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81362
目录
讲 脾 篇
一、脾气不足
1. 健脾丸——脾气亏虚、食滞轻证
2. 六君子汤——脾胃气虚、胃脘疼痛
3. 补中益气汤——清阳不升、头晕头痛
二、脾阳虚衰
1. 小建中汤——中脏虚寒、腹中挛痛
附 印教授诊治胃脘痛经验
2. 附子理中汤——脾肾阳虚、腹痛下利
3. 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三、脾阴不足
黄芪汤——气阴两虚、消渴诸证
附 印教授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四、脾不升清
补中益气加枳实方——中气下陷、脏气脱垂
附 印教授诊治胃下垂经验… … 22
五、脾不统血
1. 归脾汤——气不摄血、崩漏便血
2. 金匮黄土汤——阳虚便血、妇人崩漏
3. 黑良附汤——脾肾阳虚、吐血便血
六、脾虚湿困
1. 四苓散——脾虚湿盛、便溏尿少
2. 参苓白术散——脾虚湿困、乏力泄泻
附 印教授治疗泄泻经验… …… 32
七、胃气不降
温胆汤合平胃散加减——湿阻中焦、呃逆嗳气
八、胃阴不足
益胃汤——胃阴不足、胃脘隐痛
第二讲 肾 篇
一、肾气不固
1. 桑螵蛸散加减——脾肾气虚、遗尿频繁
2. 菟丝子丸加减——肾气不固、小便失禁
二、肾阴亏虚
1. 杞菊地黄丸——肾阴不足、眩晕耳鸣
附 印教授治疗高血压经验
2. 知柏地黄丸——肾阴虚衰、虚热内扰
附 印教授治疗遗精经验
3. 虎潜丸加减——肾阴虚衰、肢体痿躄
三、亡阴失水
三甲复脉汤加减——亡阴失水、低热神昏
四、肾阳亏虚
1. 肾气丸——肾阳亏虚、饮一溲一
2. 茯菟丹加味——肾阳虚弱、遗精滑精
五、阳虚水泛
真武汤加减——阳虚水肿、心悸气短
附 印教授治疗水肿经验
六、肾精不足证
1. 五子衍宗丸加减——肾精不足、阳痿不孕
2. 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减——阴阳失调、更年诸症
3. 右归饮加减——肾精不足、脑转耳鸣
七、肾不纳气
都气丸——肾不纳气、动辄气喘
八、心肾不交
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心肾不交、遗尿遗精
九、肝肾亏虚
地黄饮子加减——肝肾亏虚、喑厥风痱
十、膀胱湿热
1. 八正散加味——膀胱湿热、尿频涩痛
2. 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少腹急结、尿频急痛
附 印教授治疗淋证经验
第三讲 心 篇
一、心脉痹阻
旋覆花汤加味——心脉痹阻、胸闷胸痹
二、神志异常
1. 甘麦大枣加味方——心血不足、脏躁心悸
2. 三生饮加减方——心阳不足、寒痰发癫
3. 桃核承气加减方——血热互结、蓄血发狂
4. 除痰降火方——痰火郁结、失眠狂乱
5. 抵当汤加味方——外伤癫 、痰瘀凝结
三、心气虚、心血不足
养心丹加减——气血两虚、失眠心悸
四、心肝血虚
补心丹加减——心肝血虚、失眠心悸
五、心肾两虚
孔圣枕中丹加减——心肾两虚、失眠健忘
六、心肾不交证
黄连阿胶汤——心肾不交、失眠健忘
附 印会河教授治疗失眠十法
七、水气凌心
苓桂术甘汤加味——水气凌心、心悸目眩
第四讲 肝 篇
一、肝失疏泄
(一)肝郁气滞
1. 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气滞、胁肋胀痛
2. 正气天香散——气郁腹胀、肠鸣便溏
(二)肝气逆乱
1. 旋覆代赭汤加减——肝郁气逆、呕吐嗳气
附 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梅核气
2. 清空膏——邪犯少阳、风火头痛
附 印教授治疗头痛经验
二、肝火炽盛
(一)肝火上扰证
1. 龙胆泻肝汤——肝火上炎、头痛耳鸣
2. 丹栀逍遥散——肝经火旺、血热出血
3. 泻青丸——肝胆郁火、头目胀痛
(二)湿热蕴结
大柴胡汤加减——肝胆湿热、胁痛不移
三、肝风内动
(一)肝阳化风
天麻钩藤饮——肝阳化风、头胀眩晕
(二)热极生风
羚角钩藤汤——热盛动风、高热头痛
(三)阴虚风动
四、肝阴亏虚
二至丸加减——肝阴亏虚、头晕眼花
五、寒凝肝脉
吴茱萸汤加减——寒凝肝脉、巅顶头痛
附 寒滞肝脉——导气汤合疝气汤
六、肝郁气滞、血瘀痰阻
疏肝散结方——气滞痰阻、良性包块
七、肝胃失和
戊己丸合痛泻要方加减——肝胃失和、痛泻反酸
八、胆郁痰扰
清泄肝胆方——肝郁痰扰、头晕目眩
九、气滞血瘀
1. 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胁刺痛
2.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刺痛拒按
3. 香附旋覆花汤——气滞血瘀、络阻刺痛
4. 化瘀通气方——肝血郁滞、腹胀不减
5. 化瘀通气排水方——血瘀水停、腹水内停
附 印教授调肝十二法
第五讲 肺 篇
一、肺阴不足
沙参麦冬汤——肺阴不足、干咳无痰
二、风寒犯肺
止嗽散加减——风寒犯肺、痰少不利
三、风热犯肺
1. 桑菊饮——风热犯肺、痰出不爽
附 桑菊饮与其他治疗肺卫疾病方剂应用的异同
2. 清解表热方——发热恶寒、咳吐黏痰
附 印教授对外感热病“从化”问题的见解和理论认识
四、燥邪犯肺
1. 桑杏汤加减——温燥犯肺、干咳少痰
2. 清燥救肺汤——燥伤肺阴、咯吐白沫
附 印教授论肺痿与肺痈
3. 杏苏散——凉燥犯肺、恶寒痰稀
五、肺热炽盛
1. 泻白散加减——肺热伏火、咳痰黄稠
2. 麻杏石甘汤加味——表邪未解、喘咳黄痰
六、痰热壅肺
1. 千金苇茎汤加味——痰瘀蕴肺、咳痰腥臭
附 印教授对陈皮、橘络等的临床应用经验
2. 定喘汤加减——咳嗽气喘、痰多黏稠
3. 清气化痰汤加减——痰火壅盛、咳吐黄痰
七、寒痰阻肺
1. 苏子降气汤加减——上实下虚、痰稀色白
2. 小青龙汤加味——寒痰蓄饮、咳吐稀痰
八、痰湿蕴肺
1. 平陈汤加减——脾虚痰湿、痰多色白
2. 三子养亲汤加味——痰壅气滞、顽痰咳喘
九、肝火犯肺
咯血方加减——肝火犯肺、咳痰带血
附 印教授以痰为特点抓主症辨证论治肺系疾病经验
讲 脾 篇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灌溉四旁,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脾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气降,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相依,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过程;脾气升、胃气降,升降相因,中焦斡旋,共同完成精微布散、糟粕传递的过程;脾为脏属阴,喜燥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燥湿相济,阴阳调和,纳运、升降功能方能协调正常。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功能失司,致使消化吸收功能失常,或水湿停滞,或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
脾不升清、脾阳亏虚、失于温煦为主。临床多见腹胀、 便溏、纳差、倦怠、消瘦、浮肿、内脏下垂、出血等症状。胃的病变主要以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临床上多见食少、胃脘痛、呃逆等症状。脾与胃相表里,其功能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脾气不升,可影响胃之受纳与和降,反之饮食伤胃,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之升清与运化。故印教授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尤其注重脾胃表里关系,如在治疗脾不升清所致下陷证时,于补中益气汤中加入降胃气之枳实,使中气升降出入恢复正常;在治疗脾气虚时,于健脾益气方剂中加入山楂、神曲等
健胃消食药消补兼施,提高了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脾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致,或久病失养导致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胃阴亏虚等证;实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寒湿之邪等导致湿热蕴脾、寒湿困脾、食积等证,下文分证论之。
一、脾气不足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气亏虚者,常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 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常以党参、白术、炙甘草等补气
药为主治之。然印教授认为,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不足, 中焦斡旋失司。在治疗该证时,尤重视气机的条畅,故多于补气健脾的方剂中配 伍少量行气药物为佐,使之补而不滞。此外,脾气虚证中,或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兼有食积;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久病气虚,累及阴血;或脾虚气陷,清阳不升,常伴有各种兼证。故印教授常酌情配伍燥湿、行气、消食导滞、升阳举陷等药物,随证治之。
1. 健脾丸–脾气亏虚、食滞轻证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组成]
党参 12g 炒白术 12g 茯苓 9g 山药 6g 陈皮 10g 肉豆蔻
6g 木香 6g 砂仁 3g 黄连 6g 焦山楂 15g 神曲 15g 炒麦芽 15g 炙甘草 6g
[加减法]腹胀明显者可加焦槟榔、莱菔子下气除满消胀。
[医案]患者许某,女,44 岁。初诊日期1998年11月12日。患者腹胀,不欲饮食,乏力懒言,面色不华。睡眠可,大便每日1行,质地偏干,小便无异常。唇干、苔少、脉细。立法:健脾益气。处方:健脾丸加减。
党参 12g 白术 12g 陈皮 10g 枳实
10g 焦山楂 15g 炒麦芽 15g 神曲 15g
青皮 6g 炒莱菔子 5g
[按]
健脾丸出自《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其功效为”治一应脾胃不和,饮食劳倦”。《医方集解·消导之剂》中写道”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脾胃者,仓廪之官,胃虚则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虚则不能运化,故有积滞。所以然者,由气虚也。参术补气,陈皮利气,气运则脾运,而胃强矣。山楂消肉食,麦芽消谷食,戊己不足,故以二药助之使化。枳实力猛,能消积化痞;佐以参术,则为功更捷,而又不致伤气也。夫脾胃受伤,则须补益,饮食难化,则宜消导,合斯二者,所以健脾也。”
患者乏力懒言、面色不华、纳差,是脾虚的表现,故用参术补气健脾;胃脘不适、腹胀、大便偏干,加枳实、炒莱菔子下气除满消胀。可见处方中补气健脾与消食行气药同用,为消补兼施之剂,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本方诸药合用,脾气得健,胃气得降,饮食得化,则诸症可除。
–选自徐远 . 杏林薪传:印会河理法方药带教录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154.
[体会]
脾与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脘腹气滞,则见腹满胀痛;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则见面色萎黄,肌肤失养等气血两虚之征象。故昔李东垣作《脾胃论》,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明代李中梓云:”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 由此可见脾的重要性。印教授以此立法,选用补气健脾的健脾丸,补中焦脾气,且加枳实、炒莱菔子消食下气。莱菔子味辛行散,归肺、脾、胃经,功专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再配合健脾丸方中白术,可攻补兼施,尤适于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全方消补兼施,使补而不滞,从而助中焦运化,适用于脾气亏虚而食滞不重者。
保和丸与健脾丸的临床应用区别
保和丸与健脾丸均助脾运,但保和丸主要用治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 腐吞酸、不思饮食、腹痛腹泻。虽然也可见腹胀、不思饮食,但保和丸证患者是
因宿食积滞所致。食积内停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不欲饮食、嗳腐吞酸。 泻的特点是泻下酸腐,泻后痛减,宿食未尽,再痛再泻。健脾丸重在健脾,进而助其运化消食而缓解消化不良。保和丸重在消散,消食和胃、恢复脾胃气机升降,积滞去则脾胃自强,临床应区别运用。
讲 脾 篇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灌溉四旁,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脾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气降,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相依,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过程;脾气升、胃气降,升降相因,中焦斡旋,共同完成精微布散、糟粕传递的过程;脾为脏属阴,喜燥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燥湿相济,阴阳调和,纳运、升降功能方能协调正常。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功能失司,致使消化吸收功能失常,或水湿停滞,或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
脾不升清、脾阳亏虚、失于温煦为主。临床多见腹胀、 便溏、纳差、倦怠、消瘦、浮肿、内脏下垂、出血等症状。胃的病变主要以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临床上多见食少、胃脘痛、呃逆等症状。脾与胃相表里,其功能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脾气不升,可影响胃之受纳与和降,反之饮食伤胃,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之升清与运化。故印教授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尤其注重脾胃表里关系,如在治疗脾不升清所致下陷证时,于补中益气汤中加入降胃气之枳实,使中气升降出入恢复正常;在治疗脾气虚时,于健脾益气方剂中加入山楂、神曲等
健胃消食药消补兼施,提高了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脾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致,或久病失养导致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胃阴亏虚等证;实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寒湿之邪等导致湿热蕴脾、寒湿困脾、食积等证,下文分证论之。
一、脾气不足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气亏虚者,常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 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常以党参、白术、炙甘草等补气
药为主治之。然印教授认为,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不足, 中焦斡旋失司。在治疗该证时,尤重视气机的条畅,故多于补气健脾的方剂中配 伍少量行气药物为佐,使之补而不滞。此外,脾气虚证中,或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兼有食积;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久病气虚,累及阴血;或脾虚气陷,清阳不升,常伴有各种兼证。故印教授常酌情配伍燥湿、行气、消食导滞、升阳举陷等药物,随证治之。
1. 健脾丸–脾气亏虚、食滞轻证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组成]
党参 12g 炒白术 12g 茯苓 9g 山药 6g 陈皮 10g 肉豆蔻
6g 木香 6g 砂仁 3g 黄连 6g 焦山楂 15g 神曲 15g 炒麦芽 15g 炙甘草 6g
[加减法]腹胀明显者可加焦槟榔、莱菔子下气除满消胀。
[医案]患者许某,女,44 岁。初诊日期1998年11月12日。患者腹胀,不欲饮食,乏力懒言,面色不华。睡眠可,大便每日1行,质地偏干,小便无异常。唇干、苔少、脉细。立法:健脾益气。处方:健脾丸加减。
党参 12g 白术 12g 陈皮 10g 枳实
10g 焦山楂 15g 炒麦芽 15g 神曲 15g
青皮 6g 炒莱菔子 5g
[按]
健脾丸出自《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其功效为”治一应脾胃不和,饮食劳倦”。《医方集解·消导之剂》中写道”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脾胃者,仓廪之官,胃虚则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虚则不能运化,故有积滞。所以然者,由气虚也。参术补气,陈皮利气,气运则脾运,而胃强矣。山楂消肉食,麦芽消谷食,戊己不足,故以二药助之使化。枳实力猛,能消积化痞;佐以参术,则为功更捷,而又不致伤气也。夫脾胃受伤,则须补益,饮食难化,则宜消导,合斯二者,所以健脾也。”
患者乏力懒言、面色不华、纳差,是脾虚的表现,故用参术补气健脾;胃脘不适、腹胀、大便偏干,加枳实、炒莱菔子下气除满消胀。可见处方中补气健脾与消食行气药同用,为消补兼施之剂,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本方诸药合用,脾气得健,胃气得降,饮食得化,则诸症可除。
–选自徐远 . 杏林薪传:印会河理法方药带教录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154.
[体会]
脾与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脘腹气滞,则见腹满胀痛;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则见面色萎黄,肌肤失养等气血两虚之征象。故昔李东垣作《脾胃论》,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明代李中梓云:”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 由此可见脾的重要性。印教授以此立法,选用补气健脾的健脾丸,补中焦脾气,且加枳实、炒莱菔子消食下气。莱菔子味辛行散,归肺、脾、胃经,功专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再配合健脾丸方中白术,可攻补兼施,尤适于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全方消补兼施,使补而不滞,从而助中焦运化,适用于脾气亏虚而食滞不重者。
保和丸与健脾丸的临床应用区别
保和丸与健脾丸均助脾运,但保和丸主要用治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 腐吞酸、不思饮食、腹痛腹泻。虽然也可见腹胀、不思饮食,但保和丸证患者是
因宿食积滞所致。食积内停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不欲饮食、嗳腐吞酸。 泻的特点是泻下酸腐,泻后痛减,宿食未尽,再痛再泻。健脾丸重在健脾,进而助其运化消食而缓解消化不良。保和丸重在消散,消食和胃、恢复脾胃气机升降,积滞去则脾胃自强,临床应区别运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