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49846丛书名: 丽泽人文学术书系
本书依次从改革题材类、农村题材类、城市题材类、反腐题材类、社会风俗与综合反思类、市场经济题材类等类型入手,具体探讨新时期三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反映“现世生活”方面的成败得失,及其在现实和现世之间的矛盾和动摇,藉此努力建构一种文学类型学意义上的“当代性”叙事美学。
目 录:
导言:“当世叙事”与“现世主义”写作……………….. 1
章 改革题材类…………………….. ………… 4
节 改革小说的现实与“现实性”…………….. 4
第二节 《乔厂长上任记》与改革文学…………….. 9
第三节 时间和数字的神话能走多远……………….11
第四节 两种改革及其合法性问题…………………16
第二章 农村题材类…………………………………22
节 想象农村的现实及其多种可能……………..22
第二节 乡土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缩影及宿命………….27
第三节 城乡二元对立的全球化想象及其悖论………..35
第四节 全球化进程中的乡土寓言写作……………..40
第三章 城市题材类…………………………………52
节 想象都市的形象与镜像 ………………….52
第二节 千年古都与文学想象的后辉煌……………57
第三节 以象征的方式重新介入现实……………….62
第四节 远离“文化塑城”的几种可能……………..75
第四章 反腐题材类…………………………………85
节 “互文”现实的深度与限度……………….85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矛盾及其可能 ………………..90
第三节 “剩余”时代的文学写作与残缺……………94
第四节 反腐困局与人性幽暗…………………….104
第五章 社会风俗与综合反思类………………………..113
节 时代与社会的倒影、逆光及其前景………….113
第二节 当代启示录与备忘录…………………….117
第三节 社会分析与现实表征…………………….126
第四节 历史反思之后的个人主义与颓废写作………..130
第六章 市场经济题材类……………………………..139
节 当前市场经济题材写作的文化历史分析………139
第二节 大历史、社会转型与内心变迁……………..144
第三节 资本时代的边缘书写与时代寓言……………148
第四节 消费时代的寓言写作与“叙述”的后现代…….154
第七章 知识分子题材类……………………………..161
节 精神传统与现实语境之间…………………161
第二节 现实日常与知识分子的心灵史……………..165
第三节 从文学寻根到文化自觉…………………..170
第四节 边缘写作的困境与可能…………………..179
第八章 讽刺题材类…………………………………186
节 启蒙与救亡之外的第三重变奏 …………….186
第二节 “荒唐言”与现实意…………………….189
第三节 寓言写作与发展主义…………………….194
第四节 符号的痛苦与历史之轻重…………………203
第九章 底层题材类…………………………………213
节 底层写作的类型与模式…………………..213
第二节 现实的表象与名实之惑…………………..218
第三节 底层立场与女性主体的成长……………….222
第四节 底层苦难的暴力传奇…………………….229
第十章 官场题材类…………………………………235
节 官场生态的现实与表象…………………..235
第二节 官场现实写作与精英立场…………………240
第三节 官场游戏与情爱修辞学…………………..245
第四节 乡村政治与精神家园…………………….248
结 语 文学应重建作家同现实的“审美关系”及其“当代性”.255
参考文献…………………………………………258
后 记……………………………………………265
导言:“当世叙事”与“现世主义”写作
文学史上常常有所谓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之类的说法,作品也煞是写得像模像样,对于前一类,我们常常会用“史诗”来称赞其中的佼佼者,而后者的杰作也会被冠之以“牧歌”或“田园曲”之类的美称。就“史诗”性的创作而言,其作品必须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但于生活的开掘上却不妨浅尝辄止,为典型的莫过于柳青的《创业史》,或如茅盾的《子夜》。对于这类作品,很是让文学史家踌躇不已。就以文学性而言,这类“史诗”无可挑剔指责,甚至可堪典范,但就趣味及质感论之,却是读者少有问津甚至往往束之高阁如高头讲章。这类作品往往只能“活”在文学史上,而“死”在读者手中。“浪漫主义”则似乎不同。它没有现实主义那种向外向上扩张的野心,而是视角向内向下,把放大镜或显微镜对准人心的幽微,不厌其烦也不胜其烦。这一种探索当然有益于对深幽人心的认识,但在任何时代,“人”还是那个“人”,故而浪漫主义往往就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相比有些“史诗”躺在图书馆,它虽永远“活跃”在人们的内心—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浪漫主义—但却不能活在某一个具体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浪漫主义的悲哀。
表面看来,“史诗”和“牧歌”截然两立,但其内里却是根须相连的。就对生活的简化和本质化而言,“史诗”是另一重意义上的“浪漫主义”。这样也就能明白,文学史上很多作品既可以看作浪漫主义也可以视之为现实主义,这时,我们再去指责“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其实是很没有道理的。这两类作品,于社会人生,都少有余韵可供回味。故此,我们在这里提倡一种姑可称之为“现世主义”的文学写作,即那种立足现世写作并指向现世的写作。
这一现世主义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虽表面“忠实”于自然或现实,却其实是为自然而自然,并非真的“为现世”而写作。现世主义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针对现世的全新的态度。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性体验。它不虚妄未来和承诺,不以将来或革命或理想的名义牺牲当下和现世的幸福。相反,它更注重当下和此在,更看重庸碌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相对于那种脉络清晰简明的现实(主义)呈现,它更愿意关注那种不可化约的繁复的现世。它并不反对线性前进的时间(观),但对复线和多面甚至滞缓的空间更感兴趣;它并非不关注家国之外的大事,而是国家大事只有在家国之内才有意义;这样一种写作,从推崇时间转而崇尚空间,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多面立体的展现和人生繁复驳杂的表征。
笔者虽反对以往的“本质主义写作”倾向,但并不反对宏大叙事。相反,提倡现世主义是因宏大叙述的倾颓和人类家园的失落而感发。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写实小说”唱响文坛,宏大叙述也不可避免地从此衰颓下去。虽然说宏大叙述无论如何带有安抚人心和制造幻象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其本身并不能因为携带意识形态色彩而在价值上稍减半分。现世主义代表一种从对现世的理解和关注中获得力量并走向未来的冲动。从这个角度看,现世主义也是一种宏大叙述,一种立足现实但又不限于现世的更高意义上的宏大叙述。
“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对于这一时段时空,彼时的作家并非没有意识到或想过要加以表现。这三十余年来,是时代风云变幻的三十年,也是百姓生活发生巨变的三十年,对于这一段时空的文字留影,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有其不可替代的责任。小说家们往往本着“现实”而非“现世”的态度加以观照,故而很多特别是长篇虽然表现了那一时段的社会生活,但却并非真正意义的“生活原貌”。他们从“现实”的角度加以呈现,故而其折射的生活毋宁说是一种“现实观”下的“现实呈现”。现实主义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立足将来而非当下的写作倾向,故而其作品也多从将来的角度描摹构想“现实”,其“现实”与当下并不一定十分吻合。我们所以提倡“现世主义”的创作态度,是想表明小说写作中“反本质主义”的重要性。虽然说,完全意义上的现世主义在实际上很难达到甚或不能,但作为一种努力,一种意识,其在文学史上、在作家们的创作中却并非虚妄,而是切切实实的存在。
本着这样一种构想,笔者将结合“新时期36 年以来书写新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实践,分别从改革题材类、市场经济题材类、官场题材类、底层题材类、社会风俗与综合反思类等类别入手,具体探讨这三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反映“现世生活”方面的成败得失,及其在现实和现世之间的矛盾和摇摆。笔者相信,只有通过系统地清理,正本清源,厘清其脉络,辨明其价值,方能对这三十余年来的小说写作有一宏阔的认识,或能对今后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参照!这是笔者想要努力的方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