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512588
1:迷茫且彷徨的你,从故事中找到共鸣:本书选取了ZUI受读者热追热议的《洛丽塔》《盗梦空间》《心灵捕手》等多部电影,并深度打开藏在主角爱恨情仇下的人生秘密。从一个个故事中,你会发现那个真实而孤独的自己。
2:心理咨询武林高手带你照见真实的自己:张海音、王浩威、岳晓东、李孟潮、张沛超、施琪嘉、高天、孟沛欣、薛伟、张天布,10位资深心理治疗师,从电影故事出发,深度解读普遍存在的人生困惑,帮你理清曾经看不懂、读不懂的故事秘密。
3:让我们一起从故事中找回失落的爱和力量:心情不好了,去看场电影吧。如果带着爱和温暖的心理咨询师陪你一起看电影,抚慰你的心灵,那感觉一定很美好吧。这本书带给你这样美好的体验。
4:每部你喜欢的电影中,都藏着你不愿面对的人生一面:这一次,直面爱欲、性瘾、乱伦、欲望、认同、迷茫、和解、依恋、归属、恐惧……让你勇敢找到人生的答案!
5: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影,我们的朋友、爱人、亲人,甚至陌生人,他们的出场、戏份、退场,都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珍惜你爱的人,做你喜欢的事,成为人生的大导演!
6:如果你的人生是一部电影,你希望是哪一部?开卷,找到答案。
走进声色光影的世界,欣赏一个个撩人心弦的故事,既是意识自我与潜意识自我的深度对话,又是寻求另一种可能的私人之旅。所以,电影就像一面魔镜,它通过讲述他人的命运,帮我们照见自己的人生。而心理学电影,尤其能够撕下皮囊面具,直击人性的黑暗面。《观影疗心》由张海音、施琪嘉等国内十位心理学家共同书写,他们从心理学视角解读了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经典电影,通过富有洞察力的剖析和温暖有爱的抱持,启发我们疗愈过去的苦痛,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活出*真实的自己。
第 1章 爱,需要把爱人杀死一次
施琪嘉&《杀死比尔》
电影,用故事熏陶你的潜意识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风格
昆汀·塔伦蒂诺的家庭和爱情
杀死比尔:奸尸、恋童癖与俄狄浦斯情结
第 2 章 性瘾、歇斯底里与谈.疗法
岳晓东&《危险方法》
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师之间的不伦之恋
弗洛伊德、荣格、萨.娜、奥托、艾玛
歇斯底里与性自虐的形成与治疗
跟大师来一次预约
第 3 章 畸恋、欲望、虚无与毁灭
张海音&《洛丽塔》
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的原罪畸恋
亨伯特:成人外表下的少男之爱,是恋童癖还是畸恋?
洛丽塔:以潜意识幻想灌注的“爱意”注定枯萎
心理治疗之父女畸恋与母子畸恋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禁忌感和阴暗面
第 4 章 纯真心灵的永恒歌唱
高天&《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用音乐来治愈灵魂的故事
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
用音乐建立深层情感联结
音乐为什么可以治愈灵魂
对音乐治疗的进一步了解
第 5 章 我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王浩威&《一一》
电影与心理学的深层联系
一一: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谱写的乐章
乐下人生:人难的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当时代分崩离析时,真诚与亲密感就不再重要了吗?
第 6 章 盗不走的梦,逃不出的空间
张沛超&《盗梦空间》
盗梦空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意念的产物
穿越梦境的,不是情节,是情绪
人生如梦,谁都不希望从中醒来
觉知之路:消除对情绪的恐惧
关于意念植入的进一步解释
第 7 章 死亡母亲综合征水平上的黑暗自性化
李孟潮&《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香水:通过恨和死亡达成的自我完整性
死亡母亲综合征:类型、特点与治疗
格雷诺耶:母爱缺失的人,一生都在找寻理想型父母
以恨为驱动的人,会借黑暗自性化获得解脱
第 8 章 比钢铁更坚硬,比蝴蝶更自由
孟沛欣&《弗里达》
传奇女性弗里达:用情绪体验成就自己
弗里达:绘画中,与自己的疼痛相处
艺术治疗的六大独特性
绘画作品为什么可以疗愈身心
第 9 章 我是谁—无足鸟的旅程
薛伟&《阿飞正传》
阿飞正传:无足鸟没有归属感的一生
称呼阿飞:没有真正社会身份的边缘人
养母:靠秘密维系的母子关系
情感:无足鸟的爱情,没有栖息地,也无法停泊
寻母:知道彼此存在,却永远看不到对方
宿命:无足鸟一旦落地,生命就终结了
第 10 章 想说爱你不容易—复杂创伤的治疗关系
张天布&《心灵捕手》
心理电影的三种表现形式
心灵捕手:这不是你的错
解读威尔的心理创伤
如何治疗像威尔一样的患者
电影是讲故事的形式,人的潜意识会很容易接受故事的熏陶,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发生了。
——施琪嘉(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讲,“ 性施虐” 或“ 性自虐” 是“本我”的实现过程;而从学习理论来讲,它是个条件反射的完成过程。 ——岳晓东(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生活中不只有正能量,阴暗和黑暗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海音(上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他个体建立自尊心、自我价值和成就动机。——高天(中国音乐治疗先行者、权威代表人物)
每个人在生活中也常常不自觉地给自己戴上“人格面具”,让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而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王浩威(畅销书作家、台湾心理学界总舵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其实是一系列的植入意念的结果。——张沛超(香港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婴儿要散发出体味,便于母亲能够确认自己。母爱的缺失,会导致婴儿的体味无法散发出来。在心理学上,一个人有没有体味,象征他是否存在。——李孟潮(中国精神分析代表人物)
当我们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的时候,艺术是*好的表达出口之一。——孟沛欣(中国绘画艺术治疗*人)
当个体不能通过获取社会化身份来给自己确定感、自我存在感的时候,他只能把自己放在没办法落实下来的真实情感中。这种真实情感无法用某种形式固定下来,只能被深藏在心里。 ——薛伟(中国著名实战派心理学家)
“投射性认同”其实是一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可以说是个体内心的一个“把戏”,用其处理自己某些内在的需要和想法,甚至是不能实现的禁忌。——张天布(中国著名心理治疗师)
张沛超《盗梦空间》
这部电影主要有两条主线,分别讲述了两个病人的治愈之路。个病人是莱昂纳多· 迪卡普里奥(LeonardoDiCaprio)所扮演的道姆· 柯布(Cobb)。他得了(我猜测)一种创伤后抑郁。这是条主线。另一个病人是费舍(F i s cher)先生,他是一位富二代,也可以说他是父亲身边的留守儿童。他面临一个认同的问题,也有一些俄狄浦斯式冲突。这是第二条主线。把这两条主线连接在一起的就是斋藤(Satio)先生。
抛却电影的技术性细节不谈,这个电影核心的部分就是:观念仿佛寄生物一般,强烈地影响着人的行为,乃至命运。比如,我现在说:“你不要想着一头粉红色的大象!”结果会怎样呢?无论我说的是“要”还是“不要”,你的脑海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这个意象,即便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粉红色的大象。在此,我其实在你的潜意识中植入了两个意念。个意念和《盗梦空间》诠释的思想一样,即一切都不是真的,你们现在不管坐在哪儿做着什么事情,都不是真的。第二个意念是,一切都是真的。你们现在所坐的位置是真的,你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是真的。电影直接交代了个意念,即一切都不是真的。可是电影没有直接交代第二个意念,即一切都是真的。这是电影的第二条主线所诠释的思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梦,一切又都是现实。
柯布先生先是对自己的妻子做了一个Inception 的实验。他植入了一个意念,即“一切都不是真的”。正因为植入了这个意念,他才能带领他的妻子进入一个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世界。事实上, 如果他妻子坚信“ 现实是真的”的话,柯布先生是没有办法带她走的。但是,在被植入了这个意念后,他的妻子在梦中也产生了“一切都不是真的”这一观念,所以他们并没有办法享受共同的梦境。
如果想要在梦中回到现实,就得靠自杀。但是,尽管在梦中通过自杀回到了现实,她已经深信一切都不是真的了,她仍旧无法接纳这个现实。她无限怀念那个更美好的现实,因此无限伤感。
梅尔(Mal,即柯布的妻子)丧失了那个真实的世界,那如何能回去呢?只能再次把她所处的现实视为梦,再次自杀。所以梅尔选择了自杀,这是在我们共同存在的世界发生的一个“现实”。
在这个世界当中,柯布失去了他的妻子,可是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所以他借助自己高超的制梦技术,不断地回到他内心里的妻子那里,这就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只有不断地回到那个世界,他才能够不断地与死者建立连接。可是,这种连接也把他自己锁在了一种病理性关系当中。甚至在他为别人进行“意念植入”服务的时候,他自己的这些强迫性意念、他的妻子及他的妻子对他的报复性行为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他的妻子不断地闯入他的世界,是指由他自己所制造的他妻子的意念不断地闯入他私人的梦里, 甚至闯入他的业务梦里)。柯布无法放下他的妻子——这其实是很多人丧失所爱之人后产生的共性反应,所以柯布就把自己锁在一个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 已失去的人仍然活着。而柯布就像一个守灵人, 通过这种守灵行为, 保持着与丧失之人的连接。
正因为如此,柯布也逐渐丧失了自己生命的活力,没有办法把他的精力投入到真实的世界当中。他千方百计地活在自己的梦里,或者在症状里保持着与死人的连接,这就构成了他的精神病理核心。所以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在梦中,他的妻子去世了,当然这个“妻子”其实也是他
内心投射出来的影像。正是这一回的去世,柯布才深信自己的妻子已经死去了,他内心那个强迫性的观念也随之死亡了。只有这样,柯布才能够与过去道别,他的生活才能继续向前。
而对于费舍先生,其父亲老费舍先生在梦中的死亡,其实解脱了他。尽管在这个“ 现实世界” 中老费舍已经死亡了,他的儿子小费舍却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作为儿子,小费舍从来没有被父亲承认、肯定过。在这种情况下,他很难忘却父亲。只要父亲还活着,就仍然存在着一种可能性: 某一天父亲将承认我为他的儿子、正统的传人,我将得到他的认可与祝福。这是男孩子内心都有过的渴望。如果这个渴望不能得到满足,这个人内心就不能释怀。所以,电影中安排在梦中老费舍先生死去了,小费舍在梦里与老费舍团聚,并且得到了老费舍的肯定。小费舍的很多正向情感被宣泄了出来,这样他就不用通过认同父亲来获得父亲的肯定了,因为父亲已经肯定了他。他不必做孝子,做他自己就好了。宣泄出来的结果也正好符合斋藤先生的预期。其实导演给电影安排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后,斋藤先生实现了他的商业计谋; 小费舍从他父亲的死亡给他带来的纠结中重生,从此之后他会拥有作为儿子的自尊,不再对不被父亲认可而耿耿于怀;对于柯布,在现实层面,他可以回归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孩子团聚,而在内心层面,他接受了自己妻子在现实层面和内心层面的双重死亡,并且哀悼了她,所以他不用再内疚地活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了。
当然,有人会质疑电影结局的真实性,这也有几分道理。但就整体而言, 后的这个场景像是在现实世界中会真实发生的事情。电影后响起了一声陀螺倒地的声音。其实,我觉得选择用图腾的方式来判定自己究竟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里是没有用的。图腾是携带有明显个人特质的东西。在这部电影中,至少在现实层面,导演用金属类物质作为图腾。可是,谁能保证我们在现实世界所使用的金属做成的图腾一定是一种不受我们意念影响的客观存在物呢?
就像手机一样,经过长时间地使用,人们会熟悉它的很多特征。可是,这些特征也是人们的意念主观赋予的。也就是说, 只要人们的意念发生变化, 图腾也就会发生变化。严格来说,你在梦中的每一层所制作的图腾,都不能保证它在梦境的其他层面会发挥作用。一个图腾并不能成为你处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的参照物。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所有的秘密都是我们的图腾,我们精心制作了它,我们熟悉其中的细节,而且别人不曾触摸过它。正是我们所怀有的这些秘密, 让我们确信我们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因为别人认不出我们自己的图腾,关于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我们知道得比别人更多。我们的自我是被这一系列秘密建构着,你的秘密越多,你的“自我感”就越强。然而,作为每个人的图腾的“自我感”,也不过是意念编织的产物而已。
所以我的理解是,无论后陀螺是倒下还是继续转,它都不能说明这个它所存在的世界一定就是我们大家所共存的现实世界。事实上,追究这个根本就不重要,因为在所有的梦境中穿越且永恒不变的东西,其实是情绪。我是个临床工作者, 所以我有幸听到大量的梦。有些梦很简单, 有些梦相当复杂、抽象。我也的确听到过“ 梦中梦”,非常有意思。我甚至听到过两个人做同一个梦,他们的确能进入到彼此的梦里。所以,《盗梦空间》是有现实基础的。
精彩文摘3:
张沛超《盗梦空间》
梦中的情绪是把握“梦”的秘密的核心。不管你穿越多少层梦境,不管你的“梦”经过多大程度的修饰(如弗洛伊德曾提出的制作“梦”的方法),梦中的情绪是不变的。情节可以被拧成麻花,但是不变的是情绪。
在所有的梦境当中,不管是第几层,柯布先生始终感到内疚。可以说,“ 内疚感” 穿越了他所有层面的梦境,使他无论在哪一个层面,都无法获得解脱。他带妻子进入两个人的梦里的时候,他是内疚的;当在那个梦中享受了一段时间后,他是内疚的;他带妻子回来后,发现妻子不正常,他是内疚的;妻子自杀后,他是内疚的;他把妻子关在他记忆的某个地牢里,他还是内疚的。在他替别人办事的过程中,每次他妻子出现他都感到内疚。后,他和妻子在某一层梦境当中对话时,他仍然是内疚的。无论他的梦历经多少层次的变化,无论多少人加入到他的梦中,他梦中的主线——他的内疚情绪——始终牢牢地抓着他。
只有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 他才能够从梦中“ 醒” 过来。当然,这是相对的“醒”。小费舍先生对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怀有恨意的,这种恨意贯穿每一层梦。正是因为有恨意,他才能够被盗梦者所利用。本部电影的导演克里斯托弗在他拍摄的另外一部电影《星际穿越》中也有一个梦的场景,在梦中,主人公能回来,并在自己女儿的照料下死去,也是情绪的作用。如果说《盗梦空间》主要是在内心层面做工作, 那么《星际穿越》则主要是在外在的宇宙层面做工作。影片展现的是亲情,只有这种爱能够穿越很复杂的空间,持续地影响当事人。
我们情绪的力量比万有引力的力量还要强大,这也是我们的梦所蕴含的真正秘密。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两个人的心理治疗隐喻,其中以柯布先生从妻子的自杀中恢复的心路历程作为主线,以小费舍先生克服自己对父亲的冲突和矛盾态度作为辅线。技术性的细节可以增加艺术作品的观赏性和卖点,但它并不是电影想要传达的重点。对电影的解析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为临床工作者,我倾向于把所有的电影,甚至包括所有的书都视为心理治疗的隐喻。我告诉我的学生们,一定要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而且读到发现其中的每一句都在隐喻心理治疗为止。《盗梦空间》主要讲的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情绪、面对自己的有限性, 哀悼完美世界的丧失并进而接纳现实(无论是哪一层面的现实)的过程。从这个视角来解读这部电影的话,我们会发现,电影当中很多句子都有心理治疗方面的寓意。
比方说, 什么是厉害的寄生物呢? 一个意念( a n idea)。事实上,只要一个意念被一个人所接受,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再移出它。就像《盗梦空间》所提出的:你知道自己的梦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吗?一般人都不知道。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很少有来访者能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梦开始的地方,但人们通常很容易记得梦结束的地方。比如,被人拿着砍刀追杀,追啊追,突然“啊”地叫了一声,一下子就醒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也是一场梦,但谁记得自己人生这场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你都做了些什么,努力回忆一下, 还是想得出来的。但是, 你是怎么从无变有的,这个就很难说清楚了。很多时候,精神分析从来访者的“梦”开始,但有些时候会来访者的早期记忆出发,也就是从他(她)的“梦”刚成形的片断开始。这些片断被弗洛伊德称为“屏蔽记忆”(screen memor y)。其实,“屏蔽记忆”非常非常重要。比如,现在的你会知道自己是一个个体,你是张某某或者李某某,你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选择、判断和行动。可是,影响着你选择、判断和行动的意念是怎么进入你头脑中的呢?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不记得了。这就好像你看到了一座大厦,但是已经看不到那些组成它的砖瓦了。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被那些早期生活中已经植入的意念所影响的。
如果做认知治疗, 通过垂直下降法( 我自己曾做过实验), 我们能发现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自动化思维都基于四个核心信念, 即“ 我是没用的”“ 我是不可爱的”“ 我是有罪的”“ 世界是危险的”。当一个人经由这样的程序发现他自己内心的信念时,往往会很吃惊,因为他想不到原来自己深信某一句话长达数年之久。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发现原来我在上讲台前内心惊慌,是有这样的意念在操控我,不仅如此,在我生活当中的一切时间内,甚至包含做梦的时间在内,那个意念一直在控制着我。
有些时候,这种被植入的意念会以一些的、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有“你去死,你去死,你去死”这样的幻听,这也是他内心的一个意念。事实上,这个人在孩童时期的确从他母亲那里听到过“你去死”这样的声音。这样一个声音一旦进入个体的潜意识后,就接管了他的人格。而且,越早植入的信念接管的范围越大,因为它会对后来进入的信念进行先占式的加工。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其实都是一系列意念植入的结果,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在知道这一点之后也感到难以置信。有些时候, 在我们还一无所知、毫无觉察的时候,我们所具有的那些意念,就已经通过我们传递给了与我们有关的人,比如我们的孩子。这很可怕。比如,你从你父母那里接收了“世界是危险的”这一信念,在你对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它就已经被你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像刚才我打的那个比方一样,“你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任何人听到这句话,脑海中都会无法阻挡地(即使挡也是暂时的)出现这个意念。
在现实生活层面,当父亲告诫孩子“不要做一个坏孩子”的时候,其实“坏孩子”的意念就已经被植入孩子的潜意识了,而你对此毫无察觉。而“坏孩子”这样的意念会在孩子的内心生根发芽,逐渐接管他的人生。他从表面上看会是个好孩子,因为他需要保持对父母的忠诚,但是那个“坏孩子”的意象会在他内心疯狂地生长。只要它生长壮大,他就必须要有更多的防御,他就需要做得更好,他就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当他的能量被耗尽的时候,那他可能就真的变成了“坏孩子”。所以,这个被植入的意念后变成了现实。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 在梦中, 你的心智允许你做几乎任何事(when yo u a r e a s l e ep, your mind can doalmost anything)”。大家都不能飞,可是在梦中就能飞起来。所以对我们而言,“ 梦” 有一个达成愿望的作用,对我们的意念有加持的功能。正是因为“梦”有这样的益处,所以我们都不希望从“梦”中苏醒过来。弗洛伊德把“梦”的结构和神经症的结构做了一个类比,他认为,一个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宛若一个“梦”,它的形成机制也像一个梦一样。所以我们不愿从“梦”中醒过来,也不愿意祛除我们的症状。因为我们的症状和我们的“梦”相同,都加持了我们,使得我们从症状中获得了一些想象的掌控感。
当然,对这种掌控感的迷恋,会使得我们逐渐失去现实感。比如说,你在梦中能够把大地折叠,但在现实中完全无法实现。所以,当你回到现实中会感到非常挫败。对于症状会给人一种掌控感这一点,大家可能不太容易相信。因为通常而言,症状会削弱我们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它怎么可能增加我们的掌控感呢?我们以强迫症为例,强迫症患者可能会深信通过一种强迫的仪式,比如洗手,能够控制某些灾难性的事情发生。如果强迫症患者内心不真正相信这点的话,他不会那么执着于“洗手”这件事情。所以他的这个症状本身为他提供了一种执念,即“如果我把手洗干净了,那么灾难的事情将不会发生”。所以,他其实通过症状获得了一种掌控感,仿佛在一个极其无常的世界里,自己能够避免某些无常的事情发生一样。如果说《盗梦空间》的前半部分是悲剧, 那么这个悲剧的源头就是主人公柯布那些膨胀的掌控感。这些掌控感害死了他的妻子, 进而使他自己也被深深的内疚感所控制。
另外一句台词也非常有意思: 我们的无意识或下意识, 主要是被情绪所推动, 而不是被理智所推动(subcons c i ousne s s i s m o t iva t e d by emot i on, not byreason)。我们的情绪无法被蒙蔽,就像柯布和他的妻子在自己建构出来的无比精妙的世界中待着的时候,他的内心仍然有越来越强的不确定感、不真实感。
哈韩爱俊 –
10位心理学大咖云集于此,以电影为依托,从自己独特的角度给予给大家展现崭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在领略视觉的享受之后,对内心进行探索,那是在精神世界自由的遨游,贪婪的吮吸着精神营养,抚慰心灵,增加心理能量,这本书让我让期待新的续集出版。
hidayah656… –
很期待阅读这本书,之前在开森心理的公众号上,已经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书中包含了国内十位资深心理学专家的经验分享,以电影为基点,从电影来解读人性,他们联手给我们读者揭秘了人生的命运和了,让我们看头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