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553034丛书名: 大象人物自述文丛
”大象名人自述丛书一”由作者自己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使读者读起来感到更加亲切,同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各界人士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
相信当真实的个人记忆大量出现时,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原状。
相关推荐:
这些年来,自传与回忆录的写作再也不是个别人的专利,更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途。每个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不管他遭遇过何种命运,只要愿意,他就可以拿起笔,记录自己经历的一切,为历史留下他那一份见证。无疑,当大量的自传与回忆录相继问世的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便会渐渐立体起来。“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这样一个历史回顾的行列。
“大象人物自述文丛”所选择的人物,将率先由文化界开始,然后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争取能以多年的努力,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各界人士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
《邵燕祥自述》目录:
小引
儿时灯火
万历桥
礼士胡同
南下洼
吉祥戏院
干面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
老君堂
北千章胡同
西花厅
东城电话分局
灯草胡同
小学春秋
灯市口
本司胡同
大雅宝胡同
蒙藏学校
原近代科学图书馆
大牌坊胡同
王府井大街
八面槽
箭厂
周家花园
盔甲厂之一
盔甲厂之二
盔甲厂之三
泡子河
妇婴医院
古观象台
南城根
少年哀乐
北锣鼓巷
世界日报社
太庙图书馆
东交民巷
学生公社
北池子之一
中外出版社
北河沿
民主广场
公理会
红楼
惠中女中
骑河楼
钟楼
北师大
国会街
中法大学
青春踪迹
中年歌哭
甘苦之外
代后记
小时候常听母亲跟人说起“万里桥”,笼统地感到那是很远的地方,在我家的东北方向。
也许因为觉得远在万里外,从来没动过去看看的念头,尽管直到我十岁迁居,左近也串过不少胡同,东看看西看看的。
后来读了杜甫的“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心中暗说,我的旧家那儿也有个万里桥呢。
这个遥远的梦,是前两年打破了的。翻看一本关于北京街巷的新版旧书,离我家咫尺之遥的,不是万里桥,而是万历桥。
那么,是明朝万历年间在那儿修过一座桥,桥下应有水。经过三百多年的变迁,谁知道哪一年起水就没了,桥也废了,就跟南城的虎坊桥一样,空留下个名儿。
口口相传,难怪万历桥变成了万里桥。又是大清,又是民国,市井百姓有几个还能记得那个朱翊钧的年号“万历”?以讹传讹是顺理成章的。“万里桥”不是更撩人遐思么?
那一带原是前炒面、后炒面连着前拐棒、岳拐捧。现在地图上统称炒面胡同、拐棒胡同了。
万历桥的地名早并入拐棒胡同。桥不在,名亦不在,其地犹在。藏每每穿过它,往东不远,到朝内大街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去。
东四南大街路东的一条胡同,东口在朝内南小街。
我曾经对萧乾说起,我出生在东四礼士胡同,萧乾当时一个直截的反应,是说:“那是一个有钱人住的胡同。”我知道他幼时居住在东直门“门脸儿”平民甚至贫民聚居的地带,对贫富差距极敏感,虽历经半世饱览过欧美的富庶生活,也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判断。以致我都有点后悔向他提起什么礼士胡同。
那个古称“驴市”的胡同,的确早巳一扫几百年前的驴市景象,都说乾隆时候的刘墉(石庵)宅邸就在这里,能想象一个内阁大学士卜居驴市吗?说不定就是从他那时候改叫“礼士”胡同的。
这条胡同路南路北的住宅,倒是都比较齐整。我家的两重院子,相比是不成格局的,也久未修缮刷浆髹漆,显得破落,这所把着石碑胡同口的住宅,是早年从一个张家大院划出的一角,我出生直到我离开,门牌都是“22号旁门”。
紧靠的石碑胡同,是我所知北京三个石碑胡同之一。确有所谓石碑,树在胡同南口对面南墙根,一米多高,半埋在土里,上书“泰山石敢当”。这小小石碑不碍事也不惹眼,至今还在。短短的石碑胡同,实存而名亡,里面几个门都划归礼士胡同了。我家东墙外,隔着一条石碑胡同,是一家大宅院,后来我听说是陈叔通的弟兄的产业。从我们院里可以望见他们院里一棵蓊郁的大树的伞盖。不记得是姐姐还是哥哥,曾经指着那棵树顶的枝枝杈杈,说像一个“好”字,我幼小的心里就记住这一命名:“好字树”。
也是后来,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有一篇文字说,张自忠将军在卢沟桥事变,古城失守后,曾在礼士胡同某家宅院里隐蔽数日才南下的。那也当在我家以东,是我不大走过的。
我上学往西行,除了大门小门大院小院以外一总要经过;两处日本人占住的地方。南面有个平常开着门,亮出一片草坪的大院,楼房隐在后面,很少见人出入,绿草修剪得平平的,门柱上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天理教”。我至今不知道天理教在日本是个什么教派,更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没听说来传教,那又到中国来干什么。
快到西口路北,有个小院,平平常常的,没什么稀罕,稀罕的是一溜南屋临街的外墙,故意用“洋灰”糊得坑坑洼洼、麻麻黦黦的,星星点点嵌着一些巴掌大的蚌壳,太阳一照,闪耀着肉色的光。这里走出走进的是年轻的日本女人,都穿着一身花的和服,白袜子,木屐。门开时,看这个院落比胡同低矮,门关了,低矮的门楣上写着两个汉字中镶一个假名:“花の家”。也是许久以后,我才懂得这里住的都是军妓——日本皇军的行伍之“花”。
这胡同里还有一处,是日本侵略者带来的:白面房。鸠彤鹄面、破衣烂衫的中国人在那里出入,吸鸦片,抽白面,日久天长成了街头的“倒卧”。
但“倒卧”不一定都是吸毒的或要饭的,我认识兄弟两个拉洋车的五六十岁老人,经常停靠在南下洼车口上。我上学坐过他们的车。后来我见其中一人不拉车了,越来越萎顿,越来越褴褛,秋冬坐在北墙下晒太阳。有时就坐在“迪威将军”宅邸布满铜钉的红漆双扇大门前,这样的大门并列有三,很少开启。也没有门房赶走那个拉洋车拉不动了的老人,直到他从这人间消失。
我所谓“迪威将军”宅邸,一九四九年后一度成为印尼驻华大使馆。据近年有些文字资料,它曾经属于什么盐商,没有提到过什么“迪威将军’。此说闻之于我的母亲,她是二十年代定居在礼士胡同的,她说这个宅邸主人是海军中的将领,那该是北洋海军。袁世凯为了羁縻有实力的军人,封了一批将军,都是“X威将军”,“X威将军”,我看到一个名单,偏没有“迪威”二字,不知道是否另在海军中也搞了一套,不过,我无意去做这份考据了。
这个大钉子门里,可能是这个胡同最大规模的宅院,也是最富贵的人家。在一九四九年前如果几易其主,都是毫不张扬地暗中递嬗的。到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成为江青常来之地,据说房间里的墙布窗帘都改成江青喜爱的墨绿颜色。她是到这里来看电影的,江青敛迹以后,此处顺理成章成了电影局机关。不知现在怎么样了。但这个老宅院总算因此向社会袒露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内瓤儿。
——选自《邵燕祥自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