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11243260
编辑推荐
独家解谜·康洪雷解读。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青衣》到《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
韩少功(作家):“不放弃”,就是对自己要狠一点,要克制,肯磨砺。“不抛弃”,就是对他人要承担,要付出,要慈悲和忠诚。这其实是人生两大主题,是核心价值观,是直指人心的。
毕飞宇(作家):“有意义”现在成了一个流行语,在当今这个文化语境底下,《士兵突击》**的意义就在于它“有意义”。
白岩松(主持人):以我的职业角度来思考,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士兵突击》是一个时代即将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清晰的符号。
张越(主持人):《士兵突击》含义丰富,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我找出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它们是灵魂、爱和犹豫。
李洋(制片人):《士兵突击》已经是脱缰的*,它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而且这种生命的意义不断的还在延伸,不断生成更新的意义。突迷们的成份很丰富,跨阶级、跨知识。跨性别、跨职业,跨年龄,原本没有共同语言,只因喜欢《士兵突击》,便聚到网络上。
张宏森(官员、作家):康洪雷显然不属于作品数量多的导演,但属于构成了美学现象的导演。他的作品,一部一部火下来,不仅流行,还在产生美学意义。
王宝强(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像这种机会,一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我特别知足。
张译(史今):康导像我的一个精神导师
段奕宏(袁朗):康导能激发每一个演员身上的一种能力、想法,他有这个本事,跟老康合作,你必须怀着一种健康的状态,他会净化你的创造性。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导演。
盛放盛开(“突迷”):这部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相信混迹于贴吧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韩少功(作家):“不放弃”,就是对自己要狠一点,要克制,肯磨砺。“不抛弃”,就是对他人要承担,要付出,要慈悲和忠诚。这其实是人生两大主题,是核心价值观,是直指人心的。
毕飞宇(作家):“有意义”现在成了一个流行语,在当今这个文化语境底下,《士兵突击》**的意义就在于它“有意义”。
白岩松(主持人):以我的职业角度来思考,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士兵突击》是一个时代即将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清晰的符号。
张越(主持人):《士兵突击》含义丰富,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我找出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它们是灵魂、爱和犹豫。
李洋(制片人):《士兵突击》已经是脱缰的*,它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而且这种生命的意义不断的还在延伸,不断生成更新的意义。突迷们的成份很丰富,跨阶级、跨知识。跨性别、跨职业,跨年龄,原本没有共同语言,只因喜欢《士兵突击》,便聚到网络上。
张宏森(官员、作家):康洪雷显然不属于作品数量多的导演,但属于构成了美学现象的导演。他的作品,一部一部火下来,不仅流行,还在产生美学意义。
王宝强(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像这种机会,一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我特别知足。
张译(史今):康导像我的一个精神导师
段奕宏(袁朗):康导能激发每一个演员身上的一种能力、想法,他有这个本事,跟老康合作,你必须怀着一种健康的状态,他会净化你的创造性。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导演。
盛放盛开(“突迷”):这部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相信混迹于贴吧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内容简介
一部《士兵突击》令2007年温暖绽放,它不但成为收视冠军而且迄今已囊括20多个奖项,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被称为“士兵突击现象”。一部国产电视剧达到了这样的精致和人性,它的成功是彻底的。
导演康洪雷完成了这部大作品。以致有人说,你能信么?《青衣》,《激情》和《士兵》是一个人拍的。
康洪雷是谁?这个奇迹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士兵突击》,短短几年,这位传奇导演几乎每部作品都刮起收视旋风。这部高端人物访谈录,是对导演康洪雷的成长道路和他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士兵突击》的首次全面解读,是各方人物精彩对话的结集。访谈既有知名专家学者,官员、电视人,《士兵突击》演员、“突迷”们的真知卓见,也有康洪雷本人的自述。其对《士兵突击》现象的精神解谜、对康洪雷现象的阐释,成为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道特别精神盛宴。
导演康洪雷完成了这部大作品。以致有人说,你能信么?《青衣》,《激情》和《士兵》是一个人拍的。
康洪雷是谁?这个奇迹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士兵突击》,短短几年,这位传奇导演几乎每部作品都刮起收视旋风。这部高端人物访谈录,是对导演康洪雷的成长道路和他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士兵突击》的首次全面解读,是各方人物精彩对话的结集。访谈既有知名专家学者,官员、电视人,《士兵突击》演员、“突迷”们的真知卓见,也有康洪雷本人的自述。其对《士兵突击》现象的精神解谜、对康洪雷现象的阐释,成为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道特别精神盛宴。
目 录
上篇: 各方坐论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作家谈康洪雷
韩少功:康洪雷有骨头,有头脑,有心肝
毕飞宇:康洪雷有一种浑然不觉的力量
刘震云:康导读的是生活这本大书
学者谈《士兵突击》
李银河:兄弟情义在战场上作用很大
吴飞:《士兵突击》中正平和,把道理讲得越来越深
主持人谈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张越:灵魂、爱和犹豫让生命有所依托
白岩松:伟大的时代正在到来
崔永元:我确实不主张老夸康洪雷
何东:康洪雷的“第二口气”
官员谈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李洋:让我们做一回在田野里拾捡麦穗的人
张宏森:康洪雷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万旭:社会浮躁走到了拐点
制片人、导演、编剧谈康洪雷
张纪中:康洪雷还在成长期
张谦:导演需要实干经验
张绍林:我和雷子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陈枰:康洪雷还得有好编剧
张寒冰:康导的工作方式很温和
《士兵突击》演员谈康洪雷
王宝强:第一场戏,康导就夸了我
张译:康导像我的精神导师
张国强:康导是我的兄长
段奕宏:康导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导演
邢佳栋:康导给我带来一种跟拍戏没关系的东西
陈思成:跟康导在一起有找到组织的感觉
“突迷”谈《士兵突击》
盛放盛开:观众没有缺席
徐家姐妹:《士兵突击》具有延续生命的意义
刘莎白:《士兵突击》创造了一个平民偶像风潮
下篇:康洪雷的雕刻时光
我快乐自由的童年
一、大杂院里的快乐男孩
二、我眼中的父亲
三、内蒙古艺校
四、妻子弓小宁说前三天看人,后三天看心
进入影视圈
一、当电影演员
二、借调8年心没有变灰
主要作品及两任重要编剧
一、第一次执导《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青衣》、《有泪尽情流》和《民工》
三、很在乎编剧陈枰的话
四、与兰小龙再度合作《我的团长我的团》
创作思语
一、艺术工作者
二、电视剧艺术
三、场景的选择有偏好
四、初剪时总是心疼地不敢看
五、《士兵突击》不是里程碑
六、演员的化妆风格
七、科学定量拍摄时间
八、关于音乐
九、摄影风格和分镜头工作
关于演员和角色
一、王宝强身上有一种卑微的态度
二、段奕宏在苦难中没有把自己变灰
三、张译有一种悲悯情怀
戏里戏外
一、腰伤引发的神奇经历
二、性格上有意朝柔和方向走
三、天生不喜欢吃和穿
四、学习的能力
师长和朋友
一、朋友圈
二、张纪中让我从副导演成为导演
三、黄健中逼我写分镜头
四、陈家林教会我自信
五、孟凡耀调教我做人
六、李黎去了,我痛苦得脱了相
七、第一个师傅:王新民
八、编剧桂雨清之死
后记
作家谈康洪雷
韩少功:康洪雷有骨头,有头脑,有心肝
毕飞宇:康洪雷有一种浑然不觉的力量
刘震云:康导读的是生活这本大书
学者谈《士兵突击》
李银河:兄弟情义在战场上作用很大
吴飞:《士兵突击》中正平和,把道理讲得越来越深
主持人谈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张越:灵魂、爱和犹豫让生命有所依托
白岩松:伟大的时代正在到来
崔永元:我确实不主张老夸康洪雷
何东:康洪雷的“第二口气”
官员谈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李洋:让我们做一回在田野里拾捡麦穗的人
张宏森:康洪雷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万旭:社会浮躁走到了拐点
制片人、导演、编剧谈康洪雷
张纪中:康洪雷还在成长期
张谦:导演需要实干经验
张绍林:我和雷子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陈枰:康洪雷还得有好编剧
张寒冰:康导的工作方式很温和
《士兵突击》演员谈康洪雷
王宝强:第一场戏,康导就夸了我
张译:康导像我的精神导师
张国强:康导是我的兄长
段奕宏:康导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导演
邢佳栋:康导给我带来一种跟拍戏没关系的东西
陈思成:跟康导在一起有找到组织的感觉
“突迷”谈《士兵突击》
盛放盛开:观众没有缺席
徐家姐妹:《士兵突击》具有延续生命的意义
刘莎白:《士兵突击》创造了一个平民偶像风潮
下篇:康洪雷的雕刻时光
我快乐自由的童年
一、大杂院里的快乐男孩
二、我眼中的父亲
三、内蒙古艺校
四、妻子弓小宁说前三天看人,后三天看心
进入影视圈
一、当电影演员
二、借调8年心没有变灰
主要作品及两任重要编剧
一、第一次执导《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青衣》、《有泪尽情流》和《民工》
三、很在乎编剧陈枰的话
四、与兰小龙再度合作《我的团长我的团》
创作思语
一、艺术工作者
二、电视剧艺术
三、场景的选择有偏好
四、初剪时总是心疼地不敢看
五、《士兵突击》不是里程碑
六、演员的化妆风格
七、科学定量拍摄时间
八、关于音乐
九、摄影风格和分镜头工作
关于演员和角色
一、王宝强身上有一种卑微的态度
二、段奕宏在苦难中没有把自己变灰
三、张译有一种悲悯情怀
戏里戏外
一、腰伤引发的神奇经历
二、性格上有意朝柔和方向走
三、天生不喜欢吃和穿
四、学习的能力
师长和朋友
一、朋友圈
二、张纪中让我从副导演成为导演
三、黄健中逼我写分镜头
四、陈家林教会我自信
五、孟凡耀调教我做人
六、李黎去了,我痛苦得脱了相
七、第一个师傅:王新民
八、编剧桂雨清之死
后记
前 言
自序:我为什么写康洪雷 2007年深秋的一天,我抬头呆望了一会儿天花板,然后打电话给一位曾经合作过的责编,说我想写导演康洪雷。责编在电话那头拼命摆手,说康没什么名气,这类书根本卖不动。别傻。责编考虑的是市场是销路。也对。 我又呆望了一会儿天花板,并
在线试读
上篇: 各方坐论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作家谈康洪雷
韩少功:康洪雷有骨头,有头脑,有心肝
一块石头投入池塘中,涟漪迅速向四周扩散,片刻就会消失。问题是,这块石头投下去,涟漪泛着涟漪,一圈圈向外扩展,涟漪很长时间没有消失。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反常规的现象?什么原因?谁有这么大的能量?
当然是康洪雷丢下了那块石头。
为了解读这个大男孩为什么往池塘里投石头?这块带有魔力的石头是怎么酿成的?为了能准确理喻这个像天才一样思考,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做人做事的导演,我不断地移动,从他的主创人员移动到他的儿时伙伴;从他的父辈移动到他的女儿;从他的大落移动到他的大起;从北京移动到九寨沟,继而移动到海口。一路上我不停地寻找着,寻找冲突,寻找对话,寻找着被他征服的童稚和老妪,寻找被他影响和未被他影响的人。
我到海口的意图,完全是写作上的一个转场。
再次见到韩少功,距离上次在北京见面已经一年有余。我注意到他穿了毛衣还穿了浅色的夹克外套,两只手捂在口袋里,似乎也不能使他温暖。他称自己正在感冒中,略显苍白的脸色印证了他的健康状态。前些天,是这个冬天海口最冷的日子。
韩先生脸上仍是一贯的严肃,但只要有事情好谈,只要谈起他觉得有意思的话题,他的脸上便会轻易地绽放笑容,如果你不愿错过,即可捕捉到他的亲切、睿智和犀利。
无论如何,坐在我面前的韩少功还是弥漫着温和敦厚的气息,老农民的质朴是他外形上的长期风格。韩先生是当代中国作家中,我非常敬仰的少数几位作家之一,是我极愿意承认的文学大家。
康洪雷与韩少功原本无必然联系。原以为康洪雷的触角不会延伸到作家群中,毕竟这类高端人物要比普通观众更惜爱时间。沉浸到研究康洪雷的乐趣中的我,逢人便会问:“知道《士兵突击》吗?”当然对韩少功这种重量级人物,我问的时候略有些不好意思。
韩少功那时刚点燃一支烟,笑眯眯地扔过来一个回答:“看过。不错。”
我有些惊讶,继而是惊喜,我当然不会放过聆听韩少功发表真知灼见的机会。
韩少功:一两年前吧,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士兵突击》。是一个朋友弄来的光碟,我看完后就到处宣传。
张 西:你是最早的“突迷”?
韩少功:对,最早的“突迷”,到处给人家做广告。
张 西:真不好意思,我是一个月前才看的。我觉得导演康洪雷的功力还可以。
韩少功:太可以了,岂止是可以!
张 西:这位导演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韩少功:我觉得他是一个重情义,心里特温暖的那种人。想想看,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多么庸俗的时代呵,唯利是图,虚情假意,钩心斗角,大家一脑门子官司,很多人都丧失了感动的能力了。然而康洪雷敢于一个人跳出来挑战,寻找和捍卫一种温暖和圣洁的东西。网上有篇评论说,《士兵突击》是一种世界观的胜利。我觉得这句话讲在点子上。真是一种世界观的胜利,人生观的胜利。“不放弃”,就是对自己要狠一点,要克制,肯磨砺。“不抛弃”,就是对他人要承担,要付出,要慈悲和忠诚。这其实是人生两大主题,是核心价值观,是直指人心的。有意思的是,现在好多“突迷”倒是把这些闪过去了,只是说如何“酷”呵,如何MAN呵,如何阳刚或者魅力呵,还说哪个角色适合当情人,哪个角色适合当兄弟。稍好一点的,也只是讨论所谓“成功”之道,比如机灵一点还是迟钝一点,哪个更容易成功?这就好比在问:为了占大便宜,人是不是也要吃点小亏?为了在股市上最终暴得大利,是应该炒长线还是应该炒短线?这都是对《士兵突击》的小资化解读,却是最主流的解读。
康洪雷在美学上也有一种大气。整整一台和尚戏,一个女主角都没有,搔首弄姿那些东西,软塌塌的那些东西,他都不要。他在艰苦中发现美,在卑贱中发现美,在普通人的情感中发现美,总之,是在时尚美学不屑一顾的那些地方,找到震撼和感动,而且把片子拍得吸引人。戏做得很满,人物很结实,一个是一个,但又行云流水,十分质朴和自然。这里有一种大眼界,有一种堂堂正气和正大光明。以前,我挺瞧不起演艺界的,总觉得那里的很多人一是没骨头,只能跟着时尚跑,看着人家玩武侠,我也跟着玩武侠,看着人家玩怀旧,我也跟着玩怀旧,人家玩痞子,我也跟着玩痞子,心里只是把几个卖点算计来算计去。二是没脑子,比方一拍军事片,就必拿《夏伯阳》、《巴顿将军》或者《拯救大兵瑞恩》来改头换面,八路军好像都是西点军校出来的,连打枪和中弹的动作都一一照搬。表现统帅更是让人急,总是圣口一开,全体拥护,而且神机梦算百战百胜,这还算什么事?革命和战争真有这么容易的话,阿狗阿猫不都能当统帅了?这种对历史的想当然,实在太弱智。中国民众中相当严重的历史观混乱和革命幼稚病,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种作品培养出来的。
现在看来,中国演艺界还是有人。康洪雷就是一个,有骨头,有脑子,更重要的是有心肝。当然,从更高的要求来看,他在片子里营造的环境似乎过于温暖,于是任何一个观众都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我怎么没碰上这样的好班长?这样的好连长?如果我碰到的都是坏班长和坏连长,我怎么办?这就是说,康洪雷相当程度上折扣了现实的严峻和险恶,也在某种意义上减轻了英雄的压力,回避了生活中更刺心的拷问。但康洪雷可能也没办法。电视是大众艺术。大众艺术呀,它确实不能那样严峻和险恶,得考虑到主流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得有一定的分寸,有时候得甜点多于苦药。从这一点上,我对编剧和导演也能够理解。
张 西:他的几部作品都是这个基调,里面都是好人。
韩少功:包括《激情燃烧的岁月》,片子里几乎都是好人,没有什么坏人。我当然不赞成把人黑白两分。其实每个人都是很复杂的,有白也有黑,有时候是佛魔一念间。但表现英雄的片子容易把人性中黑的一面过滤掉,或者过滤得太多,其结果就是满台君子,英雄颇有人缘,到处得到帮助,成长得较为顺利,而这是与观众们的现实感有差距的。观众一旦从剧情回到现实环境中,就会说,哦,那都是编出来的,根本不会有那种事。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一些片子,只要是面向大众的,也都免不了这种不同程度的现实净化和人性高调。在这一点上,文学相对小众化一些,可以下刀子更狠。特别是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擅长把最真实、最严酷的现实撕破了给你看。这种文学后来走火入魔,走过头了,是另外的问题。但它在解剖现实和揭示人性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果我们要表现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英雄,更经得起破坏和打击的英雄,比方表现一个既没遇到好班长、也没遇到好连长的英雄,就不能不注意这些经验。当然,我这是很高的期待,也许太高了。
张 西:我在考量他的世界观形成的环境背景。他现在蒸蒸日上,一日千里地往前走,可是他开始的地方环境背景曾毁灭了多少人的梦想啊!
韩少功:他的这几部片子,有一个大的思想背景,即“文革”结束以后,整个意识形态风向大变,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点,不光中国这样,全世界都这样,道德传统陷入崩溃,新的理想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学家不要讲良心,哲学家不要讲良心,科学家不要讲良心,文艺家更不要讲良心,一下子都成了时尚潮流。大家似乎都是价值中立,但机器人式的专业化,实际上是市场化和利益化,掩盖了大家内心中的小九九,掩盖了一种摆不上台面的价值偏向。卖就是一切,票房就是一切,迎合大众的发财梦和刺激欲就是一切,这哪是什么价值中立?很多片子的价值观不是暧昧,就是空洞,甚至恶俗。国外拍了那么多军事题材片子,其实乏善可陈。“动作片”么,就是看看动作,看看场面,看看特技镜头。什么《拯救大兵瑞恩》,什么《兄弟连》,有什么呀?能打动人的有几个?大部分都是些现代杂技,玩得花哨,玩得火爆。整个影视艺术在衰落,国人完全不必把垃圾当宝贝。
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一些一意孤行的人,认准了自己的理由,就往下走,就不回头,像许三多说的:“做有意义的事情”,“好好活”。当然很多人会失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败,但毕竟有康洪雷这样的成功者,有一小批越来越成熟的艺术家。我看了这几年的一些影视作品,虽然看的很有限,但从《亮剑》、《暗算》、《白求恩》,还有《血色浪漫》等等来看,我觉得看到了一点希望。这些作品都可能在观众那里被小资化解读,但有人说《士兵突击》是一种世界观的胜利。这样的观众也还是有的。
张 西: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百度《士兵突击》贴吧里,280多万人次跟帖,点击量在3000多万,一年的时间,这个景象是不是很壮观?
韩少功:我女儿在美国留学,她说很多留学生也都感到震撼,“钢七连”一度变成他们一个流行的口号。
张 西:是那句“不放弃,不抛弃”?
韩少功:对。这六个字概括得很好,很有中国味。
张 西:我在网上看到的言论,好像很少有负面的。
韩少功:当然也有激烈反对的。有些立场属于极端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感情上不大能接受这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不大能接受纪律、责任、奉献、利他这一类观念,觉得这一套特别土,特别旧,特别违反人性。这里有意识形态的背景,有全球冷战记忆的原因。人性当然很重要,人权当然很重要。但社会规范和个人选择不是一回事,立法和艺术更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大家都歌颂母亲?因为母亲大多是牺牲自己权利的。为什么人们会崇敬基督,因为基督是最乐于放弃自己权利的。这里面没有人性吗?其实有更大的人性。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这没有错。但如果导致人人都斤斤计较自己的这权那权,英雄就不会有了,艺术也不会有了。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到了这一步,人类的整体人权反而会受到伤害。
全球知识界主流还缺乏这种眼光。听说《士兵突击》被送去参评美国的什么电视奖。我看不会有戏。光是“共军”的帽徽领章,就会让一些西方专家心理反感的。美国军队曾无敌于天下,只在朝鲜和越南吃过“共军”的亏,这个心结一时半会解不开。给这个片子评奖,西方的老百姓可能都不会答应。冷战情绪可能还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才能真正化解。
张 西:《士兵突击》引发了2007年的一种精神现象。就凭这点,称康洪雷为平民英雄也不为过吧?
韩少功:敢死队员。他算一个,舞蹈界的杨丽萍算一个,文艺界还能算出几个或者十几个,我觉得都称得上英雄。
张 西:我准备写一本介绍他的书。
韩少功:这个人值得一写。我对他充满了好奇。像我这种年龄的人,经过了“文革”,经过了市场经济,容易产生一些共同的体会。我注意到他很年轻,与我整整差了十来岁。他的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我有点好奇。
张 西:我真希望他听了你这些话能骄傲自得,他太有资格了。
韩少功:《激情》和《士兵》这两个剧已经划时代了。如果这不是偶然的成功,这个导演应该有感受、思想、艺术经验的可贵积累。你现在回想以前那些电视剧,哎呀,一些什么烂片,乱七八糟,都提不起来的。小男人,小女人,花拳绣腿,跟这两部片子能比吗?
张 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康洪雷是这个时代导演界的开启者。
韩少功:《激情》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被挤兑,差一点出不来。
张 西:它是在播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才自下而上地,从民间火起来的,开始连中央台都上不了。《士兵突击》也是如此,慢火。
韩少功:上面有些文化官僚呀,你别看他们也要搞点政治形象工程,其实他们内心已经很冷漠,很阴暗,很势利,成天就是想着怎么混权混势混钱,对真正美好的情感不敏感,甚至已经完全绝缘。搞那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大把烧钱的概念化和公式化,他们懂。搞真正动人的艺术,他们不懂。非但不懂,他们可能还有心理障碍,因为自己的内在精神与生活方式已经恶俗不堪。还有些人,文化素质太低,不知道怎么做宣传教化,既不知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也不明白社会现实到底是怎么回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宣传一直是多么盲目呵,有些人做过了多少蠢事和坏事!而像《激情》、《士兵》这些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得到的支持往往太少。
张 西:这的确是个拢聚民心提升民族感情的契机,我以为聪明些的官员应该珍惜《士兵突击》创下的正性影响,这个感情基础得来很不容易。
韩少功:他们不一定珍惜。很多官员内心深处未必喜欢《士兵突击》。因为这个作品是有挑战性的,与那些官员的生活方式是相冲突的。他们醉生梦死,就会喜欢那些靡靡之音,怎么可能接受这种堂堂正气的东西?
张 西:“突迷”当中,官员的比例的确不大,相比之下,女知识分子女才子们更加热衷。
韩少功:我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官员中能喜欢《士兵突击》的,我估计就是20%。知识分子喜欢这个作品的,大概也是这个比例。当然,不喜欢可能有别的原因,见仁见智么,应该允许。我不想把话说得太死。
张 西: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官员们更喜欢看和珅怎么玩皇上,看朝廷里的斗争和政治。
韩少功:老百姓也喜欢呵。中国人不管在朝还是在野,都习惯这一类政治结构,富有这一方面的经验,每个人都是人精,都是里手行家,一看权谋戏就会心。
张 西:您怎样区别一个导演和一个好导演之间的差距?
韩少功:每个时代的好导演,在每个时代他都有建设性的东西,是吧?他不光是有杀伤力和破坏力,还得有建设性,不光是有艺术的创造,在艺术史上添加新的语言、手段、风格、境界,还得有益于世道人心。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原有的精神传统力所不支,现在是一片精神废墟,需要一种很艰难的、重新开始的建设。从事大众艺术的人尤其要有所承担。导演与作家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比如说到王朔,他是一个有时代标志意义的作家。他的杀伤力很强,他可以搞笑、颠覆、反讽,这些都是他的强项。但他的缺点是只破不立,缺少建设性。比如前不久他推崇的一个片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表现一帮大院顽主,表现得活灵活现。但顽主的弱点就是缺乏可持续性。你少年时可以是顽主,但你怎么处理你的将来?怎么就业?怎么成家?怎么对待孩子?靠耍贫嘴可以解决人生所有的难题吗?这个片子到最后,男一号还活得不错,不过是有三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给他送钱,一个是女军官,一个是女商人,一个是三陪女,都是永远宠着他的。这就有点白日梦的味道了,有点自恋到自欺的味道了。这是现实主义?或者是浪漫主义?在另一方面,一个片子就是从头“贫”到尾,男女老少无人不“贫”,是不是也有艺术上的单调和重复?
张 西:好像是叶京执导的片子,我有印象。他拍过《梦开始的地方》还不错。
……
作家谈康洪雷
韩少功:康洪雷有骨头,有头脑,有心肝
一块石头投入池塘中,涟漪迅速向四周扩散,片刻就会消失。问题是,这块石头投下去,涟漪泛着涟漪,一圈圈向外扩展,涟漪很长时间没有消失。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反常规的现象?什么原因?谁有这么大的能量?
当然是康洪雷丢下了那块石头。
为了解读这个大男孩为什么往池塘里投石头?这块带有魔力的石头是怎么酿成的?为了能准确理喻这个像天才一样思考,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做人做事的导演,我不断地移动,从他的主创人员移动到他的儿时伙伴;从他的父辈移动到他的女儿;从他的大落移动到他的大起;从北京移动到九寨沟,继而移动到海口。一路上我不停地寻找着,寻找冲突,寻找对话,寻找着被他征服的童稚和老妪,寻找被他影响和未被他影响的人。
我到海口的意图,完全是写作上的一个转场。
再次见到韩少功,距离上次在北京见面已经一年有余。我注意到他穿了毛衣还穿了浅色的夹克外套,两只手捂在口袋里,似乎也不能使他温暖。他称自己正在感冒中,略显苍白的脸色印证了他的健康状态。前些天,是这个冬天海口最冷的日子。
韩先生脸上仍是一贯的严肃,但只要有事情好谈,只要谈起他觉得有意思的话题,他的脸上便会轻易地绽放笑容,如果你不愿错过,即可捕捉到他的亲切、睿智和犀利。
无论如何,坐在我面前的韩少功还是弥漫着温和敦厚的气息,老农民的质朴是他外形上的长期风格。韩先生是当代中国作家中,我非常敬仰的少数几位作家之一,是我极愿意承认的文学大家。
康洪雷与韩少功原本无必然联系。原以为康洪雷的触角不会延伸到作家群中,毕竟这类高端人物要比普通观众更惜爱时间。沉浸到研究康洪雷的乐趣中的我,逢人便会问:“知道《士兵突击》吗?”当然对韩少功这种重量级人物,我问的时候略有些不好意思。
韩少功那时刚点燃一支烟,笑眯眯地扔过来一个回答:“看过。不错。”
我有些惊讶,继而是惊喜,我当然不会放过聆听韩少功发表真知灼见的机会。
韩少功:一两年前吧,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士兵突击》。是一个朋友弄来的光碟,我看完后就到处宣传。
张 西:你是最早的“突迷”?
韩少功:对,最早的“突迷”,到处给人家做广告。
张 西:真不好意思,我是一个月前才看的。我觉得导演康洪雷的功力还可以。
韩少功:太可以了,岂止是可以!
张 西:这位导演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韩少功:我觉得他是一个重情义,心里特温暖的那种人。想想看,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多么庸俗的时代呵,唯利是图,虚情假意,钩心斗角,大家一脑门子官司,很多人都丧失了感动的能力了。然而康洪雷敢于一个人跳出来挑战,寻找和捍卫一种温暖和圣洁的东西。网上有篇评论说,《士兵突击》是一种世界观的胜利。我觉得这句话讲在点子上。真是一种世界观的胜利,人生观的胜利。“不放弃”,就是对自己要狠一点,要克制,肯磨砺。“不抛弃”,就是对他人要承担,要付出,要慈悲和忠诚。这其实是人生两大主题,是核心价值观,是直指人心的。有意思的是,现在好多“突迷”倒是把这些闪过去了,只是说如何“酷”呵,如何MAN呵,如何阳刚或者魅力呵,还说哪个角色适合当情人,哪个角色适合当兄弟。稍好一点的,也只是讨论所谓“成功”之道,比如机灵一点还是迟钝一点,哪个更容易成功?这就好比在问:为了占大便宜,人是不是也要吃点小亏?为了在股市上最终暴得大利,是应该炒长线还是应该炒短线?这都是对《士兵突击》的小资化解读,却是最主流的解读。
康洪雷在美学上也有一种大气。整整一台和尚戏,一个女主角都没有,搔首弄姿那些东西,软塌塌的那些东西,他都不要。他在艰苦中发现美,在卑贱中发现美,在普通人的情感中发现美,总之,是在时尚美学不屑一顾的那些地方,找到震撼和感动,而且把片子拍得吸引人。戏做得很满,人物很结实,一个是一个,但又行云流水,十分质朴和自然。这里有一种大眼界,有一种堂堂正气和正大光明。以前,我挺瞧不起演艺界的,总觉得那里的很多人一是没骨头,只能跟着时尚跑,看着人家玩武侠,我也跟着玩武侠,看着人家玩怀旧,我也跟着玩怀旧,人家玩痞子,我也跟着玩痞子,心里只是把几个卖点算计来算计去。二是没脑子,比方一拍军事片,就必拿《夏伯阳》、《巴顿将军》或者《拯救大兵瑞恩》来改头换面,八路军好像都是西点军校出来的,连打枪和中弹的动作都一一照搬。表现统帅更是让人急,总是圣口一开,全体拥护,而且神机梦算百战百胜,这还算什么事?革命和战争真有这么容易的话,阿狗阿猫不都能当统帅了?这种对历史的想当然,实在太弱智。中国民众中相当严重的历史观混乱和革命幼稚病,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种作品培养出来的。
现在看来,中国演艺界还是有人。康洪雷就是一个,有骨头,有脑子,更重要的是有心肝。当然,从更高的要求来看,他在片子里营造的环境似乎过于温暖,于是任何一个观众都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我怎么没碰上这样的好班长?这样的好连长?如果我碰到的都是坏班长和坏连长,我怎么办?这就是说,康洪雷相当程度上折扣了现实的严峻和险恶,也在某种意义上减轻了英雄的压力,回避了生活中更刺心的拷问。但康洪雷可能也没办法。电视是大众艺术。大众艺术呀,它确实不能那样严峻和险恶,得考虑到主流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得有一定的分寸,有时候得甜点多于苦药。从这一点上,我对编剧和导演也能够理解。
张 西:他的几部作品都是这个基调,里面都是好人。
韩少功:包括《激情燃烧的岁月》,片子里几乎都是好人,没有什么坏人。我当然不赞成把人黑白两分。其实每个人都是很复杂的,有白也有黑,有时候是佛魔一念间。但表现英雄的片子容易把人性中黑的一面过滤掉,或者过滤得太多,其结果就是满台君子,英雄颇有人缘,到处得到帮助,成长得较为顺利,而这是与观众们的现实感有差距的。观众一旦从剧情回到现实环境中,就会说,哦,那都是编出来的,根本不会有那种事。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一些片子,只要是面向大众的,也都免不了这种不同程度的现实净化和人性高调。在这一点上,文学相对小众化一些,可以下刀子更狠。特别是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擅长把最真实、最严酷的现实撕破了给你看。这种文学后来走火入魔,走过头了,是另外的问题。但它在解剖现实和揭示人性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果我们要表现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英雄,更经得起破坏和打击的英雄,比方表现一个既没遇到好班长、也没遇到好连长的英雄,就不能不注意这些经验。当然,我这是很高的期待,也许太高了。
张 西:我在考量他的世界观形成的环境背景。他现在蒸蒸日上,一日千里地往前走,可是他开始的地方环境背景曾毁灭了多少人的梦想啊!
韩少功:他的这几部片子,有一个大的思想背景,即“文革”结束以后,整个意识形态风向大变,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点,不光中国这样,全世界都这样,道德传统陷入崩溃,新的理想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学家不要讲良心,哲学家不要讲良心,科学家不要讲良心,文艺家更不要讲良心,一下子都成了时尚潮流。大家似乎都是价值中立,但机器人式的专业化,实际上是市场化和利益化,掩盖了大家内心中的小九九,掩盖了一种摆不上台面的价值偏向。卖就是一切,票房就是一切,迎合大众的发财梦和刺激欲就是一切,这哪是什么价值中立?很多片子的价值观不是暧昧,就是空洞,甚至恶俗。国外拍了那么多军事题材片子,其实乏善可陈。“动作片”么,就是看看动作,看看场面,看看特技镜头。什么《拯救大兵瑞恩》,什么《兄弟连》,有什么呀?能打动人的有几个?大部分都是些现代杂技,玩得花哨,玩得火爆。整个影视艺术在衰落,国人完全不必把垃圾当宝贝。
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一些一意孤行的人,认准了自己的理由,就往下走,就不回头,像许三多说的:“做有意义的事情”,“好好活”。当然很多人会失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败,但毕竟有康洪雷这样的成功者,有一小批越来越成熟的艺术家。我看了这几年的一些影视作品,虽然看的很有限,但从《亮剑》、《暗算》、《白求恩》,还有《血色浪漫》等等来看,我觉得看到了一点希望。这些作品都可能在观众那里被小资化解读,但有人说《士兵突击》是一种世界观的胜利。这样的观众也还是有的。
张 西: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百度《士兵突击》贴吧里,280多万人次跟帖,点击量在3000多万,一年的时间,这个景象是不是很壮观?
韩少功:我女儿在美国留学,她说很多留学生也都感到震撼,“钢七连”一度变成他们一个流行的口号。
张 西:是那句“不放弃,不抛弃”?
韩少功:对。这六个字概括得很好,很有中国味。
张 西:我在网上看到的言论,好像很少有负面的。
韩少功:当然也有激烈反对的。有些立场属于极端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感情上不大能接受这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不大能接受纪律、责任、奉献、利他这一类观念,觉得这一套特别土,特别旧,特别违反人性。这里有意识形态的背景,有全球冷战记忆的原因。人性当然很重要,人权当然很重要。但社会规范和个人选择不是一回事,立法和艺术更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大家都歌颂母亲?因为母亲大多是牺牲自己权利的。为什么人们会崇敬基督,因为基督是最乐于放弃自己权利的。这里面没有人性吗?其实有更大的人性。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这没有错。但如果导致人人都斤斤计较自己的这权那权,英雄就不会有了,艺术也不会有了。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到了这一步,人类的整体人权反而会受到伤害。
全球知识界主流还缺乏这种眼光。听说《士兵突击》被送去参评美国的什么电视奖。我看不会有戏。光是“共军”的帽徽领章,就会让一些西方专家心理反感的。美国军队曾无敌于天下,只在朝鲜和越南吃过“共军”的亏,这个心结一时半会解不开。给这个片子评奖,西方的老百姓可能都不会答应。冷战情绪可能还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才能真正化解。
张 西:《士兵突击》引发了2007年的一种精神现象。就凭这点,称康洪雷为平民英雄也不为过吧?
韩少功:敢死队员。他算一个,舞蹈界的杨丽萍算一个,文艺界还能算出几个或者十几个,我觉得都称得上英雄。
张 西:我准备写一本介绍他的书。
韩少功:这个人值得一写。我对他充满了好奇。像我这种年龄的人,经过了“文革”,经过了市场经济,容易产生一些共同的体会。我注意到他很年轻,与我整整差了十来岁。他的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我有点好奇。
张 西:我真希望他听了你这些话能骄傲自得,他太有资格了。
韩少功:《激情》和《士兵》这两个剧已经划时代了。如果这不是偶然的成功,这个导演应该有感受、思想、艺术经验的可贵积累。你现在回想以前那些电视剧,哎呀,一些什么烂片,乱七八糟,都提不起来的。小男人,小女人,花拳绣腿,跟这两部片子能比吗?
张 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康洪雷是这个时代导演界的开启者。
韩少功:《激情》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被挤兑,差一点出不来。
张 西:它是在播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才自下而上地,从民间火起来的,开始连中央台都上不了。《士兵突击》也是如此,慢火。
韩少功:上面有些文化官僚呀,你别看他们也要搞点政治形象工程,其实他们内心已经很冷漠,很阴暗,很势利,成天就是想着怎么混权混势混钱,对真正美好的情感不敏感,甚至已经完全绝缘。搞那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大把烧钱的概念化和公式化,他们懂。搞真正动人的艺术,他们不懂。非但不懂,他们可能还有心理障碍,因为自己的内在精神与生活方式已经恶俗不堪。还有些人,文化素质太低,不知道怎么做宣传教化,既不知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也不明白社会现实到底是怎么回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宣传一直是多么盲目呵,有些人做过了多少蠢事和坏事!而像《激情》、《士兵》这些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得到的支持往往太少。
张 西:这的确是个拢聚民心提升民族感情的契机,我以为聪明些的官员应该珍惜《士兵突击》创下的正性影响,这个感情基础得来很不容易。
韩少功:他们不一定珍惜。很多官员内心深处未必喜欢《士兵突击》。因为这个作品是有挑战性的,与那些官员的生活方式是相冲突的。他们醉生梦死,就会喜欢那些靡靡之音,怎么可能接受这种堂堂正气的东西?
张 西:“突迷”当中,官员的比例的确不大,相比之下,女知识分子女才子们更加热衷。
韩少功:我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官员中能喜欢《士兵突击》的,我估计就是20%。知识分子喜欢这个作品的,大概也是这个比例。当然,不喜欢可能有别的原因,见仁见智么,应该允许。我不想把话说得太死。
张 西: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官员们更喜欢看和珅怎么玩皇上,看朝廷里的斗争和政治。
韩少功:老百姓也喜欢呵。中国人不管在朝还是在野,都习惯这一类政治结构,富有这一方面的经验,每个人都是人精,都是里手行家,一看权谋戏就会心。
张 西:您怎样区别一个导演和一个好导演之间的差距?
韩少功:每个时代的好导演,在每个时代他都有建设性的东西,是吧?他不光是有杀伤力和破坏力,还得有建设性,不光是有艺术的创造,在艺术史上添加新的语言、手段、风格、境界,还得有益于世道人心。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原有的精神传统力所不支,现在是一片精神废墟,需要一种很艰难的、重新开始的建设。从事大众艺术的人尤其要有所承担。导演与作家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比如说到王朔,他是一个有时代标志意义的作家。他的杀伤力很强,他可以搞笑、颠覆、反讽,这些都是他的强项。但他的缺点是只破不立,缺少建设性。比如前不久他推崇的一个片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表现一帮大院顽主,表现得活灵活现。但顽主的弱点就是缺乏可持续性。你少年时可以是顽主,但你怎么处理你的将来?怎么就业?怎么成家?怎么对待孩子?靠耍贫嘴可以解决人生所有的难题吗?这个片子到最后,男一号还活得不错,不过是有三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给他送钱,一个是女军官,一个是女商人,一个是三陪女,都是永远宠着他的。这就有点白日梦的味道了,有点自恋到自欺的味道了。这是现实主义?或者是浪漫主义?在另一方面,一个片子就是从头“贫”到尾,男女老少无人不“贫”,是不是也有艺术上的单调和重复?
张 西:好像是叶京执导的片子,我有印象。他拍过《梦开始的地方》还不错。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