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76453
该书稿是“互联网与社会文丛”的第二本,围绕数字时代的民族志书写、线上田野考察、研究对象的选择等进行了论述,共分为“互联网人类学理论探索”“数字时代的人技互动”“数字时代与平台社会”“数字时代的文化实践”四个专题,既涉及人类学发展新路径、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等宏观层面的探讨,也有对“快手”、“录像分析”、大数据、社交网络平台、网红现象的具体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不但为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新颖的学科视角,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整合人类学资源、促进人类学同公众沟通和对话的平台。
互联网人类学理论探索
互联网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新路径 周大鸣/3
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
——基于青海土族青年移动互联网实践的考察 姬广绪/16
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演化趋势 刘少杰/28
作为“文化实践”的网络民族志
——研究者的视角与阐释 孙信茹 王东林/45
“录像分析”在数字时代何以可能及何以可为? 甘雨梅/63
大数据与监视型资本主义 陈本皓/84
数字时代的人技互动
互联网中的日常“隐私”实践
——基于青年群体的质性研究 王昕 邓国基/103
互联网与95后乡城流迁底层青年的多重时间性 罗牧原 丁瑜/115
新毕业生的信息过载及反应:基于互联网人类学的分析 崔云逸/129
数字时代与平台社会
微信群对话如何影响态度极化?
——社交媒体和现实面对面环境中的极化对比实验 唐嘉仪/159
“算法逻辑”下的数字劳动:一项对平台经济下外卖送餐员的研究 孙萍/179
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及技术支持研究 郝国强/192
空间的蚀锈:对共享单车乱象的人类学批评 袁长庚/206
数字时代的文化实践
双眼皮之热:“小红书”社区中的审美再生产 胡琴 胡新宇 胡馨怡/223
建构乡村内生秩序的数字“社区公共领域”
——一个西部乡村的移动互联网实践 牛耀红/238
我有纸片人就够了:玩家对游戏虚拟角色的情感研究 韦易杉/262
序言
进入21世纪,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的作用就好比工业时代中发动机的作用。离开了互联网,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生活,不知道如何与这个社会建立联系。腾讯公司最近进行了一项“社交斋戒”实验,招募了一批志愿者,通过关闭微信和朋友圈的功能测试他们能坚持多少天不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实际上,在今天,没有互联网的生活是很难想象的。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互联的,我们的工作需要互联网提高效率,甚至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都已经和互联网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学术研究,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呈现中国社会当下发展情况的路径或者视角来进行研究,是比较新的视野,同时也是一个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我们使用互联网、依赖互联网,生活在互联互通的世界,而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不过20年有余。1994年4月20日,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1994年被看作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元年,而过去十年则是中国互联网跨越式发展的蓬勃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2.5亿户,同比增长16.6%,占人口总数的90.4%。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还会继续增加,互联网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没有人能预料20余年的时间里互联网会在全球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没人能预料未来互联网发展会是什么样的走向。互联网成为中国人相遇、交际、检索、自我表达、工作、购物、创造、想象、参与、抗争、重塑经验的重要社会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