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06836
著名作家,银河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 马伯庸北京师范大学儿童青少年脑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沙著名表演艺术家 梁天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安妮育心学院创始人 安妮(Annie Liu)北京市校外教研室研究员 刘敏对外经贸大学中华文化国际发展中心主任 李伯淳联袂诚意推荐
我们常常希望给孩子所有我们认为*好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们就会喜欢,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这份以爱为名强加给他的重负,只会让孩子迷失在爱里,找不到爱,甚至远离爱。
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不同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良性的亲子互动,包括如何运用同理心进行亲子沟通,如何看到孩子的情绪,如何做到无条件接纳,做到“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等,实现父母和孩子心灵的共同成长。
1.1 你的粗心大意也不一定是坏事情 / 002
1.1.1 粗心的幸运儿 / 003
1.1.2 粗心的人对某些信息的判断更有价值 / 004
1.1.3 “粗”和“细”都是相对某种情况而言的 / 005
1.2 原谅我,我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 / 007
1.2.1 在不为人知的世界里悄悄地病着 / 008
1.2.2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 009
1.2.3 儿童多动症的成因 / 012
1.2.4 儿童多动症行动指南 / 013
1.3 我是敏感的小蜗牛,请让我慢慢长大 / 020
1.3.1 那个慢热的小蜗牛 / 021
1.3.2 敏感孩子的特征 / 023
2.1.5 放手,去做一个成长的父母 / 057 2.2 可怕的“亲情冷漠症” / 059 2.2.1 家有“亲情冷漠症”的孩子 / 059 2.2.2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 061 2.2.3 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关爱呢? / 067 2.3 父亲的爱,不可替代 / 070 2.3.1 缺乏父爱综合征 / 071 2.3.2 父亲在女儿日后的亲密关系中承担重要角色 / 073 2.3.3 父亲是儿子的榜样 / 075 2.3.4 完全的父爱打造孩子的健康人生 / 077 2.4 低质量的陪伴是一种伤害 / 078 2.4.1 陪伴不只是陪着 / 079 2.4.2 没有回应的陪伴就不会有爱的链接 / 080 2.4.3 如果做不到放下期待,陪伴就没有意义了 / 081 2.4.4 父母要对自己的内心保持敏感,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 083 2.4.5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 085 2.5 亲子焦虑,你中招了吗? / 088 2.5.1 典型亲子焦虑的妈妈 / 089 2.5.2 焦虑源于家长自身的不自信 / 091 2.5.3 亲子焦虑的问题亦是夫妻关系的折射 / 093 2.5.4 改变对自己的态度,学会爱自己 / 094 VII
3.5.2 为什么说青春前期儿童的同伴压力问题更为严峻? / 126 3.5.3 青春前期同伴压力的利与弊 / 129 3.5.4 如何应对青春前期消极的同伴压力? / 131 第 4 章弥补家庭中的原生缺陷
4.1 妈妈,你别讨厌我…… / 134 4.1.1 幼年时期形成的负面心理场,一生无法释怀 / 135 4.1.2 以偏概全地定义内化孩子的三观 / 135 4.1.3 青少年犯罪来自幼年遭受的语言暴力 / 136 4.1.4 拒绝语言暴力 / 137 4.2 解读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灵密码 / 139 4.2.1 离异,阴霾背后的殇 / 139 4.2.2 解读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心灵密码 / 141 4.2.3 给孩子心灵撑起一个完整的家 / 146 4.3 我怎么不会爱 / 148 4.3.1 我怎么不会爱? / 149 4.3.2 亲子中断在幼年的孩子心中植下深深的洞 / 150 4.3.3 幼年的分离伤痛映射到关系中,内化成一辈子不可言说的痛 / 152 4.3.4 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孩子在身边的幸福 / 153 4.4 别让孩子成为棍棒之下的施暴者 / 154 4.4.1 校园里爱施暴的小霸王 / 154 5.3.2 心流的体验是怎么产生的? / 202
5.3.3 如何打造心流? / 203
5.4 专注力,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 205
5.4.1 拥有专注力到底有多重要? / 206
5.4.2 无法专注的原因 / 208
5.4.3 怎样培养专注力? / 211
5.5 千万别看这篇关于自控力的文章 / 214
5.5.1 挽救沉迷手游的孩子 / 215
5.5.2 自控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217
5.5.3 怎样才能提高自控力? / 223
5.6 走到绝境,一项可以拯救自己的能力 / 226
5.6.1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孩子也不例外 / 227
5.6.2 逆商到底有多重要? / 228
5.6.3 衡量逆商高低的指标有哪些呢? / 229
5.6.4 逆商是可以习得的能力 / 232
5.6.5 苦难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 / 233
参考文献 / 234
你有没有感觉到家里从小一直很乖的孩子,到了七八岁,突然变得顽劣,开始不听父母的指挥,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在心理学上,把7~12岁称为“正在凝固的水泥”阶段。这段时期的孩子,他们的人格开始慢慢形成。
研究发现,孩子在不断地成长和对世界探索的过程中,独立意识的确立,以及幼时对世界的认知,奠定了他们一生中最基本的人格特征和对世界的看法。
7~12岁的孩子,行为受到父母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共同支配,制衡本就是相互的,所以父母意识和孩子个人意识的制衡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格。同时,7~12岁也是孩子发展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培养好习惯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会表现得非常活跃、好动,此时他们的“内驱力”,也就是来自潜意识的巨大力量,都会投入学校学习和大量的游戏中去。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也渴望
二是帮助孩子超越自卑——通过理解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三是建立安全感——通过帮助孩子跨越成长中的第一道坎,构建强大的内心世界。
“亲子系列”没有晦涩的理论说教,也不是表面光鲜没有内涵的鸡汤文,而是通过对一个个真实鲜活案例的拆解分析,导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也许这些案例就真切地发生在你身边,比如你是否也在重复“低质量的陪伴”,或者你的孩子正在经历“被孤立”的困扰……
让我们进入孩子内心世界,寻找每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真正心理原因,用科学的方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亲子互动,实现父母和孩子心灵的共同健康成长。在良性亲子关系建立的同时,作为家长的你,也一定会遇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父母来说,亲子关系是*难、*重要,同时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课题,这本书很好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先有好的父母,才有好的孩子。——著名作家,银河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 马伯庸
教育孩子,是驱动家长自我洞见的过程。亲子关系,可以折射出家长本身自有的遗憾和不足,推动家长重新进入学习状态。本书是帮助家长和孩子科学成长的行动指南。为人父母,请务必阅读这本书。——北京市校外教研室研究员 刘敏
家庭教育,是一项宏大且繁杂的系统工程。《共情: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是一幅积极的、饱满的、专业的家教地图,它可以让父母更理性地去传教,让孩子更科学地被感化。——著名表演艺术家 梁天
本书对亲子教育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并总结了非常有益的方法,因此本书值得老师和家长们重视。亲子教育是目前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教育内容,也是当今社会比较缺乏的教育。本书作者研究多年,终结硕果,衷心祝贺作者! ——对外经贸大学中华文化国际发展中心主任 李伯淳
临界冰是我在清华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时班上的优秀学员之一。她不仅读了大量心理学的书,而且通过思考和咨询,将书中的理论化为可落地的方法。本书对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都做了有价值的探讨。另外,本书不仅只关乎亲子关系,还介绍了大量适用于不同年龄层的关于成功和幸福的方法,相信家长们以及追求个人成长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安妮育心学院创始人 安妮(Annie Liu)
儿童时期是人格和心理适应培养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的良好开端对拥有成功幸福的一生至关重要。本书结合大量案例,生动分析儿童青少年在成长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将为家长带来亲子教育与共同成长的丰富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青少年脑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