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21697
“粤派评论丛书”荟萃广东文艺评论经典,大家、名家、新锐批评家、专题研究多侧面展现。本丛书旨在壮大主流文艺阵地,增强文艺评论事业发展的动力,扩大广东文艺评论影响,助力中国文化高地的建设。“粤派评论丛书”印制精美,装帧大气、典雅,是适合文艺爱好者、专业研究者阅读和收藏的绝佳文艺评论读本。
柳冬妩,国家一级作家,擅长从对打工群体的研究出发,剖析社会制度的痛点,结论往往令人深省。《“粤派评论”视野中的“打工文学”》与广东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前沿阵地遥相呼应,是中国尤其是广东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特有的文学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打工群体在社会、文化转型期产生的某种精神现象和心灵矛盾。
打工文学是当代*冲击性和辨识性的一种粤派文学类型,它的发生和发展,无疑是广东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
广东省拿十次矛盾文学奖的意义,都比不上广东出了打工文学。
———李敬泽
打工文学是当代冲击性和辨识性的一种粤派文学类型,它的发生与发展,无疑是广东乃至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事件之一。李敬泽说过,广东省拿十次茅盾文学奖的意义,都比不上广东出了打工文学。广东打工文学的整体崛起,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打工文学已经成为醒目的粤派文化符号。对打工文学的形成原因,从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个人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与论证,重点评述代表性作家的重要作品,努力保存打工文学创作的珍贵记忆,对打工文学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回顾和总结,探讨打工文学发展的特性、特质和特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近几十年来,打工文学思潮之所以早在广东形成,这是与广东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前沿地相适应的。文学总是从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获得形式,文学的形式随社会和历史语境的不同而变化。大多数文学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空间和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打工文学”是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特有的文学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期产生的某种精神现象和心灵矛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的民工潮成为人类历大的一次人口迁徙,而广东作为的民工输入地,“打工文学”的出现,根本就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了,我们没有理由为这个称号感到羞耻。“打工文学”的生成机制同特定的时代社会语境和丰富的文化语汇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相对于异彩纷呈、波澜壮阔的打工生活,相对于乡土中国前所未有的各种外在的生存矛盾和内在的精神变迁,“打工文学”对它的呈现只能算冰山一角。“打工文学”的书写关涉到中国现代性语境中广大的个体生命的诸般复杂因素,记载了数以亿计的乡下人向城市进军的历史足印,具有鲜明的转型时代特征。“打工文学”的创作无可置疑地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学经验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或精神生活中,文学的重要性已经明显降低。尽管如此,“打工文学”仍和一个时代建立了如影随形的关系。它的全部经验已经成为我们值得珍惜的文学遗产,但它的影响以及在当下的意义也许才刚刚开始。
根据文体学分类,“打工文学”可以分为“打工诗歌”“打工散文”“打工小说”等,作为打工文学类型的一级分类。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这一概念,早也是从十八世纪末期才开始出现。文学史上独立的“文学”概念,诞生的时间远远晚于诗、小说或者散文。谈论“打工文学”,不可能不进入某种或者某几种文体类型。每种文体类型,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打工作家”受着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带来了自身的视野解放和文体意识的可贵觉醒。“打工文学”由于内容书写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文体学特点。“打工文学”包括“打工小说”“打工诗歌”“打工散文”各种文体,在每一个文体的写作中,都有优异表现者塑造了自己纯粹的文学品质,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谱系。“打工作家”充分地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创造现象,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们会选择更切合表达生活、现实、想象和生存直觉的文本、文体形式。
王十月用不同的文体安排着他的写作板块,长、中、短篇和散文,不同文体有不同侧重的表现点,而且有着不同的意味,他意在由这不同的侧面,构成一个整体的文学世界。如果不对他的作品作全部的扫描,就会盲人摸象,得出一个局部的片面的印象。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张柠在谈及郑小琼的诗歌写作时,就指出了小说与诗歌的文体差异:“郑小琼改写了当代文学中的钢铁意象,她把一个火热的意象改写成为一个冰冷的意象,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铁的意象是如何被改写的?那就是它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具有资本主义市场特征的生命的遭遇。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诗歌的意象来解决,至于像在拿工资时拿少了这样的问题,在小说中完全可以解决。所以有些问题小说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有些问题是只有诗歌才能解决的。小说用很多字还不能表达的东西,诗歌在几个词的转化之间就已经能够表达。小说是一个杂语世界,让生活细节将词语原有的逻辑搅乱,而诗歌则是词语的加速器,迅速抵达核心部位。实际上词语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功能。诗歌批评家能够把诗歌乃至词语本身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应该将意象变化的历史呈现出来,这就是经验史和精神史。诗歌所承载的经验史和精神史在词语中得到了表现。诗歌很有力度,通过诗歌的写作和批评能承载这个时代本身的精神内部的细微变化。”a“打工作家”非常关心文学自身的问题,比如语言、文体、叙事等等,他们的艺术观念和审美形态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些“打工作家”甚至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多年来,我对“打工文学”的研究,也是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进行的,希望达成对“打工文学”的整体性观照与建构。
考察广东几十年打工文学创作,似乎只有按不同文体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描述和分析,才能对打工文学在广东的生成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形态等展开比较清晰的解读和界定。
……
章
一种先锋性文学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理论创新的热土。在这片热土上早诞生的打工文学,是一种先锋文学。受先锋派文学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打工文学”存在着复杂的先锋艺术因素。这里所指的先锋文学,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波澜的现代派写作。中国先锋文学的繁盛期,正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广为流行的时期,由于受到多种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与渗透,中国的先锋文学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混合体。先锋文学带有明显的模仿和贩运外国现代派写作的痕迹,但事实上模仿和贩运本身就是一种功绩。先锋的意义就在于它的革命性,它打破旧的范式,为范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材料。“当代美学不能忽视艺术早已进入后先锋派阶段的事实,也同样不能忽视历史上的先锋主义运动给艺术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a一些深受外国现代派和当代先锋文学思潮影响的“打工作家”无意中继续充当了先锋的使命,他们贩运过来的现代派的一招一式,都具有锐利的锋芒,使文学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别人的城市》《深南大道》《白斑马》等打工小说中,线形、整一的故事时间被弄得支离破碎,叙事时间能指化倾向十分明显,完全可以归类于“先锋小说”。周崇贤1995年出版的长篇打工小说《隐形沼泽》把一个深沉的故事撕裂成为一块一块的碎片,所有的人物都隐藏在那些蒙太奇式的叙述中,创作出了与传统小说和现代先锋小说交织的艺术实体。曾楚桥写过一篇小说《王十月写秋风辞》,有意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让真人真名出现在作品中,既互相指涉,又互相拆解,使作品拥有了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效果,这种小说技法在“先锋小说”那里被称为“元叙事手法”。《酒徒》是香港作家刘以鬯的一篇小说,被誉为“中国部意识流小说”。在“打工作家”张伟明的小说语言里能看到《酒徒》的影子。张伟明说:“《酒徒》是一部很智慧的小说,我反复看过不下十次,还有一本书《流放者归来》,这是我一直反复看的两本书。《酒徒》还有一些优秀的小说影响了我的写作技法,对《流放者归来》的经常阅读能令我常常保持一种清晰的思维。”
谢湘南、张绍民、郑小琼、辛酉等人创作的“打工诗歌”,也是当代先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小琼曾荣获《诗选刊》2006·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在台湾唐山出版社出版的大陆先锋诗丛中,郑小琼也名列其中。他们正是凭借成熟的“先锋诗学”,使诗歌恢复并拓宽了介入处理现实、历史深广度的能力,获得了自由叙述的维度和可能的发展空间,限度地打开了存在的遮蔽,建立起诗歌与当代生活的更加广泛的关系。“先锋诗歌”与现实并不就是一种疏离状态,而是同样对时代作了鲜明而尖锐的发言,以此对社会正义、人性、文明和历史尽职尽责。“先锋诗歌”中出现的叙事性、反讽和喜剧化、口语化的写作倾向,就是这种立场和精神在诗歌中的体现。2010年以大散文《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荣获人民文学奖的“打工作家”萧相风,著有《中国现代诗歌普及十讲》,曾自印诗集《噪音2.0》,也是一位先锋诗人,他对北岛、多多、杨炼、于坚、余怒、雷平阳、蒋浩等人的现代诗歌有深入研究。对于本来就是先锋作家的残雪,她的打工题材小说《民工团》毫无疑问是属于先锋小说写作,与她的小说《黄泥街》《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一样,仍然用怪诞离奇的意象、非理性非逻辑的情节、性格扭曲的人物演绎怪诞的主题。残雪以她那惯用的怪异与冷峻将小人物之间在“死囚”般生存处境里还相互告密和互相压迫,为了追求一己利益而力争强权等道德错位和灵魂缺失进行了揭露。虽然她采用的是一种变形的写法,让我们觉得另类,但其借用“民工团”这一底层组织来展开,又让你感觉到其对道德拷问的严厉以及对人性追问的犀利。
评论家李德南在评论新锐打工作家陈再见的文章中,注意到了陈再见“还可以视为是先锋小说的承传者。许多如今仍然坚持严肃的文学探索的青年作家,大多受到过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作家的影响。正是昔日的先锋写作,为这些青年作家提供了写作技巧上的参照,让他们得以迅速地完成诗学或叙事艺术上的积累,从而能够多样地、自如地和现实短兵相接,进行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建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