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组合包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7864765
★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李娟 阿勒泰系列经典作品,触动心灵的生命之作
★甄选《九篇雪》、《冬牧场》、《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4部作品,聆听阿勒泰的精灵吟唱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有传说,就是阿勒泰
★赵又廷、毛不易、陈晓卿、梁文道、王安忆、李敬泽、柴静 倾情推荐
★精美装帧,带来温暖阅读感受,并有机会获得限量签章
李娟·阿勒泰系列典藏合集,甄选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李娟,《九篇雪》《冬牧场》《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4部经典作品。
《九篇雪》
李娟惊艳文坛之作。书写李娟少女时代在新疆阿勒泰草原生活的故事。码庄子、搭帐篷、做生意、赶牛、牧羊、找麻雀、住山野、走戈壁、挑水、吃抓肉……一组组活生生的日常场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幅不为人知的阿勒泰生活面貌,是一部令人如痴如醉而又深藏原始野性的西域牧歌。
《冬牧场》
李娟长篇纪实散文力作。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户哈萨克牧民家庭进入冬牧场,历时四个月、零距离,为壮阔的游牧景观,做见证式的留影。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忍受。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成名力作,一次对阿勒泰的精灵吟唱。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有传说,就是阿勒泰。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娟“阿勒泰”系列成长之作。不仅书写了遥远空旷的阿勒泰,更展露了作者丰饶辽阔的内心世界。戈壁滩上的快乐与清贫一样坦坦荡荡,生活中的波折和欢喜一样深深浅浅。当我感到黑暗,便走上前直接推开窗子,投入阳光或星光。
★大千世界唯个人笔墨绚烂,其散文点点滴滴汇成的涓涓细流,已成为当代汉语写作中极具美感和冲击力的存在。——茅盾文学新人奖颁奖词
★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过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人民文学奖 颁奖词
★李娟用文字,拆去我们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屏障。——《第yi财经日报》
★人人都在向往远方,而李娟的文字,把远方带到了你眼前。——《Vista看天下》
★李娟的文字一看就认得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王安忆
★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刘亮程
★大自然与人的相处本应如此。我有感触的,是在凛冽的寒冬中,一家人在拥挤的冬窝子里取暖的画面,如此纯粹,如此幸福,如此骄傲。——赵又廷
一 最开始
自从我出了两本书后,我妈便在村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样,便觉得很没面子。
后来,终于有人相信了。乌伦古河下游三十公里处新建了一个牧民定居新村“胡木吉拉”,村里有人来找到我妈,请我去该村当“村长助理”,每个月给我开两百块钱工资。又表示这个价位是合理的,村长本人才四百块。
我妈备感受辱,傲慢道:“我的女儿可做不了那种事!”
对方很奇怪:“你不是说她是作家吗?”
总之,在阿克哈拉村,我实在是个扑朔迷离的人物。主要有四大疑点:一、不结婚;二、不工作;三、不串门;四、不体面。
然而这个冬天,我终于要像模像样地做一件作家才做的事了—我要跟着迁徙的羊群进入乌伦古河南面广阔的荒野深处,观察并记录牧民最悄寂深暗的冬季生活。于是我妈赶紧四处散播这个消息,并进一步宣扬我的不同凡响。然而如何让牧民们理解我这一行为呢?她只能作如下解释:“她要写。把你们的,这样的,那样的,事嘛,全写出来!”
牧民们便“噢”地恍然大悟状,又低声交头接耳:“那有什么可写的!”
无论如何,“一个汉族姑娘要进冬窝子”的消息还是很快就传遍了喀吾图乡的几个牧业队。我妈开始挑选愿意带我同行的家庭。
才开始,我雄心勃勃,要跟着一户路程在四百公里以上、骑马十几天才能到达驻地的人家出发,想把游牧生活最艰辛之处遍尝一遍。可是,路程超过十天的人家都不肯捎我,怕我添麻烦
&
&更重要的是,我的雄心壮志随着转场日期的一天天来临,也一点点消融—想想看:半个月的时间,夜夜睡雪地,休息不足四个钟头;天天凌晨起身,摸黑出发;顶着寒流赶羊追马,管理驼队,拾掇小牛
& &我这八十来斤的体格,还是别逞那个强了。于是对路程的要求降低为一个礼拜……终于,在临行前一个星期,又降至四天以下……
在经过我们阿克哈拉村的牧民中,行程三四天的牧民家庭多半是喀吾图乡牧业二队的。亲爱的扎克拜妈妈家就在二队,我曾和他们一家生活过一个夏天。照说,继续跟着他们生活再好不过。可自从那年在扎克拜妈妈家住了几个月后,牧民间四处传言我是她儿子斯马胡力的“汉族对象”,令我很生气。斯马胡力的老婆沙拉特更生气。一段时间里,她一见到我就把脸垮得长长的,一直垮到地上。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扎克拜妈妈一家都不会说汉语,我们之间的交流困难而蹊跷,误会重重。
而其他会一些汉语的牧人家庭大都以年轻夫妇为主,也极不方便—既然是年轻夫妇,肯定很恩爱了。万一人家晚上要过夫妻生活,岂不 & &岂不影响我休息?
所谓“冬窝子”,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游牧民族所有的冬季放牧区。从乌伦古河以南广阔的南戈壁,一直到天山北部的沙漠边缘,冬窝子无处不在。那些地方地势开阔,风大,较之北部地区气候相对暖和稳定,降雪量也小,羊能够用蹄子扒开薄薄的积雪寻食下面的枯草,而适当的降雪量又不会影响牧民们的生活用水和牲畜的饮用水。
冬牧场远比夏牧场干涸、贫瘠,每家每户的牧地因此非常阔大,一家远离一家,交通甚为不便,甚至可算是“与世隔绝”。
进入冬窝子的牧民们,在大地起伏之处寻找最合适的背风处的洼陷地,挖一个一两米深的坑,坑上搭几根木头,铺上干草束,算作顶子。再修一条倾斜的通道通向坑里,装扇简陋的木门,便成了冬天的房子:地窝子。于是,在无数个冬天里,一家人便有了挡风避寒之处。
地窝子都不会很大,顶多十来个平方。一面长长的大床榻加一只炉子、一个小小的厨房角落,便抵得满满东东。人们在其中生活,摩肩促膝,实在没什么私密性可言 ……
总之,去冬窝子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选择的范围小之又小。
就这样,最终选择了居麻一家。
居麻很能说些汉话,他家搬家路程为三天。居麻夫妻俩年近半百,随行的只有一个十九岁的女儿加玛—真是再理想不过啦!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年居麻欠了我家好多钱,他家又太穷,看情形是还不起了,也不指望了。不如到他家住几个月,把钱全吃回来—这是我妈的主意。
可后来,每当我扛着三十多斤的雪步履蹒跚、气喘如牛地走在茫茫沙漠中,便忍不住喟叹:失策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