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976661丛书名: 中国瓷境
所有的故事都有结束的时候,但瓷没有。无论人类走得多远,都会带上她。而瓷,是我们这个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洁净的宝藏。
《中国瓷境·瓷国春生:宋元瓷》主要是围绕宋、辽、金、元的瓷器,讲述陶瓷艺术,介绍陶瓷作品,或谈某种知识,或讲文士贵胄与名瓷的故事。或透过陶瓷器物展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或述说现代名人与瓷器之间的情感与渊源,多角度地展示宋、辽、金、元瓷器背后的人文历史、市井风情及艺术成就,让读者感受到优美、绚丽、高雅、源远流长的中国瓷器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了解陶瓷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与生存状态。
辑 窑口与工艺
定窑白瓷刻、划、印
美若彩霞钧窑器——细说宋代钧窑器
静谧天青宋汝瓷
金丝铁线话哥窑
粉青冰裂金线纹
范金琢玉耀州青瓷
民瓷奇葩磁州窑
如冰似玉“君子瓷”
树叶·剪纸·吉州窑
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从辽白釉执壶、温碗说起
寻找红绿彩
久藏“深闺”西夏瓷
谛听中国瓷塑妙音
元瓷·枢府·卯白釉
亦真亦幻元青花
元瓷珍品釉里红
第二辑 器具与纹饰
炉——焚香赏宋瓷
洗:天青宝色卧书香
趣谈陶瓷水注
酒具——杯中看乾坤
瓷枕文化中的闲情逸致
“黄梁美梦“说袖枕
省油灯——古代的节能灯
耀州瓷塑药王像
梅瓶画龙
烙印在瓷器上的诗词曲赋
“娃娃瓷”与娃娃画
跃然瓷上的动物形象
鸡冠壶:独树一帜的辽瓷
马背民族与高足杯
青花蒙恬将军图
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
借花赞高士——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瓷枕上的元绘画
第三辑 社会与风俗
汝窑樽里的“道”
人形执壶与茶神陆羽
钧窑花盆、艮岳与赵佶
留胡子的观世音
瓷瓶上的广告
瓷枕书警言
弈趣玄幽:宋代瓷象棋
马术 捶丸 击角球
瓷上看踢球
相扑俑
末代淄博窑“瓷祖”
魂瓶——谷仓
火葬罐解火葬习俗
追踪三彩菩萨与三彩罗汉
青花瓷上的元杂剧
宋元时代的“陶瓷之路”
第四辑 收藏与鉴赏
垃圾堆里寻宝
鸡心杯入藏博物馆
钧窑瓷漂洋过海
哥窑瓶何以栖身伦敦
千亩良田钧窑器
王府里的钧窑洗
小记釉里红大碗
众里寻她千百度
倒流壶·葫芦壶
国外的宋元瓷收藏
美若彩霞钧窑器——细说宋代钧窑器
从郑州驱车南下,经新郑,过禹县,沿西南方向行驶,大约三个小时,就到了钧瓷的故乡——神垕镇。
神垕镇古时称东会里,后改为西会里,这里群山环抱,景色宜人,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储量丰富,正所谓“南山的煤,西山的釉,北上瓷土处处有”。钧瓷的生产正是凭借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发展,经久不衰。
神垕镇历史悠久。据《禹州志》载:“州西六十里的乱石山中有镇日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神垕何时命名,无史可考,但关于神垕却有着不少动人美妙的民间传说。
相传有一位技艺超群的老窑工,在一次开窑时,发现窑中烧出一件天青挂紫红斑纹的玉壶春瓶,色泽艳丽,精美绝伦。老窑工认为这是神鬼作祟,是不祥之物,不敢保留,急忙把它打碎。谁知,这事被官府知道了,天天来催老窑工重新烧制,如果烧不出那样的钧瓷,就得坐牢、杀头。老窑工一筹莫展,苦不堪言。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姹紫,一个叫嫣红,平时跟随父亲上山采料、成型、烧窑,是父亲的好帮手。正当老窑工被官府逼得想不出办法时,有人说在开窑前需用童女鲜血祭神,方可烧出那样的钧瓷。老窑工听了连连叫苦。后来,皇帝知道了此事,也派大臣前来催逼,限期烧成,但他一烧再烧,均不可得。眼看期限快到,老窑工更加惶恐不安,两个女儿急得也潸然泪下。临到开窑的时候,二女儿嫣红说:“您只管开窑,事在人为。”说罢飞身跳入窑中,顿时窑壁进裂,火光四射,人死窑停,开窑后,大部分器皿成了碎片,可也烧出了一些光彩夺目的精妙绝品。老窑工含着泪把这些宝瓷献给皇帝。皇帝看后大惊,问他是怎么烧出此等珍品的,老窑工就把嫣红跳窑一事奏上,皇帝听后,顺口就说:“她不是成了神圣了吗?”老窑工听了,立即叩头谢恩。因为皇帝金口玉言,就是“皇封”。这之后,“金火圣母”、“圣后”就被传开了,而“圣后”又与“神垕”谐音。
还有一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北宋初年,河南禹州神垕镇的一位姓李的老汉为了养家糊口,就带着儿子一起开了一个小瓷窑,专门烧制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有一天,儿子在打开窑门准备取烧好的瓷器时,突然发现瓷器中有一件花盆极为显眼。花盆不但釉质晶莹无瑕,而且釉色呈紫红色,极为艳丽典雅。老汉赶来后也甚为惊喜,他烧了一辈子窑从来没有烧出过这么漂亮的瓷器。于是二人又抓紧烧制,却再没有烧出同样精美漂亮的瓷器。老汉猜测可能是这个花盆里意外地掺进了什么东西,于是就在窑场周围仔细观察,结果在窑棚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些洒落的金属粉末,就赶紧问儿子这些粉末是怎么回事。原来几天前下大雨的时候,有一位修理铁器铜盆的工匠曾经在这里避雨,工匠一边避雨一边修理铜盆,地上的铜屑就是他留下来的。老汉和儿子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铜屑收集起来并和到坯料里,希望能够再次看到奇迹。瓷器烧成后,色彩竟然真的非常艳丽绝美。
宋代瓷业蓬勃发展,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其中尤以钧窑神奇百出,五彩灿烂的窑变成色独树一帜。
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在窑炉里产生的突然变化。这种变化开始是偶然现象,人们也无法控制,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这种变化终于成为完全可以控制的现实。元代蒋祈《陶记略》中说:“火事将华,器不可度,探坯窑眼,以验生熟,则有火照。”根据火样的烧成情况来确定烧窑停火的时间,简易可行,这种方法,至今人们还在沿用。
窑变紫红釉确与烧窑关系极大,因为陶瓷的烧制是火的艺术,火能使瓷,土变成璀璨精美的器物,但它也能毁掉无数倾力完成的作品,所以说:“钧窑窑变,贵在烧成。”烧窑火候、气氛掌握的好坏是很重要的。
钧窑烧制的瓷器或呈现紫、红、蓝色层叠交错,或在天蓝色釉中出现海棠红和玫瑰紫色釉斑,犹如晚霞,异常瑰丽动人。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佳句来称颂钧瓷釉色灵动微妙变化之美。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钧瓷这种釉色呢?原来,釉中含有氧化铜的成分,氧化铜在高温中进行反应,便呈现出上述色彩。由于釉料中所含氧化铜的比例和纯度不同,又不能用肉眼看出其比例,所以每件瓷器的釉色都不完全一样。
钧窑瓷器在当时就非常名贵。那些造型美观、釉面光亮、色彩瑰丽的钧器,可以与黄金等价。民间早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一说。宋、元时期,钧瓷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流传到欧洲。据说明万历皇帝曾以一百五十金买一件钧窑瓶贮花。清乾隆皇帝曾作《钧窑歌》刻于器皿之上,作为宫廷珍藏。
雍正皇帝对钧瓷尤其偏爱,命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精心仿制。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载:“均釉,仿内发旧器,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五种,外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雍正七年(1729年)以后,清宫内务府档案中就屡见景德镇仿钧釉的记载,如“雍正七年……闰七月十日,郎中海望持出钧窑双管瓜楞瓶一对,奉旨……交年希尧照此瓶上釉水烧造些来”,“雍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仿钧窑磁炉大小十二件呈览,奉旨,此炉烧造得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见于著录的还有钧窑小花盆、钧窑双喜瓶、纸槌瓶、天鸡花耳瓶、钧釉缸等多种造型(见《清档·记事档》)。
传世的宋钧窑瓷常刻有一至十的数字,一般规律是器物越小,数字越大。还刻有“甲、乙、丙、丁”字样,也是宋时旧刻。清代后加刻的有一部分是乾隆的御制诗,也有一部分是陈设所在的宫殿的名称。如鼓钉洗底部刻的“瀛台静憩轩用”六个字,就是说明此器为静憩轩专用。以瀛台打首刻字的还有“香康殿用”、“虚舟用”,都是殿轩的名称。
在珍贵的旧器上刻字,除了为保管和使用方便,还有防止宫内杂役太监“偷梁换柱”以假乱真的作用。因为宋钧器极为贵重,明以来就有仿品,使用“调包计”以假换真的可能性是不能完全排除的,可见清代皇帝对宋代钧窑是极为珍视的。
钧窑出戟尊,北宋末烧制的宫廷陈设瓷。仿青铜器造型。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21厘米。大敞口、敛颈、折肩、彭腹、喇叭形高足。于颈、腹、足部位四面出戟。器内外施匀净的月白色厚釉,圈足内刷芝麻酱色釉。此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类宋钧器物极为少见,全世界屈指可数。
“绿如春水初升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五光十色润如玉”,“似玉非玉胜似玉”,这就是宋代的钧瓷——中国的国宝。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