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183130
弘扬工匠精神,展示老工业基地工匠风采,本书正是这样一本以盛京大工匠为展示主体的报告文学作品集。本书能够助力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气,激励广大职工特别是年轻一代坚定创新超越、产业报国的远大志向,奋进新时代、建功大振兴,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优秀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沈阳市总工会、辽宁省作家协会、沈阳出版发行集团、沈阳出版社等单位组成协作团队,联合策划、组织创作,精心出版了这本报告文学作品——《盛京大工匠》。
本书由辽宁省作家协会组织18位在国内有影响、活跃在省内一线文坛的专业作家,对20余位盛京大工匠进行采访,聚焦这些沈阳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经历,创作报告文学作品。本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以点带面,展现了沈阳百万产业大军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投身实体经济、技能报国、创新实干的炽热情怀,讴歌了高技能工匠人才在沈阳转型创新发展中,心系国家、心系企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本书中的盛京大工匠主要来自沈阳鼓风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黎明航发集团等沈阳市属重点企业及驻沈中直企业,他们既有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模范工匠代表,也有在省市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优秀工匠代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本书能够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气,激励广大职工特别是年轻一代坚定创新超越、产业报国的远大志向,奋进新时代、建功大振兴,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洪家光:黎明的光
王刚:挑大梁的人
赵天杨:一名退伍军人的报国梦
栗生锐:信仰
徐宝军:0.01毫米,国与国的距离
方文墨:文墨方舟
孙志强:青春铸就钢铁之翼
陈新海:一个匠人的良心精度
桑会庆:靠谱拔尖的桑会庆
张腾蛟:弧光之恋
冯文宇:求索未知的世界
孙龙:铸之造
纪伟:神奇的汽车修理工
孙岩:王者风范
李光军:厨火纯青
于东海:一个兵工者的时间简史
杜光勇:魔幻的汽车涂装工
马超:巨擘擎起中国制造
王玉柱:“面点奇人”王玉柱
韩文祥:沈阳城棒的自来水“110”
赵阳:练得绝技,为人民送去光明和温暖
张东:电梯间里的师徒传承
陈丽殊:毫厘间的技艺
项志新:平凡人生
柳军:安居在小铆钉里的“全世界”
李志强:光荣的事
孙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健:水与火里升起的旗帜
王崴:为国造币
2016年12月21日,“东北作家网”刊发通稿。
2016年12月末,沈阳电视台播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主题创作暨‘盛京大工匠’”专题采访启动仪式新闻。
2017年4月19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文章《一个铣工的飞机情缘》,全文6650字,系转载自本书书稿。同日,人民网亦做了全文转载。2017年4月23日,《辽宁文学微报》刊发该文。
2017年5月3日,《沈阳日报》9版转载本书稿中《自来水‘110警长’韩文祥》一文。
洪家光:
1979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98年参加工作。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航发沈阳黎明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普通车工、数控车工双料高级技师,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他敢于挑战,成功突破西方国家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领域的技术封锁,得到两位业内院士和军方代表的高度评价,增加销售额3.05亿元,为我国新型战机、大飞机上天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作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的领军人,带领团队完成61项创新项目和72 项攻关项目,累计创造价值和节约成本2850 余万元;到各地培训学员2000 多人次。
获得荣誉:沈阳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技术标兵、技术能手、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中航工业风云人物、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航工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建功十一五”先进个人、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十大创新能手”、辽宁省“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创人;第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冠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美青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洪家光表情坚毅,反映出他学技术的决心。他发奋努力,苦练技术,总结出“看、问、练、悟”四字诀,撰写了10万字的心得体会。在工友们眼里,他成了“怪人”,每天默默地穿梭在有着众多机床的车间里,连吃饭的时候,都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手艺活儿”。“手巧不如家什妙”,干好车工,磨刀是关键。为了把车刀磨得“漂亮”,他白天练磨刀,晚上回家吃口饭就看书琢磨。十几天下来,他的“高速切削内螺纹”终于也能达到每分钟转1200转,成了他个人技术上的个突破。3个月下来,他硬是把车刀磨削技术练得炉火纯青,而他的手,也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
孟宪新收下了他这个徒弟。
在跟孟宪新师父学习的过程中,洪家光终于明白,为什么工作环境这么差,却诞生了3位全国劳模以及13位省、市、公司级劳模:因为他们所有人,都那么敬业,那么刻苦;他们所有人,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艰苦奋斗着。
2004年,临近春节,公司下达了一项紧急任务,即加工发动机叶片的磨削工具金刚石滚轮,精度要求极高,所有尺寸公差都必须在±0.003毫米以内,这个尺寸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如果金刚石滚轮的一个尺寸超差,就会导致所要修理的整组发动机叶片直接报废。不巧,当时公司掌握此项技术的刘师傅生病住院,任务迫在眉睫,初生牛犊不怕虎,洪家光主动请缨。
起初,洪家光信心满满,认为自己能够轻松完成该任务:一是自己在技校学习了3年,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同时亲手操作过机床,有实战经验;另外,以往刘师傅加工金刚石滚轮时,他在旁边仔细观察过数回,记录过他加工时的方法和细微的动作。他大胆上阵,按刘师傅的方法进行加工,连续干了十几个小时,终于加工出一件金刚石滚轮。可当他将这件成品十分兴奋地送去检验时,竟然没有一个尺寸合格,这给洪家光当头一棒,他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独自闷坐了半天。当晚,他一夜未睡,是坚持干下去还是放弃?倔强的他,选择了坚持,他天生就有一种钻研技术的倔脾气,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之后几天,他一遍又一遍地实践,并改善加工方法,每天工作14个小时,饿了就把兜里揣着的大饼掏出来咬几口。攀登的人可能会摔倒,关键是站起来时是否继续前行,继续前行需要毅力。今天很多年轻人缺乏的就是这种毅力,但洪家光不缺,他连续坚持了10天,以其多年的经验和过人的技术,终于攻克了这一重大难题,掌握了这项国内一流精加工核心技术。硬是把在别人看来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技术,在短暂的10天内攻破了,并且完善了几项加工中的不足之处。
此后,他先后攻克新一代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金刚石滚轮的加工课题,改写了公司金刚石滚轮大型面无法加工的历史,突破了前人没有突破的难关,创造了让同行惊叹的佳绩。此项技术的应用,累计为公司创造叶片新增销售收入3.05 亿元,后来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05年,公司召开每两年一届的技能运动会。轮比理论,然后是实际操作,洪家光的总成绩排名公司,被评为高级技师。短短的7年时间,他成为公司历年轻的高级技师。这是洪家光人生的次飞跃,他真正体会到当一名车工的自豪。他说:“人,活着就要奋斗,奋斗才有意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们在惊叹一个人的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背后流下多少汗水,甚至血泪。一块块奖牌,充分地展现了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的优秀青年秉持报国梦想,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强国梦脚踏实地、顽强攻关的青春风采;体现了当代青年工人信念坚定、爱岗敬业、拼搏奋进、勇于探索、争创一流的伟大精神。
2017年3月的某一天,春回大地,地上的积雪还未化净,天气乍暖还寒。洪家光站在单位的大院里,天很早,还是黎明,他提前到了。在进入厂房前那一刻,他听见头顶有飞机飞过。举目仰望,凭他对飞机发动机的了解,他断定,那是新一代的战机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飞机过处,有几颗星星静静地闪耀于天宇,星光璀璨。
那是黎明的光。
王刚:
197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新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
工作18年来,他凭着专注和坚守,在特种材料加工和特种工艺应用上,取得了新突破,创造出“不规则曲面装夹定位方法”,解决了型号研制中关键零件加工难题;由他创造的0.005毫米以内的铣削加工精度和0.002毫米的铰削、镗削加工精度处于行业水平;他对每个零件都像加工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创造了连续18年无废品的纪录;两次夺得全国技能大赛的铣工组冠军,被誉为“双冠王”,成为国内技术工人人;多次参与生产研制工作,累计创造了600 余项技术革新和生产改进,有两项获得国家专利,为我国航空装备跨代发展做出了大国工匠的贡献。
航空报国,不是空话,靠的是一架架翱翔蓝天、决胜千里的新型战机。战机里一个个可靠精密的部件,凝结着他的心血、他的汗水,还有他的智慧。每逢看到王刚瘦高的腰背弯成了一张弓,全神贯注地趴在车床边忙碌时,师傅心疼啊,劝他歇一下,歇一下。可对工艺技法的钻研,让他无法停下来。
工件越薄,刚性越差,易变形,加工时精度越难保证,一时疏忽,那就铸成大错。所以,每当加工大梁时,王刚都不着急动手。他站在那里,一遍遍地想,脑海里模拟着整个加工过程,刀具的每一个侧面,每一个角度都得看牢,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只要铣床开动,王刚就会把一切抛在脑后,屏神静气,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工件。慎重、紧张、劳累,伴随着整个生产过程。
他已经不把干活儿当成干活儿了,而是把每个工件都当成自己孕育的孩子,做完一个工件就像完成一件完美无缺的艺术品,心情格外舒畅。
从2010年起,沈飞生产某型飞机,工段把首件的活儿又给王刚了。首件加工,往往是工时少,实验性强,活儿又催得紧,无论工段还是操作工,都赚不到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干。这是带有验证性质的加工,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工艺过程不够完善,风险很大。恰好,这正符合王刚的性格,越难,越能激发他的斗志。更何况工件材料成本高昂,他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差池。国家拿出这么多钱,是让他们造出能弘扬国魂、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战机,而不是让他做实验的。不仅需要他刀刀精准,毫厘不差,还要在操作中重新修订工艺流程,进行工艺优化,后再由他把工艺流程确定下来。
每逢干完首件,他把经验总结下来,再把加工窍门告诉工友们,让大家知道怎么做才合理。
干关键任务涉及国家的安全,更事关国运,片刻也不能耽搁,长的工作时间是持续一个星期加班到后半夜。好在车间的楼上有空闲的办公室,简易床上一躺,行军被往身上一抓,就睡着了,衣服都不脱。早晨起来,泡碗方便面,或者吃口面包,又上操作台了。
虽说攻难关,又苦又累,可他却是苦中有乐,技术在无形中越练越扎实,越练越圆熟。圆熟的程度,让许多人惊讶。假如让他铣一个圆球,不消多久,就能给打磨出一个,用电子测量仪一测,误差微乎其微。假如让他铣一个凸半球和一个凹半球,两个半球合在一起,几乎感觉不到缝隙,而且半球之间还能保持转动自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