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7658175
奇效方是祖国医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本书编者把汇集诸多秘方、验方,以及民间的有效偏方公布于众。这些秘方、偏方取材方便、经济实用、疗效可靠,有些有显著效果,甚至是特效。非常适合广大百姓以及医药爱好者做研究探讨之用,同时也可供方药专职人员研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奇效方未必适用于所有人,患者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个体生理和病理的差异性,根据自身条件斟酌而行。
人到中年疾病多,老来更容易罹患各种病痛。了解一些自我治病的奇效方,学习一些防病治病的小妙招,可以有效地改善生存质量。本书按照病症分类,系统介绍了200余种中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对症奇效方。这些奇效方大多取材于民间,不但能够治疗各种大病小病、疑难杂症,还能在关键时刻帮大忙,解决某些突发状况,关键时刻起作用。
篇
求医不如求己——中老年自我治病
章 中老年人为什么易生病
感觉器官功能老化
内脏器官功能下降
运动系统的生理变化
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
免疫系统发生改变
第二章 中老年疾病可防可治
养生胜于治病,年老不代表体弱多病
提高中老年人的免疫力,阻挡疾病入侵
是药三分毒,有病不可乱吃药
养护身体,远离疾病
第三章 健康可以不求医
中老年人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老年人应充分利用人体的天然药库
激发自愈力,让中老年人不药而愈
第四章 一学就会自诊法
手诊法
面诊法
其他自诊法
第二篇
中老年自我治病奇效方
章 传染性疾病
感冒、发烧
痢疾
疟疾、霍乱
败血症、破伤风
黑疸肝病、黄疸型肝炎
肺结核
骨结核
淋巴结核(鼠疮瘰疬)
其他结核
蛔虫病、绦虫病、囊虫病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肺气肿、肺痈、矽肺、肺炎
咳嗽
气管炎、支气管炎
哮喘、打鼾
支气管扩张咯血
胸膜炎、胸腹疼痛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不良、呃逆(打嗝)
上消化道出血
胃炎、食管炎
胃脘痛、胃寒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下垂、胃结石
胃肠炎、胃肠紊乱
腹泻、呕吐
水臌腹胀(腹水症)
结肠炎
肠梗阻
阑尾炎及阑尾脓肿
便血、便秘
急性胰腺炎
肝脾大
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
胆绞痛、胆道蛔虫
胆囊炎
胆结石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
低血压
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疾病
各种心脏病
中风偏瘫
静脉曲张、静脉炎、脉管炎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各类肾炎
尿痛、尿血、尿路感染
尿失禁、尿频、遗尿
尿闭(癃闭)
乳糜尿(白浊尿)
第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浮肿、口干症、身体肥胖症
糖尿病
第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
眩晕症(梅尼埃病)
头风、头痛
各部位麻木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半身不遂、面瘫
神经炎、脑萎缩
震颤麻痹症、肌肉萎缩(痿证)
失眠、健忘、嗜睡症
自汗、盗汗
癫痫(羊角风)
各种疼痛症(不包括癌痛)
第八章 皮肤外科疾病
皮肤老化、老年斑
皮肤瘙痒、瘢痕痒痛
风疹、湿疹
荨麻疹
带状疱疹
白癜风
牛皮癣
花斑癣(汗癣、汗斑)
各部位癣症
灰指(趾)甲、甲沟炎
指头炎
手掌脱皮
手足干裂(皲裂)
白发、脱发、头皮屑
各种斑
腋臭、狐臭
扁平疣
寻常疣(瘊子)
鸡眼
皮炎、毛囊炎
各类型疮疾
各类肿毒
各类咬伤
第九章 肛肠外科疾病
痔疮
肛瘘、肛裂、肛门瘙痒
脱肛
第十章 五官科疾病
眼疾
耳疾
鼻症
喉疾
牙痛
口疮
第十一章 骨伤科及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
腰腿痛
肩周炎
跌打损伤、腰肌劳损
扭伤
外伤出血、外伤溃疡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骨质增生
足跟痛、足跟骨刺
骨折
骨髓炎、骨膜炎
落枕、腿抽筋
第十二章 妇科疾病
子宫疾病
阴道炎、阴道瘙痒、外阴湿疹
带下病、倒经
乳腺疾病
妇科其他杂证
第十三章 男科疾病
阴茎肿胀、阴囊湿疹、龟头炎
前列腺炎
睾丸炎、鞘膜积液
遗精
早泄
不射精症
阳痿
第十四章 各种癌(瘤)症
鼻咽癌、肺癌、喉癌
食管癌
胃癌
皮肤癌
白血病(血癌)
人到中年疾病多,老来更是病缠身。中老年时期,人体功能逐渐衰弱,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大病小病接踵而来,有的人甚至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常年往医院跑。而医院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小病上医院动辄花费上千元,大病上医院花钱多有时还治不好,对慢性病医院更是无能为力,只能常年靠药物维持,不少中老年人都成了“药罐子”,用药后的副作用又增添了新的痛苦。凡此种种,令中老年人不堪重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祖国传统的中医药,希望能从民间偏方、秘方中寻求一线曙光,重获健康。
绵延数千年的中医药学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奇方、偏方、验方、秘方和妙方,其中不乏组合精当、构思奇特、疗效显著的奇效良方。奇效方用药极为简洁,贵在出奇制胜,往往选择人们常用却未想到的药材配伍,甚至以单味药取效,如冬青叶治感冒等,可谓“单方一味,气煞名医”。这些奇效方不但能够治疗各种病症、疑难杂症,在关键时刻还能帮大忙,救人于危难之际,解决某些突发情况,如利用胡萝卜缨解砒毒,用蚕豆、韭菜治误吞针入腹等。更令人称奇的是,一些药方中的药材看似与所治疾病无关,却有药到病除之效,这实际上是运用了中医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通过调养其他相关脏器,来达到患病脏器痊愈的目的。因此,中医治病奇效方一直以来都颇受老百姓的信赖和欢迎。
由此可见,古今奇效方对现代人来说有着极大的挖掘潜力,对易患病的中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为使广大中老年患者能够利用中医奇效方摆脱疾病,我们搜集了历代名医草药良方,挖掘古今医籍、文献和报刊中的奇效验方,遍寻民间广泛流传的老偏方,广罗各民族独特的治病秘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精选出3000多个有效、简便、经济、实用的奇效方,编写了这部《中老年自我治病奇效方大全》。它内容丰富,药源广泛,制取简便,是一部适合中老年患者自我治病和保健的方药大全。
根据奇效方的主治疾病,本书按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等分类,涉及疾病300余种。每种疾病都提供了多种治病奇效方,有的多达十几种,既有内服方,也有外敷方,还有食疗方,便于中老年患者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选择采用。每种药方都不同程度地介绍了其荐方由来、配方及用法、功效、禁忌事项、验证、出处和荐方人。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供广大中老年患者自学自用,无论有无医学知识,均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亦可供基层医务人员、中医院学生、中医药爱好者和临床工作者借鉴使用。说明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书中所录奇效方仅供参考,未必适合所有人,在采用时应尊重个体生理和病理的差异性,须配合医院的诊断并征求医生意见后再行使用。尤其对患有危重疾病的中老年朋友,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类奇效方,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面诊法
学会面诊,自己当医生
1. 中医中的“望诊”究竟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望诊是诊断学名词,系四诊之一。是指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等,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望神色为重点。
望其神色,可知五脏荣枯。《内经》将面色分为青、黄、赤、白、黑五色以内应五脏,青色属肝,黄色属脾,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黑色属肾,若由正常颜色变成异常颜色,就是病态。《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这一论述是对面部五种正常颜色和异常病色的高度概括。正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色泽明润,异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晦暗不鲜。临床辨证不必拘泥五色对应五脏之说,应以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为其依据,才能揭示病变本质。
2. 望面诊病的重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望面诊病的说法,主要是观察面部的气色,中医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患病时色泽异常,即是疾病变化的表现,称为病色。在临床上,望诊的重点就是观察五色,观察色相,即浮沉、泽夭、散抟及颜色的变化。
望面诊病不单是中医的重要诊病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现代医学临床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测知人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的性质、测知病变的部位、测知病因等,望面诊病皆是简洁、迅速、有效的诊断手法。
通过观察面部色相诊病,则以色相浮为病浅,色相沉为病重;面色润泽则预示良好,面色夭枯则预示不良。
通过观察面部五色诊病,则黄赤色为风,黑青色为痛,白色为寒,黄而膏润为脓。
根据色域分布,还可判断出病患处所。脏腑在头面上的大体分布是:五脏一般分布在鼻,六腑分布于鼻子的两侧。
透过眼睛这扇窗看身体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的欢喜与悲伤。其实,不仅仅如此,眼睛还是健康的窗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如果有问题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很神奇吧?赶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看一个人的眼睛就首先要看这个人的眼睛有没有神,这是望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个名词叫“炯炯有神”,这样的眼睛视物清楚,精采内含,神光充沛,这就是有神;如果白睛混浊,黑睛晦滞,没有精采,浮光暴露,是眼无神的表现。
如果眼睑微微有些肿,看上去好像有个蚕蛹卧在上面,这是水肿初起的表现。要是老年人出现下眼睑水肿,多为肾气虚衰的表现。如果眼眶凹陷,说明体内阴液被耗损,发热、久吐久泻导致脱水,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过也有可能是精气衰竭所导致的。如果眼球突起,同时伴有喘息,多是患有多年肺病,病情已经逐渐深入,发展成了肺心病,中医则认为这和肺胀有关;如果眼突,同时脖子有肿块,这要考虑甲状腺是不是有问题。
看完眼睛的形状,还要看眼睛的动态。目睛上视,不能转动,称戴眼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之重证。横目斜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眼睑下垂,称“睑废”。双睑下垂,多为先天性睑废,属先天不足,脾肾双亏。单睑下垂或双睑下垂不一,多为后天性睑废,因脾气虚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瞳仁扩大,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
下面要隆重推出关于眼睛的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它将眼睛的解剖位置和体内的脏腑结合了起来,可以帮助诊断、定位究竟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可以说也具备了“全息理论”的一个雏形。
这就是“五轮学说”。
中医的“五轮学说”起源于《内经》。在《灵枢·大惑论》中说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后代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发展出将眼局部划分为五轮,分属于五脏,借以说明眼的解剖与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这就是五轮学说。之所以称为“轮”,是取其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动之意。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中医有这样一句话: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可见,古代人是非常看重眼睛的。
风轮,指黑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眼珠,和人体的肝相对应。这是由于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肝与胆相表里,风轮病变多与肝或胆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一般来说角膜病变均属风轮范畴。比如说病毒性角膜炎,常见的病因为肝胆湿热,治疗就应该从肝胆论治。如果角膜出现溃疡,其中表面白色者为肝热,带黄色者为肝脾湿热,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水轮,就是指瞳子,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所以水轮和肾相对应。肾与膀胱相表里,故水轮病变多与肾或膀胱有关。正常人的瞳孔应该色黑有神,目光炯炯有神,这说明体内肾阴肾阳肾精都很充足。在中医学中,瞳神疾病范围比较广,病种多,疾病的变化也很复杂。所以,有的时候应该把病史、症状、体征都搞清楚,将全身与眼局部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四诊合参,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气轮,指白睛,就是指白眼珠,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和人体的肺相对应。肺与大肠相表里,气轮病变多与肺或大肠有关。身体健康的时候,肺气充沛调顺,外邪不易侵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白睛疾病以急性发病多见,中医认为这是由于风热外袭所致,临证时常见结膜红、分泌物多,治疗以祛风清热为原则。如果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说明肺有实热;如果眼部分泌物淡黄而稀薄,则说明为肺有虚热。要是白睛出现充血肿胀,多属于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