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549414
内容简介
厦门大学民族学研究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厚实的学术积淀,其历史可溯源至民国时期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林惠祥先生在厦门大学开创的以多学科视角考察亚洲东南区社会与文化的学术路线。在近90年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厦门大学的民族学研究系统地集合了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知识资源,构建了拥有包括国内少见的人类博物馆、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三位一体”的完整建制,以及中国人类学会、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两个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在内的学术综合体,已成为中国南方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镇。长期以来,厦门大学民族学研究继承和发扬了林惠祥先生开辟的学术路线,立足于东南区位的特色优势,在闽台族群交流与互动、百越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畲族、回族、台湾少数民族、客家民系、汉人社区、海洋社会文化、东南民族考古、海外华人以及应用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展开持续而深入的探研,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具有领先水平和较大影响。
为了推进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创新力,搭建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民族学科新生代力量的发展,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批准,全国民族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7月16-21日在厦门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当代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多重视野”,其宗旨是试图从“学科基础”、“当前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三个面向出发,以年轻学者的视角展现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图景。自通知发布之日起,收到了来自包括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在内的博士生积极报名和参与,最终有四十余位年轻学者到会讨论。
本次活动为期6天,由专家讲座、博士生论坛发表以及田野考察等三部分组成。在为期3天半的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共有28篇学术论文分为“流动的边界,流动的人群”、“仪式解读:功能与美学的观点”、“建构族群:物质与历史的观点”、“变化中的人群:少数民族的当代生活”、“以不变应万变: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生存:空间的多重面向”等六个方向提交大会发表,来自上述不同高校的博士生们分别就各自提交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的报告,其主题既涉及人类学学科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又关注到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走向与人类学的担当关怀等,充分展示了当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博士生们多样的学术旨趣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点评与讨论环节,无论是担当点评专家的知名教授,还是参会的年轻学子,都热烈参与交流,交相问难,享受切磋之益。而在接下来的实地田野考察过程中,年轻学子们不仅充分感受到活生生的东南田野的魅力,而且也得以一种在场的方式实践对“乡土中国”的民族志观察。
为帮助年轻学者更好地掌握当代民族学理论与发展动向,本次活动安排了五场专题讲座。应邀担任本次博士生学术论坛的讲座专家分别为厦门大学的余光弘教授、陈支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赵旭东教授,清华大学的景军教授和浙江大学的庄孔韶教授。诸位教授分别从人类学学科基础之田野调查法、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新思考、文化转型的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成年礼以及人类学学院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关系等议题出发,发表了生动精彩的演讲。这些主题讲座既有对于田野调查等人类学安身立命之学科基础的再强调,同时又不乏对现实的关怀和理论实践之转换的重视甚至个人学术历程及研究经验的分享,从而给予参会年轻学子们极大的启迪。
为了推进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创新力,搭建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民族学科新生代力量的发展,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批准,全国民族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7月16-21日在厦门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当代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多重视野”,其宗旨是试图从“学科基础”、“当前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三个面向出发,以年轻学者的视角展现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图景。自通知发布之日起,收到了来自包括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在内的博士生积极报名和参与,最终有四十余位年轻学者到会讨论。
本次活动为期6天,由专家讲座、博士生论坛发表以及田野考察等三部分组成。在为期3天半的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共有28篇学术论文分为“流动的边界,流动的人群”、“仪式解读:功能与美学的观点”、“建构族群:物质与历史的观点”、“变化中的人群:少数民族的当代生活”、“以不变应万变: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生存:空间的多重面向”等六个方向提交大会发表,来自上述不同高校的博士生们分别就各自提交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的报告,其主题既涉及人类学学科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又关注到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走向与人类学的担当关怀等,充分展示了当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博士生们多样的学术旨趣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点评与讨论环节,无论是担当点评专家的知名教授,还是参会的年轻学子,都热烈参与交流,交相问难,享受切磋之益。而在接下来的实地田野考察过程中,年轻学子们不仅充分感受到活生生的东南田野的魅力,而且也得以一种在场的方式实践对“乡土中国”的民族志观察。
为帮助年轻学者更好地掌握当代民族学理论与发展动向,本次活动安排了五场专题讲座。应邀担任本次博士生学术论坛的讲座专家分别为厦门大学的余光弘教授、陈支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赵旭东教授,清华大学的景军教授和浙江大学的庄孔韶教授。诸位教授分别从人类学学科基础之田野调查法、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新思考、文化转型的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成年礼以及人类学学院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关系等议题出发,发表了生动精彩的演讲。这些主题讲座既有对于田野调查等人类学安身立命之学科基础的再强调,同时又不乏对现实的关怀和理论实践之转换的重视甚至个人学术历程及研究经验的分享,从而给予参会年轻学子们极大的启迪。
目 录
物质
作为现代民族身份表述的内蒙古蒙古族服饰 陈红
财富的流动与传承
——一项有关黔东南施洞苗族银饰传承的研究 李若慧
西双版纳傣族的食物及其社会文化意涵 徐伟兵
族群
黑皮肤的中国人?
——从在广州的非洲人看种族话语和移民融入 林丹
少数民族移民的身份重构研究
——以甘肃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社区移民为例 陈芳芳
中国回族文化多样性及回族身份质疑探析
——以安徽省合肥牌坊回族满族乡为例 陈玉凤
太平府瑶人,一个再现的社会群体 列箭
变迁
超市经济与地方社会/文化的互动
一一以浙江省武义县柳城镇新荷村为例 申路玉
灾难人类学省思
喜洲再研究
——从《祖荫下》到《地域的等级》 许沃伦
漂泊者之根: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背包客 李静玮
心念
道教的身心观与精神生态 一杨明华
对立与转换
——对昌都地区邦达村的田野研究 刘展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固义傩戏“捉黄鬼” 永健
作为现代民族身份表述的内蒙古蒙古族服饰 陈红
财富的流动与传承
——一项有关黔东南施洞苗族银饰传承的研究 李若慧
西双版纳傣族的食物及其社会文化意涵 徐伟兵
族群
黑皮肤的中国人?
——从在广州的非洲人看种族话语和移民融入 林丹
少数民族移民的身份重构研究
——以甘肃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社区移民为例 陈芳芳
中国回族文化多样性及回族身份质疑探析
——以安徽省合肥牌坊回族满族乡为例 陈玉凤
太平府瑶人,一个再现的社会群体 列箭
变迁
超市经济与地方社会/文化的互动
一一以浙江省武义县柳城镇新荷村为例 申路玉
灾难人类学省思
喜洲再研究
——从《祖荫下》到《地域的等级》 许沃伦
漂泊者之根: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背包客 李静玮
心念
道教的身心观与精神生态 一杨明华
对立与转换
——对昌都地区邦达村的田野研究 刘展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固义傩戏“捉黄鬼” 永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