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92808
章 著书人与皇室的关系
第二章 贾府就是皇宫
第三章 借佛恋道的梦幻情结
第四章 甄士隐与贾雨村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 石头的来历和寓意
第六章 金陵十二钗的出处及皇家背景
第七章 风月人物秦可卿
第八章 滴泪成血的林黛玉
第九章 大运不济的薛宝钗
第十章 幻身多变的王熙凤
第十一章 皇宫里的“原应叹息”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第十二章 梦幻中的阴阳身
妙玉
史湘云
李纨
薛宝琴
甄香菱
第十三章 撕心裂肺的《芙蓉女儿诔》
第十四章 巧妙链接淫丧天香楼
第十五章 旷世谜书的传承过程及影响
贾敬名字的含义,这个“敬”字正是雍正死后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全称中的个字,引用雍正谥号的首字,贾敬就是假的雍正皇帝。由于贾敬在小说中出现的故事情节不多,但仅从小说的只言片语和脂砚斋评批就能看出贾敬与雍正之间的联系,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一、雍正是紫禁城里的第三代皇帝,贾敬是宁国府中的第三代;二、两人都喜欢住在都中城外,雍正长住都中城外的圆明园;三、两人都好道,都曾刊刻过亲自加注的劝善文章;四、重要的一点,两人的死亡状况极其相似,均属无疾而亡,死得不明不白,也没人把死亡的结果调查清楚。
谈到贾敬之死,谜书采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词汇——“宾天”。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只有皇帝之死才能称“宾天”,普通官宦或百姓之家,是不许使用皇家的专用词语的。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荒唐之言,看似不通实则准确的词汇,透露出贾敬身后的帝王身份。这种手法在小说中曾多次出现,如秦可卿丧礼上所用的“恭人”,明清两代,四品官之妻封之。《清史稿》一百十《选举五》日: “正、从四品恭人。”贾敬死于都中城外,夜里守更申时服了丹药一命归天,雍正也是崩于都中城外的圆明园。清史料记载,雍正的死确属暴亡,还被列为清朝的四大疑案之一。更加一致的是贾敬和雍正死后,均由其子发放了被锁押的道士,乾隆还公开宣布其父皇对道士“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谜书写贾敬逝后,祭祀所用银两,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清代的光禄寺是专管皇宫祭祀所用膳食的衙门,且还要按“上例”?想贾敬不过是一介布衣,居然会允许“朝内王公以下文武百官准其祭吊”,竞置当时老太妃的国丧于不顾,无论如何都不能被人理解,属不属于荒唐之言?如把贾敬看成是雍正的替身演员,所有的荒唐均迎刃而解。关于灵柩人城以及入殓的情景,谜书同样做了交代。小说是这样描写的:“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一面使人知会诸位亲友。是日,丧仪煜耀,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内中有嗟叹的,也有羡慕的,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说是‘丧礼与其奢易莫若俭戚’的,一路纷纷议论不一。至未申时方到,将灵柩停放在正堂之内。”清史记载:八月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黄舆返大内,当日申刻大殓。两者尽管一个出自小说,一个出自清史,其结果是何等相似!以上种种线索不难看出,著书人通过贾敬的死来隐写雍正的暴亡,这种隐写,完全达到追踪觅影、毫厘不爽的效果。
著书人为什么要把贾敬之死与雍正暴亡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相似,还处心积虑安排在宝玉生日的后一天?有含沙射影之目的。昨天宝玉生日,今天贾敬死亡,昨天——今天、生——死,具有阴阳关系及相对立的概念。所隐故事就出现在三十八回海棠社三首《螃蟹咏》里,诗中借宝、黛、钗之口对螃蟹一生横行霸道、如今落入锅釜成了众人笑柄,尽抒讽刺挖苦之情。宝钗的压卷之作采用沉稳的词句、辛辣的讥讽风格,一反闺阁女儿稳重之常态: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里所指的世人,恐怕不是芸芸众生,而是直刺“落釜成何益”的清世宗雍正。既然是讽刺皇帝,只是借小说人物宝玉过生日、一系列欢畅的活动暗自抒发内心的欣喜。
宁国府的当家人贾珍,假即真,真稹,真胤稹,其父贾敬专心向道,住进道观虔诚修炼,欲想成仙,放弃了爵位,贾珍十分不光彩地接掌了宁国府,隐指雍正是靠不正当手段夺取了皇位。贾珍二妾:偕鸾、佩凤。通过二妾的名字,著书人直白地介绍贾珍真正的身份就是皇帝。二十九回,贾珍因贾蓉乘凉不在,大怒之下命一小厮口啐贾蓉,让贾蓉忍受奇耻大辱,他们哪里有丝毫的父子亲情?雍正登基后,将八皇子、九皇子圈禁,称其八弟、九弟与猪、狗同出一辙。
贾蓉,同样隐指雍正的帝位暗藏玄机。蓉字在一些方言中念“雍”,继位前他就是雍亲王,执政后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也可能是自己心虚,引用自己的封号还要加“正”,成为自己朝代的年号。贾蓉名字的含义就是雍正的年号、封号。宁国府三代主人的名字,分别隐含了雍正的谥号、名号、封号、年号,由此推断,谜书的隐史与雍正具备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确立了谜书背面故事所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就是整个雍正朝。
P20-21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