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93115
编辑推荐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理解起来并不难!
本书是一本经济小说类的经济通俗读物。以中国普通大学生的视角切入,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背景,大部分例子都是我们正在经历或者经历过的事情,如买特价飞机票引出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解释航空公司的做法,我们会感同身受,会恍然大悟,会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了解其背后经济学原理,从而建立实用高效的经济学思维,成为理性经济学人。你会知道:
•股票和烧饼有什么关系
•恋爱为什么是稀缺的
•谁在价格上“歧视”你
•公地悲剧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钱总是不够
•通货膨胀与失业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破窗需要马上修补
•什么是让人发疯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本书是一本经济小说类的经济通俗读物。以中国普通大学生的视角切入,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背景,大部分例子都是我们正在经历或者经历过的事情,如买特价飞机票引出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解释航空公司的做法,我们会感同身受,会恍然大悟,会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了解其背后经济学原理,从而建立实用高效的经济学思维,成为理性经济学人。你会知道:
•股票和烧饼有什么关系
•恋爱为什么是稀缺的
•谁在价格上“歧视”你
•公地悲剧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钱总是不够
•通货膨胀与失业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破窗需要马上修补
•什么是让人发疯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本书抛开数学,抛开公式,抛开理论推演,以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学生叶知秋的学习生活为引子,引出经济学的相关经典理论和概念,对寻常可见的、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有趣话题和经济学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充满智慧与趣味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明星的示范效应等一些浅显实用的经济学原理,了解“理性经济人”如何考量各种影响因子、做出有利决策等经济学思维方法,从而启迪思考,使工作、生活更加经济高效。
目 录
目录
第1 章 我们都是理性经济人
1.1 始终面临权衡取舍
1.2 上大学的成本
1.3 比较优势让他考上大学
1.4 上课的边际效用递减
1.5 劣币驱逐良币
1.6 沉没成本是溅出的牛奶
1.7 激励是反应的原因
1.8 大学里也有利益分配
第2 章 市场决定一切
2.1 交换产生帕累托
2.2 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的根基
2.3 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
2.4 垄断的学校食堂
2.5 被掏空的预算
2.6 诚信源于预期
2.7 快餐店在价格上歧视你
2.8 市场失灵造成污染
2.9 学生用脚投票
2.10 公地产生悲剧
第3 章 可预知的行为
3.1 洗澡洗出的纳什均衡
3.2 方便面是吉芬商品
3.3 购物是为了追求消费者剩余
3.4 讨价还价才能获取更高的消费者剩余
3.5 恋爱来了
3.6 占座是理性的选择
3.7 选举出现阿罗不可能定理
3.8 行政和市场要有距离
3.9 阿Q 是幸福的
第4 章 故事总在发生
4.1 股票是烧饼
4.2 明星很经济
4.3 明星的示范效应
4.4 学生可以更有钱
4.5 生活处处有风险
4.6 我在宿舍吸烟
4.7 我们热爱比较
4.8 储蓄不一定变得更好
4.9 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4.10 校园中没有必要闯红灯
4.11 真的有好人好事
4.12 美丽的牙齿很贵
4.13 搭便车
第5 章 贝壳的精灵
5.1 钱总是不够
5.2 货币与资本其实不同
5.3 货币的职能
5.4 货币有乘数效应
5.5 货币需要资本化
5.6 资本需要周转
5.7 通货膨胀
5.8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菲利普斯曲线
5.9 钱能带来产权
5.10 泡沫随时会发生
5.11 破窗需要马上修补
5.12 让人发疯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5.13 金融投资工具
结束语
第1 章 我们都是理性经济人
1.1 始终面临权衡取舍
1.2 上大学的成本
1.3 比较优势让他考上大学
1.4 上课的边际效用递减
1.5 劣币驱逐良币
1.6 沉没成本是溅出的牛奶
1.7 激励是反应的原因
1.8 大学里也有利益分配
第2 章 市场决定一切
2.1 交换产生帕累托
2.2 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的根基
2.3 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
2.4 垄断的学校食堂
2.5 被掏空的预算
2.6 诚信源于预期
2.7 快餐店在价格上歧视你
2.8 市场失灵造成污染
2.9 学生用脚投票
2.10 公地产生悲剧
第3 章 可预知的行为
3.1 洗澡洗出的纳什均衡
3.2 方便面是吉芬商品
3.3 购物是为了追求消费者剩余
3.4 讨价还价才能获取更高的消费者剩余
3.5 恋爱来了
3.6 占座是理性的选择
3.7 选举出现阿罗不可能定理
3.8 行政和市场要有距离
3.9 阿Q 是幸福的
第4 章 故事总在发生
4.1 股票是烧饼
4.2 明星很经济
4.3 明星的示范效应
4.4 学生可以更有钱
4.5 生活处处有风险
4.6 我在宿舍吸烟
4.7 我们热爱比较
4.8 储蓄不一定变得更好
4.9 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4.10 校园中没有必要闯红灯
4.11 真的有好人好事
4.12 美丽的牙齿很贵
4.13 搭便车
第5 章 贝壳的精灵
5.1 钱总是不够
5.2 货币与资本其实不同
5.3 货币的职能
5.4 货币有乘数效应
5.5 货币需要资本化
5.6 资本需要周转
5.7 通货膨胀
5.8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菲利普斯曲线
5.9 钱能带来产权
5.10 泡沫随时会发生
5.11 破窗需要马上修补
5.12 让人发疯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5.13 金融投资工具
结束语
前 言
前言
经济学总是让人望而却步,有太多的数学公式和太多的逻辑推演。如果没有掌握较强的数学工具,期望能对经济学有个透彻的理解怕是不易。同时,经济学又是日常生活中能随时接触到的知识,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由此,笔者想到,是不是抛开数学,抛开公式,抛开理论推演,我们会更能理解经济学的内核,更能领略经济学本身的魅力。本书以A 大学的一个新生叶知秋身边的日常事务为引子,引出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寻常可见的、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有趣话题和经济学经典故事进行了深入浅出、充满智慧与趣味的剖析。如果读者能从中了解到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知道市场调节的逻辑,明白理性人如何考虑边际量这些粗浅的经济学原理,本书便发挥了的效用。
经济学总是让人望而却步,有太多的数学公式和太多的逻辑推演。如果没有掌握较强的数学工具,期望能对经济学有个透彻的理解怕是不易。同时,经济学又是日常生活中能随时接触到的知识,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由此,笔者想到,是不是抛开数学,抛开公式,抛开理论推演,我们会更能理解经济学的内核,更能领略经济学本身的魅力。本书以A 大学的一个新生叶知秋身边的日常事务为引子,引出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寻常可见的、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有趣话题和经济学经典故事进行了深入浅出、充满智慧与趣味的剖析。如果读者能从中了解到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知道市场调节的逻辑,明白理性人如何考虑边际量这些粗浅的经济学原理,本书便发挥了的效用。
在线试读
股票是烧饼
在大学的第二年,叶知秋申请学费缓交,在泰阳证券开了一个股票交易账户,将一个学年的学费作为操作资金,进行炒股。叶知秋认为这是一种挺理智的行为,至少在缓交学费这件事情上是如此,因为缓交实际上就是可以拥有一年学费的投资收益,即便存在银行也能获得利息的收益。但是叶知秋后来明白了将钱投入到股市中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在牛市中看起来人人都在赚钱!到底谁在亏钱?一个故事可以清除地说明谁亏钱了。
假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
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经济模型都这样,需要很多假设。)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
甲说:“好无聊。”
乙说:“好无聊”。
看故事的你们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乙赞成。
于是,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包括看故事的你)看来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
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
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他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象,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地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
那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一点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大家甚至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
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市场上来了一个小孩说:“一定有亏钱的时候。”那么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
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
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
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
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
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可是股票市场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这就是中国的股市,上市的未必是秀的企业,股价也不完全关联企业效益。在这里从2 000点到6 000点用了14个月,从6 000点回到2 000点也正好用了14个月,巴菲特如果是中国股市的散户,也只能裸泳了。
在大学的第二年,叶知秋申请学费缓交,在泰阳证券开了一个股票交易账户,将一个学年的学费作为操作资金,进行炒股。叶知秋认为这是一种挺理智的行为,至少在缓交学费这件事情上是如此,因为缓交实际上就是可以拥有一年学费的投资收益,即便存在银行也能获得利息的收益。但是叶知秋后来明白了将钱投入到股市中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在牛市中看起来人人都在赚钱!到底谁在亏钱?一个故事可以清除地说明谁亏钱了。
假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
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经济模型都这样,需要很多假设。)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
甲说:“好无聊。”
乙说:“好无聊”。
看故事的你们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乙赞成。
于是,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包括看故事的你)看来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
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
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他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象,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地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
那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一点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大家甚至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
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市场上来了一个小孩说:“一定有亏钱的时候。”那么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
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
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
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
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
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可是股票市场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这就是中国的股市,上市的未必是秀的企业,股价也不完全关联企业效益。在这里从2 000点到6 000点用了14个月,从6 000点回到2 000点也正好用了14个月,巴菲特如果是中国股市的散户,也只能裸泳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