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240591
编辑推荐
福建的山,自有它山水相融的灵秀福建的海,是温馨安静的海山花园。福建的人,因了历史的变迁而带来了闽西的客家文化、永定土楼,闽南的惠安女子,闽东的畲族风情,厦门、泉州的南洋文化和异域风采。以实用信息为主的自助旅行丛书《走遍中国》之“解读福建”,通过图文的方式,对福建的人文地理进行梳理,以建立对福建的感性认知。
内容简介
如今,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渐渐为知行体验与休闲度假的理性阶段所代替,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提高了,人们的要求也提高了。当整个业界为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水平,促进旅游与文化结合发展群策群力行动起来的时候,为了从出版的角度,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出游指南与阅读服务,编辑出版了《走遍中国》系列丛书。
作为一套以实用信息为主的自助旅行丛书,《走遍中国·福建》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包括出发前需要了解的福建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准备出发时所应掌握的衣、食、住、行的资讯以及大量来自福建的景点推荐和特别提醒。
作为一套以实用信息为主的自助旅行丛书,《走遍中国·福建》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包括出发前需要了解的福建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准备出发时所应掌握的衣、食、住、行的资讯以及大量来自福建的景点推荐和特别提醒。
目 录
以文化引导旅游
作者介绍
关于《走遍中国》
那片飘在东南沿海的绿叶
解读福建
地理
历史
大事记
解读福建专题
客家的迁徙与定居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碧水丹山话武夷
福建的茶
从“佛跳墙”到鱼丸
泉州提线木偶
惠安女
附件旅游焦点推荐
准备出发
旅行与季节
到达与离开
住在福建
吃在福建
预算
福州地区
福州
三坊七巷
三山两塔
西禅寺
上下杭
林则徐纪念馆
西湖公园
福建省博物馆
开元寺
鼓山
涌泉寺
马尾造船厂
罗星塔公园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寿山石文化观光村
旗山森林公园
金山寺
昙石山文化遗址
雪峰崇圣寺
十八重溪风景区
闽清大明谷温泉村
宏琳厝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青云山
赤壁生态景区
平潭
莆田
湄洲岛
莆禧古城
梅峰寺
东岩山
广化寺
南少林
九鲤湖
木兰陂
天山万寿塔
交通
住宿
餐饮
娱乐
购物
行程推荐
闽南地区
厦门
鼓浪屿
南普陀寺
五老峰
厦门大学
万石植物园
虎溪岩
胡里山炮台
环岛路
华侨博物馆
厦门台湾民俗村
鸿山公园
集美学村
集美航天城
延平故垒
园博园
厦门海沧大桥·桥梁博物馆
日月谷温泉度假村
梵天寺
远华影视城(同安影视城)
苏颂故居
同安孔庙
大嶝三岛
青礁济慈宫
泉州
开元寺
清净寺
关岳庙
天后宫
状元街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
承天寺
基督教泉南堂
崇福寺
李贽故居
百源川池
府文庙
杨阿苗故居
法石真武庙
洛阳桥
清源山
伊斯兰教圣墓
仙公山
蟳埔村
九日山
郑成功纪念馆
凤山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安平桥
草庵摩尼教寺
深沪湾海底森林
紫帽山
姑嫂塔
六胜塔
围头湾
闽南黄金海岸度假区
惠安崇武解放军庙
崇武古城
安溪文庙
清水岩
李光地故居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
屈斗宫古瓷窑遗址
石牛山森林公园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漳州
威镇阁
南山寺
林语堂纪念馆
云洞岩
南太武山
白礁慈济宫
百花村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赵家堡
六螯古城
六鳌抽象岩画画廊
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海月岩
东山岛
诏安石牌坊一条街
三坪寺
灵通岩
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
漳州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
裕昌楼
塔下村
河坑土楼群
和贵楼
怀远楼
大地土楼群
上坪土楼群
诏安土楼
仙字潭
交通
住宿
餐饮
购物
行程推荐
闽西地区
龙岩
龙岩国家森林公园
冠豸山
培田客家古村
芷溪
古镇四堡
古田会议会址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长汀
永定客家土楼
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
遗经楼
承启楼(高头镇高北村土楼群)
南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
中川古村落
龙池书院
红尖山
三明
瑞云山
麒麟山
格氏栲
十八寨(忠山民俗村)
桃源洞
鳞隐石林
贡川古镇
安贞堡
泰宁古城
金湖
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上清溪
寨下大峡谷
状元岩
九龙潭
金铙山
玉华洞
淘金山
天鹅洞
石壁村
蛟湖
南溪书院
交通
住宿
餐饮
购物
行程推荐
闽北地区
武夷山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大安源风景区
南平
下梅
五夫镇
城村
九峰山
茫荡山
游定夫祠
建瓯孔庙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建窑遗址
宋慈墓
朱熹墓
宝严寺
天成奇峡
和平古镇
金j宄
杨源古村
洞宫山
湛卢山
郭岩山
乌君山
浮盖山
交通
住宿
餐饮
购物
行程推荐
闽东地区
霍童支提山
霍童古镇
三都澳
青山岛
南漈山
溪塔葡萄沟旅游风景区
太姥山
福瑶列岛景区
九鲤溪瀑景区
七都溪
赤岸村
下浒沙滩
大京古镇
三沙留云洞
廉村(石矶津)
白云山
九龙涤瀑布群
鲤鱼溪
翠郊大厝
翠屏湖
临水宫
白水洋
鸳鸯溪
九仙山
交通
住宿
餐饮
行程推荐
附录
Ⅰ.旅行装备表
Ⅱ.贴身的轻薄
Ⅲ.在旅途中给自己找个“临时的家”
地图目录
福州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福州市城区示意图
三坊七巷景点示意图
平潭景点示意图
闽南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鼓浪屿景点分布示意图
厦门市城区示意图
泉州市城区示意图
东山岛景区示意图
闽西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永定、南靖土楼景点示意图
闽北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武夷山风景区示意图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闽东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太姥山风景区示意图
作者介绍
关于《走遍中国》
那片飘在东南沿海的绿叶
解读福建
地理
历史
大事记
解读福建专题
客家的迁徙与定居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碧水丹山话武夷
福建的茶
从“佛跳墙”到鱼丸
泉州提线木偶
惠安女
附件旅游焦点推荐
准备出发
旅行与季节
到达与离开
住在福建
吃在福建
预算
福州地区
福州
三坊七巷
三山两塔
西禅寺
上下杭
林则徐纪念馆
西湖公园
福建省博物馆
开元寺
鼓山
涌泉寺
马尾造船厂
罗星塔公园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寿山石文化观光村
旗山森林公园
金山寺
昙石山文化遗址
雪峰崇圣寺
十八重溪风景区
闽清大明谷温泉村
宏琳厝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青云山
赤壁生态景区
平潭
莆田
湄洲岛
莆禧古城
梅峰寺
东岩山
广化寺
南少林
九鲤湖
木兰陂
天山万寿塔
交通
住宿
餐饮
娱乐
购物
行程推荐
闽南地区
厦门
鼓浪屿
南普陀寺
五老峰
厦门大学
万石植物园
虎溪岩
胡里山炮台
环岛路
华侨博物馆
厦门台湾民俗村
鸿山公园
集美学村
集美航天城
延平故垒
园博园
厦门海沧大桥·桥梁博物馆
日月谷温泉度假村
梵天寺
远华影视城(同安影视城)
苏颂故居
同安孔庙
大嶝三岛
青礁济慈宫
泉州
开元寺
清净寺
关岳庙
天后宫
状元街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
承天寺
基督教泉南堂
崇福寺
李贽故居
百源川池
府文庙
杨阿苗故居
法石真武庙
洛阳桥
清源山
伊斯兰教圣墓
仙公山
蟳埔村
九日山
郑成功纪念馆
凤山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安平桥
草庵摩尼教寺
深沪湾海底森林
紫帽山
姑嫂塔
六胜塔
围头湾
闽南黄金海岸度假区
惠安崇武解放军庙
崇武古城
安溪文庙
清水岩
李光地故居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
屈斗宫古瓷窑遗址
石牛山森林公园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漳州
威镇阁
南山寺
林语堂纪念馆
云洞岩
南太武山
白礁慈济宫
百花村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赵家堡
六螯古城
六鳌抽象岩画画廊
花博园
天福茶博物院
海月岩
东山岛
诏安石牌坊一条街
三坪寺
灵通岩
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
漳州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
裕昌楼
塔下村
河坑土楼群
和贵楼
怀远楼
大地土楼群
上坪土楼群
诏安土楼
仙字潭
交通
住宿
餐饮
购物
行程推荐
闽西地区
龙岩
龙岩国家森林公园
冠豸山
培田客家古村
芷溪
古镇四堡
古田会议会址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长汀
永定客家土楼
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
遗经楼
承启楼(高头镇高北村土楼群)
南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
中川古村落
龙池书院
红尖山
三明
瑞云山
麒麟山
格氏栲
十八寨(忠山民俗村)
桃源洞
鳞隐石林
贡川古镇
安贞堡
泰宁古城
金湖
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上清溪
寨下大峡谷
状元岩
九龙潭
金铙山
玉华洞
淘金山
天鹅洞
石壁村
蛟湖
南溪书院
交通
住宿
餐饮
购物
行程推荐
闽北地区
武夷山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大安源风景区
南平
下梅
五夫镇
城村
九峰山
茫荡山
游定夫祠
建瓯孔庙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建窑遗址
宋慈墓
朱熹墓
宝严寺
天成奇峡
和平古镇
金j宄
杨源古村
洞宫山
湛卢山
郭岩山
乌君山
浮盖山
交通
住宿
餐饮
购物
行程推荐
闽东地区
霍童支提山
霍童古镇
三都澳
青山岛
南漈山
溪塔葡萄沟旅游风景区
太姥山
福瑶列岛景区
九鲤溪瀑景区
七都溪
赤岸村
下浒沙滩
大京古镇
三沙留云洞
廉村(石矶津)
白云山
九龙涤瀑布群
鲤鱼溪
翠郊大厝
翠屏湖
临水宫
白水洋
鸳鸯溪
九仙山
交通
住宿
餐饮
行程推荐
附录
Ⅰ.旅行装备表
Ⅱ.贴身的轻薄
Ⅲ.在旅途中给自己找个“临时的家”
地图目录
福州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福州市城区示意图
三坊七巷景点示意图
平潭景点示意图
闽南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鼓浪屿景点分布示意图
厦门市城区示意图
泉州市城区示意图
东山岛景区示意图
闽西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永定、南靖土楼景点示意图
闽北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武夷山风景区示意图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闽东地区旅行交通示意图
太姥山风景区示意图
前 言
“以文化引导旅游”是时下中国旅游界、文化界比较认同的口号。大家的基本共识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旅游也在创造、传播着新的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必然以承载、挖掘、发扬社会历史文化为核心。旅游是什么?旅游是行走,是阅读,是发现,是休
在线试读
福建,古称“闽越国”。大致在战国时期,越人勾践的后代南迁,到达福建,和福建当地的闽人融合,形成了闽越国。而闽人的祖先,则可以推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1954年,福建在兴修闽江防洪堤时,发现了重要的“昙石山文化”遗址,遗址位于闽侯县一个叫恒心村的闽江岸边,是一座两三米高用贝壳堆积起来的小山丘。考古学家推断昙石山文化距今大约5000年,大致分布在闽江的下游,临水而居,大致上属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而在武夷山,则有商周时期闽人独特生活习俗留下的悬棺葬遗迹,这些遗迹,在传说中被称为“仙蜕”、“仙船”和“虹桥板”,被后人认为是仙人武夷君的遗迹,加以崇拜和祭祀,是为典型的祖先崇拜。闽学大师朱熹认为这些“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没而传以为仙也……”(《武夷图序》)
秦以前,楚灭越国,越王族的一部分南迁入闽,带来了一些吴越和中原文化。越国以铸剑驰名,像“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等都是一时名剑,而福建北部的松溪县就有湛山活湛卢的地名,闽越国无诸建都的地方也叫东冶,可以推测这应该是闽越王的冶铸之地,此外,越国的造船驾驶技术也传到福建,正所谓“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设闽中郡,闽越建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立闽中郡。《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时候的闽中郡,大致上除了福建之外,还包括浙江南部的温州、台州以及广东的潮梅一带。不过,可能地处偏远,秦并没有派官员入闽,而只是将无诸和摇的王号削去,降为君长,秦并没有事实上的行政权力。这可以从闽虽立郡但实际上其分县制度并无从考得到证实。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王翦定降江南地,降越君。汉兴有东海王摇,闽越王无诸之属(原注:如今世之土司),是越未尝亡也”。《史记·东越列传》也载,东越攻南越,汉武帝问于太尉田蚣,田蚣回答说:“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这些都说明尽管秦设立了闽中郡,但无诸仍然是实际上的统治者。这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吧。而所谓“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也能说明福建在当时仍是外在于中原地区,并未和中原文化有效融合,因此并不被中原所重视。
秦末兵焚四起,闽虽偏僻,但因无诸乃勾践后代南迁,复国之心未死,因而亦起兵北上。《史记》说:“无诸、摇率越归番阳(今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汉立,刘邦以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定都东冶。这对于福建历史来说,是重要的一件事情,无诸传国92年,福建历史开幕,自无诸始。可以说无诸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福建历史上的个人物。而定都东冶(今福州屏山东边),也是福建次建立城郭。
八姓入闽
汉虽封闽越国,但毕竟远离中原,当地人还是经常造反,汉武帝鞭长莫及,无奈只好移民,“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当然不可能是全迁,估计迁走的只是军队和官员,这么做自然便于统治,不过对于福建的发展却并无好处。《说文》中将“闽”归入“虫”部。《山海经》也说“闽在海中”。淮南王刘安上书汉武帝将福建说成是“方外之地,劏发文身之民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可郡县也”。都说明福建在当时相对于中原的落后。而汉以后,特别是西晋末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大量的中州人士入闽,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这使得原本落后的闽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晋永嘉之乱,许多中州的簪缨世家为避战乱而南徙入闽。《福州府志》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这也是福建早的八大姓的来历。中原移民入闽,一般由闽北、闽东、闽中、闽南而闽西,先进的中原文化对福建的传播和影响也是从北往南不断扩大的,因而闽北成为福建文化开发早的地区之一。
开闽王王审知
虽然在汉晋时代,福建有所发展,但直到唐初,福建与全国相比,仍显得相当的落后。《三山志》中记载唐初的福州城外,完全是野兽出没之所:“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穷林巨涧,茂林深翳,少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唐中宗神龙二年(706)福建闽中长溪人薛令之进士及第,这之后86年间居然就没有福建人中进士的记录,当时一个叫欧阳詹的晋江人,进京应试,一路上他寂寞地说,“某代居闽越,自闽至于吴,则绝同乡人矣;过宋由郑逾周到秦,朝无一命之亲,路无回眸之旧。”的确是相当的凄惨,不过这也是当时福建经济与文化落后的相应反映。
但到了中唐以后,福建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文化逐渐向南扩展,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唐后期中原战乱频仍,福建反而成为躲避战乱的较为安定的地方,许多衣冠世族、学士文人都纷纷南迁福建。经济的发展自不用说,文化上也从原来的“闽人未知学”而大力倡设乡校,课文章,兴儒学,于是“一年人知敬学,二年学者功倍,三年而生徒祁祁……郑鲁儒风济济,被于庶政。”清未有名的同光派诗人陈衍在《补订》中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有关福建的历史,其他人记不住倒不要紧,但王审知却是要记住的。他在福建民间被称为“开闽王”。今天在福州市北郊新店附近的莲花峰上还可以看到闽王墓,王审知是河南固始人,家有三兄弟,王排行老三。史书上说这三人皆以才气知名,世代业农。当时天下大乱,固始这个地方有个杀猪的叫王绪,拥兵起事。这三兄弟也同在军中。时年审知才20岁,据说能与士卒同甘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可见已有领袖气质。后来王绪率部南下江西福建,不过王绪终非帅才,容不得才胜己者,而且他还迷信,听信望气者言军中有王气,或有内变,就对部下勇略过人或相貌堂堂者多有猜忌,连他的妹夫也不能免祸,于是这三兄弟就联合军中将领干脆就反了王绪,大哥王潮就被推为主帅。几年时间,王潮兄弟就控制了整个福建,后王潮被授福州威武军节度史,他在职4年,死后王审知继位。时为唐末。后梁初,王被封为闽王,在位29年。按理说,真正的开闽王应该是王审知的哥哥王潮,但老百姓知道王潮的并不多,反而是这位继位者广为人知。这是因为他在位的这29年,是福建历史上发展为迅速的一个黄金时期,可说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现在福州鼓楼庆城寺还有闽王庙,这闽王庙原是王审知的旧宅,五代吴越钱氏据有福州,有感于闽王王审知的德政深入人心,就将其旧居辟为庙祀,并立一“德政碑”,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自然上面的记叙有夸大之嫌疑,但大抵应该不差。王审知信仰佛教,在位期间大量建塔修庙,延请高僧,有名的鼓山涌泉寺和于山白塔,都是那个时期重建或新修的。福建的佛教,特别是禅宗,在当时可真是不得了,全国以福建为盛。禅宗的五大派,其创立者或为闽人,或与闽人有师承关系。
今天问起福建人的祖籍来历,大多会说来自河南。除了早的“福建八大姓”是西晋永嘉之乱从中原南迁之外,唐末跟随王氏兄弟入闽的也都是河南固始人。所以福建人会说自己的老家在河南,不过细究起来,其中也有一些奧妙。南宋时就有人怀疑怎么这么多福建人都自称是固始人:“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漫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祀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著名的南宋史学家郑樵也说,因为王审知是河南固始人,就会照顾老乡,“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其实谬滥云。”和闽王是老乡,这自然是十分自豪的事情,写进族谱中,也会光宗耀祖,因而虚构来历,也是有可能的。但此事并无定论,且年代久远,也难以考证,对福建人的来历,就存此疑问吧。
P10-13
……
秦以前,楚灭越国,越王族的一部分南迁入闽,带来了一些吴越和中原文化。越国以铸剑驰名,像“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等都是一时名剑,而福建北部的松溪县就有湛山活湛卢的地名,闽越国无诸建都的地方也叫东冶,可以推测这应该是闽越王的冶铸之地,此外,越国的造船驾驶技术也传到福建,正所谓“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设闽中郡,闽越建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立闽中郡。《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时候的闽中郡,大致上除了福建之外,还包括浙江南部的温州、台州以及广东的潮梅一带。不过,可能地处偏远,秦并没有派官员入闽,而只是将无诸和摇的王号削去,降为君长,秦并没有事实上的行政权力。这可以从闽虽立郡但实际上其分县制度并无从考得到证实。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王翦定降江南地,降越君。汉兴有东海王摇,闽越王无诸之属(原注:如今世之土司),是越未尝亡也”。《史记·东越列传》也载,东越攻南越,汉武帝问于太尉田蚣,田蚣回答说:“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这些都说明尽管秦设立了闽中郡,但无诸仍然是实际上的统治者。这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吧。而所谓“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也能说明福建在当时仍是外在于中原地区,并未和中原文化有效融合,因此并不被中原所重视。
秦末兵焚四起,闽虽偏僻,但因无诸乃勾践后代南迁,复国之心未死,因而亦起兵北上。《史记》说:“无诸、摇率越归番阳(今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汉立,刘邦以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定都东冶。这对于福建历史来说,是重要的一件事情,无诸传国92年,福建历史开幕,自无诸始。可以说无诸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福建历史上的个人物。而定都东冶(今福州屏山东边),也是福建次建立城郭。
八姓入闽
汉虽封闽越国,但毕竟远离中原,当地人还是经常造反,汉武帝鞭长莫及,无奈只好移民,“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当然不可能是全迁,估计迁走的只是军队和官员,这么做自然便于统治,不过对于福建的发展却并无好处。《说文》中将“闽”归入“虫”部。《山海经》也说“闽在海中”。淮南王刘安上书汉武帝将福建说成是“方外之地,劏发文身之民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可郡县也”。都说明福建在当时相对于中原的落后。而汉以后,特别是西晋末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大量的中州人士入闽,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这使得原本落后的闽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晋永嘉之乱,许多中州的簪缨世家为避战乱而南徙入闽。《福州府志》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这也是福建早的八大姓的来历。中原移民入闽,一般由闽北、闽东、闽中、闽南而闽西,先进的中原文化对福建的传播和影响也是从北往南不断扩大的,因而闽北成为福建文化开发早的地区之一。
开闽王王审知
虽然在汉晋时代,福建有所发展,但直到唐初,福建与全国相比,仍显得相当的落后。《三山志》中记载唐初的福州城外,完全是野兽出没之所:“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穷林巨涧,茂林深翳,少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唐中宗神龙二年(706)福建闽中长溪人薛令之进士及第,这之后86年间居然就没有福建人中进士的记录,当时一个叫欧阳詹的晋江人,进京应试,一路上他寂寞地说,“某代居闽越,自闽至于吴,则绝同乡人矣;过宋由郑逾周到秦,朝无一命之亲,路无回眸之旧。”的确是相当的凄惨,不过这也是当时福建经济与文化落后的相应反映。
但到了中唐以后,福建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文化逐渐向南扩展,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唐后期中原战乱频仍,福建反而成为躲避战乱的较为安定的地方,许多衣冠世族、学士文人都纷纷南迁福建。经济的发展自不用说,文化上也从原来的“闽人未知学”而大力倡设乡校,课文章,兴儒学,于是“一年人知敬学,二年学者功倍,三年而生徒祁祁……郑鲁儒风济济,被于庶政。”清未有名的同光派诗人陈衍在《补订》中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有关福建的历史,其他人记不住倒不要紧,但王审知却是要记住的。他在福建民间被称为“开闽王”。今天在福州市北郊新店附近的莲花峰上还可以看到闽王墓,王审知是河南固始人,家有三兄弟,王排行老三。史书上说这三人皆以才气知名,世代业农。当时天下大乱,固始这个地方有个杀猪的叫王绪,拥兵起事。这三兄弟也同在军中。时年审知才20岁,据说能与士卒同甘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可见已有领袖气质。后来王绪率部南下江西福建,不过王绪终非帅才,容不得才胜己者,而且他还迷信,听信望气者言军中有王气,或有内变,就对部下勇略过人或相貌堂堂者多有猜忌,连他的妹夫也不能免祸,于是这三兄弟就联合军中将领干脆就反了王绪,大哥王潮就被推为主帅。几年时间,王潮兄弟就控制了整个福建,后王潮被授福州威武军节度史,他在职4年,死后王审知继位。时为唐末。后梁初,王被封为闽王,在位29年。按理说,真正的开闽王应该是王审知的哥哥王潮,但老百姓知道王潮的并不多,反而是这位继位者广为人知。这是因为他在位的这29年,是福建历史上发展为迅速的一个黄金时期,可说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现在福州鼓楼庆城寺还有闽王庙,这闽王庙原是王审知的旧宅,五代吴越钱氏据有福州,有感于闽王王审知的德政深入人心,就将其旧居辟为庙祀,并立一“德政碑”,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自然上面的记叙有夸大之嫌疑,但大抵应该不差。王审知信仰佛教,在位期间大量建塔修庙,延请高僧,有名的鼓山涌泉寺和于山白塔,都是那个时期重建或新修的。福建的佛教,特别是禅宗,在当时可真是不得了,全国以福建为盛。禅宗的五大派,其创立者或为闽人,或与闽人有师承关系。
今天问起福建人的祖籍来历,大多会说来自河南。除了早的“福建八大姓”是西晋永嘉之乱从中原南迁之外,唐末跟随王氏兄弟入闽的也都是河南固始人。所以福建人会说自己的老家在河南,不过细究起来,其中也有一些奧妙。南宋时就有人怀疑怎么这么多福建人都自称是固始人:“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漫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祀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著名的南宋史学家郑樵也说,因为王审知是河南固始人,就会照顾老乡,“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其实谬滥云。”和闽王是老乡,这自然是十分自豪的事情,写进族谱中,也会光宗耀祖,因而虚构来历,也是有可能的。但此事并无定论,且年代久远,也难以考证,对福建人的来历,就存此疑问吧。
P10-13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