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334796
王重陽爲全真道的創始人。本書作爲《全真學案》叢書的一種,主要由《王重陽評傳》、《王重陽著述選録》和《王重陽傳記資料選編》三部分組成。《王重陽學案》是一部研究王重陽及全真道的頗具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的專著。
目録
總序
王重陽評傳
一、風雲變幻,道法興衰
二、求取功名,失意仕途
三、甘河遇仙,出家入道
四、宏圖難展,迤邐東邁
五、警化馬鈺,創立全真
六、廣收門徒,培養骨幹
七、啓明玄關,開示妙捷
八、著書立説,闡發理論
九、建設組織,訂立制度
十、繼往開來,一代宗師
王重陽年譜
王重陽著述選録
説明
重陽全真集
重陽教化集
重陽分梨十化集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
王重陽傳記資料選編
説明
甘水仙源録(節選)
金蓮正宗記(節選)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節選)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節選)
長春道教源流(節選)
參考文獻
後記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陽出生於陝西咸陽大魏村。相傳,王重陽的母親是因“感異夢而妊”纔懷上王重陽的,並經過二十四個月的懷胎後纔分娩。這種受孕方式很奇特,懷胎時間也大大超出了正常人所需要的十個月;由此,而令王重陽的出世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以,王重陽的母親懷胎二十四個月,是按“二十四氣”而來。“二十四氣”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概念,後來常被道教用來附會“天意”,如張道陵創立天師道時就曾設置“二十四治”以“應天二十四氣”,後世道教又有“二十四真圖”“二十四地獄”諸説。王重陽受“二十四氣”而生,真可謂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王重陽出生後,父母給他取名“中孚”,字“允卿”。王中孚“自稚不群”,從小即與衆不同,很少與其他兒童一起玩耍。長大之後,王中孚的相貌和性格也頗顯獨特,如《七真年譜》説他“美鬚眉,軀幹雄偉;志倜儻,不拘小節”,《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迹記》又説他“形質魁偉,任氣而好俠”,《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則説他“美鬚髯,大目,身長六尺餘寸,氣豪言辯”,《金蓮正宗記》更詳細描述道:“其人也,骨木雄壯,氣象渾厚,眼大於口,髯過於腹,聲如鐘,面如玉,清風飄飄,紫氣鬱鬱,有湖海之相焉。”這種與衆不同之處,似乎預示著王中孚以後將會幹出一些令世人矚目的大事。
王中孚祖上是京兆咸陽人,“家業豐厚”,“以財雄鄉里”,屬於當時的庶族地主階層,“世以貲産著姓”。他家裏人雖是富豪地主,但並不欺壓窮人,相反還時常“以粟貸貧人”,鄉里一半以上的人家都曾受過王家的接濟。也就是説,王中孚家是一個以儒家“仁”“義”之學來律己的封建地主家庭,王中孚自小所受的文化熏陶是儒家式的。
儒家學士追求的是積極地入世,希望能對世俗社會有所貢獻,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們心中的理想。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好的途徑是通過入仕來輔佐君主,進而求造福於天下百姓。儒家先賢曾明確主張“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往往成後世儒者的座右銘,成後世儒者激勵自己奮鬥的訓條。王中孚的家庭也不例外,他們對王中孚的期望也是希望他能够努力學習,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入仕途而青雲直上。於是,他們把王中孚送入了儒家學堂,讓他“修進士舉業”。
王中孚學習儒家文化,“籍(繫)京兆府學”。他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善於屬文,才思敏捷”,不多久便精通了儒家的經典史籍。《金蓮正宗記》卷二載:王中孚“才名拔俗,蚤(早)通經史”。這種對儒家文化的深入了解,他日後創立全真道時能大力地攝取儒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王中孚不僅精通文墨,也深諳武略。《金蓮正宗記》卷二説,他自幼“膂力倍人”“晚習弓刀”,練就過一身好武藝。《七真年譜》也説他“頗喜弓馬”。《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則説他“又善武略”,並“善騎射,健勇絶倫”。這種習武之志,與當時宋王朝正遭受著北方少數民族侵擾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也是王中孚胸懷抱負、渴望報國的一種表現,即所謂“以文非時,復意於武;戡定禍亂,志欲斯舉”。
當宋末戰亂時,中原的知識分子大多懷有一腔的報國之志。其典型者如辛棄疾,二十一歲即參加抗金義軍,指揮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少年時的王中孚也是如此,渴望著有朝一日能得仕進,施展自己的才華以報效祖國。《重陽全真集》卷九有王中孚《悟真歌》自稱:“不修家業不修身,只恁望他空富貴。”表明他有不甘作紈絝子弟之志。然而,軟弱腐朽的宋朝政權却很不争氣,屢屢敗退於金,並不思頑强抵抗,一心屈辱求和;其結果,是國破山河碎,人民慘遭金人蹂躪。王中孚的仕途夢、報國志,在金人的鐵蹄下被踏得粉碎!建炎二年(1128)秋,金兵分三路南下,向山東、河南、陝西三地大舉進攻。在金兀术的軍隊相繼攻破徐州、杭州、越州和明州等地的同時,侵入關中的金兵也攻占了長安等地;了集中全力經營和鎮撫廣大華北地區,女真統治者於建炎四年(1130)在大名建立了僞齊政權,讓宋朝叛臣劉豫作傀儡皇帝,予之陝西、河南等地,使其成宋金之間的一個緩衝勢力。面對宋王朝軟弱無力的現實,王中孚不得不將自己的仕途夢寄托在新的統治者身上。齊埠昌(1130—1137)年間,王中孚曾應試於齊,因不善迎合考官,“迕意而黜”,失意而歸。
僞齊治陝時,陝西一帶屢鬧飢荒,以至於出現了人與人相互食的殘酷現象。當時的咸陽、醴泉兩地,唯有王中孚家“富魁兩邑”,家中頗有餘財;了幫助鄉民渡過飢荒,王中孚的父親曾拿出大量餘糧賑濟飢民。那些外地飢民聽説王家存有錢糧,紛紛前來劫取;鄰里三百餘户飢民也隨之一哄而上,將王家的財物洗劫一空。王中孚的父親將此事告知了官府,官府派兵在當地進行大搜查,分别在各户人家中搜出了王家被搶去的財物,並“獲賊之渠魁”。了打擊搶劫,官府準備嚴辦這些搶劫者。王中孚不忍看到飢民們因此而遭治罪,於是前往官府求情説:這些鄉里人都是因飢荒纔做出這樣的舉動,其實不過是向鄰居乞食罷了,或者像是在路邊拾東西一樣,並非真正的盜賊,我怎麽能忍心看著他們陷於死地?請把他們放了算了。官府聽失主這麽説,也就未再追究搶劫者的責任,並釋放了他們。由這件事,人們都很佩服王中孚的德行,稱頌他的大度,如《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載:“里人以此敬仰真人愈甚。咸陽、醴泉二邑,賴真人得安。”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王中孚的悲憫之心和愛民之情;這種心理,實際上也是他日後立教度人思想的一種萌芽。當亂世戰火之際,百姓們多在苦難中挣扎,他們在物質生活上和心靈深處都受著折磨和煎熬,渴望著能消除痛苦、獲得安樂;深知這一切並有親身體驗的王中孚,由其初的自發的愛心,自然會再生出一種强烈的自覺的救民於苦難的宗教思想。《重陽全真集》中有王重陽所作詩詞多首,感嘆世人之苦難,如其中一首云:“堪嘆火風地水,伊合造成形。教人受苦日常經,撲入味香視聽……”又有一首云:“如能省悟從余訓,若肯歸依是我曹。吉吉吉人王嚞總,無思無慮樂陶陶。”詩文明白地體現了他力圖救度百姓的思想。以前諸多談論王重陽和全真道者,都未注意到這一點,而將王重陽出家創教的原因簡單地歸結失意;筆者則認,不能無視王重陽的這種“救民”心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