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75074
本书主体部分为对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作者通过深厚的国学涵养,对这部经典做出了文字优雅但内容实用的讲解。与此同时,本书创造性地引入“手账”概念,让《道德经》以为手账配文的形式进入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让人们能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能在不经意之间阅读一段传统经典。既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帮助忙碌的现代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体悟人生智慧,放松疗养心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营养,收获启迪。
上篇 道经
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虚心实腹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 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道废仁出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保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欲取天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淡乎无味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得一者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生之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报怨以德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善下为王
第六十七章 大似不肖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易知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不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税多民饥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道犹张弓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运行不息,非恒定不变也。虽可言之,然难言周全,正如孔子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亦未必也。道虽难言,然悟道,则贵在会意,如庄子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常,本作“恒”,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之。
名可名,非常名。道本无名,为便于言,故“强为之名”。强为之名者,亦非恒定不变之名也。故老子强名之曰“道”(或曰“大大”、“逝逝”、“远远”、“反”、“朴”、“谷神”等),他人则或称之为造物主,或另有称呼。其名虽异,其实相同。呼牛呼马,无可无不可——“道”既不会欣然接受,也不会愤然抗拒。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也好,有名也罢,道是天地之源,万物之母。无名,有名,均言道也。所用修辞手法,互文耳。所谓互文,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相互呼应,相互阐发,相互补充,说的不过是一回事而已。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即将士们从军多年,千征百战,有死有归。后例如按字面意思理解,死的都是将军,回来的都是壮士,则让人莫名其妙。不了解互文手法,即无法理解本章内容,故笔者在此对互文修辞手法略作论述。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妙,微小,如马融《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无。”徼,边界,引申为大。道,至小而无内,至大而无外。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又无主观偏见,方可全面认识道的精微和广大。再用互文修辞也。无欲,方能客观;有欲,方能积极探索。不知此者,难免疑惑——老子怎会主张“有欲”?宋王安石等即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意无意地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实不足取。参照帛书甲本、乙本可知,原文为“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也”字不过起舒缓语气之作用,应断于何处,一看便知。实际上,老子作为人,自然也有欲望,又何足为奇?佛欲度人,孔子欲度人,耶稣欲度人,老子亦欲度人耳,不过无私欲而已矣。古今中外,圣人之欲亦大矣,远非常人可比!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名也好,有名也罢,有什么不同?出乎人口,则有了不同的名子。其名虽异,其实相同。任他人呼牛呼马,而我称之为“道”而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几乎都断句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对“两者”的解释,或以为是“无”与“有”,或以为是“始”与“母”等,认为同出于玄,同出于道。如此理解,岂不成了道由道生?以上注解似无可通者。河上公注曰:“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此解优于以上注解,然终觉不甚恰切。笔者对此八字的解释,如不与古人暗合,当属创见。该解虽看似过于简单,然老子也自称其言“甚易知、甚易行”。知此,本章则无不通之处矣。该解虽仍未必系老子之本义,然有此悟,笔者亦颇为自得。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有名,同样玄妙。玄妙而又玄妙,“道”是造化万物奥妙无穷的源头。
对本章的解读,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能够自圆其说者,似百不逢一。本章所用修辞手法,不过多互文耳;知此,则易知本章不过言一“道”字耳。大道至简,然人多不识。果如老子所言,“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夸张之辞也)。惜哉!
第二章 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矣;知美之为美,即知丑之为丑矣。恶,丑也。本无所谓美与丑,有人也就有了所谓的美与丑。老子虽言天道,然终究系为人而言耳。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知善之为善,即知不善矣。不善, 恶也。本无所谓善与恶,有人也就有了所谓的善与恶。老子不过借天道而言人道,终究不能不分善恶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无相互转化,难易相辅相成(相对而言,相互转化),长短相互比较,高低相互依存,音声相配合,前后相跟随。较难理解处为“有无相生”。老子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皆由他物转化而来,故皆生于有。天下万物既然系生出,即本来无也,故皆生于无也。倾,本作“盈”,为避汉惠帝刘盈之讳而改之,其义为充满,引申为依存。音声,或曰音为五音,声为歌。或曰,合奏出的乐章为音,单一发出的音响为声。或曰,音者声之源头也,声者音之回响也。词义本就有历史演变,且亦有地域色彩,故如今已颇难言孰是孰非。现声、音二字合用,作区分亦无十分必要。读书贵在会意,故得意忘言可也。以上为本章上半部分,云万物皆相对而言,相伴而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者,不刻意为耳,即不折腾耳,绝非无所事事也;不言之教者,非不教也,身教也,身教胜于言教也。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由万物生长而不干涉也。人皆自由成长,可尽其才也。家长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心固然可以理解,然也不宜过分干涉子女也。同理,每个人自会有其安排,故国家也不宜过分干涉个人也。当然,也不能太,引导还是有必要的。辞,推辞,此处指抗拒,引申为干涉。不辞,不抗拒,不干涉,顺其自然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有为不自大,有功不居功。天人合一,圣人之道也。恃,依靠,依赖。不恃,即不自恃其力,不求回报,不自大耳。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有功不表功,表功丧其功。有功而不居功者,如日月之明,人皆见之。所谓不见者,若无眼疾,必是视而不见,故作不见耳。隐人之功,或可一时,终难长久。
本章言,要从两端看问题,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上就有下,皆相对也。相对而言者,既对立又统一,故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身教,不居功而功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