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841432
★ “在一个产生过康德和歌德的国度,为什么会产生纳粹?”叩问思想史上经典的“德国问题”,重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思索。
★ 政治思想传统、政治、社会、工业化、外交、军队、政党、高等教育、文化状况,多角度地剖析近现代德国,资料丰富,旁征博引,形成一幅全景式的近现代德国绘卷。
★ 本书采用硬壳精装,精致32开小开本,携带珍藏两相宜。
★ 社科新著,清新阅读。
本书基于作者2016年秋季学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哲学社会学”的讲义修改而来。书稿主体部分在一种历史–社会的研究进路之下讨论关于自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德国问题”的历史沿革、近现代德国政治思想传统、政治、社会、工业化、外交、军队、政党、高等教育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相关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反思。通过对近现代德国的思考,读者可以全景式和深入地了解近现代德国状况及其内生性危机的成因,并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进一步理解后发现代化国家所存在的困境和出路。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德意志历史
第三章 “德国问题”
第四章 德意志政治思想传统
第五章 近现代德国的政治和社会
第六章 德意志第二帝国、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七章 近现代德国的外交问题与中欧意识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官僚制度
第九章 近现代德国的军队
第十章 近现代德国的政党
第十一章 近现代德国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界
第十二章 近现代德国社会的非自由文化
第十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00多年来这些在爱国主义形式包装下的民族主义思想在那些所谓“德国最为高贵的心灵”中的影响。既然这些“高贵的心灵”都尚且如此,那么就只能对普罗大众——他们作为现代政治中政治活动的参与者的同时也是政治宣传的受体——的内心躁动抱以更多同情的理解,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对之后纳粹的罪行不用承担责任。
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两者都通过树立特殊的敌人(“他者”)的方式来涵盖尽可能多被动员起来的民众而实现自我的政治目标。在方法上,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者一般而言都倾向于使用虚幻的和拟制的宗教形式:上帝的选民、神圣的使命或解放、救赎等。当然和宗教形式一样,它们也都通过各自的“教义”,即意识形态——不论是文化上的、历史上的、社会理论上的还是人类学上的——来论证自身所追求的政治目标和为此政治目标所实施的任何手段的正当性。因此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流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正如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乔治·萨拜因所说的:“这一思想非常简单且极具吸力,几乎用不着去探寻它的出处。社会应当是相互合作的,而不应当因争斗而变成四分五裂的;民族乃是每个人都归属于的那个社会;因此,每个阶级和每个利益集团都应当携起手来共同为民族利益效劳。”
在20世纪20年代,除了意大利的贝尼托·墨索里尼从左翼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到法西斯运动的转向和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中的右翼卡尔·伦纳、奥托·鲍威尔等人的观点等典型案例之外,在魏玛共和国,不论是在历史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普鲁士社会主义”,还是在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的“德意志社会主义”中,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都达到了各自在理论上的修正和两种理论之间相互高度的融合,并最终在现实政治中导向了纳粹。正如纳粹党的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所表明的一样,它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并整合了社会主义中的诸多观点的,通过鼓动大众实现对以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的反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