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582491
“自强不息中国梦丛书”入选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套丛书包含5部书稿,包含:《看不见的精彩》《梦,始于左手》《幸福,在一米之上》《爱是一盏不灭的灯》《人生跋涉》,还会包含40张珍贵图片,讲述了5个残疾人在遭遇生活重挫后,没有在颓废中虚度光阴,更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种种苦难,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电脑知识,学习文学创作,*终发表文学作品,收获爱情,并积极服务社会的故事。
该套丛书树立和宣传正面积极的优秀残疾人典型和自强事迹,是对我国包括道德、文化、人权等事业在内的正面宣传,是当前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尤其是残疾人事业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将有力弘扬平等有爱、包容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极大的促进和推动。
这部传纪作品,记载着作者风雨人生七十年的奋斗历程。作者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为家族中的*个大学生,从一个历经苦难的放牛娃成为国家干部,从一个因公致残的盲人成为全国自强模范,从一个文学白丁到成为出书十三部、公开发表作品四百多万字的国家一级作家,从一个遭歧视欺辱的弱者成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的幸运儿,家庭也当选全国*届文明家庭。这漫漫辛路跌宕起伏,有苦与甜、恨与爱、忧与喜、冷与暖、悲与欢、黑暗与光明、困惑与顺畅、绝望与希望、痛苦与幸福。
第一章 童年,苦难生命的摇篮
第二章 小学,睁开知识的亮眼
第三章 中学,探求人生的奥秘
第四章 社会,人生的大课堂
第五章 大学,寻找人生的钥匙
第六章 母校,我回来了
第七章 打开天涯一扇新大门
第八章 复明的争取,黑暗的绝望
第九章 欲生无路,欲死无门
第十章 跋涉光明,歪歪扭扭冲刺
第十一章 长篇处女作诞生
第十二章 诗的小唱
第十三章 送他一片光明
第十四章 心灵不倒的坐标
第十五章 借你之笔书写正气
第十六章 生命的异彩
第十七章 坚毅的步伐,温馨的脚印
第十八章 超越自我,力所能及
第十九章 阳光高高照
附录 有关评论文章五则
后记 感恩这个时代
优秀的作品从来都是鼓舞和激励人心的,多少年来,一本本好书引人向上,给人以力量。文学如同星光,给人指引方向,也给人希望。残疾人所展现的才华与健康人一样又不一样,因为每一部作品都迸发出不屈的火花,闪耀着生命的光亮。残疾人作品具有特殊的艺术内涵和价值,让我们思考更深远的生命意义和更美好的生活!
——周国平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作家
光明的使者
——读《人生跋涉》品鉴
梁瑞郴
1996年,曾令超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湖南省作家协会及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单位为该书举行作品研讨会。我得以为此次研讨会做筹备工作,第一次见到令超同志。当谭谈老师将我介绍给他时,令超非常热情,他紧紧握住我的手,眼神中露出常人难以表现的喜悦。能从盲人眼中读到这种神情,令超是第一人。这一次见面,让我与令超同志有了二十多年的交往。尽管我平时疏于问候及关心,但每当令超希望给予援手时,我总倾力所为,企望给他一点精神的慰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尚且更多的是他给予我的人生示范和精神力量。每当我读到他一部又一部新著时,我总是叩问自己:假如我和令超互换,我能行吗?我自知不行,我们对时间的挥霍,我们对惰性的放纵,实在是令人惭愧。我在内心一次又一次向令超致敬,他对文学的痴情与钟爱,他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和对时间的吝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眼前是他的又一部新作《人生跋涉》,虽然是酷暑,但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是一遍遍的感动,喜怒哀乐,情绪总随着令超的人生故事而跌宕起伏,情不能自已而忘了酷暑。《人生跋涉》,一如生活的原色,遵照自己内心,把生活还原给文字,把真情传递给读者。令超的人生经历坎坷崎岖。尤其是因公负伤坠入黑暗之后,巨大的精神变故,作者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他想过死并且多次试图结束这无望的生命。他提出过离婚,觉得不应葬送爱人的幸福。这个从童年开始便伴随苦难走过来的孩子,这个发奋向上、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的青年,在现实生活的面前,美梦被现实生活击碎。的确,一种人生的巨大变故,往往可以改变人生路径,我们从令超的这段人生遭遇,即可看到人生命运的变幻莫测,同时也感受到命运的可控性。你屈从于命运,随波逐流,便可能遁入俗流,终老瞽叟;你若逆流而上,便可立于潮头,弄潮人生,奏响命运精彩乐章。《人生跋涉》一书所呈现的,正是这种与生活抗争、逆旅而行的铿锵有力的生命赞歌。读《人生跋涉》,我总想起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确,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人睁着眼却说着瞎话,有的人看不见了,却道出了真相。令超这部自传始终说真话、道真情。他不违背良心,不看人脸色,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一任表达。例如童年一章,他就毫不掩饰对旧社会的痛恨,对新社会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按流行的表达方式,这似乎已经很陈旧了,曾经剥削和被剥削的历史真实而被模糊了,甚至是受到某种歪曲。这些历史都被一些人作出了奇怪的解读。但令超所表达的是当年的感觉,当时的体会。他不避讳,不跟风,不拐弯抹角,直抒胸臆,这就表现出本源的生活底色,是真实感情的流露。真情是当下文艺界最缺乏的。如果仅仅从艺术的角度看,令超的作品,我们可以指出某种的不足。但为什么令超的作品还是能让读者喜欢,能让读者共鸣,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色的真实。“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读者就自然将你视为交心的朋友。真情无敌,如果插上了艺术的翅膀,它将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人生跋涉》不仅仅只是给我们展示生活的真实,它在不断还原真实的基础上,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令超双目失明之后,他有过悲观、黯然、绝望,但他不是沉沦而不能自拔,他选择了强者自奋的道路,他要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将另一种光明传达给人们。每读他的作品,我们都会感受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坎坷人生,往往容易让人对社会人生充满仇视与敌意。然而令超虽然眼睛里是黑暗的,内心却是光明的。他善于积攒爱,把亲人、朋友、领导的爱一点一点牢记于心。《人生跋涉》一书中,他前前后后描述了上百人对他的关爱与帮助,写得实在、动情。他知恩感恩,他用笔把自己获得的爱与大家分享,让人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也许有人会说,曾令超运气好,会碰上这么多有爱心的人。是的,他是不幸的,那么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但他又是幸运的,他获得那么多人的关爱。这种爱是他生命精彩的养料,也是他创作的源源动力。这种人间之爱,滋润了他曾经暗淡的精神世界,使他的心一天天明亮起来。回报这种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笔将这种爱的光明传达给更多的人。《人生跋涉》如果说有底色,爱与温暖便是它最鲜明的底色。他有过苦难的童年、艰难的求学、生计的困顿、政治的考验、险恶的遭遇、生命的变故等等一系列的磨难,很难想到他的内心仍然是如此阳光,如此温暖,如此真诚。我以为,这不仅仅只是他在遭遇人生最大变故之后所得到的爱,更重要的是他懂得珍惜爱、尊重爱、转化爱,他将爱转化成一种巨大的能量,将爱的阳光布满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生跋涉》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感恩、惜爱、向上、求美的春风与阳光。
曾经也有朋友对我说过,曾令超的文学创作之路会越来越窄,他无法看到这个世界,他无法阅读书籍。的确,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对优秀文化的吸收都受到了局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对于令超来说的确几乎不可能。但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视觉不行,他则充分运用听觉。听广播,听录音,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盲人朋友出版的书籍,扩大了他们生活的视野。令超对文学创作的吸纳也是多样的,从他最早的创作,到今天的《人生跋涉》的出版,我觉得他一直保持艺术向上的追求。《人生跋涉》在艺术上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作品保持了令超一贯朴实无华的文风。古今中外文章大师,其文风大多返璞归真,即便是那些年轻时曾经丽词华章的作家,最终也改弦易辙,越老越臻于朴实。朴实不仅仅与真实相生相伴,而且蕴含一种内在美学,在不动声色中有一种震撼的力量。例如写面对友情和自己政治前途的选择一节中,作品没有过分渲染夸张,而是在情节和细节的如实描述中,凸现其人品与人格。郭笃先是他的挚友,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郭因为一篇文章遭遇构陷,某些人借机威逼,引诱曾令超,要他检举并划清界限,否则政治前途就毁了。在那时,这意味着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曾令超选择了不卖友的道路。当我们读到这里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文学作品固然要讲技巧,但有时无技巧却胜过技巧。
在当代中国,像曾令超这样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的盲人作家,独一无二。我不知道《人生跋涉》是不是他的人生总结和创作总结。作为朋友,我每次通话最后表达的总是“请多保重身体”。言下之意,太辛苦了,太累了,太不容易了,该收笔歇歇了。作为读者,我又总希望不断读到他的新作。因为他的作品总能给你感动与启迪,他不愧是光明的使者。无论你是求知求学的学子,还是踏入社会打拼的青年;无论你是经历人生坎坷的浪子,还是获得成功的朋友;无论你是朝气蓬勃的太阳,还是人生蹒跚的晚秋,你都会从曾令超的作品中获得光明和力量。《人生跋涉》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些平凡的人生故事,却给了我一次次的感动。
2018年8月
用爱点亮人生
水运宪
我知道曾令超的名字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听朋友说他是一名政法干部,在危急关头,为了保护公众安全挺身而出,被炸药轰瞎了双眼。殊不知,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竟为他炸开了一道文学之门。眼前活蹦乱跳的物质世界看不见了,在他内心的世界里,却呈现出一片广袤无垠的精神天地。
几十年过去了,我这位没有视觉的朋友,在偏远的小县城写下了四百余万文字,陆续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集,竟达到了十三部之多,他是怎么做到的,旁人完全无法想象。当他最新的书稿《人生跋涉》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只能拍案称奇。我的身边有众多爱好文学的年轻朋友,他们头脑机敏身体健全,平时也不乏创作激情,多少年下来却成章甚少,出过两三本小册子就算是很不错了。当下这世界文化多元,流光溢彩,诱惑力无处不在,像曾令超这样排除万难潜心写作的有心人,不说是凤毛麟角,至少日渐稀缺。有时候我也在心里琢磨,假如曾令超没有失去视力,他会如此这般地咬定青山不放松吗?这个问题也许很难回答,相信他自己也说不明白,然而这个假定已经不存在了。他在遭受苦难之后选择了这条文学之路,本身就是一种坚强。也许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他肯定还有更轻松一些的选择,但是他偏偏不。谁都知道从事文学写作,一是阅读,二是观察,三是书写,但这对于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想起了欧洲古典主义时期被尊为“乐圣”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在风华正茂的三十二岁时,已经因耳疾无法治愈,听觉完全消失。有谁想象得到,一位听不见任何声音的人,竟然在生命的后二十几年中完成了《田园》《命运》《英雄》等数十部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的大型交响乐章呢?
贝多芬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他的卓越成就当然无可超越。但是从精神气质的层面比较,我的这位盲人作家朋友神通前贤,同样地令人钦佩。意志的体现,不在于成就的大小,正如愚公移山,令人感叹之处不在于山移掉没有,而在于他立志“祖祖辈辈挖山不止”的坚定信念。
曾令超的信念来自何处,他的亲人和朋友回答说,来自于他内心的爱。他的人生是用爱点亮的。在他的新作《人生跋涉》一书中,他浓墨重彩、畅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爱家乡、爱人民、爱山水、爱生活、爱亲友、爱世间所有美好的激越真情。爱在他的作品中是底色,是本源,是基因,在他字里行间处处闪烁,千姿百态,展现得美妙绝伦。
追根溯源,曾令超的爱心是有根基的。这种爱植根于他的乡土,植根于爷爷、奶奶的肩背,植根于父亲的火塘前。祖辈们给他讲述了许多善良纯真、正直而富有爱心的人和事,爱的种子从此植入他幼小的心田。见义勇为无疑是出于一种爱心,很小年纪他就扑入池塘去救耕牛,那时候他完全不识水性。上学那会儿遭遇自然灾害,他勒紧裤带把自己都不够吃的学校饭菜打回家供伤病的兄弟充饥。上大学的时候极“左”路线盛行,一名同学不慎遭到不公正批判,众人避之不及,曾令超却主动亲近,用爱心慰藉他那孤寂的心灵,陪伴着他走出阴影。
大学毕业后曾令超开始了教书生涯,首次任教就接手一个最差班级。学校对他们没信心,学生们便破罐子破摔,课堂混乱无章。面对这一团乱麻,他不灰心、不气馁、不急躁、不嫌弃,如慈父般满腔热忱地教化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班顽童终于发生了质的变化,成绩很快追了上来。曾令超也因此被评为县级和地区级的优秀教师。
1981年12月,他带领新招收的干部去人民医院体检,正好遇见一个凶恶的男子手持凶器在医院收费室施暴。一名女收费员被那人打得头破血流。曾令超义愤填膺,奋不顾身扑上去制止,不料一声惊天爆炸,他倒在了血泊中。从此他眼前只剩下黑暗,然而,他那无疆的大爱,却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光明。
失明后的曾令超更加爱心宅厚。他给遭受火灾的难民送慰问金,对下肢双残的居民慷慨解囊,帮助考上大学而读不起书的寒门学子圆梦,而所有的开支都来自于他为数不多的工资收入。他献出爱心的时候无比豪爽,有一年,他把村上六十岁以上的九十多位老者邀集一堂。他自掏腰包大宴长辈的缘由,只是出于尊老敬贤的初心,于是乎,在举杯祝福的那一刻,美好的社会风尚便如春风暖遍了大地。有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监狱的书信。一位青年误入歧途被判重刑,在迷茫悲苦为自己忏悔时读了他的《人生在世》一书,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感染。曾令超顿时心生爱怜,让妻子搀扶他前去探狱。镣铐声中彼此相见,那青年跪在他膝前嚎啕大哭。自那天起,曾令超与那位青年开始了漫长的交往。他向那位青年寄自己的作品,寄励志上进的书籍,用一封封书信交心开导。那青年不负厚望,在服刑中多次立功,三次减刑,成了全省改造好的典型。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灵魂的救赎。对于因伤残已经离开岗位的干部,他不必承担这样的责任,也可以不尽这种义务。曾令超去做这件事情无关于职责与义务,那是一种本能与自觉。他最大的心愿无非只是想让这个世界充满爱。果然,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位青年出狱后自办企业,搞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他们也因此成为一对患难与共、心心相印的莫逆之交。
我与曾令超相隔天远地远,相处的时间极其有限。有位朋友说过一句话,“阅读就是相处”,我深以为然。在他的新作《人生跋涉》中,我与他又有了一次相处的机会。曾令超在这部作品中娓娓道来的经历和故事,是他人生原原本本的叙述与写照。二十多万字相对于人的一生显然只是沧海一粟,曾令超的形象与精神,应该是一本更加厚重的鸿篇大著。
用身残志坚来形容曾令超,我觉得还十分不够。因为他并不仅仅为延续生命而存在,他顽强的生存是为了豪迈而激情地讴歌,像河流哺育植物一般,充满了灵魂叙述,饱含着爱的体温。
曾令超的跋涉之路,质朴无华地表现着他的生命形态。光明已经浸透他的身心,于是他通体晶亮、清澈照人。这是一位内心神圣的行者,一位胸怀大爱的仁者,一位永不困惑的智者。
被爱点亮的人生,必将点亮整个世界。
2018年秋于长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