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02567
编辑推荐
《天下收藏》的环节和内容设置,非常适合收藏者进行学习和提高。看完本书,虽然深感踏上收藏之旅并非易事,但却有法可依,如能逐步练就下面几种功夫,收藏之路必定越走越宽:
火眼金睛:有辨别真伪的眼力,从外表品相上,知道作假的马脚容易在哪些地方败露,如“胎质疏松”“现代染料特征”“圈足明显作旧”等,这是步入收藏圈的基本功。
心中有数:要见过不少真品,也见过仿制品或假货。此为见习、实习阶段。见得越多,越是心中有数,判断就越准确无误。
淡定从容:即使是赝品,也会有它出色之处,比如你喜欢它的色彩、图案或器型。如若在收藏者心中,偏爱胜过了真假的重要性,则难免因“打眼”后悔。所以以收藏古董为目的的人一定要有淡定的心态,客观地、综合地评分,理性地作出*后的判断。
真心喜爱:凡是卓有成就的收藏家,一定是真心喜爱他的藏品,而非单纯为了投资收益。有了喜爱,就有动力和热情投身于对中华文化艺术的钻研和学习中,不畏挫折地前行,同时少了投机取巧的心思。
学海无涯:文物背后,知识广博——历史、文化、艺术、制造工艺,甚至是矿物学(如宝石、染料)、生物学(如珊瑚)等都会用于真伪鉴别。见多识广才会游刃有余。
火眼金睛:有辨别真伪的眼力,从外表品相上,知道作假的马脚容易在哪些地方败露,如“胎质疏松”“现代染料特征”“圈足明显作旧”等,这是步入收藏圈的基本功。
心中有数:要见过不少真品,也见过仿制品或假货。此为见习、实习阶段。见得越多,越是心中有数,判断就越准确无误。
淡定从容:即使是赝品,也会有它出色之处,比如你喜欢它的色彩、图案或器型。如若在收藏者心中,偏爱胜过了真假的重要性,则难免因“打眼”后悔。所以以收藏古董为目的的人一定要有淡定的心态,客观地、综合地评分,理性地作出*后的判断。
真心喜爱:凡是卓有成就的收藏家,一定是真心喜爱他的藏品,而非单纯为了投资收益。有了喜爱,就有动力和热情投身于对中华文化艺术的钻研和学习中,不畏挫折地前行,同时少了投机取巧的心思。
学海无涯:文物背后,知识广博——历史、文化、艺术、制造工艺,甚至是矿物学(如宝石、染料)、生物学(如珊瑚)等都会用于真伪鉴别。见多识广才会游刃有余。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天下收藏》节目的精华呈现,全书收录了该节目在2012年播出的共15期,相应成为书中的15章。
★各章均有一主题,涵盖了瓷器、玉器、玻璃、珊瑚、绘画、木器、扇面等多个收藏门类。
★取节目之精华成书,先由“亮宝”环节来展示和评鉴稀世珍品,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知识。之后进入鉴宝环节,由藏宝人展示藏品——藏宝人自述——专家、嘉宾与观众分析评价藏品——专家鉴定结果——收藏视点。通过这样的专家与普通藏宝人的各抒己见与互动交流,珍品与赝品的同台较量,让中华文化艺术瑰宝走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引领大众关注、了解、思考这条收藏之路,提升大众文化修养、陶冶情操、调整收藏心态、增长收藏知识——此亦为本书的主旨与功能。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数百张彩色图片:展示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代文物,其价值与魅力何在;同时也着重揭示了现场的赝品假在哪里,展示何为“胎质疏松”“现代染料特征”“圈足明显作旧”“贼光”“一眼假”等鉴别要点。
★这是一本寓教于乐的中国文化通俗读本,面向普通大众,可以说是零起点收藏爱好者之选。
★环节和内容设置非常适合收藏者学习提高,20个专题切入点不窄不宽;有真品,也有赝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有各抒己见,有互动交流,更有专家定论。
★数百张藏品照片,丰富的文物知识,精辟的专家点评,都汇集于此书。不会有电视节目一笑而过的仓促,留给读者充足的时间定睛细品。
简短介绍:
是北京卫视由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的精华呈现,涵盖了瓷器、玉器、绘画、木器、雕刻等收藏门类。数百张藏品照片、丰富的文物知识、真假辨别技巧、精辟的专家点评,都汇集于此书。
《天下收藏》非常适合收藏爱好者学习和提高:亮宝、辩宝、辨宝、评宝、估宝——环节紧凑,形式活泼。一定会让读者的收藏功力得到提高,能够心中有数见识广、火眼金睛辨真伪、淡定从容作抉择、真心喜爱不后悔,从此走上学海无涯书作舟的收藏之路。
★各章均有一主题,涵盖了瓷器、玉器、玻璃、珊瑚、绘画、木器、扇面等多个收藏门类。
★取节目之精华成书,先由“亮宝”环节来展示和评鉴稀世珍品,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知识。之后进入鉴宝环节,由藏宝人展示藏品——藏宝人自述——专家、嘉宾与观众分析评价藏品——专家鉴定结果——收藏视点。通过这样的专家与普通藏宝人的各抒己见与互动交流,珍品与赝品的同台较量,让中华文化艺术瑰宝走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引领大众关注、了解、思考这条收藏之路,提升大众文化修养、陶冶情操、调整收藏心态、增长收藏知识——此亦为本书的主旨与功能。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数百张彩色图片:展示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代文物,其价值与魅力何在;同时也着重揭示了现场的赝品假在哪里,展示何为“胎质疏松”“现代染料特征”“圈足明显作旧”“贼光”“一眼假”等鉴别要点。
★这是一本寓教于乐的中国文化通俗读本,面向普通大众,可以说是零起点收藏爱好者之选。
★环节和内容设置非常适合收藏者学习提高,20个专题切入点不窄不宽;有真品,也有赝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有各抒己见,有互动交流,更有专家定论。
★数百张藏品照片,丰富的文物知识,精辟的专家点评,都汇集于此书。不会有电视节目一笑而过的仓促,留给读者充足的时间定睛细品。
简短介绍:
是北京卫视由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的精华呈现,涵盖了瓷器、玉器、绘画、木器、雕刻等收藏门类。数百张藏品照片、丰富的文物知识、真假辨别技巧、精辟的专家点评,都汇集于此书。
《天下收藏》非常适合收藏爱好者学习和提高:亮宝、辩宝、辨宝、评宝、估宝——环节紧凑,形式活泼。一定会让读者的收藏功力得到提高,能够心中有数见识广、火眼金睛辨真伪、淡定从容作抉择、真心喜爱不后悔,从此走上学海无涯书作舟的收藏之路。
目 录
篇 闻香问道话烟云
亮宝 奇楠沉香原料
一号藏品 龙泉窑弦纹三足香炉
二号藏品 清中晚期青玉双衔环耳炉
三号藏品 清康熙红漆竹纹香盒
第二篇 生活起居二三事
亮宝 清乾隆雕瓷仿漆器帽架
一号藏品 青白玉镂雕帽架
二号藏品 松石绿釉珍珠地开光山水印泥盒
三号藏品 大漆制朝珠盒
第三篇 提笼漫步说鸟趣
亮宝 民国徐钟明制竹鸟笼
一号藏品 清代象牙鸟笼
二号藏品 清代紫檀木方形鸟笼
三号藏品 宋代龙泉窑鸟食罐
四号藏品 明宣德青花蓝地白龙纹鸟食罐
第四篇 胸中丘壑化山水
亮宝 董诰《春景山水花卉册页》
一号藏品 粉彩山水人物小儿
二号藏品 粉彩山水瓷板
三号藏品 青花山水人物梅瓶
第五篇 海棠花纹辨真伪
亮宝 清乾隆斗彩缠枝花卉纹福寿折沿洗
一号藏品 清乾隆粉彩三友图海棠形花觚
二号藏品 清道光豆青釉海棠形花盆
三号藏品 清嘉庆粉彩海棠形御题诗盘
第六篇 同心相连方胜盒
亮宝 清乾隆朱漆雕福寿纹方胜盒
一号藏品 明万历青花龙纹方胜盒
二号藏品 明万历五彩龙纹银锭盒
三号藏品 清乾隆仿漆雕双连方胜盒
第七篇 五子登科育新官
亮宝 清乾隆御窑粉彩五子登科瓶
一号藏品 清雍正粉彩花蝶纹五子登科樽
二号藏品 清乾隆松石绿地缠枝花卉纹五子登科樽
三号藏品 清乾隆松石绿地沥粉五子登科樽
第八篇 谦谦君子意清幽
亮宝 清乾隆沉香雕梅花纹笔筒
一号藏品 清代豆青釉堆白花卉纹瓶
二号藏品 清代红釉青花罐
第九篇 威严灵动话龙形
亮宝 清乾隆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一号藏品 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二号藏品 明万历青花龙凤纹捧盒
三号藏品 清乾隆五彩龙凤纹碗
第十篇 别具一格磁州窑
亮宝 北宋磁州窑剔花壶
一号藏品 磁州窑刻花鸡心水丞
二号藏品 磁州窑黑地刻白荷纹梅瓶
三号藏品 磁州窑刻花牡丹纹杯
第十一篇 匠心独运公道杯
亮宝北宋钧窑公道杯
一号藏品 清代德化窑白釉公道杯
二号藏品 宋代青釉捏塑龙首公道杯
三号藏品 明代龙泉窑青釉公道杯
第十二篇 桃园结义说三国
亮宝 清康熙“吴之瑶款”竹刻三国故事笔筒
一号藏品 慎德堂款矾红彩桃园结义水盂
二号藏品 明崇祯青花三国故事盒盖
三号藏品 清嘉庆白地矾红彩桃园结义象耳樽
第十三篇 玲珑有致橄榄瓶
亮宝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一号藏品 清雍正黄地绿彩祥云折枝花卉纹橄榄瓶
二号藏品 清雍正青花九桃纹橄榄瓶
三号藏品 清雍正粉彩蟠桃纹橄榄瓶
第十四篇 浑然天成钧窑器
亮宝 北宋官钧窑天蓝釉鼓钉洗
一号藏品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盆托
二号藏品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花口瓶
三号藏品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
第十五篇 真假难辨民国瓷
亮宝 乾隆款红款蓝料地开光花鸟纹盖罐
一号藏品 乾隆款粉彩钟馗嫁妹纹瓶
二号藏品 乾隆款福山寿海诗文瓶
后记
编辑的话
亮宝 奇楠沉香原料
一号藏品 龙泉窑弦纹三足香炉
二号藏品 清中晚期青玉双衔环耳炉
三号藏品 清康熙红漆竹纹香盒
第二篇 生活起居二三事
亮宝 清乾隆雕瓷仿漆器帽架
一号藏品 青白玉镂雕帽架
二号藏品 松石绿釉珍珠地开光山水印泥盒
三号藏品 大漆制朝珠盒
第三篇 提笼漫步说鸟趣
亮宝 民国徐钟明制竹鸟笼
一号藏品 清代象牙鸟笼
二号藏品 清代紫檀木方形鸟笼
三号藏品 宋代龙泉窑鸟食罐
四号藏品 明宣德青花蓝地白龙纹鸟食罐
第四篇 胸中丘壑化山水
亮宝 董诰《春景山水花卉册页》
一号藏品 粉彩山水人物小儿
二号藏品 粉彩山水瓷板
三号藏品 青花山水人物梅瓶
第五篇 海棠花纹辨真伪
亮宝 清乾隆斗彩缠枝花卉纹福寿折沿洗
一号藏品 清乾隆粉彩三友图海棠形花觚
二号藏品 清道光豆青釉海棠形花盆
三号藏品 清嘉庆粉彩海棠形御题诗盘
第六篇 同心相连方胜盒
亮宝 清乾隆朱漆雕福寿纹方胜盒
一号藏品 明万历青花龙纹方胜盒
二号藏品 明万历五彩龙纹银锭盒
三号藏品 清乾隆仿漆雕双连方胜盒
第七篇 五子登科育新官
亮宝 清乾隆御窑粉彩五子登科瓶
一号藏品 清雍正粉彩花蝶纹五子登科樽
二号藏品 清乾隆松石绿地缠枝花卉纹五子登科樽
三号藏品 清乾隆松石绿地沥粉五子登科樽
第八篇 谦谦君子意清幽
亮宝 清乾隆沉香雕梅花纹笔筒
一号藏品 清代豆青釉堆白花卉纹瓶
二号藏品 清代红釉青花罐
第九篇 威严灵动话龙形
亮宝 清乾隆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一号藏品 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二号藏品 明万历青花龙凤纹捧盒
三号藏品 清乾隆五彩龙凤纹碗
第十篇 别具一格磁州窑
亮宝 北宋磁州窑剔花壶
一号藏品 磁州窑刻花鸡心水丞
二号藏品 磁州窑黑地刻白荷纹梅瓶
三号藏品 磁州窑刻花牡丹纹杯
第十一篇 匠心独运公道杯
亮宝北宋钧窑公道杯
一号藏品 清代德化窑白釉公道杯
二号藏品 宋代青釉捏塑龙首公道杯
三号藏品 明代龙泉窑青釉公道杯
第十二篇 桃园结义说三国
亮宝 清康熙“吴之瑶款”竹刻三国故事笔筒
一号藏品 慎德堂款矾红彩桃园结义水盂
二号藏品 明崇祯青花三国故事盒盖
三号藏品 清嘉庆白地矾红彩桃园结义象耳樽
第十三篇 玲珑有致橄榄瓶
亮宝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一号藏品 清雍正黄地绿彩祥云折枝花卉纹橄榄瓶
二号藏品 清雍正青花九桃纹橄榄瓶
三号藏品 清雍正粉彩蟠桃纹橄榄瓶
第十四篇 浑然天成钧窑器
亮宝 北宋官钧窑天蓝釉鼓钉洗
一号藏品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盆托
二号藏品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花口瓶
三号藏品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
第十五篇 真假难辨民国瓷
亮宝 乾隆款红款蓝料地开光花鸟纹盖罐
一号藏品 乾隆款粉彩钟馗嫁妹纹瓶
二号藏品 乾隆款福山寿海诗文瓶
后记
编辑的话
前 言
除非你坐拥巨额财富、身家亿万资产,能够轻松惬意地将一件价值高昂的文物珍品买下来;或者出身收藏世家,多宝槅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有充足的变现能力。否则,面对价格越来越高的古玩拍卖市场,又有何立足之地呢?若你看过《天下收藏》节目,就会发现上述的想法其实陷入了误区。
首先,文物收藏对于普通百姓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举个例子,在某期节目中,藏宝人带来了一只清晚期的民窑青花碗,经专家鉴定为真品,但价值只有800元。不要小看这只碗。对古玩藏友来说,晚清青花瓷是学习瓷器鉴赏过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古玩界有一个共识,晚清瓷器都有仿康、雍、乾瓷器的趋向。如何从晚清瓷器中看出康、雍、乾瓷器的痕迹,同时又看出不同之处,实战经验就来自于多接触类似的廉价真品。如果能把这一环节的知识了然于胸,恭喜你,你已经在瓷器鉴定领域开始登堂入室了。所以,收藏不论级别,关键是切入点,一件普普通通的器物有时更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你的古玩鉴赏能力。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金钱之外的考虑。一件古玩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围绕着它的产生有着很多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故事”。故事,即旧事,等于历史。令艺术品不朽的原因,除了艺术品本身之美,还有历史。《天下收藏》的一个宗旨就是让观众在节目营造的欢笑场中享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乐趣。这才是实惠的。比方说,我们有一期谈到瓷胎画珐琅。世人皆知珐琅器物千金难得,可本质上,珐琅彩料其实是人工合成的金属化合物,绝非稀有。其价值更多是与其背后的历史有关。珐琅彩料其实是舶来品,早将珐琅彩料涂画在器物(初是铜制品)上的是15世纪的欧洲人。后来,康熙皇帝看到了这种工艺,非常喜欢,遂下令把这种彩料画在瓷器上。于是各级官员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当时,景德镇的瓷器是国内好的,既洁白又细腻。先是在当地将素瓷烧好,由特派专员护送,千里迢迢运到紫禁城,交由如意馆(直接隶属于皇帝,那里网罗了全国的绘画大师、书法家、瓷器制作大师)的宫廷画师加绘珐琅彩饰,后加以烧制。一件杰作才由此诞生。
《天下收藏》节目就是这样,给你展示一件件古玩,讲述一段段往事。虽然这些不能给你的物质生活带来改变,但能带你重温华夏文明的记忆,开阔你对传统文化的视野。古玩,玩的就是文化。文化看起来是虚的,有时却可以跨越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达到知性的满足。一段逸闻、一篇考据、一个美的形式……玩味的角度总是无穷的,只要你有独特的眼光。《天下收藏》就是一个展示的渠道,围绕古玩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是我们难以完整呈现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在精心而片段的展示中起到“引玉”的效果。电视节目如此,图书亦是如此。
然而,我们并不想摆出过于深究的姿态。考虑到要将节目内容出版成册,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要做一本文物鉴定经典,还是畅销读物?世人常觉得畅销只是浅尝辄止,一纸风行,却终究是过眼云烟;经典才是真知灼见,且历久而光华不减,泽被古今。然而,我们以畅销为荣。从内容来看,本书集合了许多短文,篇幅上令人读起来不会感到吃力;从深度来看,短文不求专精,但求易懂,能够让大多数普通读者在悠然自得的状态下获知某种观点,或了解某些文化常识,这是我们力求做到的。
我们看到,若想将一种观念公之于众,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交给大家来思考、品评,文化的土壤也能在其间慢慢地肥沃起来——我们愿做那一点点能增加
土壤肥力的养料。本书献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与你们共赴文化巡礼之路是我们的荣幸!
首先,文物收藏对于普通百姓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举个例子,在某期节目中,藏宝人带来了一只清晚期的民窑青花碗,经专家鉴定为真品,但价值只有800元。不要小看这只碗。对古玩藏友来说,晚清青花瓷是学习瓷器鉴赏过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古玩界有一个共识,晚清瓷器都有仿康、雍、乾瓷器的趋向。如何从晚清瓷器中看出康、雍、乾瓷器的痕迹,同时又看出不同之处,实战经验就来自于多接触类似的廉价真品。如果能把这一环节的知识了然于胸,恭喜你,你已经在瓷器鉴定领域开始登堂入室了。所以,收藏不论级别,关键是切入点,一件普普通通的器物有时更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你的古玩鉴赏能力。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金钱之外的考虑。一件古玩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围绕着它的产生有着很多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故事”。故事,即旧事,等于历史。令艺术品不朽的原因,除了艺术品本身之美,还有历史。《天下收藏》的一个宗旨就是让观众在节目营造的欢笑场中享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乐趣。这才是实惠的。比方说,我们有一期谈到瓷胎画珐琅。世人皆知珐琅器物千金难得,可本质上,珐琅彩料其实是人工合成的金属化合物,绝非稀有。其价值更多是与其背后的历史有关。珐琅彩料其实是舶来品,早将珐琅彩料涂画在器物(初是铜制品)上的是15世纪的欧洲人。后来,康熙皇帝看到了这种工艺,非常喜欢,遂下令把这种彩料画在瓷器上。于是各级官员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当时,景德镇的瓷器是国内好的,既洁白又细腻。先是在当地将素瓷烧好,由特派专员护送,千里迢迢运到紫禁城,交由如意馆(直接隶属于皇帝,那里网罗了全国的绘画大师、书法家、瓷器制作大师)的宫廷画师加绘珐琅彩饰,后加以烧制。一件杰作才由此诞生。
《天下收藏》节目就是这样,给你展示一件件古玩,讲述一段段往事。虽然这些不能给你的物质生活带来改变,但能带你重温华夏文明的记忆,开阔你对传统文化的视野。古玩,玩的就是文化。文化看起来是虚的,有时却可以跨越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达到知性的满足。一段逸闻、一篇考据、一个美的形式……玩味的角度总是无穷的,只要你有独特的眼光。《天下收藏》就是一个展示的渠道,围绕古玩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是我们难以完整呈现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在精心而片段的展示中起到“引玉”的效果。电视节目如此,图书亦是如此。
然而,我们并不想摆出过于深究的姿态。考虑到要将节目内容出版成册,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要做一本文物鉴定经典,还是畅销读物?世人常觉得畅销只是浅尝辄止,一纸风行,却终究是过眼云烟;经典才是真知灼见,且历久而光华不减,泽被古今。然而,我们以畅销为荣。从内容来看,本书集合了许多短文,篇幅上令人读起来不会感到吃力;从深度来看,短文不求专精,但求易懂,能够让大多数普通读者在悠然自得的状态下获知某种观点,或了解某些文化常识,这是我们力求做到的。
我们看到,若想将一种观念公之于众,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交给大家来思考、品评,文化的土壤也能在其间慢慢地肥沃起来——我们愿做那一点点能增加
土壤肥力的养料。本书献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与你们共赴文化巡礼之路是我们的荣幸!
在线试读
藏宝人 我叫曾令旗,内蒙古人,我带来的藏品是一件宋代龙泉窑弦纹三足香炉,我的自报价是5万元。
喜欢香气是人的本能,就像其他动物也有自己喜欢的气味一样。
当古人有了成熟的意识,便会开始研究如何享用自然界美好的香气,以美化生活。这大概就是香文化的源头。
《吕氏春秋·孟春纪》有一段,说天地日月四时皆无私,彰显了博大的德行,于是黄帝就说:“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这是劝诫人们:不要乱说话,不要沉迷于色,不要太注重外表,不要用香太奢,住的地方也不要太高调。吕不韦的演绎虽然不能证明黄帝时期是否真的用香,也无法细说用的是什么香,但至少可以推测在战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用香的确已经成为贵族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我们常说“怜香惜玉”,以香、玉指代女子,表达男子对女子的爱惜。但其实自古无论男女都是用香的。如《礼记》说:“衿缨,皆佩容臭。”说白了,就是“士大夫皆佩香囊”,“容臭(xiu)”是香囊的古称。可见早在汉代,甚至更早,男人就已经开始佩戴香囊了。
此外,还有嘴里含香的趣事。在东汉桓帝时(147一 167年在位),有一个叫刁存的侍中,年纪大了,还有口臭。一天,汉桓帝收到进贡来的鸡舌香,便赐给刁存一些,命他含到嘴里,可使口气芬芳。没过多少年,学者应劭还将官员“含鸡舌香伏奏事”的宫廷礼仪写进了《汉官仪》里。这种鸡舌香是丁香属的植物,又名丁子香,现在广泛用于烹饪,含在口中有辛味. 不过,焚香和熏香才是中国香历史的主线,还成为礼的一部分,不论在朝堂集会还是宗庙祭祀都要焚香、熏香,以示庄重和对神灵的虔敬。先秦时代,人们使用原生态的香型植物(如薰草、香蒿、白芷等)直接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热带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传人中原地区,如龙脑香、苏合香,这些香料是树木分泌的树脂,只需稍稍加热即能发出香气,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所以隔火熏香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接受。不过,由于香料的不易得,从汉代一直到唐代,熏香并没有普及开来,更多时候为庙堂之物。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诗中写道:“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意思是早朝归来,身上携带的宫中御香还没有散去,乘着兴致,诗句如珠玉般滚滚而出。可见,当时上好的香十分难得,非皇家不可得。
焚香、熏香的用具就是香炉。古人设计出来的香炉可谓是嗅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完美融合。早期的香炉为陶器或青铜器,以汉代的博山炉为代表。它的设计灵感取白天地山水的意境,以一个盛盘托起一个支柱,柱有一个浮岛般的容器,有盖,盖镂雕成深山状。当香烟从炉中升起,如同烟雾缭绕的仙山,嗅觉上使人飘飘然,产生出飘飘欲仙的幻觉。于是,这种造型开了后世香炉之滥觞,炉体加上奇幻风格的镂雕装饰,为中国香文化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汉代出现了“熏笼”,是放在香炉上的竹罩笼,既可以烘烤和取暖,也可熏香、熏衣、熏被。自汉以来,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不断。
“熏球”也是在汉代出现的,可以放在床被里,既能熏香,也能暖床,有“被中香炉”之称。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漏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出现了“和香”。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种天然香料经过特殊炮制后,按照不同的配方合成一种香,可以做成各种形式,如丸、饼、粉、膏等。
我们现在熟悉的线香和盘香则出现得较晚,要等到元代。所谓香药同源,和香主要是根据香料的性味、药性,分主次地组合在一起,如同阴阳调和、相生相克,目的是顺应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特殊的保健效果。往细了说,如同中药方会随个人体质情况的不同,药物会有所加减;和香的“香方”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如此一来,用香的道理就很深了。
P6-9
喜欢香气是人的本能,就像其他动物也有自己喜欢的气味一样。
当古人有了成熟的意识,便会开始研究如何享用自然界美好的香气,以美化生活。这大概就是香文化的源头。
《吕氏春秋·孟春纪》有一段,说天地日月四时皆无私,彰显了博大的德行,于是黄帝就说:“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这是劝诫人们:不要乱说话,不要沉迷于色,不要太注重外表,不要用香太奢,住的地方也不要太高调。吕不韦的演绎虽然不能证明黄帝时期是否真的用香,也无法细说用的是什么香,但至少可以推测在战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用香的确已经成为贵族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我们常说“怜香惜玉”,以香、玉指代女子,表达男子对女子的爱惜。但其实自古无论男女都是用香的。如《礼记》说:“衿缨,皆佩容臭。”说白了,就是“士大夫皆佩香囊”,“容臭(xiu)”是香囊的古称。可见早在汉代,甚至更早,男人就已经开始佩戴香囊了。
此外,还有嘴里含香的趣事。在东汉桓帝时(147一 167年在位),有一个叫刁存的侍中,年纪大了,还有口臭。一天,汉桓帝收到进贡来的鸡舌香,便赐给刁存一些,命他含到嘴里,可使口气芬芳。没过多少年,学者应劭还将官员“含鸡舌香伏奏事”的宫廷礼仪写进了《汉官仪》里。这种鸡舌香是丁香属的植物,又名丁子香,现在广泛用于烹饪,含在口中有辛味. 不过,焚香和熏香才是中国香历史的主线,还成为礼的一部分,不论在朝堂集会还是宗庙祭祀都要焚香、熏香,以示庄重和对神灵的虔敬。先秦时代,人们使用原生态的香型植物(如薰草、香蒿、白芷等)直接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热带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传人中原地区,如龙脑香、苏合香,这些香料是树木分泌的树脂,只需稍稍加热即能发出香气,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所以隔火熏香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接受。不过,由于香料的不易得,从汉代一直到唐代,熏香并没有普及开来,更多时候为庙堂之物。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诗中写道:“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意思是早朝归来,身上携带的宫中御香还没有散去,乘着兴致,诗句如珠玉般滚滚而出。可见,当时上好的香十分难得,非皇家不可得。
焚香、熏香的用具就是香炉。古人设计出来的香炉可谓是嗅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完美融合。早期的香炉为陶器或青铜器,以汉代的博山炉为代表。它的设计灵感取白天地山水的意境,以一个盛盘托起一个支柱,柱有一个浮岛般的容器,有盖,盖镂雕成深山状。当香烟从炉中升起,如同烟雾缭绕的仙山,嗅觉上使人飘飘然,产生出飘飘欲仙的幻觉。于是,这种造型开了后世香炉之滥觞,炉体加上奇幻风格的镂雕装饰,为中国香文化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汉代出现了“熏笼”,是放在香炉上的竹罩笼,既可以烘烤和取暖,也可熏香、熏衣、熏被。自汉以来,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不断。
“熏球”也是在汉代出现的,可以放在床被里,既能熏香,也能暖床,有“被中香炉”之称。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漏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出现了“和香”。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种天然香料经过特殊炮制后,按照不同的配方合成一种香,可以做成各种形式,如丸、饼、粉、膏等。
我们现在熟悉的线香和盘香则出现得较晚,要等到元代。所谓香药同源,和香主要是根据香料的性味、药性,分主次地组合在一起,如同阴阳调和、相生相克,目的是顺应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特殊的保健效果。往细了说,如同中药方会随个人体质情况的不同,药物会有所加减;和香的“香方”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如此一来,用香的道理就很深了。
P6-9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