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丁捷在超级畅销书《追问》之后,对这个时代与人心的继续拷问。作者再度对部分落马贪官的内心世界进行一场彻彻底底的“问心之旅”,深度挖掘他们灵魂衰落的终极原因:忘记“初心”。“初心”是什么,方向在哪里,我们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前行?作者认为,初心即自然,它是一切美好的本愿。
2. 守初心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的永恒主题。作者分析社会现象,写人心、人情、人性,看当下对于初心的偏离与坚守,找出时代病变和人心的病灶,雄辩地论证了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践行初心便能凯歌行进,偏离初心难免误入歧途。
3.《初心》是当今社会呼唤的一个美好文本。作者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感悟历史,审视自我,把“守初心”引申到我们的人生中,挖掘其非凡意义,并建言怎样才能“守初心”。
4.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省委原副书记任彦申作序推荐。任彦申评价《初心》 “语境亲切,态度率真”,概括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思想的某些“律动”。二月河则认为,丁捷拨开了当今中国“精英”阶层的一层脆弱的面纱。
《初心》是著名作家丁捷新作品,是一部政论散文集。
初心,这是当今社会的大主题,是人生的大文章。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有初心,践行初心便能凯歌行进,偏离初心难免误入歧途。
本书便是以生动细腻的文学笔触,梳理个人、政党和国家的初心,讲述初心的建立、践行、摇摆、丧失和回归。
《撕裂》是一部当下难得的现实主义小说,丁捷聚焦一类社会精英群体,挖掘不止。小说用剧情式的60个篇章,饱满的故事,错综的情节,近乎刻薄的笔调,描写某市一群名流和产业大鳄的奋斗与矫情,对这群看似高傲其实卑微的灵魂,他们浅显而焦躁的生态,他们精神撕裂的人生,进行蛮力的“剥洋葱”。
张一嘉是某市国有经济传媒公司总经理,在政府进行文化整合,组建大文化集团之际,出人意料地遭遇逆淘汰。祸不单行,更多的打击也接踵而来:久病的妻子越来越糟的精神状况,红颜知己的背叛与遗弃,同僚充满敌意的攻击与落井下石……让他的人生陷入了孤独、悲哀、凄凉的境地。然而张一嘉并不甘心,他重整旗鼓,运用潜规则向命运发起了挑战,终通过复杂的、微妙的、惊心动魄的手腕运作,坐上了大文化集团一把手的交椅。他得到了他渴望的成功,然而他感受到喜悦和幸福了吗?好像未必,迎接他的,却是一次更为惨痛的人生失利……
《初心》:
序
◎背景:文学初心的历练与改变1
得之篇
◎拥抱:咫尺之远的初心到达 3
问之篇
◎万象:透过文学,看心纷纭 29
◎追问:面对面的心痛神伤 43
在现实与理想的星空下摸索 44
追问的魔力 47
触摸与颤栗 51
思之篇
◎诊断:欲沟混沌 61
人在混沌 62
腐身物驱 67
非常情 72
无聊之灾 84
天边的云彩 87
◎化俗:发育的枷锁 95
悟之篇
◎悟道:行者纵横 119
学之篇
◎启程:永久的心路 139
启蒙墙 140
大杠上 146
遗产 160
第 一安全 171
践之篇
◎流逐:心如凌波人如萍 177
何处安放我们的内心 178
半梦半醒与一醉九醒 186
在流逐中 193
◎尾声:高山巨川心奔腾 197
《撕裂》:
第 一章 变与躁 1
第二章 多事之秋 37
第三章 鬼精灵 73
第四章 在那银色月光下 105
第五章 红楼 133
第六章 沉湎的夜 151
第七章 知遇 175
第八章 名分啊名分 209
第九章 良心啊良心 235
第十章 亢奋与迷离 265
第十一章 轻轻地你走了 303
第十二章 撕裂 325
序
任彦申
2017 年,反腐题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的畅销和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在中国社会产生了石破天惊的轰动效应。这两部作品,是现世版的贪官现形记,是鲜活的人性百态图,是发人深省的人生启示录。
《追问》这部作品的震撼之处,不在于它揭示了人所不知的种种贪腐秘闻,也不在于它鞭挞了这些贪官在光鲜外表下的种种丑行,而在于它触及了贪官们的内心,剖析了他们走向贪腐的心路历程,深深地敲打着他们扭曲的灵魂。
面对《追问》这部作品热销、热议、热捧,作者丁捷不是沉湎于这种荣耀,而是开始了更深入的“追问”。他在全国各地做了多场“追问初心”的专题报告,在与各层人群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中,他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和“悟觉”,引发了他新的写作诉求——关于人心的天真、成长、成熟、变化、扭曲和回归。
丁捷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成长起来的,经过大学教师、省委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援疆干部、省属文化单位纪委书记等多个岗位的历练,耳闻目睹了40 年来社会的变迁和人心的演变。洞察世间万象、人生百态,剖析众人的起落浮沉,丁捷终于找到了一条透视人生的指导线索,把思想聚集到“初心”这个主题上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功德圆满。
初心,顾名思义,就是做某件事当初的愿望,当初的原因,当初的目的。
丁捷在《初心》一书中对初心的理解是,初心即自然,初心即自俭,初心即自由,初心即自重,说来说去,初心是一切美好的本愿。守得本愿,方得美好。追问初心,还是初心。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政府,开始起步时大都有美好的初心,然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初心易得,始终难行。走着走着,把初心淡忘了、走丢了,结果,善始而不得善终!
所谓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人之初那种纯真与善良,不要忘记做人的良知和底线,不要忘记人生的希冀和梦想,不要忘记事业起步时的承诺和誓言。砥砺前行,不懈奋斗,以达到至善的特高境界。
党的十九大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主题,习 近 平 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那些失足落马的官员,原本并不坏,不少人曾是奋发有为、政绩显赫的干部,也曾有良好的初心。因为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忘记了自己走过的路。面对着各种挑战、各种机会、各种选择、各种诱惑,逐渐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初心,不辱使命;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防线,不要跨越法律、纪律、政策、道德这四条“边防线”,循规蹈矩不逾界;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住私心、贪心、野心这三条底线。一个人一旦失去底线,什么坏事、丑事都敢干。一个社会一旦失去了底线,什么荒唐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常理比知识更重要,良知比智慧更可贵。一个人只要不违常理、不背良知,即使有小错或者小毛病,也不至于导致大错和沉沦。而一旦违背常理、泯灭良知,那便不可救药、下场也就可悲。
初心,这是当今社会的大主题,是人生的大文章。丁捷的这本著 作《初心》,未必能从理性上完美诠释“初心”这个大课题。《初心》更不企图引领和教化,而是作者自我心灵的直白,真诚情感的结晶,是美好与忧伤记忆的萃取,语境亲切,态度率真,因而它读起来如此感人;《初心》更是丁捷跳出思想的小我,概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想的某些“情绪”,某些“律动”,以企能助人开悟。《初心》的初衷,是感召更多的人,走在人心的光明正道。文可化心,文可载道,《初心》也许是当今社会呼唤的一个美好文本。
2018 年初春于北京
天边的云彩
有个正厅级的大学校长,双学位专家,可谓功成名就,德高望重。 这种软实力,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威风”,可自我感觉良好的校长却因回了一次老家,丢失了这种自信。他回去的消息传到老家县里,县长书记很热情,说他是家乡的骄傲,荣归故里,晚上隆重地接待他,请他对老家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校长很开心,觉得倍儿有面子。到了县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和县教育局局长出面接待他,并告诉他,省里来了领导,县长书记在接待省领导,谈重要工作,但晚宴设在同一个酒店,县长书记会过来串门打招呼,敬酒。晚宴快结束了,县长书记还是没有来。副县长端着酒杯出去,说去把县长书记引过来,估计是忙,忘了餐厅号了。可副县长出去,也没有回来。教育局局长就出去找人,发现县领导班子一帮人,前呼后拥着省里的人,哗啦啦出了酒店的大堂,走了。
教育局局长很尴尬,回到包间,忙不迭地给校长道歉,并解释说: “晚上省领导临时提出要开个紧急会议,讨论县里的人事问题,县长书记来不及过来敬酒了,让我做代表给您敬酒致歉。”校长听了,虽然有点不痛快,但也觉得情有可原,谁让人家是省领导呢!于是,顺口问了一句,是哪位省长书记。回答说是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组织部的地方干部处的处长。
这一回答,几乎让校长内心崩溃了。原来,家乡官员是如此实用 主义,组织部管干部,那才是真正的威力、威风,所以县长书记为了两个处级干部,把他这个所谓的正厅级干部撇在一边,毫不顾忌情面。如果自己不是一介书生,不是一个大学校长,而是同级别实权部门的什么部长、厅长之类,今天被撇在一边的,当然是那两个处长。同样的级别,威风却大不一样,受到的尊重也大不一样,大学校长有官无威,不能叫官。
这件事颠覆了这个大学校长的价值观,从政得不到从政的威风, 什么著名学者,什么正厅级,都是浮云。考虑到自己还年轻,他决定运作一下,把自己运作出去,到政府部门去当真正的官,当有威风的官,当回到故乡时那些“县老爷”翘首等待,毕恭毕敬,前呼后拥,极尽巴结讨好的官。为了取得运作“资本”,这个校长一改以往的廉洁,几年内就发展成一个赤裸裸的腐败分子。他没有能把自己运作出去,却把自己运作“进去”了。
大学校长虽然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却没有走出从政的恶俗低洼。 其实,一顿饭的冷落,有什么呢?稍微有点风度,不去计较这种市侩琐碎;稍微有点境界,反过来还会为别人着想,组织部的处长虽然级别没有你高,但人家是为公务来的,事关县里的人事干部大事,而你这边,不过是纯粹的应酬,场面上的小事,县长书记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务实作风啊!校长应该为家乡官员的这种不唯当事人级别,唯事情轻重的做法,点一个赞啊。大学校长这是把自己当成了“官”,所以他心里那点可怜的对威风的期盼及其所支撑的自尊,是如此不堪一击,如此虚弱易碎。一件事,一顿饭,一个眼色,几句话,立马可以颠覆整个人生世界。说到底,文化虽高,身份虽显,但荣辱观、从政观还停留在封建恶俗的陈腐世界里。
封建式官僚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基本设定,威风是身份的属性, 权势高于一切,等同尊贵,所以以官自居,自加优越感、自负感甚至霸气。官员丧失了自我作为基本的“人”这样一个属性,某种程度上丢失了部分正常的人性,而赋予了不少恶劣的社会性、文化性和江湖气。经常不是以“人”自居,而是以“我是处长”“我是执法人员”“我是干部”自居,“我爸是局长”“我家是官员世家”等自我拔高定位之后,进而以“你是什么东西”藐视众生,贬斥平民。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官高一等,可以欺人”的畸形价值观。这种畸形价值观一旦在部分中高级领导干部里形成,就会迅速向社会基层扩散。中纪委网站曾披露,被查处的四川凉山某地一个村官,在位时间比较长,村官虽小,但官太爷脾气不小。听说此人当村官前还是比较谦和的,与老乡关系融洽,可当了村官之后很快变得面目全非,为人极其嚣张。他拉帮结派,组成一个势力圈,肆无忌惮霸占村里的公共资源,鱼肉乡里。他本人在这个势力圈充当老大,平时说一不二,后来这个小圈子里的人竟然喊他“万岁爷”,他也照单全收,还经常以“寡人”自称。
官欲生官威,官威涨官欲。多少人为了有威风而谋官,多少官因 耍威风而栽倒。这就是官欲与官威的因果逻辑,当我们立足起因的时候,为什么不去瞻望一下这样的结果呢?我们很少能改变因果逻辑,但我们能改变起因啊。
当代社会,我们的官员不再定位为大人、贵人,而是定位为公仆。 “为人民服务”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警示牌,时刻提醒我们要认清自己的公仆身份;“人民当家作主”是悬在官员头顶上的利剑,随时会斩切我们滋生的官僚威风。威风这种东西,不过是人们头顶上的一块乌云,至多能泼几滴秽雨,压抑一下人们的阳光心情,不可能受到人们真正发自内心的敬畏。我们所有人,不管身份有多显赫,事业有多大,财富有多厚,名气有多响,更好清除心里的那点官威之欲,大也隐于市,显也敛于众,脚踏实地,匍匐前行,把自己藏于平凡之内,融于万民之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