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04580
内容简介
在新中国初期,以李德全女士为首的中国红十字 总会曾成功协助滞留大陆的日本侨民和日本战犯回国 ,并借以开辟了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新渠道。当李德 全率领中国红十字总会代表团首访及再访日本时,受 到了空前热诚的欢迎。堪称中日两国“以民促官”外 交进程的动人篇章。在当今国际舞台风云变幻的新时 代,日本政界有识之士重提这一历史话题,引发了中 日媒体与广大民众的热切关注与兴趣。为此,中日两 国学者精诚合作,遍查与搜集历史档案和报刊资料, 合力编撰本书以应急需。
程麻、林振江*的《日本难忘李德全》分上、下 两编。上编多角度回顾与描述李德全率领中国红十字 总会代表团首访以及再访日本的来龙去脉、历史场景 以及插曲和花絮。下编梳理与整合李德全的有关资料 ,生动、细致地刻画其一生曲折而又辉煌的生活、事 业历程,包括她青年时代的基督教信仰、与冯玉祥的 传奇式婚姻、顽强的抗战意志和感人肺腑的慈善情怀 等。
程麻、林振江*的《日本难忘李德全》分上、下 两编。上编多角度回顾与描述李德全率领中国红十字 总会代表团首访以及再访日本的来龙去脉、历史场景 以及插曲和花絮。下编梳理与整合李德全的有关资料 ,生动、细致地刻画其一生曲折而又辉煌的生活、事 业历程,包括她青年时代的基督教信仰、与冯玉祥的 传奇式婚姻、顽强的抗战意志和感人肺腑的慈善情怀 等。
目 录
序 前言 历史镜头回放 一 日本民间与官方异口同声 二 李德全初访轰动日本 三 李德全:中国女领导人风范 四 冯玉祥、李德全与基督教 五 冯玉祥和中华民国军阀 上编 李德全在日本外交首“秀” 一 中国舞台拉开新的一幕 1.中国舞台和日本观众 2.顺理成章与水到渠成 3.“千呼万唤始出来” 二 新中国代表团轰动日本 1.李德全先声夺人 2.一路轰动一路情 3.干扰与凶险 三 新中国代表团广结善缘 1.中日红十字会互动 2.日本民众反应强烈 3.接触日本官方与皇室 四 李德全访日后续效应 1.继续个别回国 2.中日多方位交流 3.日本热议李德全 五 采访亲历人员记录 1.王效贤访谈录 2.郭平坦访谈录 下编 李德全和冯玉祥 一 新中国卫生、慈善事业掌门人 1.首任妇女部长之 2.重建红十字总会 3.终生献身公益 二 冯、李姻缘一线牵 1.冯、李婚姻佳话 2.身兼妻、母、师 3.永葆纯朴本色 三 冯、李与基督教 1.李德全的基督教信仰 2.“基督将军”冯玉祥 3.宗教和中国现代政治 四 冯、李与国民党 1.中国现代军阀概说 2.冯玉祥军旅生涯 3.冯玉祥和中国共产党 结论 温故知新与继往开来 一 温故知新:中日关系的官、民渠道 二 继往开来:中日关系“正常化” 跋
在线试读
一 中国舞台拉开新的一幕 1.中国舞台和日本观众 关于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关系,终生眷恋与研 究中国的日本著名学者竹内实(1923—2013)曾经有过 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 不妨打开地图试看一下。中国大陆的地势是西边 高,东边低。东面部分大都是广袤的平原,地势向大 海倾斜着。而隔着大海,日本列岛大体排列成为一条 弧线,面对着中国的大陆。
要是将中国比作面向东方展示的舞台,那么日本 列岛可以被视为观众席。而位于这二者之间的海洋, 就像是贵宾席和乐池。
坐在这观众席位上的观众,一直远望着在中国舞 台上演的戏剧。那剧目叫做“历史”。这历史对同时 代的人而言,其实就是当代史,也便是在陆续不断上 演的戏剧。
由于中国历史即意味着世界的历史,演员自然并 不缺少可以演出的内容,所以戏剧是多彩的。大约情 节模式有一些循环往复,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单调。
不过,在观众席上的人们眼里,剧情的发展常常会出 入意料之外,因此,它们总是显得那么令人兴趣盎然 。(《舞台和观众席——中国研究的视角》,《京大 史记》,京都大学创立九十周年纪念协力出版委员会 ,1988年8月10日) 历史的指针走到了1949年,在隔海的东边观众席 上的日本人眼里,西边的中国舞台上出现了既出人意 料又令人兴趣盎然的全新景观。这是指:在日本侵华 战争失败以后,中国两大派政治力量经历天翻地覆的 军事、政治大较量之后,中国共产党终推翻了中国 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舞台由此拉开了 新的一幕。
对于中国舞台上这一幕崭新的戏剧,有少数与中 国人接触密切或者对中国社会实情有亲身体验的日本 人,回到日本以后曾对身边人谈论甚至预测过。比如 ,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竹内实的母亲,1947年归 国后,就向亲友们这样转述过:“中国人说,以后是 的天下了。”据竹内实回忆,这是自己次 听到“”的名字。他猜想,母亲可能是在中国 昕过不止一个人的议论,才会有那样的推测。虽然中 国平民百姓的舆论难免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大体上 不会错。又过了两年多,中国当真诞生了新的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竹内实当时情不自禁的想法是: 果然不出所料。(竹内实:《的生涯——调动 八亿人民的魅力的源泉·前言》,日本光文社,1972 年6月25日) 显而易见,从中国回国并对中国真有切实了解的 日本人,毕竟是凤毛麟角,而且当时日本媒体也很难 听到这些不会轻易向陌生人倾诉的类似声音,即使个 别日本媒体听到过,也未必会对这样的感受与推测完 全当真。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历史节点正处于无论 是中日两国还是二者背后的国际格局,都尚未稳定, 更谈不上定型的时期。比如,日本还处在美军占领之 下,日本受美国的推动,正尝试恢复与实施代议性民 主制度、再建内阁政府以及重振经济等,从政治家到 普通民众,大多数日本人并没有余兴隔海观望中国历 史的沧海桑田之变,对中国舞台上景观、剧情的巨大 转换还缺少心理的准备。
当然,应该承认日本始终存在着热心日中交流与 友好往来的社会群体。像在新中国宣告成立后仅10天 ,日本有识之士便召开了日中友好协会筹备会议, 1950年10月1日,个日中友好组织——日中友好 协会正式成立。初期共有22个都道府县以及各政党、 工会、学术界、文艺界、经济界的人士参加该组织, 大会选举参议院前议长、日本社会党元老松本治一郎 (1887—1966)为首任会长、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知心 朋友内山完造(1885一1959)任副会长兼理事长。日中 友好协会成立后,立即多方位地展开日中友好和促进 两国恢复邦交的活动,影响不断扩大。不过,在这样 的热情中,也夹有对中国民众憎恶日本军国主义 情绪的担忧。如该会会刊《日本与中国》1954年10月 11日第1期,刊登过学习院大学教授、记者清水几太 郎(1907—1988)参观北京郊区时的观感,他表示:“ 我们日本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应该同样厌恶战争与热 爱和平。尽管不能说有要人们忘记或是使人们忘记这 些想法的动向,可日本人会不会重新把枪口对准中国 人民呢?” P24-27
要是将中国比作面向东方展示的舞台,那么日本 列岛可以被视为观众席。而位于这二者之间的海洋, 就像是贵宾席和乐池。
坐在这观众席位上的观众,一直远望着在中国舞 台上演的戏剧。那剧目叫做“历史”。这历史对同时 代的人而言,其实就是当代史,也便是在陆续不断上 演的戏剧。
由于中国历史即意味着世界的历史,演员自然并 不缺少可以演出的内容,所以戏剧是多彩的。大约情 节模式有一些循环往复,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单调。
不过,在观众席上的人们眼里,剧情的发展常常会出 入意料之外,因此,它们总是显得那么令人兴趣盎然 。(《舞台和观众席——中国研究的视角》,《京大 史记》,京都大学创立九十周年纪念协力出版委员会 ,1988年8月10日) 历史的指针走到了1949年,在隔海的东边观众席 上的日本人眼里,西边的中国舞台上出现了既出人意 料又令人兴趣盎然的全新景观。这是指:在日本侵华 战争失败以后,中国两大派政治力量经历天翻地覆的 军事、政治大较量之后,中国共产党终推翻了中国 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舞台由此拉开了 新的一幕。
对于中国舞台上这一幕崭新的戏剧,有少数与中 国人接触密切或者对中国社会实情有亲身体验的日本 人,回到日本以后曾对身边人谈论甚至预测过。比如 ,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竹内实的母亲,1947年归 国后,就向亲友们这样转述过:“中国人说,以后是 的天下了。”据竹内实回忆,这是自己次 听到“”的名字。他猜想,母亲可能是在中国 昕过不止一个人的议论,才会有那样的推测。虽然中 国平民百姓的舆论难免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大体上 不会错。又过了两年多,中国当真诞生了新的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竹内实当时情不自禁的想法是: 果然不出所料。(竹内实:《的生涯——调动 八亿人民的魅力的源泉·前言》,日本光文社,1972 年6月25日) 显而易见,从中国回国并对中国真有切实了解的 日本人,毕竟是凤毛麟角,而且当时日本媒体也很难 听到这些不会轻易向陌生人倾诉的类似声音,即使个 别日本媒体听到过,也未必会对这样的感受与推测完 全当真。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历史节点正处于无论 是中日两国还是二者背后的国际格局,都尚未稳定, 更谈不上定型的时期。比如,日本还处在美军占领之 下,日本受美国的推动,正尝试恢复与实施代议性民 主制度、再建内阁政府以及重振经济等,从政治家到 普通民众,大多数日本人并没有余兴隔海观望中国历 史的沧海桑田之变,对中国舞台上景观、剧情的巨大 转换还缺少心理的准备。
当然,应该承认日本始终存在着热心日中交流与 友好往来的社会群体。像在新中国宣告成立后仅10天 ,日本有识之士便召开了日中友好协会筹备会议, 1950年10月1日,个日中友好组织——日中友好 协会正式成立。初期共有22个都道府县以及各政党、 工会、学术界、文艺界、经济界的人士参加该组织, 大会选举参议院前议长、日本社会党元老松本治一郎 (1887—1966)为首任会长、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知心 朋友内山完造(1885一1959)任副会长兼理事长。日中 友好协会成立后,立即多方位地展开日中友好和促进 两国恢复邦交的活动,影响不断扩大。不过,在这样 的热情中,也夹有对中国民众憎恶日本军国主义 情绪的担忧。如该会会刊《日本与中国》1954年10月 11日第1期,刊登过学习院大学教授、记者清水几太 郎(1907—1988)参观北京郊区时的观感,他表示:“ 我们日本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应该同样厌恶战争与热 爱和平。尽管不能说有要人们忘记或是使人们忘记这 些想法的动向,可日本人会不会重新把枪口对准中国 人民呢?” P24-2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