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600517
编辑推荐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地球上。那些灾难,是无数小说或电影的主题。对于亲历其中的人们,那是一生的梦魇。
那些灾难的幕后导演是谁?
本书融会贯通地讲述了各种自然灾害,却不冗杂,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解释自然灾害产生的过程。这种方式使得即使对科学心生畏惧的人读起来也会饶有兴致。该书同时包含有一个术语表,以便准确地定义所用到的科学术语。该书可供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其他对自然灾害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那些灾难的幕后导演是谁?
本书融会贯通地讲述了各种自然灾害,却不冗杂,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解释自然灾害产生的过程。这种方式使得即使对科学心生畏惧的人读起来也会饶有兴致。该书同时包含有一个术语表,以便准确地定义所用到的科学术语。该书可供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其他对自然灾害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开始介绍了塑造我们的星球的地质力,尔后讨论了由地震断层引起的地面震动的影响,接着分析了火山活动及它对人类文明的危险。之后,本书叙述了由地面的破坏和灾害性塌陷引起的地质灾害。洪水,可能是广泛的地质灾害,本书中亦详细地介绍了它的方方面面。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升高,本书也关注运动的冰川的影响。可能*破坏性的地质力是陨石对地球的撞击。人类是影响环境的另一个重大因素,地球上的动植物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修订后的版本对人类文明面临的地质灾害作了更为广阔的描述。爱好科学的人对这一课题格外地感兴趣,同时,阅读本书,也能使他们获得关于这些自然力如何作用于地球的更好认识。学习地质和地球科学的学生将会发现本书对今后的学习颇有帮助。读者将享受该书作者精心组织的清楚易懂的文字。本书还配有大量的图片、详细的图释及精细的表格。书中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术语表,用来定义较难把握的术语,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永不止息地运动,塑造了地球的地质过程就是好的证明。
修订后的版本对人类文明面临的地质灾害作了更为广阔的描述。爱好科学的人对这一课题格外地感兴趣,同时,阅读本书,也能使他们获得关于这些自然力如何作用于地球的更好认识。学习地质和地球科学的学生将会发现本书对今后的学习颇有帮助。读者将享受该书作者精心组织的清楚易懂的文字。本书还配有大量的图片、详细的图释及精细的表格。书中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术语表,用来定义较难把握的术语,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永不止息地运动,塑造了地球的地质过程就是好的证明。
目 录
简表
致谢
序言
简介
1 动态的地球
板块构造活动
新的地质学/活动的地壳/地幔对流/海底扩张
俯冲带/板块相互作用
2 地震
地面的震动
全球主要的地震/危险的区域/地震断层/地震成因
地震的破坏/海啸
3 火山爆发
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出
火山爆发/地面下的火/火山活动
气体爆炸/危险的火山
4 地球运动
边坡物质的破坏
滑坡/岩滑/土滑/泥石流
海底滑坡/土壤侵蚀
5 灾害性塌陷
地面沉降
下沉的地面/地面破裂/地面沉降
火山口的复苏/陷落构造
6 洪水
河水的泛滥
灾害性的洪水/洪水的种类/水循环/地表径流
流域盆地/洪泛地区/水文图/防洪
7 沙尘暴
移动的沙子
沙漠/沙漠化/沙漠侵蚀/哈布沙暴
沙丘/干旱的地区
8 冰川
运动的冰
冰川作用/极地冰盖/大陆冰川/冰河
冰川涌流/海平面上升
9 撞击坑
宇宙物质的入侵
小行星带/撞击成坑事件/陨石撞击频率/陨石的撞击
流浪的小行星/天外飞石/>中击效应
10 大灭绝
生命的消失
史上的大灭绝/大灭绝的原因/大灭绝的影响
现代的大灭绝/大灭绝后的世界
结语
专业术语
译后记
致谢
序言
简介
1 动态的地球
板块构造活动
新的地质学/活动的地壳/地幔对流/海底扩张
俯冲带/板块相互作用
2 地震
地面的震动
全球主要的地震/危险的区域/地震断层/地震成因
地震的破坏/海啸
3 火山爆发
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出
火山爆发/地面下的火/火山活动
气体爆炸/危险的火山
4 地球运动
边坡物质的破坏
滑坡/岩滑/土滑/泥石流
海底滑坡/土壤侵蚀
5 灾害性塌陷
地面沉降
下沉的地面/地面破裂/地面沉降
火山口的复苏/陷落构造
6 洪水
河水的泛滥
灾害性的洪水/洪水的种类/水循环/地表径流
流域盆地/洪泛地区/水文图/防洪
7 沙尘暴
移动的沙子
沙漠/沙漠化/沙漠侵蚀/哈布沙暴
沙丘/干旱的地区
8 冰川
运动的冰
冰川作用/极地冰盖/大陆冰川/冰河
冰川涌流/海平面上升
9 撞击坑
宇宙物质的入侵
小行星带/撞击成坑事件/陨石撞击频率/陨石的撞击
流浪的小行星/天外飞石/>中击效应
10 大灭绝
生命的消失
史上的大灭绝/大灭绝的原因/大灭绝的影响
现代的大灭绝/大灭绝后的世界
结语
专业术语
译后记
在线试读
1 动态的地球
板块构造活动
本章介绍了塑造我们这个世界的地质作用力。地球是一个运动不止的星球,隆起的山脉、裂开的峡谷、喷发的火山以及颤抖的地震——太阳系里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天体有着如此多的与众不同的景观,强烈的风化作用削减高山,凿出深谷,塑造了这些风景。
这些活动是板块构造活动的表现。构造的英文单词是tectonics,它来源于希腊文的tekton,意思是“塑造”,指的是部分地壳的增生、运动和消减。板块活动使得板块在全球范围里运动,从而使得地球一直处于地质演化和生命的更替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星球。如果不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无数的地质现象,地球将变成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
新的地质学
地壳被分成七个主要的大板块和六个次一级的小板块(图1),(也有人把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如初在1968年给出板块划分的勒皮雄,这种划分,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合为一个美洲板块。译者注)这些板块都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浮在地幔外层的一个热而软的软流圈上。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漂浮的板块的面积从几百到上千万平方英里不等,平均厚度为60英里(约97千米) (1英里≈1.6千米,1平方英里≈2.59平方千米)。这种构造十分重要,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独特的地球圈层结构,板块构造活动才得以发生,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各种地质活动。
岩石圈的板块在会合处有两种不同的边界:一种是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个不同的板块在这里相互背离对方;另一类是汇聚型板块边界,两个不同的板块在这里相互碰撞(板块边界还有一种类型即转换断层,译者注)。狭窄的洋中脊和海沟清晰地显示出地壳板块的边缘。但是,大洋板块的边界更宽,宽度能达到几千英里。当两个板块朝向对方运动的时候,地壳就会产生挤压变形。当两个板块背离对方运动的时候,地壳伸展并变薄。不同的板块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拼凑得疏松的、相互之间有大裂缝的七巧板。
离散型板块边界在深海底部形成了长长的火山链。在那里,从地幔喷发出来的玄武岩形成新的洋壳,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每年,超过4.3立方英里(约179.2亿立方米)的新洋壳通过海底扩张形成。大洋中脊在全球范围内蜿蜒,就像棒球上的缝合线一样,它的延伸长度达40,000英里(约64.374千米),从而形成了地球上长的连续的地质构造(图2)。一些熔融的岩浆以熔岩的形式从洋中脊喷发出来,冷却固化并拼贴在离散型板块边界的边缘。大量熔融的岩浆周期性地从洋中脊喷发出来,每年形成几平方英里的新洋壳。
在汇聚型板块边界,即俯>中带,洋壳和下面的岩石圈下沉到地幔中去,形成洋底的深海海沟。当两个板块碰撞时,由于密度较大,受到较小浮力的洋壳俯冲到大陆地壳或年轻的洋壳之下。俯冲带的位置以世界上的深海沟为标志。
当老的洋壳俯冲到地幔中时,它将被熔化,并通过一个连续的地壳增生的模式,形成新的玄武岩。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岩浆终会喷出地表。在俯冲带的临近会发生强烈的岩浆喷发作用,形成一个火山链,即岛弧。如果把俯冲带首尾连接,它们能整整绕地球一圈。在太平洋的西部和北部边界,洋壳俯冲到地幔的速率通常为每年4英寸(约10厘米)。但是,在南太平洋斐济岛的正东部的汤加海沟,大样板块正在以超过9英寸(约22.9厘米)/年的速率拖动着澳大利亚向一个深达35,000英尺(约10,668米)的深海沟中俯冲。
从附近的大陆和岛弧上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在大洋地壳上沉积下来,俯冲的洋壳就携带着这些沉积物向海沟中俯>中,所以在海沟处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当板块向地球内部俯冲的时候,大部分的这些富含水的沉积物随着板块俯冲下去。这些水的总量远多于俯冲带的火山喷发带出来的水分。热和压力会使俯冲的板块中的岩石脱水。然而,这些流体所有的流向还是一个谜。从俯冲板块中释放出来的一部分流体和上覆地幔中的岩石发生反应,使岩石部分熔融,形成低密度的矿物,缓慢地上升到地表海底。在地表喷出蛇纹岩形成泥火山,蛇纹岩由石棉类矿物组成,是在俯冲带上部由地幔中的橄榄石和水相互作用而成。
在洋中脊岩浆喷发形成的大洋地壳在俯>中带被消减,这是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得以运动的原因(图3)。世界上主要的俯冲带大都环绕在太平洋周边。板块俯冲给太平洋边缘带来了强烈的地震活动,形成著名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类似环太平洋火山带,因其大面积的火山活动而闻名)。当大洋板块插入到地幔中时,它将被重新熔化,为俯冲带上部的火山提供新的岩浆。这些岩浆活动在太平洋中形成狭长的岛链,在大陆上则形成火山。
像船只冻结在北极的浮冰里那样,岩石圈板块携带着环绕地球表面的大陆地壳。地壳主要由花岗质和变质的岩石组成,大陆主要由变质岩构成。由于大陆地壳包含一些较轻的物质,有较大的浮力,所以漂浮在地球的表面。不过,在过去的40亿年里,板块构造使相当大数量的大陆地壳以俯冲的形式被带到地幔中并进行物质循环。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大约有20个相当于现代海洋面积的洋壳也消失在地幔中去了。
P1-4
……
板块构造活动
本章介绍了塑造我们这个世界的地质作用力。地球是一个运动不止的星球,隆起的山脉、裂开的峡谷、喷发的火山以及颤抖的地震——太阳系里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天体有着如此多的与众不同的景观,强烈的风化作用削减高山,凿出深谷,塑造了这些风景。
这些活动是板块构造活动的表现。构造的英文单词是tectonics,它来源于希腊文的tekton,意思是“塑造”,指的是部分地壳的增生、运动和消减。板块活动使得板块在全球范围里运动,从而使得地球一直处于地质演化和生命的更替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星球。如果不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无数的地质现象,地球将变成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
新的地质学
地壳被分成七个主要的大板块和六个次一级的小板块(图1),(也有人把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如初在1968年给出板块划分的勒皮雄,这种划分,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合为一个美洲板块。译者注)这些板块都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浮在地幔外层的一个热而软的软流圈上。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漂浮的板块的面积从几百到上千万平方英里不等,平均厚度为60英里(约97千米) (1英里≈1.6千米,1平方英里≈2.59平方千米)。这种构造十分重要,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独特的地球圈层结构,板块构造活动才得以发生,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各种地质活动。
岩石圈的板块在会合处有两种不同的边界:一种是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个不同的板块在这里相互背离对方;另一类是汇聚型板块边界,两个不同的板块在这里相互碰撞(板块边界还有一种类型即转换断层,译者注)。狭窄的洋中脊和海沟清晰地显示出地壳板块的边缘。但是,大洋板块的边界更宽,宽度能达到几千英里。当两个板块朝向对方运动的时候,地壳就会产生挤压变形。当两个板块背离对方运动的时候,地壳伸展并变薄。不同的板块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拼凑得疏松的、相互之间有大裂缝的七巧板。
离散型板块边界在深海底部形成了长长的火山链。在那里,从地幔喷发出来的玄武岩形成新的洋壳,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每年,超过4.3立方英里(约179.2亿立方米)的新洋壳通过海底扩张形成。大洋中脊在全球范围内蜿蜒,就像棒球上的缝合线一样,它的延伸长度达40,000英里(约64.374千米),从而形成了地球上长的连续的地质构造(图2)。一些熔融的岩浆以熔岩的形式从洋中脊喷发出来,冷却固化并拼贴在离散型板块边界的边缘。大量熔融的岩浆周期性地从洋中脊喷发出来,每年形成几平方英里的新洋壳。
在汇聚型板块边界,即俯>中带,洋壳和下面的岩石圈下沉到地幔中去,形成洋底的深海海沟。当两个板块碰撞时,由于密度较大,受到较小浮力的洋壳俯冲到大陆地壳或年轻的洋壳之下。俯冲带的位置以世界上的深海沟为标志。
当老的洋壳俯冲到地幔中时,它将被熔化,并通过一个连续的地壳增生的模式,形成新的玄武岩。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岩浆终会喷出地表。在俯冲带的临近会发生强烈的岩浆喷发作用,形成一个火山链,即岛弧。如果把俯冲带首尾连接,它们能整整绕地球一圈。在太平洋的西部和北部边界,洋壳俯冲到地幔的速率通常为每年4英寸(约10厘米)。但是,在南太平洋斐济岛的正东部的汤加海沟,大样板块正在以超过9英寸(约22.9厘米)/年的速率拖动着澳大利亚向一个深达35,000英尺(约10,668米)的深海沟中俯冲。
从附近的大陆和岛弧上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在大洋地壳上沉积下来,俯冲的洋壳就携带着这些沉积物向海沟中俯>中,所以在海沟处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当板块向地球内部俯冲的时候,大部分的这些富含水的沉积物随着板块俯冲下去。这些水的总量远多于俯冲带的火山喷发带出来的水分。热和压力会使俯冲的板块中的岩石脱水。然而,这些流体所有的流向还是一个谜。从俯冲板块中释放出来的一部分流体和上覆地幔中的岩石发生反应,使岩石部分熔融,形成低密度的矿物,缓慢地上升到地表海底。在地表喷出蛇纹岩形成泥火山,蛇纹岩由石棉类矿物组成,是在俯冲带上部由地幔中的橄榄石和水相互作用而成。
在洋中脊岩浆喷发形成的大洋地壳在俯>中带被消减,这是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得以运动的原因(图3)。世界上主要的俯冲带大都环绕在太平洋周边。板块俯冲给太平洋边缘带来了强烈的地震活动,形成著名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类似环太平洋火山带,因其大面积的火山活动而闻名)。当大洋板块插入到地幔中时,它将被重新熔化,为俯冲带上部的火山提供新的岩浆。这些岩浆活动在太平洋中形成狭长的岛链,在大陆上则形成火山。
像船只冻结在北极的浮冰里那样,岩石圈板块携带着环绕地球表面的大陆地壳。地壳主要由花岗质和变质的岩石组成,大陆主要由变质岩构成。由于大陆地壳包含一些较轻的物质,有较大的浮力,所以漂浮在地球的表面。不过,在过去的40亿年里,板块构造使相当大数量的大陆地壳以俯冲的形式被带到地幔中并进行物质循环。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大约有20个相当于现代海洋面积的洋壳也消失在地幔中去了。
P1-4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