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66515
本书是英文学术界*本讨论“场域理论”这一媒介研究新范式的专著,汇集了法美两国*媒介研究学者的文章,阐明了这一研究范式的基本框架,比较研究中的具体实践,以及对这一范式与其它范式关系的批判性反思,为媒介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也为我们洞察这个媒介饱和社会的隐秘逻辑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致谢 作者简介 章 导论:发展中的场域理论 部分:理论导向 第二章 政治场、社会科学场和新闻场 第三章 “双重依附”:处于政治与市场之间的新闻场 第四章 专门化新闻业的次场域 第二部分:比较视野 第五章 图绘场域变量:法国和美国的新闻业 第六章 血液污染丑闻:医疗新闻的再构造 第七章 法国的经济新闻 第八章 政治规则的媒介圣化 第九章 通向新闻场:青年行动主义与媒介公正运动 第三部分:批判性反思 第十章 布尔迪厄、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一些误解 第十一章 自主从哪里来? 第十二章 场域理论、分化理论与比较媒介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中译本序言
《布尔迪厄与新闻场域》一书首版至今已近10 年。该书完成了它声称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向英语世界的媒介研究者、学生、记者以及其他对此感兴趣的公众引介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初版导论中,我们曾说过,我们的目的不是强加一种研究教条,而是要激发论争,不但要“和”布尔迪厄一起思考,更要“反对”与“超越”布尔迪厄。我们很高兴得到这样的反馈。
很明显,布尔迪厄分析新闻业和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独特理论框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学者和新闻记者们的共鸣。《布尔迪厄与新闻场域》一书被广泛评论,数以百计的论文和书籍引用该书,很多课程使用该书,另外博客上也有大量关于该书的讨论。对无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博士生而言,该书提供了布尔迪厄社会学的入门路径,同时也激发了许多资深学者的深入思考。这样,该书为研究我们这个日渐饱和的媒介社会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并激发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而我们也在此后的研究中,以自己的方式去进一步阐发以及批判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从一开始,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标受众就是国际读者。尽管该书主要提供的是法国和美国的比较研究,但欧洲的学者,事实上其他地区的学者也很快找到了其与他们关注的自己国家和地区的议题之间的联系。我们很高兴《布尔迪厄与新闻场域》的中文版现在要在中国出版。张斌博士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创造性地完成了这一重要的工作,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场域理论真的可以“旅行”到中国吗?我们相信可以。场域理论是一种包容性模式,它追求一种普遍有效性。如同布尔迪厄在他那本具有突破意义的书《区隔》被译成英文时坚持的那样:
在我看来,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世界与在此提出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的有效性是超越我所研究的特定法国个案的——这一模式的基础是对马克斯· 韦伯提出的阶级和[地位]之间对立模式的重新思考。虽然毫无疑问,对任何一个分层社会而言,表达或展现经济与社会差异的区隔特征的体系……从一个时期和一个社会到其他时期和其他社会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在研究新闻业时,场域理论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多元层次上分析新闻实践的普遍框架:新闻业的社会位置与国家、市场和其他文化生产场域(文学、科学、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新闻机构中工作的新闻记者所分享或竞争的专业实践的逻辑;贯穿在不同媒介和新闻报道与他们受众间的有等级的组织性差异。
换句话说,这里普遍的不是任何特定的实践(比如美国或法国的新闻模式),而是对分析任何特定国家、地区或跨国语境下的多层次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启示。与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学派不同,场域理论关注的不仅是形塑整体新闻业的同一性力量,而且也关注与不同媒介的社会分层相联系的各种变量。它提倡既要关注经济资本,也要关注持续进行的关于声望和合法性等象征资本的斗争。
对布尔迪厄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在不断进行的反思中展开的。研究者一定要总是能确保自己不将先入之见强加到研究对象身上,不管这先入之见是根植于个人成长经历、民族文化,抑或是职业规范。这一告诫让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野对于那些非西方的研究而言也是非常适用的。
这一理论框架怎样才能运用到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中呢?我们很犹豫,不知是否要对这一快速变化的空间给出太多特定的参考。但是,中国新闻业的重要发展可以通过场域理论的概念工具加以阐明,这一点非常清楚。我们只是注意到一些可能会在“场域”这一概念中遇到的研究问题。
与那些认为媒介是与国家或市场相分离的“自由”领域的研究不同,场域路径强调那些正在进行的为了从国家或市场的限制中获得一定程度自主的斗争。因此,西方新闻业和中国新闻业的不同也不应该从的角度,而要从相对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对在国家和地区的层面上,以及在两者相互交织的层面上理解政治、市场和媒介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言,中国是一道特别困难的难题。
场域理论也关注新闻记者(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比如博客)拓展批判性自主空间的不同路径,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更加宽泛的智识性的或创意性的。在不同媒介中[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南方周末》、《财经》,以及正在蓬勃发展(或者是被大力压制)的独立博客]的调查性报道和评论背后,其政治、商业和社会(阶级)的境况是什么?
虽然政治经济学分析已经正确地将注意力放在政治和经济权力的相互交织上,然而场域理论也强调逐渐在分层化的相似性环路中(如同视中国社会为一个整体)运作的媒介生产和接受的方式。
不仅中国可能会从场域理论所生成的洞察视野中获益,我们也可能会很快增添关于场域理论的认识,因为它可能会在中国运用的过程中被细化和扩展。对布尔迪厄来说,理论从来都不是僵化的教条,或者是被锁在展示橱窗厚厚玻璃之后的东西。理论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是被使用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概念。如果我们看一下他的许多著作的注释,就会很好地了解布尔迪厄对其他研究的兴趣,以及他用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改进场域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潘忠党(引用布尔迪厄)曾说,中国案例会给国际研究社群的“社会知识库”增添新的东西,这一点我们非常赞同。这样,我们就会有新的经验问题,它能够检测现存的理论和生成新的理论。
我们还不能充分预言场域理论和中国的媒介研究相遇之后将会修正或者扩展这一范式的方式,但我们能肯定的是,《布尔迪厄与新闻场域》这一重要和及时的翻译会对此提供支持。我们只能从提出问题开始,这些问题对中国和对其他国家都是相同的:在何种程度和何种方式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的形式是对立或联盟的?在何种程度和何种方式上新闻记者的实践(正式或非正式的)会折射出在持续寻求自主过程中的外部压力?在何种程度和何种方式上生产和消费新闻内容的多元方式与植根于阶级、教育、职业、地区或其他类别的社会分层平行或相似?我们热切地等待答案。我们只知道无论答案是什么,对于中国而言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将会为场域理论和比较研究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
罗德尼· 本森
艾瑞克· 内维尔
2014 年7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