071
二、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075
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078
四、伟大的战略决战 082
五、筹建新中国 085
第六章 新政权巩固与社会主义改造
一、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089
二、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 094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096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文化、外交、党建工作 101
第七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党的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08
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4
三、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117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 120
五、国内外形势变化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22
六、十年建设成就 126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28
二、陷入“全面内乱” 133
三、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纠“左”努力受挫 138
四、全面整顿及遭遇曲折 142
五、“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覆灭,“文化大革命”结束 144
第九章 在徘徊中前进
一、揭批“四人帮”和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148
二、“两个凡是”和各项工作的徘徊 151
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54
第十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56
二、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确立四项基本原则 158
三、新“八字方针”与改革开放起步 162
四、改革开放初期各方面的新面貌 166
第十一章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一、党的十二大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171
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73
三、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改革和发展成就 176
四、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 180
五、价格改革、治理整顿和政治风波 182
六、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全面贯彻基本路线 185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 192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
启动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 194
三、召开迈向新世纪的党的十五大 197
四、邓小平理论 198
五、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199
六、“新的伟大工程”、“三讲”教育活动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针 203
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5
第十三章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党的十六大与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207
二、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 208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12
四、科学发展观 213
五、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党的十七大 215
第十四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一、推进改革事业向前发展 217
二、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谱写新篇章 220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25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中共十八大 227
后 记 23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上下求索,艰难追寻。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开始睁眼看世界,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醒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对付西方侵略者的主张,对内则提出振奋民气、兴利除弊的改革设想。但是,他们学习西方的主张并没有得到朝野的认同,对内改革也未得到响应。
洪秀全等人发动和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前期以《天朝田亩制度》为追求,努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除了能激发贫苦农民投身起义造反外,根本无法成为现实。后期洪秀全还支持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纲领的《资政新篇》,但并没有也无力付诸实施。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经历,都使曾国藩、李鸿章等朝廷重臣为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所震慑。于是,他们“采西学”、“制洋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先后办起了一些军工和民用企业,刺激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自己的宗旨,是想用西方先进技术这个“用”,来维护中国封建专制文化、制度这个“体”。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以英国为标准,效法日、俄,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清廷皇族责任内阁的建立,表明它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行皇族集权之实。
与立宪派同时代诞生的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共和国。他们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最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在这个反动集团的统治下,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
这些历史事实说明,近代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都无法承担起民族振兴的重任。
19世纪中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出现于国际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清朝官僚所办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中。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国际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改变自己的悲惨境遇的强烈要求;它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各省和水陆交通沿线的大城市和大型企业中,这种状况有利于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团结;产业工人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这些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辛亥革命以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到1919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已有200万人左右,工人斗争的规模也随之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复古倒退,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启蒙运动来挽救中华民族,这场运动被称为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也由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劳农专政的政治制度,以及苏维埃政权对中国友好的外交姿态,都吸引了正处在苦闷和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的关注,也给中国先进分子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李大钊在1918年就开始介绍和评价十月革命,并由此而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几项合情合理的要求。但是,操纵巴黎和会的列强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原先被德国在山东强占的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都归日本继承。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惩办亲日派官僚。北洋政府出动武装军警镇压,逮捕示威学生。
为抗议反动政府的镇压和营救被捕学生,北京各大专学校的学生从5月5日起进行总罢课。社会各界也纷纷举行罢市、罢工以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在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下,5月7日,被捕的32名学生全部获释。9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被迫辞职出走。北京学生强烈要求政府挽留蔡元培,各校教职员也同学生一起参加斗争。19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再次总罢课。
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6月4日,上海学联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电全国,呼吁各界“主持公理,速起救援”。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北京学生。在工人阶级的带动下,上海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局面。随之,全国兴起罢工风潮,商人罢市也遍及各地城镇。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以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之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也有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在各种学说竞起争鸣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就开始探索和酝酿建党事宜。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远东局派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中国情况。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同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春,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但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这些组织从创办时起,就开始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7月23日,来自各地的代表陆续抵达上海。
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当时由于法国的共产主义小组还没有和国内取得联系,所以未派代表出席)推举的代表共12人,分别是:李汉俊、李达、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一大开幕会议,并发表热情的讲话。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7月30日晚,大会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因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议被迫中断。31日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南湖,会议首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它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会议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议》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要求对现有其他政党采取独立政策,并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最后,党的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三人组成党的中央局。
党的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三、党的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签署“九国公约”,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中国门户开放”的原则,名义上是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在承认美国占优的前提下,共同统治中国,并限制日本独占图谋,防止英日结盟。这给中国政治局势带来了重大影响,军阀混战加剧。如此局面,国人忧心忡忡,提出各种解决时局的主张:控制中央政权的军阀鼓吹“武力统一”,地方军阀则要求“自治”或“联省自治”,改良主义者设计“好人政府”,孙中山重新举起“护法”旗帜。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指出远东各被压迫国家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把会议的精神带回了国内,为党的二大制定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奋斗纲领提供了理论和策略依据。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等共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和张太雷。他们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鉴于党的一大曾遭到法租界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只召开了三次全体会议,其余时间则分组进行讨论。
大会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议会行动》、《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和《共产党的组织章程》等九个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决定出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蔡和森担任主编。
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女)为候补委员。陈独秀被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为委员长,张国焘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蔡和森为中央宣传部部长,向警予为中央妇女部部长。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指出:当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