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236794
内容简介
《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陈业新主编的《长江流域的游艺竞技》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长江流域的游艺竞技的有关知识。
目 录
前言
童戏
捕捉之娱
奔跑之趣
益智赛巧
射谜益智
博戏
斗禽赛刚阳
载歌载舞
劳动歌舞
时节歌舞与祭祀歌舞
神人同乐
迎神与敬神
古傩遗俗
百艺竞妍
表演性杂艺
竞技性杂艺
助兴游艺
时节游艺
爆竹声声与花灯盏盏
耍火把与泼水嬉戏
乞巧与登高
赛力竞技
众人竞力
个人竞力
赛技巧竞技
赛动物
空中悠悠
赛技艺竞技
博弈竞技
赛技艺百端
主要参考文献
童戏
捕捉之娱
奔跑之趣
益智赛巧
射谜益智
博戏
斗禽赛刚阳
载歌载舞
劳动歌舞
时节歌舞与祭祀歌舞
神人同乐
迎神与敬神
古傩遗俗
百艺竞妍
表演性杂艺
竞技性杂艺
助兴游艺
时节游艺
爆竹声声与花灯盏盏
耍火把与泼水嬉戏
乞巧与登高
赛力竞技
众人竞力
个人竞力
赛技巧竞技
赛动物
空中悠悠
赛技艺竞技
博弈竞技
赛技艺百端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二)水乡斗鸭 与斗鸡相比,斗鸭活动不仅出现时间较晚,而且还不大常见,仅限于江浙湘鄂赣等江南水乡地区。因此,斗鸭之娱一般鲜为人知。
斗鸭活动究竟源于何时,尚难定论。从有关文献看,它似乎起于西汉时期。葛洪在《西京杂记》卷2 中曾写道:“鲁恭王(西汉景帝之子)好斗鸡及鹅雁 ”。此时的斗鸭,大多为富贵之家子弟的专利。不过,自是以降,斗鸭之风日浓。由于鸭子行动笨拙,进退迟缓,人们往往设置栏园,以供斗玩鸭者之用。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建昌侯孙虑十分爱好斗鸭,吴大帝孙权“黄龙元年(229年),……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此举遭到前来巡视的孙权训斥:“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万般无奈的孙虑只好“即时毁彻之”。宋代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说,临湘的鸭栏矶,就是“ 建昌侯孙虑斗鸭之所,陆逊尝谏止之,与白螺山相望 ”。
魏晋南朝时,江南水乡的斗鸭之风日盛,丝毫不亚于斗鸡之俗,似有取代斗鸡之势而成为一种时髦游艺活动。《南史·王僧达传》中“于扬列桥观斗鸭” 之事即为其中的一例;晋时吴郡人蔡洪,还专门为斗鸭活动撰写了《斗鸭赋》。五代时,关于斗鸭的诗词更是多不枚举,南唐宰相、词人冯延巳的《谒金门》一词,就描绘了一女子倚凭栏杆观看斗鸭的场景: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 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是词以景托情,因物起兴,虽然描绘的是女子个人的哀怨、期盼,但其时斗鸭的场景历历映人人的眼帘。
斗鸭既可在陆上进行,也可在水上开展。经唐宋时期的发展、蔓延,斗鸭活动已成为一项比较流行的游艺活动。《新唐书·齐王{;占传》说齐王“祐喜斗鸭”;唐朝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李邕的《斗鸭赋》中关于斗鸭情景的描写,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斗鸭之流行: “集如异国之同盟,散若诸侯之背约。迭为擒纵,更为触搏。或离披以折冲,或奋振以前却。始戮力兮决胜,终追飞兮袭弱。耸为惊鸿,回疑返鹊。逼仄兮制裔,联翩兮踊跃。忽惊进以差池,倏沉浮而闪烁。” 是赋用拟人的手法,极尽修辞之能事,把群鸭在水中搏斗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展现了与斗鸡相异的情趣:水面上,羽毛斑斓的斗鸭“或离披以折冲,或奋振以前却”,一只只斗鸭或“如异国之同盟”而聚集,或“若诸侯之背约 ”而离散。“迭为擒纵,更为触搏”,“始戮力兮决胜,终追飞兮袭弱”。
说起唐代斗鸭,还有一则关于文学家、诗人陆龟蒙的趣话。陆氏为长洲(今苏州)人,心志高傲,怀才不遇,隐居于甫里(今苏州角直)。陆龟蒙平生爱好有四,写作、品茗而外,还嗜好斗鸭、钓鱼。陆氏擅长相鸭、训鸭。认为善斗者须体大但不肥,两翅宽大,颈脖粗长,脚蹼大厚,同时还要毛纯色亮、叫声宏壮,善于飞翔。平时要求仆人驯练斗鸭,有固定必修科目。驯练达标后,再施教绝招。经他调驯的鸭子,无不强悍善斗,闻名于一时。据说有一次,陆龟蒙带一只绿头鸭外出参加比赛。赛场上各类神鸭云集,其绿头鸭堪谓“鸡立鹤群”,不为人注目。比赛中,其对手是一只十几斤重的大灰鸭。大灰鸭先声夺人,穷斗不舍。绿头鸭忙于招架,唯恐避之不及。几个回合下来,绿头鸭貌似力不可支。此时,陆龟蒙发出进攻信号。只见绿头鸭腾跳而起,稳稳落在大灰鸭背上,双脚紧紧扣住对方翅膈窝,用嘴猛啄其眼睛。大灰鸭迭迭惨叫,剧烈抖动身躯,试图甩下对手。绿头鸭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用力猛啄对方颈部。大灰鸭颈断而瘫,生息涣散,终而慢慢死去,比赛终以绿头鸭的完胜而告终,陆氏的名声自此远播遐迩,人称其斗鸭为“龟蒙鸭”。然而,这只善战的斗鸭,终不是牺牲在斗场上,而是殒命于人手。
P33-34
斗鸭活动究竟源于何时,尚难定论。从有关文献看,它似乎起于西汉时期。葛洪在《西京杂记》卷2 中曾写道:“鲁恭王(西汉景帝之子)好斗鸡及鹅雁 ”。此时的斗鸭,大多为富贵之家子弟的专利。不过,自是以降,斗鸭之风日浓。由于鸭子行动笨拙,进退迟缓,人们往往设置栏园,以供斗玩鸭者之用。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建昌侯孙虑十分爱好斗鸭,吴大帝孙权“黄龙元年(229年),……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此举遭到前来巡视的孙权训斥:“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万般无奈的孙虑只好“即时毁彻之”。宋代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说,临湘的鸭栏矶,就是“ 建昌侯孙虑斗鸭之所,陆逊尝谏止之,与白螺山相望 ”。
魏晋南朝时,江南水乡的斗鸭之风日盛,丝毫不亚于斗鸡之俗,似有取代斗鸡之势而成为一种时髦游艺活动。《南史·王僧达传》中“于扬列桥观斗鸭” 之事即为其中的一例;晋时吴郡人蔡洪,还专门为斗鸭活动撰写了《斗鸭赋》。五代时,关于斗鸭的诗词更是多不枚举,南唐宰相、词人冯延巳的《谒金门》一词,就描绘了一女子倚凭栏杆观看斗鸭的场景: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 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是词以景托情,因物起兴,虽然描绘的是女子个人的哀怨、期盼,但其时斗鸭的场景历历映人人的眼帘。
斗鸭既可在陆上进行,也可在水上开展。经唐宋时期的发展、蔓延,斗鸭活动已成为一项比较流行的游艺活动。《新唐书·齐王{;占传》说齐王“祐喜斗鸭”;唐朝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李邕的《斗鸭赋》中关于斗鸭情景的描写,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斗鸭之流行: “集如异国之同盟,散若诸侯之背约。迭为擒纵,更为触搏。或离披以折冲,或奋振以前却。始戮力兮决胜,终追飞兮袭弱。耸为惊鸿,回疑返鹊。逼仄兮制裔,联翩兮踊跃。忽惊进以差池,倏沉浮而闪烁。” 是赋用拟人的手法,极尽修辞之能事,把群鸭在水中搏斗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展现了与斗鸡相异的情趣:水面上,羽毛斑斓的斗鸭“或离披以折冲,或奋振以前却”,一只只斗鸭或“如异国之同盟”而聚集,或“若诸侯之背约 ”而离散。“迭为擒纵,更为触搏”,“始戮力兮决胜,终追飞兮袭弱”。
说起唐代斗鸭,还有一则关于文学家、诗人陆龟蒙的趣话。陆氏为长洲(今苏州)人,心志高傲,怀才不遇,隐居于甫里(今苏州角直)。陆龟蒙平生爱好有四,写作、品茗而外,还嗜好斗鸭、钓鱼。陆氏擅长相鸭、训鸭。认为善斗者须体大但不肥,两翅宽大,颈脖粗长,脚蹼大厚,同时还要毛纯色亮、叫声宏壮,善于飞翔。平时要求仆人驯练斗鸭,有固定必修科目。驯练达标后,再施教绝招。经他调驯的鸭子,无不强悍善斗,闻名于一时。据说有一次,陆龟蒙带一只绿头鸭外出参加比赛。赛场上各类神鸭云集,其绿头鸭堪谓“鸡立鹤群”,不为人注目。比赛中,其对手是一只十几斤重的大灰鸭。大灰鸭先声夺人,穷斗不舍。绿头鸭忙于招架,唯恐避之不及。几个回合下来,绿头鸭貌似力不可支。此时,陆龟蒙发出进攻信号。只见绿头鸭腾跳而起,稳稳落在大灰鸭背上,双脚紧紧扣住对方翅膈窝,用嘴猛啄其眼睛。大灰鸭迭迭惨叫,剧烈抖动身躯,试图甩下对手。绿头鸭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用力猛啄对方颈部。大灰鸭颈断而瘫,生息涣散,终而慢慢死去,比赛终以绿头鸭的完胜而告终,陆氏的名声自此远播遐迩,人称其斗鸭为“龟蒙鸭”。然而,这只善战的斗鸭,终不是牺牲在斗场上,而是殒命于人手。
P33-3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