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6146249丛书名: 中国古典诗词曲古谱今译
编辑推荐
这部著作既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歌可唱的古代音乐作品,也为音乐史增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实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套系统综合的我国古代诗词曲音乐总集,是从宋代以来的《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广记·唱赚谱》以及明清《魏氏乐谱》《九宫大成》与古琴谱中搜集、筛选出乐府、唐宋词与元曲中具有“音乐经典”性的作品,译成现今广为流传的简谱和五线谱对照的谱式,再现古代诗词音乐精品之风采,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歌可唱的古代音乐作品,告别“哑巴音乐史”。
前 言
音乐分器乐、声乐两体,器乐为用乐器演奏之乐,或独奏、或合奏。而声乐即人声演唱之歌曲。我国古代歌曲主要是歌诗乐府与词曲,故又是我国古代文学与戏曲的组成部分。
从艺术起源讲,诗、歌本为一体,或者说诗歌与乐舞本为一体。《尚书尧典》所谓“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也;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皆为古人对此之阐发。《诗经》本为周代宫廷乐舞,故三百篇皆可弦歌。《楚辞》亦楚国贵族歌舞。汉代乐府诗被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作歌诗,即当时的宫廷乐舞体。汉魏乐府之乐有郊庙礼乐、房中乐、鼓吹曲、相和歌。其鼓吹曲有铙歌、横吹曲,大体源于军中乐。其相和歌又有吟叹、四弦、清调、平调、瑟调、侧调、楚调等曲。晋时又以相和歌之清平瑟三调“因弦管金石而造歌”,形成清商调。东晋以来清商调又吸收了吴声、西曲、江南弄等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后隋文帝平陈得之,以其为“华夏正声”,而置清商署以管之。然隋唐之际宫廷所用九部乐、十部乐中有燕乐、法曲,加之清商、胡部诸乐,已在汉魏六朝的乐府上另起炉灶,成为融合胡汉与佛道乐舞于一体的新乐,后世总称其为燕乐。其实此燕乐仅是宫廷的器乐乐舞,即使遗留在初唐的清商乐如《白纻》《明君》等曲,也是“有声无辞”。这种宫廷器乐乐舞的声乐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曲子。宋人谓之“今曲子”或“近曲子”,对其歌辞谓之“曲子辞”“近代曲辞”。其中“倚声填词”即依乐作词成为这种曲子的主要体式,因其“以拍(乐拍)为句(文句)”,故打破了六朝乐府的以字(言)为单位的五、七言体,杂言体,而形成了以句为单位的“曲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长短句体。这种新的歌曲即是词曲。词与曲是“同源而异流”,共源于曲子。词曲一体其乐沿用燕乐之二十八宫调体系,其语言则是唐以来的京洛(西安、洛阳)官语与平上去入四声。词曲在唐宋初称曲子,后称为词,其体除有大曲或大曲的歌头、曲破等片段外,又形成了单曲的令、近、慢。宋以来又衍为缠令、唱赚、诸宫调、戏文等曲体。曲体于元始盛,元明清南北曲成为歌曲之主流。
综上可见,我国古代歌曲主要有以言(字)为单位,即齐言、杂言体的乐府歌诗体,与以句为单位的曲牌长短句体。我们这里所选古代歌曲即基本反映了这一音乐特点。乐府一体,其乐止于唐宋,而词曲之乐尚以昆曲为活体延续至今。故借此我们可以解读清朝以来用昆腔工尺谱标写的《曲谱大成》《南词定律》《九宫大成》等南北曲谱,使其中的六、七千首歌曲译成今谱演唱,而今存的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十七首旁谱及《事林广记》中的唱赚谱,则是用宋代的俗字谱标写。经过自清代以来数代人研究的结果,这些谱字已皆为可辨可识之物。而明代宫廷乐谱《魏氏乐谱》的发现,更使我们准确地掌握了唐宋乐的句拍结构。这一乐谱用工尺字作为唱名标声,而用格标节奏,并且用鼓、板符号标出句节,又用“拊搏拍”“搏拊拍”标出轻拍起或者重拍起的拍节。借此,我们准确地解决了《白石道人歌曲》旁谱的节奏,并且确知了其《杏花天影》一曲竟然是一种6/8拍,即三拍子曲。
此次选译所依据的古代乐谱一为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为鲍廷博手校张奕枢乾隆十四年刻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后来,我们又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其中《角招》一首旁谱,从而解决了多年的字谱“夺衍”之争。唱赚谱则是用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之元刊本《事林广记》。明代宫廷乐谱则是用今藏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魏氏乐谱》,共六帙,收乐谱232首,为明末宫廷乐师魏之琰在明亡后携往日本之宫廷乐谱。(此书我们已全译,由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古代琴谱所用为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的《琴曲集成》,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北京古琴研究会合编,此书为古代琴谱之荟萃、琴乐之宝库。词曲乐谱主要是选译自清初《曲谱大成》手稿残本(此谱分藏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与《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又称《九宫大成》。其中《九宫大成》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内府出版,共收南北曲谱四千四百多首,套曲一百九十七套,为古代词曲乐谱之集大成者。(此书我们已做全译,199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从艺术起源讲,诗、歌本为一体,或者说诗歌与乐舞本为一体。《尚书尧典》所谓“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也;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皆为古人对此之阐发。《诗经》本为周代宫廷乐舞,故三百篇皆可弦歌。《楚辞》亦楚国贵族歌舞。汉代乐府诗被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作歌诗,即当时的宫廷乐舞体。汉魏乐府之乐有郊庙礼乐、房中乐、鼓吹曲、相和歌。其鼓吹曲有铙歌、横吹曲,大体源于军中乐。其相和歌又有吟叹、四弦、清调、平调、瑟调、侧调、楚调等曲。晋时又以相和歌之清平瑟三调“因弦管金石而造歌”,形成清商调。东晋以来清商调又吸收了吴声、西曲、江南弄等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后隋文帝平陈得之,以其为“华夏正声”,而置清商署以管之。然隋唐之际宫廷所用九部乐、十部乐中有燕乐、法曲,加之清商、胡部诸乐,已在汉魏六朝的乐府上另起炉灶,成为融合胡汉与佛道乐舞于一体的新乐,后世总称其为燕乐。其实此燕乐仅是宫廷的器乐乐舞,即使遗留在初唐的清商乐如《白纻》《明君》等曲,也是“有声无辞”。这种宫廷器乐乐舞的声乐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曲子。宋人谓之“今曲子”或“近曲子”,对其歌辞谓之“曲子辞”“近代曲辞”。其中“倚声填词”即依乐作词成为这种曲子的主要体式,因其“以拍(乐拍)为句(文句)”,故打破了六朝乐府的以字(言)为单位的五、七言体,杂言体,而形成了以句为单位的“曲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长短句体。这种新的歌曲即是词曲。词与曲是“同源而异流”,共源于曲子。词曲一体其乐沿用燕乐之二十八宫调体系,其语言则是唐以来的京洛(西安、洛阳)官语与平上去入四声。词曲在唐宋初称曲子,后称为词,其体除有大曲或大曲的歌头、曲破等片段外,又形成了单曲的令、近、慢。宋以来又衍为缠令、唱赚、诸宫调、戏文等曲体。曲体于元始盛,元明清南北曲成为歌曲之主流。
综上可见,我国古代歌曲主要有以言(字)为单位,即齐言、杂言体的乐府歌诗体,与以句为单位的曲牌长短句体。我们这里所选古代歌曲即基本反映了这一音乐特点。乐府一体,其乐止于唐宋,而词曲之乐尚以昆曲为活体延续至今。故借此我们可以解读清朝以来用昆腔工尺谱标写的《曲谱大成》《南词定律》《九宫大成》等南北曲谱,使其中的六、七千首歌曲译成今谱演唱,而今存的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十七首旁谱及《事林广记》中的唱赚谱,则是用宋代的俗字谱标写。经过自清代以来数代人研究的结果,这些谱字已皆为可辨可识之物。而明代宫廷乐谱《魏氏乐谱》的发现,更使我们准确地掌握了唐宋乐的句拍结构。这一乐谱用工尺字作为唱名标声,而用格标节奏,并且用鼓、板符号标出句节,又用“拊搏拍”“搏拊拍”标出轻拍起或者重拍起的拍节。借此,我们准确地解决了《白石道人歌曲》旁谱的节奏,并且确知了其《杏花天影》一曲竟然是一种6/8拍,即三拍子曲。
此次选译所依据的古代乐谱一为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为鲍廷博手校张奕枢乾隆十四年刻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后来,我们又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其中《角招》一首旁谱,从而解决了多年的字谱“夺衍”之争。唱赚谱则是用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之元刊本《事林广记》。明代宫廷乐谱则是用今藏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魏氏乐谱》,共六帙,收乐谱232首,为明末宫廷乐师魏之琰在明亡后携往日本之宫廷乐谱。(此书我们已全译,由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古代琴谱所用为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的《琴曲集成》,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北京古琴研究会合编,此书为古代琴谱之荟萃、琴乐之宝库。词曲乐谱主要是选译自清初《曲谱大成》手稿残本(此谱分藏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与《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又称《九宫大成》。其中《九宫大成》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内府出版,共收南北曲谱四千四百多首,套曲一百九十七套,为古代词曲乐谱之集大成者。(此书我们已做全译,199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媒体评论
此书涉及的乐体文体广泛多样,译谱准确。既有古乐古谱,又有历代传诵的诗词曲名家名作。也可推荐给大专院校中文系、艺术系作为古代文学、古典音乐课程的配套教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