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0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95548
◎20世纪日本人文科学领域“无尽知识迷宫”的怪人——种村季弘
他曾受三岛由纪夫赏识,是与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齐名的幻想文学旗手,以“稀世的博闻强识”享誉日本文坛,古今东西的异端文化知识信手拈来。
◎《德古拉事典》——包罗万象的吸血鬼百科全书
书中包括吸血鬼系谱梳理,吸血鬼与黑死病、不腐之尸以及吸血鬼预防法的历史文献记录,还完整收录了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官方吸血鬼文献记录——1732年由多位军医、高级将领组成的吸血鬼官方调查团,前往塞尔维亚调查大吸血鬼事件,开棺查验而记录的《见闻录》。
此外,经由歌德、拜伦的吸血鬼小说发展脉络,吸血鬼诗选集,以及戈雅、恩斯特等人的吸血鬼绘画赏析也一并网罗。
本书还挑选了几位历史上“活着的吸血鬼”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曾为贞德战友的幼儿虐杀者吉尔斯?德?莱斯、虐杀人数超600人的“人血浴缸”发明者巴托丽伯爵夫人等。
◎《德古拉事典》——揭秘吸血鬼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之源
为什么本该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暗夜眷属,却如此长久地活跃在文学、影视作品当中,甚至让无数人为之疯狂?
作为“直至死亡降临的生之赞美”,吸血鬼幻想那甘美的恐怖感,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血液崇拜与对死亡的两极性情感,混杂着死者恐惧与尸体追慕,还有跨越生死界限的脱轨战栗……
◎《德古拉事典》——谈论吸血鬼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玛丽娅·特蕾莎女王的御医杰拉尔德·范·斯威登在《与吸血鬼相关的医学报告》中写道:“我不止一两次地塞给丧葬人员小费,请他们极为小心地打开了几个棺木。其结果是……”
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则高呼:“多么令人吃惊!我们 18 世纪居然会存在吸血鬼!”
蒙塔古·萨默思神父发出疑问:“虽属于我们的世界,也同样属于另一个世界。他果真是死者吗?”
波德莱尔则在《恶之花》中写下:“我是我心的吸血鬼,伟大的被弃者之一……”
美国批评家莱斯利·费德勒这样描述吸血鬼:“欧洲并不具有把关于人类灵魂某种黑暗真相诉诸表达的恰当且公认的词汇(Vocabulary)……”
《德古拉事典》以吸血鬼切入,探讨社会性、文学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探寻人类灵魂隐秘的阴暗面。
爱的技巧?就是往吸血鬼的气质里加入些银莲花的谦恭。
——齐奥朗
作为吸血鬼研究的先驱性作品,本书深入讲解了吸血鬼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起源,讨论吸血鬼与血、诱惑以及死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讲述自萨满、祭司与希腊诸神退却之时起便潜伏在基督教正统教义的暗影之内,持续不断变换形态、时隐时现的吸血鬼形象。它们活跃在玛丽娅·特蕾莎女王御医的报告,马丁·路德的谈话还有伏尔泰慷慨激昂的启蒙思想探讨之中……
日本泉镜花文学赏得主种村季弘跨越文学、艺术、哲学、精神分析、犯罪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追寻栖息于人类灵魂阴暗面的吸血鬼幻想,带领你进入战栗、血腥与诱惑的世界。
……以这方面的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现代日本没有谁能比得过种村氏。
——涩泽龙彦
碎片化、分析性的讨论对于那些寻求丰富灵感的人来说,是一种衰弱的毒药。我沉浸在一种近乎魔幻的博捜广览中,很长时间以来,我*次感觉到了一种满足感,仿佛得到了充足的创作营养。
——日本芥川奖得主、《日蚀》作者平野启一郎
那时候,大学生们会根据读不读涩泽龙彦和种村季弘而分成两派。说出“异端”“暗黑”这样的词语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在那个时代,人们依旧热烈讨论着这些内容。
——《艺术的言词》作者、美学评论家谷川渥
时至今日——若不论文学性质量的高低——最脍炙人口的吸血鬼小说,应该要数布莱姆·斯托克所著的《吸血鬼德古拉》了。斯托克的原作在二战以前便多次被拍成电影,德古拉伯爵无疑已成为“第七艺术的主角”。即便是对于那些没读过原作的人来说,或者说正因为没读过,说到吸血鬼几乎也会下意识地想到德古拉。
吸血鬼文学在近代最初的成果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世纪以前,是发表于19世纪末期(1897年)的《最后的哥特式·浪漫》(亨利·拉德朗姆〈ヘンリー·ラドラム〉)。然而,在19世纪初期,即法国大革命刚刚结束后,威廉·波里多利、拜伦的小说主人公还如同方才在断头台被砍下的滴血头颅那样,保留着刚刚灭亡的贵族阶级的浓厚血腥味,他们活跃的舞台也主要是社交界的沙龙。与之相对,更加新颖的斯托克却将遥远的喀尔巴阡山中古堡内的恐怖氛围,突然带入了伦敦小市民的家庭内部。妻子或恋人这样日常会面的人因感应到过往世界中的邪恶魅惑,而变得像梦游症患者那样开始四处游荡,这种恐怖给人感觉近在身旁。事件发生的场所一开始是在特兰西瓦尼亚山区的古堡,接着就转移到当时的世界之都伦敦,几经周折后又回到喀尔巴阡的古堡。宛如孤立于黑死病区之中、受到极度赞美的十日谈的快乐之馆,可以说,伦敦小市民式的日常也仿佛被包围在古老森然的吸血鬼信仰的恐怖中,市民社会也在走向末路的危机中摇摇欲坠。如此,将走在时代先端的伦敦与欧洲最深处的巴尔干地区进行对照,无疑是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一大原因。
斯托克描写巴尔干地区的吸血鬼信仰的小说素材,来源于当时正在伦敦游学的布达佩斯大学的东方学者阿米纽斯·万贝利(Arminius Vambery)教授。作品开头虽然有一段精彩的旅途风景描写,但斯托克不要说喀尔巴阡山脉地带,就连巴尔干地区也从未踏足。万贝利教授的形象,大概脱胎换骨成了小说中那位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名誉教授范海辛博士,而这位范海辛博士曾在小说中就万贝利教授和他的研究进行过以下介绍。
我请我在布达佩斯大学的友人阿米纽斯教授帮我翻阅了许多关于那个人的文献,他确实曾经出现在文献中。约翰逊(Jonathan)的日记里也曾写道,那个人确实是在土耳其军中名号如雷贯耳的德古拉将军。用阿米纽斯的话说,德古拉家族应该是显赫的大贵族,子孙中有好几个人都曾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恶魔。根据文献,据说在赫尔曼斯塔湖所在的山上有专门的场所,德古拉家族代代都在那里教授魔法,如今的德古拉似乎已经是第十代接班人了。记录中出现了“stregoica”(魔女)、“ordg”(恶魔)、“pokol”(地狱)等词汇,如今的德古拉是吸血鬼一事,也确实记载在文献中。
万贝利教授告诉斯托克的文献,据现代德国批评家克劳斯·菲尔卡推测,应该是匈牙利国家图书馆里的《关于暴君德拉科列·拜德》(Uan eyneme bösen Tyrannen
ghenomet Dracole wyda)的德语版(收录于1804年在J·C·恩格尔〈Johann Christian Engel〉公开登载的《摩尔多瓦与瓦拉几亚史》中)。要言之,斯托克借范海辛博士之口所说的事情并非完全的捏造,小说整体来源于真实存在的人物与事件。那么德古拉伯爵,正确说来是其原型——那位大贵族吸血鬼,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