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04396
“历史真实地存在着,也将永远存在着。”
中国电影资料馆秉承这一基本原则,对馆藏的大量抗日纪录片进行甄别梳理、深度编辑,并集合全馆优势资源精心整理制作,编写出《燃烧的影像》一书,将中国早期抗日纪录片的资料更广泛地展现给广大观众,并为研究者提供了原始研究史料。
《燃烧的影像》是集抗战纪录片电影历史、专业电影理论分析、文字和图片原始档案呈现于一体的档案纪实书籍,对于任何关注中国近代史、战争史,或者热衷于中国电影史和纪录片创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所能贡献的资料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中国电影资料馆拍摄了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片长约90分钟,内含馆藏抗战纪录片的精华部分,并融会贯通,用历史的视角纵览中国抗战胜利过程之艰辛。
中国电影资料馆以大量档案资料为支撑,对馆藏抗战纪录片进行观摩、甄别、分类、剪辑等步骤,同时收集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档案,并探寻抗战纪录片的历史背景和拍摄过程。《燃烧的影像》一书不仅收录了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的内容简介、解说词、导演阐述等内容,同时甄选20部各具历史价值的抗日纪录片做深度引读,并将影像资料书面化,对观摩的300余部抗日纪录片进行了资料汇编整合,形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材料。
序言 孙向辉(Ⅰ)
Foreword
Sun Xianghui
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 (1)
Literature Documentary Images on Fire
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内容简介 (3)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iterature
Documentary Images on Fire
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解说词 李镇、蒙丽静、周舟、彭琨、张驰 (5)
The Nar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Documentary Images on Fire
Li ZhenMeng LijingZhou ZhouPeng Kun Zhang
Chi
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演职人员表 (31)
The Cast and Crew of the Literature
Documentary Images on Fire
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导演阐述 黎涛(35)
The Director's Statement of the Literature Documentary Images on FireLi Tao
经典抗日纪录片引读 (39)
Introducing the Classical Documentaries
on the Anti-Japanese War
《白求恩》 彭敏(41)
Bethune
Peng Min
《烽火幼苗》
彭敏(45)
The
War Orphans Peng Min
《国际学联反侵略代表团访华》(拟) 彭敏(49)
The
Anti-Invasion Deleg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Visits China (descriptive title) Peng Min
《还我热河》(拟) 薛峤(52)
Restore
Our Lost Jehol (descriptive title) Xue Qiao
《抗大在延安》(拟) 薛峤(55)
The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University in
Yan'an (descriptive title) Xue Qiao
《鲁南大会战》
薛峤(59)
The
Battle of South Shandong Xue Qiao
《南京保卫战》(拟) 彭敏(62)
The
Battle of Nankin (descriptive title) Peng
这本书的完成不是偶然。
众所周知,201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在这场包
括了中、美、英、苏等 60 多个国家在内的,近 20 亿人被卷入的战争中,中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国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一致、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重新赢得了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全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形成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2015 年 9 月 3 日,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中隆重开展。
而早在去年 6、7 月间,中国电影资料馆就在筹备 2015 年的“重头戏”——通过珍藏影像档案,展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共筑民族之魂的伟大历程。中国电影资料馆馆内藏有大量弥足珍贵的抗日战争新闻片和纪录片,很多历史素材堪称独一无二,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如此重大的纪念日来临之际,我馆依靠这些馆藏影像资源策划了一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一系列抗战主题影展、一场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电影”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一部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以及这本与纪录片同名的,集资料、研究为一体的专业图书。我们力图在整理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历史文献资料,让读者从影像中观察70 年前那场世界大战的内幕与细节,呈现沉重灾难下的中国人奏响的英雄凯歌,同时也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追抚和纪念。
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解说词
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完全使用馆藏纪录片资料剪辑而成。解说词是影片的灵魂,书中首次披露完整解说词剧本,并链接其中的重要镜头,使观众对此片有更全面详细的了解。
第二部分:经典抗日纪录片分析
在观摩大量纪录片素材后,通过对素材的整体认识,从中甄选出20部重点抗日纪录片,进行影片分析。分析的内容包含影片摄制背景、导演及摄制公司介绍、发行情况、胶片保存情况、历史背景、影片涉及的战役及参与者档案罗列、影片所占据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全方位搜集影片的周边资料及档案,通过档案积累,向读者展现馆藏经典抗日纪录片的重要性及特点。
第三部分:原始影像档案汇编
记录近 300 部抗日纪录片的基础信息,这近 300 部抗日纪录片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抗日影像的最核心内容,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也是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编辑取材最核心的影像文献。这部分内容以档案编目成果的形式展现,对影片内容进行简洁描述,并罗列影片原始字幕。使观众对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也使本书读者对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档案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纪录片的研究工作提供原始依据。我相信,对于任何关注中国近代史、战争史,或者热衷于中国电影史和纪录片创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所能贡献的资料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我相信,对于任何关注中国近代史、战争史,或者热衷于中国电影史和纪录片创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所能贡献的资料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这本书的完成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影像资料的原始介质——电影胶片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属性不稳定,绝大多数年代较远的胶片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脆裂、酸化、药膜脱落等现象,甚至一些堪称孤本的易燃胶片随时都有自行销毁的危险。胶片影像是我们整个项目的基础,为了在利用中不致造成素材的永久性损坏,中国电影资料馆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从素材的出库、鉴定、运输,到影像数字化处理、重新编目、影像修复等多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确保影像资料安全,可重复鉴别利用,这为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战时纪录片是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来的,绝大多数影像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时,也为我们的鉴别、编目、研究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尤其是一部分没有片头、没有字幕、音轨缺失的原始素材,辨认起来颇费周折,必须寻找影像中的一切蛛丝马迹,这个过程不亚于考古工作。
另一个困难就是时间紧,为了赶在纪念日之前出版本书,很多同志加班加点。即使是专业的近现代历史学家,都是首次看到这批纪录片,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也是新鲜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原本只是研究电影的同事,这项工作是个不小的挑战。有时一个镜头,甚至考证镜头中的一个服装或一个地名,就需要翻阅和比对大量历史资料。为了节省时间也便于集体讨论,全体人员集中观摩影像三个多月,各门类专家协同合作,对近千部同时期影像素材进行鉴别整理,分析研究
。
我馆研究室多位知名的电影理论研究专家和资深的电影文献整理与鉴定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工作。同时,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一起研究讨论,确保整个项目的专业高度和影像信息处理的权威性。本书将我馆的档案整理工作和档案编研工作结合起来,研究与创作有机结合,是我馆工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
抗日战争史是近些年来近代史的研究重点,出版了很多参考书,我们也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尤其是图书编辑多看参考书,然而参考书之间的数据和说法也存在不少出入,所以整个团队与专家的讨论碰撞也相当频繁。
这本书能如期完成,要感谢许多人的推动和努力。我首先要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副局长田进、副局长童刚,他们在第一时间帮助我们落实项目经费,保证了影像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感谢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对整个项目的全面支持和指导。此外,中宣部文艺局王强副局长、军事科学院肖裕声将军、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周晞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徐志民老师等领导和专家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当然,我也要感谢资料馆图书编辑组、《燃烧的影像》剧组以及抗日影展活动策划组、学术论坛策划组的共同努力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历史真实地存在着,也将永远存在着。”这句话是整个团队坚信的基本原则。我想,这本书如果获得了好评,不仅仅是因为团队付出的所有努力,还因为历史作为一种存在,它所固有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这里,更应该感谢那些创造历史的先辈。
是为序。
孙向辉
经典抗日纪录片引读
正义的审判
二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最为人熟知的是1946 年的“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最终判处东条英机等 7 名甲级战犯绞刑。除了东京审判,还有两次审判,一次是南京国民政府 1945 年组织的审判,对南京大屠杀要犯谷寿夫等人判处死刑;一次是新中国政府 1956 年组织的对铃木启久等 45名日本战犯的审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正义的审判》记录了 195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太原两地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
影片开始以画外音的方式阐述:“25 年前的 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就是在这里发动‘沈阳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那漫长的被日本侵略者血腥统治的年代,永远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那武士道的杀生,永远不能忘记为了反抗侵略者在那长期的艰苦战斗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必须对被关押的、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的日本战争犯罪分子进行正义的审判!”
接着,影片记录了 1956 年 6 月至 7 月间,设立在沈阳的特别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庭审过程。沈阳审判分为两个阶段:1956年6月9日至19日,93对日本前陆军 117 师团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等 8 名主要战犯进行审判;1956 年 7 月 1 日至20日,对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武部六藏等28名伪满战犯进行审判。在两次审判的中间,影片还记录了 1956 年 6 月 10 日至 20 日,在太原对富永顺太郎、城野宏等 9 名日本战犯的审判。
最终,特别军事法庭根据 45 名战犯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分别对其判处了 8 年至 20 年的有期徒刑,没有判处一例死刑。
影片最后总结:“我国政府和人民不念旧恶、宽大为怀地处理这些日本战争罪犯,充分表现了我国宽大政策的精神,也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对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巩固世界和平的信心。这不仅符合我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也符合中日两国人民要求和平共处、友好往来,要求中日两国早日恢复正常关系的强烈愿望。我国政府对日本战争犯罪分子的正义审判和宽大处理,也将有利于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
这段珍贵的历史影像档案,记录了当年法庭审判的情景。整个审判过程严格遵循法律规定、法律原则和程序,重证据、重事实。审判由公诉人对被告人提起公诉、法庭进行庭审调查、战犯供认罪行、证人出庭作证、同案犯检举揭发、辩护人为被告辩护、被告人最后陈述和法庭宣判等若干程序组成。对日本战犯的审理,实际上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审判,为中国人民讨回了公道,雪洗了民族耻辱,伸张了人类正义。
影片重点记录了几个代表性的案例。原日本陆军 59 师团中将师团长藤田茂供认,1939年,在山西省安邑县的上段村,他率部进入村庄将剩余村民杀害,用刺刀刺死,或把他们推入井内淹死,共杀死和平居民 119 人,杀害被俘人员 12 人,烧毁民房 100 余间。1942 年,藤田茂的部队在湖北一地也曾进行大屠杀。其部下在法庭上证明藤田茂对他说:“只有让士兵刺杀活人,才是锻炼士兵胆量的最好方法。”曾制定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的铃木启久供述:“……我把一个孩子从母亲怀里夺过来摔死,剖开孕妇的肚子,把人烧死。用机关枪扫射、活埋及各种手段杀人。把这个村庄的居民残杀了 1280 多人……”当时幸存的证人在法庭作证,他们声泪俱下地控诉日军的恶行,展示被侵略者纵火烧伤的身体和被拷打得残废的胳膊……大野泰治供述了他亲自刑讯抗日英雄赵一曼的经过:“赵一曼烈士的胳膊和腿都负了伤,我用鞭子打了她的伤口,拷问她说,‘如果你不讲出共产党的组织及活动情况,我还要打你的伤口,让你痛苦。’”党翠娥代表成千上万失去儿女的母亲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一战犯哭着跪倒在地,向受害者谢罪。影片还记录了在医院审判曾任伪满洲国总务长官的武部六藏的画面,溥仪以证人的身份出庭,证实了武部六藏的罪行。一位抗日救亡人员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和丈夫所受的非人的刑讯虐待:被竹签刺下体,把沾满辣椒面的抹布塞入口中,用烧红的烙铁烙身体……策划、谋杀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将军的田井久二郎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在如山铁证面前,每一个受审的日本战犯都承认罪行,表示服从判决,这是所有审判法庭上绝无仅有的。
对日本战犯的宽大处理,显示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对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巩固世界和平的信心以及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此后,被关押的日本战犯或是服满刑期,或是得到减刑,先后被释放回国。一名当时采访审判过程的西方记者感慨万分地写道:“这真是世界法律史上的奇迹,堪称国际审判史上罕见的现象。法官与被告、证人与战犯之间,立场决不相同,但在中国沈阳的庄严法庭上,却能奇迹般地合作,不约而同地揭露和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这不能不说明战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雄辩地证明新中国的战犯改造工程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馆长张继承说:“这些战犯归国后,大多数成为中日友好的推动者和捍卫者。他们认为,是中国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和人性的力量,将他们从‘鬼’变成了人。”
(孙劲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