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57965
★ 走近天才音乐家的困窘人生,读懂他的卓越、痛苦与挣扎。
父亲酗酒,母亲重病,*时期耳聋,是贝多芬人生中一抹幽深的底色;然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独特的幽默与激烈的情感,使他在一流作曲家中名列前茅。作者有冷静的笔墨,也有悲悯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近贝多芬,体会他令人心碎而又直视命运的一生。
★ 深入剖析《英雄交响曲》,品悟音乐鉴赏之道。
*乐章中失控的升C调,如何带给听众“尚未完成”的效果?140小节气势恢宏的结尾,如何成为神奇的魔术时刻?谐谑曲中打动人心的和弦,怎样传达出一种无限或永恒之感?跟随作者的解读,品悟贝多芬如何抛弃了传统的惯例,使他出现之前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 回到18世纪末,与贝多芬身处同一时代。
海顿、内弗、莫扎特等音乐家悉数登场,结合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称帝等背景事件,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维也纳的时代氛围,体悟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对贝多芬创作的影响。
★ 36幅珍贵全彩插图,丰富细腻,如在眼前。
《英雄变奏曲》手稿、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首页、贵族赞助者肖像、贝多芬庞大送葬队伍的水彩画……这些照片既是历史的证明,又是读者了解贝多芬的窗口。
1805年4月,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英雄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公演,一举震惊了古典音乐界。这首革命性的作品不同于任何以往的作品,以清醒的理智与爆发的情绪,奏响了英雄主义与人类手足之情的赞歌,开启了古典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
在本书中,英国传记作者詹姆斯·汉密尔顿-帕特森将为我们重构这一西方文化史上的伟大时刻,从天才音乐家的坎坷人生讲起,结合作品创作前后的历史背景,回溯这部伟大作品创作的初衷、过程和影响,并解答那个无数人曾问过无数遍的问题——它到底和拿破仑有什么关系?
1 引言和术语
2 来自波恩的少年
3 维也纳
4 普罗米修斯
5 谱写交响曲
6 谁是《英雄交响曲》致敬的真正英雄?
7 《英雄交响曲》的反响
8 交响乐的典范
9 《英雄交响曲》之后
附录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注释
“汉密尔顿-帕特森专注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如今,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很容易被看作是一部传统的管弦乐作品,然而在1805年首演时,它却相当前卫……一本奇妙的读物。”
——《流行文化》杂志(Popmatters)
“汉密尔顿-帕特森深入研究了贝多芬开创性的《第三交响曲》,以及它所带来的文化和历史影响……这是一本宝贵的指南,介绍了这位音乐巨匠*杰出的作品之一,在他去世几百年后,他不可否认的天才在仍继续回响。”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汉密尔顿-帕特森探讨了古典曲目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介绍了它的历史和背景——无论是普通的音乐会观众,还是严肃的音乐爱好者,都会在这本优雅而有见地的书中找到许多值得品味的东西。”
——《书目》杂志(Booklist)
知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始于怀疑,终于信任,或者完全相反。哪种结果,我们都要感谢知识,也感谢真正贮藏知识的书籍,比如这套「里程碑文库」。
——知名编剧、策划人@鹦鹉史航
中国近代史充分证明了放眼看世界的重要性。这套「里程碑文库」就是一扇扇心灵的窗户,当下我们*需要打开的就是心灵的窗户。
一一独立学者@萧三匝
这是一部不落俗套的文明史,没有程式化的编年纪事,只将人类*闪光的瞬间记录在册。——作家、翻译家@黄昱宁
第二章 来自波恩的少年
过去人们常常拿贝多芬的家庭背景和童年时期与莫扎特的对比,仿佛在展示英勇的天才莫扎特是如何放弃被父亲精心培养为神童的优势。确实,莫扎特的父亲既是一位有成就的职业音乐家,又对儿子期许极高。但贝多芬的父亲约翰也是一位职业音乐家,尽管他的成就远不如利奥波德·莫扎特。而且,他对儿子也有足够的期望,偶尔还会像利奥波德对待沃尔夫冈那样,把儿子的年龄说小一两岁。18世纪后半叶,儿童音乐名人的市场非常活跃。年幼的贝多芬当然不是莫扎特或门德尔松那样的神童,但他明显很早就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音乐毕竟在这个家族得以传承。
在贝多芬不到3岁时就去世的祖父路德维希(1712—1773),来自如今属于比利时的地方,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歌手,在波恩科隆选侯的教堂任职。1761年,他被任命为乐长,负责掌管整个宫廷的音乐,证明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而且拥有出色的嗓音。这样的职位通常由作曲家担任,而老路德维希从来不是。老路德维希的儿子约翰也进入了选侯的教堂,成为一名歌手——先是作为一个童声歌手,后来作为男高音。约翰在小提琴和羽管键琴两方面都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教一些基本的课程来维持他的生活,但他的音乐才能要比父亲平庸得多。约翰于1767 年
结婚,他的第二个得以存活的儿子路德维希(即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两个弟弟卡尔和约翰也活了下来他们都在贝多芬的晚年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看到贝多芬早期的天赋之后,贝多芬的父亲尽其所能地培养他,给他上了基本的键盘和小提琴课。之后贝多芬被送到波恩的多个老师那里学习,并在7岁时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演奏“各种协奏曲和三重奏”,可以说进步很快。但在父亲的威逼之下,贝多芬很快就像15年前的莫扎特一样感到过度疲劳,只不过他没有穿那个小演奏家所穿的缎子套装、迷你宫廷礼服,也没有戴假发。相反,年幼的贝多芬的家庭会被当今的英国人委婉地称为“问题
家庭”。他明显被疏于照料、营养不良,偶尔还因父亲的殴打而遍体鳞伤。他的弟弟们没有表现出音乐天赋,可能也因此逃脱了父亲的野心所带来的最坏后果。在外面,约翰很友好,也没有不受欢迎,但偶尔也会表现出酗酒所带来的后果,他的嗓音和宫廷演出已经开始受到影响。
孩子们的母亲玛丽亚心地善良,尽管她也会像贝多芬家族里的每个人一样,突然大发脾气。不知何故,她与难以相处的丈夫倒是相处得很好,只是对维系家庭感到费力。她的孩子们在学校以邋遢出名。贝多芬的正规教育甚至没有达到文理中学(Gymnasium)水平——英国人称为中学——而是在波恩的短期学徒(Tirocinium)阶段(或者叫小学阶段)就停止了。1781年,为了专注于音乐,他离开了学校。那时他还不到11岁。多年以后,他的一个小学同学想起了这个男孩,由于他皮肤黝黑,桀骜不驯,他们称他为“路易斯”(Luis)或“西班牙人”(der Spagnol)。
他的母亲肯定去世了,因为路易斯·凡·贝多芬的邋遢和粗心大意等特征人人都知道。后来在他身上闪耀得如此夺目的天才光环丝毫也没有显现。1
事实上,可怜的玛丽亚并没有死,她只是患上了早期肺结核。为了维系家庭和养活三个孩子,她比之前更加疲惫不堪。
年幼的贝多芬辍学在当时并不罕见。对于生活在贫困家庭的男孩来讲,11岁进入社会,在一个有价值的行业中当学徒是非常合适的年龄,赚钱比学习更重要。贝多芬自己选择了音乐行业:他在这方面很有才华,但在一些基本技能方面又很差劲,例如即使最基础的数学计算也令他头疼不已。在他留下的大量手稿、笔记、日记、会话和草稿中,我们能看到他在计算上所做的令人讶异的努力,这暴露了他的不足。例如,他从未学过乘法,如果他需要把一笔钱乘以40,他会把这个数目写40遍,然后把它们加起来,但连续两次计算并不总能得到相同的总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