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42329
编辑推荐
中国曲艺之乡的曲艺文本整理。
内容简介
义乌丛书的一种。本书收录传统道情曲目《龙凤玉环》。讲的是宋朝首相之子陆凤阳奉母命赴京探父,正遇奸相之子庞云彪强抢民女,陆凤阳打抱不平,为救民女失手打死庞云彪,由此引出一场弥天大祸。
庞国丈为争夺首相之位,借机陷害忠良:陆云忠含冤绞死午门,陆娘娘问罪冷宫,刑部大堂撞死金庭,开封知府含冤吞金……幸喜贤良*冷宫之中产下一条金龙,大宋后继有人。保国忠臣宼元、狱禁官吴进偷梁换柱,舍子(女)冒死调换。神宗昏庸无道,听信奸侫,贤良*也被绞死午门。东宫太子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保国忠臣与败国奸侫进行生死较量,终于除尽奸侫,保住东宫太子顺利接位登基。
庞国丈为争夺首相之位,借机陷害忠良:陆云忠含冤绞死午门,陆娘娘问罪冷宫,刑部大堂撞死金庭,开封知府含冤吞金……幸喜贤良*冷宫之中产下一条金龙,大宋后继有人。保国忠臣宼元、狱禁官吴进偷梁换柱,舍子(女)冒死调换。神宗昏庸无道,听信奸侫,贤良*也被绞死午门。东宫太子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保国忠臣与败国奸侫进行生死较量,终于除尽奸侫,保住东宫太子顺利接位登基。
目 录
总序
出版说明
龙凤玉环
回 神宗皇元宵观灯庞小姐西宫得宠
第二回 庞国舅强抢民女陆国舅义施援手
第三回 再逞强云彪毙命皇城脚凤阳惹祸
第四回 陆宰相捆子上殿开封府奉旨审案
第五回 较忠奸金殿辩理释凤阳包贵吞金
第六回 金銮殿刑部殉国辨是非囚禁
第七回 救寇源求援逢故人凤阳为寇
第八回 众藩王劝驾进京感上苍忠良得子
第九回 赠玉环偷梁换柱辨龙凤娘娘殒命
第十回 保龙脉太子易名五藩王无旨进京
第十一回 打銮驾藩王问死救栋梁陈宝表忠
第十二回 皇姑投奔铁球山双阳献宝呈奏章
第十三回 韩将军五关摘印沙云龙午门问斩
第十四回 众藩王官复原职南清宫兵部吐真
第十五回 岳全忠奉旨征剿韩先行贪功殉命
第十六回 柴千岁怒打奸佞钟元帅再次出征
第十七回 陆凤阳绝路逢生不义徒庞府告密
第十八回 忠良将知恩报恩周将军保主逃生
第十九回 辨真假滴血认亲斩贤臣皇叔求情
第二十回 贴皇榜招寻骨肉思皇儿神宗驾崩
第二十一回 谋财产周顺施计周家岭慈云遭难
第二十二回 太祖庙逢凶化吉石御史因祸得福
第二十三回 青州府太子遭凶陆凤阳除暴安良
第二十四回 双龙山真主立位庞世忠兴兵作乱
第二十五回 范正平弃暗投明东华门包英救驾
第二十六回 献玉环慈云登基除奸佞太平盛世
出版说明
龙凤玉环
回 神宗皇元宵观灯庞小姐西宫得宠
第二回 庞国舅强抢民女陆国舅义施援手
第三回 再逞强云彪毙命皇城脚凤阳惹祸
第四回 陆宰相捆子上殿开封府奉旨审案
第五回 较忠奸金殿辩理释凤阳包贵吞金
第六回 金銮殿刑部殉国辨是非囚禁
第七回 救寇源求援逢故人凤阳为寇
第八回 众藩王劝驾进京感上苍忠良得子
第九回 赠玉环偷梁换柱辨龙凤娘娘殒命
第十回 保龙脉太子易名五藩王无旨进京
第十一回 打銮驾藩王问死救栋梁陈宝表忠
第十二回 皇姑投奔铁球山双阳献宝呈奏章
第十三回 韩将军五关摘印沙云龙午门问斩
第十四回 众藩王官复原职南清宫兵部吐真
第十五回 岳全忠奉旨征剿韩先行贪功殉命
第十六回 柴千岁怒打奸佞钟元帅再次出征
第十七回 陆凤阳绝路逢生不义徒庞府告密
第十八回 忠良将知恩报恩周将军保主逃生
第十九回 辨真假滴血认亲斩贤臣皇叔求情
第二十回 贴皇榜招寻骨肉思皇儿神宗驾崩
第二十一回 谋财产周顺施计周家岭慈云遭难
第二十二回 太祖庙逢凶化吉石御史因祸得福
第二十三回 青州府太子遭凶陆凤阳除暴安良
第二十四回 双龙山真主立位庞世忠兴兵作乱
第二十五回 范正平弃暗投明东华门包英救驾
第二十六回 献玉环慈云登基除奸佞太平盛世
前 言
总序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中共义乌市委书记盛秋平
义乌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林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