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6209647
编辑推荐
India它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是自由之邦,也是叛乱丛生之地;既践行民主,也盛行森严的等级制度;既有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也有终其一生的苦行;既可以用美好句来形容,也可以用刻薄词汇去诅咒;古老与现代、奢华与贫穷、纵欲与禁欲、温和与粗暴在这里不可思议地胶着在一起……然尔,它一直以独有的姿态,迈着意味深长的脚步,不急不缓地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缤纷的色彩。
内容简介
《沿着恒河探险——印度地理笔记》一书的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多次游历印度,对印度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目 录
第1站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世界最大的红树林区
第2站 加尔各答:充满智慧与爱的城市
第3站 奥里萨:纯粹的印度教之乡
第4站 菩提迦耶:释迦牟尼悟道之地
第5站 那烂陀:玄奘取经的目的地
第6站 拉查基尔:灵山圣境王舍城
第7站 瓦拉纳西:天堂的入口
第8站 鹿野苑:佛祖初转法轮圣地
第9站 柯贝特国家公园:喜马拉雅山下的恒河低地
第10站 克久拉霍:藏匿在寺庙中的性爱诱惑
第11站 甘哈国家公园:印度疣猪出没的地方
第12站 阿格拉:莫卧儿王朝的辉煌
第13站 泰吉·玛哈陵:旷世爱情誓言的杰作
第14站 德里: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第15站 楠达德维山和花谷国家公园:旱季的魔咒
第16站 阿姆利则:锡克教圣城
第17站 斋浦尔:一场粉红色的梦
第18站 伦滕波尔国家公园:近距离接触印度老虎
第19站 斋沙默尔:沙漠中的黄金之城
第20站 焦特普尔:沙漠里的“蓝色妖姬”
第21站 乌岱布尔:沙漠中的威尼斯
第22站 吉尔森林国家公园:最后的亚洲天堂
第23站 孟买:金窝?穷窝?
第24站 果阿:葡萄牙在印度的“私生子”
第25站 奥兰加巴德:石窟胜地
第26站 海得拉巴:奢贵王朝远去的背影
每27站 坦贾武尔:南印度风情
第28站 马杜赖:“东方雅典”
第29站 科钦:“阿拉伯海之皇后”
第30站 贝里亚尔野生动物保护区:印度最佳狩猎区
第2站 加尔各答:充满智慧与爱的城市
第3站 奥里萨:纯粹的印度教之乡
第4站 菩提迦耶:释迦牟尼悟道之地
第5站 那烂陀:玄奘取经的目的地
第6站 拉查基尔:灵山圣境王舍城
第7站 瓦拉纳西:天堂的入口
第8站 鹿野苑:佛祖初转法轮圣地
第9站 柯贝特国家公园:喜马拉雅山下的恒河低地
第10站 克久拉霍:藏匿在寺庙中的性爱诱惑
第11站 甘哈国家公园:印度疣猪出没的地方
第12站 阿格拉:莫卧儿王朝的辉煌
第13站 泰吉·玛哈陵:旷世爱情誓言的杰作
第14站 德里: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第15站 楠达德维山和花谷国家公园:旱季的魔咒
第16站 阿姆利则:锡克教圣城
第17站 斋浦尔:一场粉红色的梦
第18站 伦滕波尔国家公园:近距离接触印度老虎
第19站 斋沙默尔:沙漠中的黄金之城
第20站 焦特普尔:沙漠里的“蓝色妖姬”
第21站 乌岱布尔:沙漠中的威尼斯
第22站 吉尔森林国家公园:最后的亚洲天堂
第23站 孟买:金窝?穷窝?
第24站 果阿:葡萄牙在印度的“私生子”
第25站 奥兰加巴德:石窟胜地
第26站 海得拉巴:奢贵王朝远去的背影
每27站 坦贾武尔:南印度风情
第28站 马杜赖:“东方雅典”
第29站 科钦:“阿拉伯海之皇后”
第30站 贝里亚尔野生动物保护区:印度最佳狩猎区
在线试读
正觉塔 来到正觉塔前,我竞觉出这塔于沧桑中有了些许荒芜的意味:塔壁有苔藓,黑中显碧,灰中透青,塔檐角处有网织如席,中央卧着蛋球大一饱满金蛛,有飞虫触网,金蛛就沿丝迅走。
佛教讲究不杀生,我立即手卷喇叭筒,“噢” 地一声尖叫。不料,没有阻止金蛛擒那飞虫,塔顶却“嘎喇喇”一阵声响,三五只蓝灰色扑鸽绕飞出来,鸽粪落地已寸余却不污秽,踢之如响沙。
大唐高僧玄奘曾撰文记载:“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步,垒以青砖,涂以石灰。层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 眼前的正觉塔和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菩提迦耶正觉塔之描述基本相符。塔呈正方形,塔身雕镂佛像及宝相花,塔之上部逐渐变窄,最高处为圆形尖顶。
正觉塔周围皆为绿树和浮屠的竹林,约300米见方,俗称菩提场。
正觉塔面东而立,而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菩提树则在正觉塔的背面场院中。场院环绕着粉红色的石雕围栏,十分精致。石栏和场院之间有鹅卵石,曲径通幽,直达那棵著名的大菩提树。
我赤脚沿小道走去,粉红基座上筑有黑灰色的浮屠,极其精美;还有小佛塔和石柱对称而立。一座石碑立在小道中央,引人驻足细细端详,石碑上书:“佛祖得道之后第五周在此冥想。
佛祖回答一位婆罗门:是否为婆罗门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而非出身。” 我双手合十,向此碑膜拜,然后去瞻仰大菩提树。
大菩提树 今天所看到的菩提树,已非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打坐悟道的原树。
这株大菩提树跟摩诃菩提佛寺一样命运多舛:佛教与外道和伊斯兰教的对抗,使其惨遭毁灭之命运。最后,人们是从锡兰 (今斯里兰卡) 的安努拉德普勒(Anaradhapura)带回菩提子种植,重新长成今天的满庭树荫。
据说这颗菩提子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女儿前往锡兰宣扬佛教时,从菩提迦耶原本的菩提树带来的分枝开枝散叶所繁衍的后代。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食过乳糜,即攀登尼连禅河东岸的钵罗笈菩提山(Pragboddhi),欲在山顶静修得道。然而,佛祖攀抵山顶,霎时地动山摇。钵罗笈菩提的山神大为慌恐,即告知佛祖:“此山非成正觉之福地,如果在此人定,大地将会震落,高山也会倾覆。” 佛祖释迦牟尼无奈,只得循山自西南下,踽踽行至山之半腰,见一大石室,便人内休息。佛祖才作跏趺坐,大地再次震动,高山又在摇晃。瞬间,净居天人在空中朗声说道:“ 此地非成正觉之处。距此山西南十四五里,离苦行林不远,有一棵毕钵罗树 (Pippala),树下有金刚座,过去未来佛皆在此座成正觉,你可以去那里。” 佛祖释迦牟尼欲离去,却听到有人出声挽留—— 原来石室内住一老龙。龙日:“此室清胜,可以证圣,唯愿慈悲,勿有遗弃。” 佛祖释迦牟尼心中明白此石室非正道之地,又不想拂老龙美意,遂留了一团佛影在石室中。
佛祖释迦牟尼渡过尼连禅河,来到毕钵罗树下静坐冥思。佛祖在树下冥思四十九日。其间,佛祖经历了风雨雷电、飞沙走石及地狱之火的考验,也抵挡住了人间富贵和情欲的诱惑,终修成正觉。佛祖释迦牟尼即为醒悟者,而那棵毕钵罗树则被称为菩提树。
此刻,我来到了这株大菩提树前,只见大菩提树身体扭弯如绳索,作努力挣扎之状。此树一人合抱,尚余一二指,主干却仅高九尺,向左屈拱,枝横出蔓延,如手掌反撑,呈扇面状匍匐于地。
我在大菩提树下,跃之可触,双手攀吊又可作秋千晃荡,大菩提树则纹丝不动。我霎时觉得有趣,就坐在树下望菩提叶密布,其色深者碧碧,浅者青青。
此刻,阳光从菩提叶的空隙激射,红绿光影相衬,分外妖娆。
我的身上、草地上,皆布满斑驳的光斑,且光斑似乎长了脚,四处游走。我感觉有些恍惚,冥冥中就听见了佛祖的禅音。
佛祖说:“庭前红苋树,生叶不生花。” 我无语。
佛祖又说:“什么是无相?” 我回答:“山清水绿。” 此刻,佛光重见,佛祖显影,只见佛祖竖起一只手,曰:“善!” 七周圣地 我在大菩提树下,整整坐了一个时辰,至黄昏时分才起身至七周圣地。
佛教经典中,七周圣地是佛祖释迦牟尼正觉后,各花七天冥想和经行的地方。这包括了第一周在菩提树下打坐;第二周在阿弥萨塔不眨一眼地望向成道之处;第三周,佛祖释迦牟尼双足落地,便有莲花涌出之处;第四周佛祖放出五色圣光,也就是现在全世界佛教红、黄、白、橙、粉五色旗的由来;第五周佛祖在一棵榕树下禅定,提出众生平等;第六周佛祖在龙王池度化龙王;第七周两位缅甸商人皈依佛祖,佛祖致赠八根佛发,目前供奉在缅甸仰光的大金塔里…… 佛祖圣像 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摒弃奢华,崇尚简朴,未有真容传世,凡界成千上万的佛像全凭后人想象。
据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 “……精舍落成之后,遂招募工人造如来之圣像,却久无人应召。最后一位婆罗门到此,通报自己善造如来之像。众僧问其所需,他答,只需将香泥和灯盏放于室内,我则闭门六月不出,半年之后方可开门。众僧同意。然而,在还差四日满六月之时,众僧却迫不及待地打开精舍之门。他们看到一尊佛像向东端坐,右足居上,左手收敛,右手低垂。佛像的基座高约四尺二寸,宽约一丈二尺。佛像的高度为一丈一尺五寸。佛像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唯有右乳上颜色还未涂匀。然而,无人见过佛祖,又如何能断定此像即如来圣像。后来一个宿心淳质的和尚,梦见了造像之人。其人告日:‘我即是菩萨,因担心他人不知圣容,所以自己来造像。’佛祖继而告知,其下垂的右手为仿照往昔降魔指地。于是众僧深信不疑,将颜色尚未涂匀的右乳镶满奇珍异宝。” 在金色的晚霞中,正觉塔内金光闪耀。我甫一入塔内,即直奔那片金光而去。
金色晚霞笼罩下的神龛大约高五六米,内坐一尊佛祖释迦牟尼雕像。佛祖圣容慈悲,神态安穆,两耳垂肩,双目微阖。真所谓慈为众人之喜,悲为众人之苦。
我仔细端详眼前的佛祖圣像,半披袈裟,却未见右手指地。
据记载,此像建于10世纪,所以和大唐高僧玄奘的记载略有差异。
然而,我仍感到一股超然的力量,双膝一软,就跪在了佛祖圣像前。跪下亦惊讶。
我看见佛祖精美的莲花座上正吊下一只血红色的蜘蛛,大若拇指肚,用手指触之就沿丝而上,一瞬间就爬上佛祖镶满宝石的右乳上。血蜘蛛静卧在一粒红宝石上,就着血色残阳,竟泛出奇异的玫瑰红光芒……P32-35
佛教讲究不杀生,我立即手卷喇叭筒,“噢” 地一声尖叫。不料,没有阻止金蛛擒那飞虫,塔顶却“嘎喇喇”一阵声响,三五只蓝灰色扑鸽绕飞出来,鸽粪落地已寸余却不污秽,踢之如响沙。
大唐高僧玄奘曾撰文记载:“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步,垒以青砖,涂以石灰。层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 眼前的正觉塔和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菩提迦耶正觉塔之描述基本相符。塔呈正方形,塔身雕镂佛像及宝相花,塔之上部逐渐变窄,最高处为圆形尖顶。
正觉塔周围皆为绿树和浮屠的竹林,约300米见方,俗称菩提场。
正觉塔面东而立,而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菩提树则在正觉塔的背面场院中。场院环绕着粉红色的石雕围栏,十分精致。石栏和场院之间有鹅卵石,曲径通幽,直达那棵著名的大菩提树。
我赤脚沿小道走去,粉红基座上筑有黑灰色的浮屠,极其精美;还有小佛塔和石柱对称而立。一座石碑立在小道中央,引人驻足细细端详,石碑上书:“佛祖得道之后第五周在此冥想。
佛祖回答一位婆罗门:是否为婆罗门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而非出身。” 我双手合十,向此碑膜拜,然后去瞻仰大菩提树。
大菩提树 今天所看到的菩提树,已非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打坐悟道的原树。
这株大菩提树跟摩诃菩提佛寺一样命运多舛:佛教与外道和伊斯兰教的对抗,使其惨遭毁灭之命运。最后,人们是从锡兰 (今斯里兰卡) 的安努拉德普勒(Anaradhapura)带回菩提子种植,重新长成今天的满庭树荫。
据说这颗菩提子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女儿前往锡兰宣扬佛教时,从菩提迦耶原本的菩提树带来的分枝开枝散叶所繁衍的后代。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食过乳糜,即攀登尼连禅河东岸的钵罗笈菩提山(Pragboddhi),欲在山顶静修得道。然而,佛祖攀抵山顶,霎时地动山摇。钵罗笈菩提的山神大为慌恐,即告知佛祖:“此山非成正觉之福地,如果在此人定,大地将会震落,高山也会倾覆。” 佛祖释迦牟尼无奈,只得循山自西南下,踽踽行至山之半腰,见一大石室,便人内休息。佛祖才作跏趺坐,大地再次震动,高山又在摇晃。瞬间,净居天人在空中朗声说道:“ 此地非成正觉之处。距此山西南十四五里,离苦行林不远,有一棵毕钵罗树 (Pippala),树下有金刚座,过去未来佛皆在此座成正觉,你可以去那里。” 佛祖释迦牟尼欲离去,却听到有人出声挽留—— 原来石室内住一老龙。龙日:“此室清胜,可以证圣,唯愿慈悲,勿有遗弃。” 佛祖释迦牟尼心中明白此石室非正道之地,又不想拂老龙美意,遂留了一团佛影在石室中。
佛祖释迦牟尼渡过尼连禅河,来到毕钵罗树下静坐冥思。佛祖在树下冥思四十九日。其间,佛祖经历了风雨雷电、飞沙走石及地狱之火的考验,也抵挡住了人间富贵和情欲的诱惑,终修成正觉。佛祖释迦牟尼即为醒悟者,而那棵毕钵罗树则被称为菩提树。
此刻,我来到了这株大菩提树前,只见大菩提树身体扭弯如绳索,作努力挣扎之状。此树一人合抱,尚余一二指,主干却仅高九尺,向左屈拱,枝横出蔓延,如手掌反撑,呈扇面状匍匐于地。
我在大菩提树下,跃之可触,双手攀吊又可作秋千晃荡,大菩提树则纹丝不动。我霎时觉得有趣,就坐在树下望菩提叶密布,其色深者碧碧,浅者青青。
此刻,阳光从菩提叶的空隙激射,红绿光影相衬,分外妖娆。
我的身上、草地上,皆布满斑驳的光斑,且光斑似乎长了脚,四处游走。我感觉有些恍惚,冥冥中就听见了佛祖的禅音。
佛祖说:“庭前红苋树,生叶不生花。” 我无语。
佛祖又说:“什么是无相?” 我回答:“山清水绿。” 此刻,佛光重见,佛祖显影,只见佛祖竖起一只手,曰:“善!” 七周圣地 我在大菩提树下,整整坐了一个时辰,至黄昏时分才起身至七周圣地。
佛教经典中,七周圣地是佛祖释迦牟尼正觉后,各花七天冥想和经行的地方。这包括了第一周在菩提树下打坐;第二周在阿弥萨塔不眨一眼地望向成道之处;第三周,佛祖释迦牟尼双足落地,便有莲花涌出之处;第四周佛祖放出五色圣光,也就是现在全世界佛教红、黄、白、橙、粉五色旗的由来;第五周佛祖在一棵榕树下禅定,提出众生平等;第六周佛祖在龙王池度化龙王;第七周两位缅甸商人皈依佛祖,佛祖致赠八根佛发,目前供奉在缅甸仰光的大金塔里…… 佛祖圣像 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摒弃奢华,崇尚简朴,未有真容传世,凡界成千上万的佛像全凭后人想象。
据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 “……精舍落成之后,遂招募工人造如来之圣像,却久无人应召。最后一位婆罗门到此,通报自己善造如来之像。众僧问其所需,他答,只需将香泥和灯盏放于室内,我则闭门六月不出,半年之后方可开门。众僧同意。然而,在还差四日满六月之时,众僧却迫不及待地打开精舍之门。他们看到一尊佛像向东端坐,右足居上,左手收敛,右手低垂。佛像的基座高约四尺二寸,宽约一丈二尺。佛像的高度为一丈一尺五寸。佛像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唯有右乳上颜色还未涂匀。然而,无人见过佛祖,又如何能断定此像即如来圣像。后来一个宿心淳质的和尚,梦见了造像之人。其人告日:‘我即是菩萨,因担心他人不知圣容,所以自己来造像。’佛祖继而告知,其下垂的右手为仿照往昔降魔指地。于是众僧深信不疑,将颜色尚未涂匀的右乳镶满奇珍异宝。” 在金色的晚霞中,正觉塔内金光闪耀。我甫一入塔内,即直奔那片金光而去。
金色晚霞笼罩下的神龛大约高五六米,内坐一尊佛祖释迦牟尼雕像。佛祖圣容慈悲,神态安穆,两耳垂肩,双目微阖。真所谓慈为众人之喜,悲为众人之苦。
我仔细端详眼前的佛祖圣像,半披袈裟,却未见右手指地。
据记载,此像建于10世纪,所以和大唐高僧玄奘的记载略有差异。
然而,我仍感到一股超然的力量,双膝一软,就跪在了佛祖圣像前。跪下亦惊讶。
我看见佛祖精美的莲花座上正吊下一只血红色的蜘蛛,大若拇指肚,用手指触之就沿丝而上,一瞬间就爬上佛祖镶满宝石的右乳上。血蜘蛛静卧在一粒红宝石上,就着血色残阳,竟泛出奇异的玫瑰红光芒……P32-3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