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11275
1.经典的魅力从未消减,它是构成精神内核的力量,是夯实合理性的基石。
2.经典并不是难啃的骨头,读经典自有其巧妙之法,本书带你开启宝藏之门。
3.这里,圣贤和名著触手可及,随圣贤一起阅读经典名作
浩瀚经典的新时代阅读法诞生了。
阅读达人斋藤孝传授接近经典的绝妙之法。
本书详细介绍了五十部文化、哲学及文学名著的精华。包含《论语》《罪与罚》《夜与雾》《百年孤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踏进古典的绚丽世界。
本书所力荐的经典阅读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是大致了解经典的内容。第二是将优秀作品纳入“属于自己的经典”并大量吸收其中菁华。第三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引用经典﹑活用经典。
在新的阅读纪元,此书是不可或缺的经典读物导读。
前言——经典劝读
章 掌握经典阅读的能力
节 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具备阅读经典的能力?
第二节 阅读经典的十大诀窍
大诀窍 阅读前打好相关知识的基础
第二大诀窍 锻炼引用能力
第三大诀窍 追溯阅读法——从经典的影响力入手
第四大诀窍 片断阅读法——不通读全文
第五大诀窍 “引水式阅读”——活用自我的经验
第六大诀窍 “浸泡”式阅读
第七大诀窍 高潮阅读法
第八大诀窍 舞台表演式朗读
第九大诀窍 平衡阅读法
第十大诀窍 构筑自己的经典森林
第二章 活生生的经典阅读能力——四位先贤的阅读技巧
节 支撑实践的经典阅读能力
——涩泽荣一的《论语》活用法
第二节 向孔子学怎样阅读经典
——以古典为向心力所凝聚的团队意识
第三节 向歌德学怎样阅读经典
——体验什么叫伟大
第四节 打破固有观念的桎梏,解放经典
——学习小林秀雄的古文阅读
第三章 我心仪的五十部经典名著
节 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紫式部《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艾米丽·勃朗台《呼啸山庄》/歌德《浮士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第二节 改变时代、改变社会的力作
笛卡尔《方法论》/伽利略·伽利雷《星际使者》/卢梭《社会契约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达尔文《物种起源》/福泽谕吉《劝学篇》/尤克斯奎尔·克里萨特《透过生物看世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第三节 蔚为壮观的古典世界
《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福音书)/《古事记》/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希腊·罗马神话》/司马迁《史记》/《万叶集》/《论语》/柏拉图《会饮篇》
第四节 赏析作者的感性与人品
福泽谕吉《福翁自传》/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吉田兼好《徒然草》/清少纳言《枕草子》/松尾芭蕉《奥之细道》/梵·高《梵·高艺术书简》
第五节 直视人的愚昧与脆弱
鲁迅《阿Q正传》/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卡夫卡《变形记》/司汤达《红与黑》/《佛陀语录》/莎士比亚《麦克白》
第六节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世阿弥《风姿花传》/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
第七节 生命的觉悟,生存的美学
日本阵亡学生纪念会《且听大海之声》/《平家物语》/九鬼周造《“品”的构造》/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痼疾》/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宫本武藏《五轮书》/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夜与雾》
前言:经典劝读
古往今来,经典一直获得人类超越时代的恒久钟爱。换个角度说,历经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饱受冲刷与砥砺后而持久不衰,受到人类一代代钟爱的图书,即所谓经典。
本书所言及的经典,泛指思想﹑哲学、文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能够称之为人类遗产的那些著作,并非单指古典著作。能够化为我们的思想与精神支柱的那些书籍,亦可称之为我们自己的经典。
回顾以往,人们总是在奉劝别人多阅读经典。诚然,经典里面也包含了一些艰涩难懂的或者枯燥乏味的内容。我们阅读的经典,毕竟不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有种错位感纯属自然。所以,有不少人对经典虽然知其盛名,却对它“敬而远之”,不肯开卷展阅。
在我看来,其实经典就好比糙米或鱿鱼干儿,意思是越咀嚼越有味儿。而且,首先必须得有一副给力的下颚,否则嚼不出味儿来。如果觉得用牙咀嚼麻烦,那就难免在追求软食品(读物)方面越走越远。这样一来,咀嚼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弱,下巴颏也会因此而萎缩。情形严重时,终势必只能阅读极为粗浅的文章,就像只能咽断奶食品一样。
多阅读经典,必然使得我们咀嚼理解文章的能力得到锤炼。换言之,可以获得一副“用以咀嚼的下巴颏”。有了这样一副给力的“阅读下巴”,哪怕文章多少有些艰深难解或者枯燥干巴,我们都可以读下去。一个人只要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对自己的阅读咀嚼能力进行过有效的锻炼,那么他一辈子都不会“精神营养”失调。一旦对某一经典有所了解,那么当再次重读或者第三次展阅的时候,读者的阅读性价比将变得非常高。因为对自己阅读的经典比较熟悉,所以越读越轻松,读者通过阅读吸收的营养会一次比一次多。
对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能够有新的发现。这就是阅读经典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原因所在。所以,只有那些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称之为经典才名副其实。
阅读经典,同样存在一个技巧问题,而且这种技巧跟学习古文的窍门是两码事。一旦你掌握了这种阅读技巧,不但经典会越读越有意韵,而且还可以将不同时代领域各异的书本作为经典来展开阅读。
* * *
本书所言及的“经典阅读能力”,指的是将天下名著文本作为自己的经典阅读对象,并将这种阅读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思考的一种能力,并非单指学习掌握古文句法或文法层面的古文阅读能力。
所谓“经典阅读能力”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将某某经典化”的能力,另外还指拥有与经典相关的丰富知识。对经典拥有某种程度的知识,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经典方面的素养好”,是人修养好的必须条件。如果读者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经典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世界观将会得到较大的拓展。
如果在对话时,双方都具备这类“大致的了解”,那么话题将会很丰富。假如一个人问“不是有一本书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吗?马克斯•韦伯写的”,而对方对此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这场对话就无法继续下去,唯有草草收场。如果对方接过话茬:“哦,就是那本提到什么叫天职(Beruf)的书吧?”或者马上做出反应,谈到“你是指那本谈到禁欲主义反过来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那本书,对吧?”,那这次谈话就会越聊越有意思。对于别人提到的那些话题,未必非要尽知其详不可。对事物“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对掌握经典阅读的能力来说非常重要。
倘若一个人对世界上那些被视为基本修养的东西一无所知,那么不仅仅是他修养程度的问题,恐怕就连他的人格本身都要遭到别人的怀疑。如果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相对集中地接触一些经典,定可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自己终生受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大多都必修教养课程。这个时期,适合培养和锻炼经典阅读的能力。尽管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跨进了大学门槛,那么从一年级开始专业方面的学问就应该优先。不过我却坚持认为,对大学生来说,经典阅读能力的再培养才是先的课题。
本书之所以在第三章里介绍经典名著50本(外加50本),旨趣在于目的为了让青年们更加重视经典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是说经典就只限于这100部著作。每一个领域都应该有好几十部经典。笔者在第三章里推选的就是一批让人“不知为耻”的书。无须赘言,这批书从内容上讲相当意义深远。向读者力荐这批经典,只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借以促进经典阅读能力的提升。
本书中提到的“经典”,特指横贯古今的世界名著,并非专指古代典籍。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也罢,笛卡尔的《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也罢,都称得上人类的经典。对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我们来说,所谓经典,不外乎那些为人类精神奠基的书籍,或者说在文化建设上其瑰宝般的价值无可替代的那些书籍。
如果只是时间上古老久远的话,经典就显得不大完整。只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其伟大的价值不仅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而且历久不衰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籍,才是真正的经典。
甲壳虫乐队的乐曲虽然只是半个世纪前的东西,可是它已经成为流行音乐方面的经典。也就是说,甲壳虫乐队的音乐属于流行音乐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它还对后来的流行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观察到,哪怕像流行音乐那样历史比较短的新生事物,也能够从中择选出经典来。此外,爵士音乐里面,我们也可以基于爵士乐迷们的共识,相对合理地挑选出堪称“现代爵士乐的经典”。
电影方面也是同理。试举一例,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认可卓别林的电影和希区柯克 的悬念片属于经典电影吧。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谢尔盖·爱森斯坦导演)将蒙太奇运用到电影制作中,并使之成为电影制作的基本手法之一,由此可见这部影片属于功不可没的经典之作。一部作品,越是被人模仿,越是被人改编,那么这部作品的经典性就越强。
即便是漫画和动漫这些比较新的种类,也正在不断地快速积累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好作品。总而言之,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经典。这里仅举体育运动漫画类为例,便可观察到,已经出现类似《体育健将金太郎》为首的如《巨人之星》《明日之丈》《足球小将》和《灌篮高手》那样的一批好作品,在知名度及影响力等方面,已然斩获了经典作品的地位。判断是否够格成为经典的条件,不是看当时是否很有人气,而是看在该领域它的手法是否有所创新,是否缔造出了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和标准。
* * *
经典虽然是根据一批非常熟悉该领域的人的共识而认定的,但对每一个人来说,也有属于他自己个人的经典。哪怕别人不怎么关注,只要对自己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该作品就是“自己的经典”。所以说,广泛涉猎该领域的历史,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经典”,是一件赏心悦意的好事情,会有一种“发掘”宝物的喜悦。随时脑子里想着,不停地问自己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经典,便有了积极探索的味道。
说起经典,有些人总是难免抱有成见,认为是根据一些莫名其妙的专家们的主观愿望强加于人的某类陈腐不堪的东西。即便是这样的人,倘若按照“属于某某人自己的经典”的思路去发掘,想必他的经典阅读能力会大大地受到刺激。如果遵循喜欢不喜欢的感性标准去选择,多也就能选出“我的爱”,仅此而已。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增添历史意义及影响力等经典性作为发掘的标准,那么个人认识问题的观点将会发生改变。
在发掘属于自己的经典问题上,除了根据个人的好恶这一极为感性的选择标准之外,事实上还存在着另一种更为成熟的理性标准,即基于广阔知识面的综合观察,判断到底值不值得尊为“经典”。
本书所力荐的经典阅读能力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是大致了解经典的内容。第二是将优秀作品纳入“属于自己的经典”并大量吸收其中菁华。第三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引用经典﹑活用经典。
一旦拥有了“经典”的视角,我们的视野必定会变得更加广阔。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动学习﹑广泛涉猎的求知习惯。如果只凭个人的好恶,很多作品不了解也并无大碍;但是如果阅读的对象是经典,就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世界会变得非常狭小,判断的标准也容易出现偏颇。只有经典的阅读,才能开拓我们的世界观,使我们的判断标准变得既包容又灵活。
接下来,我将在本书的正文中谈及掌握经典和活用经典的诀窍。但愿读者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经典这两个字已然铭刻在心,并且让您产生将一本本经典读破的渴望。
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知名学者汪涌豪谈“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意大利作家 卡尔维诺
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能通过聆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其教诲和点拨;同时人们也不知道,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他所说的‘伟大的心灵’,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之在课堂或现实中相遇。好在‘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
—法国人类学家 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
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鲁迅
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具备经典阅读的能力?
1、经典的魅力——构成精神内核的力量
“经典的魅力”这个词,不是一般读者耳熟能详的。本书采用它作为书名并且诉诸社会,完全是基于笔者的思考的缘故。因为笔者认为,对当今社会而言,尤其需要灵活运用经典的能力。
由于互联网的发达,人类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现在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庞大信息量的处理能力。
跟过去相比,就获取世界上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而言,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完善了。然而,我既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变得非常有修养了,也不敢断言每个人的判断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养成了一种能够超越生存焦虑和不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等等。
任何信息,如果你认为只需上网查就没有找不到的,那么这明显属于一种掉以轻心。而且,这种掉以轻心势必导致你对自己业已掌握的智慧和能力越来越认识不清或者把握不住。大千世界之中,数不胜数的各种信息汇成一条气势磅礴的信息之河,在我们的周围每时每刻不停地流淌。人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到这条信息之河里去汲水(获取信息),用完了或者不用了,就将它们还回河里。尽管这样的行为方式非常便捷,但是人的精神内核却很难形成。
说实话,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形成真正的精神内核,必须要有机遇。而且,机遇的重要性,属于“没有那次机遇便没有今天的自己”一类,在我们的日常现实生活中比较容易有真实感。然而,如果是通过阅读来获得如此高品位的机遇,那么还要看阅读者究竟抱持怎样一种心态。要知道,这毕竟跟对信息的一次性使用不同,读者在阅读方面的姿态越端正,越是尽心投入,那么把握这种机遇的品质就会越高。
古今中外,东方西方,被人们视为名著的那些大作,都有一种塑造读者精神内核的力量,也就是生命力。不过,这种生命力就像被包裹在坚硬外壳里的种子。我们必须砸碎这层外壳,用土壤来培植种子的生长。虽然砸碎这层外壳是一件非常辛苦费力的工作,从人生一辈子的长远目光来看,其性价比应当是相当高的。必须指出,这种作用于人精神方面的力量,即是经典的力量。
2、夯实合理性的基石
当今社会,信息的新陈代谢异常迅速,经典的价值愈发显得无比重要。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们往往被七彩纷呈变幻无常的表面景象搞得眼花缭乱。他们心里变得不踏实,不知祸福何时降临到自己身上,总是显得焦虑茫然而浮躁不安。在这种时候,一个人只要阅读到超越千年时空为人类所喜闻乐见的那些经典名著,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获得足够的自信。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的真理。话虽这样说,但认可某种程度的合理性的思维方式却是必要的。牛顿力学也许会因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失去它独一无二的性,但其合理性却依然存在。对非欧几里得几何学来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是经典。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论语》在论及人性不易和性本善方面,可以说至今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我们只需阅读并占据众多的经典,就能够为自己奠定坚实牢靠的“合理的立足之地”。哪怕是一部经典著作,只要我们进行深度阅读,就能够从中汲取大量有助于我们生存下去的箴言。这就像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深埋在地底的宝藏一样,你越是勇敢坚强,越是矢志不渝,你挖到的宝藏也就会越丰富多彩。
笔者想通过本书向广大读者推荐两种阅读方法。一种是对某一部经典著作的深度阅读,以构建具有读者个性特征的经典群;另一种则是对经典文本的大量占有,有可能的话尽量将经典阅读数量提高到50本。之所以向读者推荐这两种经典阅读法,主要是考虑到无论个人本身还是外部世界,都需要保持一种精神上的平衡的缘故。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信息交流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个民族之间﹑各种宗教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未得到有效缓和。在这种前提下,只有那种能够兼容多样化价值观的人类智慧,才能够转化为对他人的宽容大度。
世界的将来,究竟是朝着基于对他人理解的宽容方面发展,还是朝着拒绝沟通和相互排斥的非宽容方向发展?我个人认为,经典阅读能力就是左右这种方向性的关键。
要理解多样化的价值观,并在某种程度上认同或接受它们,我们必须拥有智慧。只有当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经典,我们的智慧才能得到磨炼和增长。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是仅凭自己的个人好恶或高兴与否去判断,而是通过综合考虑,结合问题的产生背景及原因,去理解对方观点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深思熟虑的能力就是一种智慧。
阅读经典,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深邃。因为经典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思维能力和非凡的想象力。阅读过程中,只要你仔细咀嚼,认真体会,你还会获得深刻反思的机会。思想深邃的经典文本会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加深邃成熟。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往往大多既无深度也不成熟。虽然这种没有深度的会话交流和邮件来往,目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但如果这样的内容占去我们生活的一大半的话,我们就无法培养出深思熟虑的能力。
每一本经典著作都像一位个性鲜明的巨人屹立在那里。
每一本经典都是用自己的腿脚支撑着自己的躯体。
每一本经典都是某一种思考的根据之源。
那种耍小聪明的拾人牙慧永远属于二流,不可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经典本来就五彩纷呈,每一部都释放出强烈的个性色彩。或许是时间长河冲刷的缘故,或许是由于作者的思想过于深邃,依照我们现代人的感受,很容易觉得它们平凡无奇。必须指出,这肯定是一种错觉!
根据近年的相关研究可知,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原来都是艳丽夺目的极彩色。用CG(电脑合成)进行色彩复原后,那种景观非但不单调,甚至可以说那种色彩的光亮和鲜丽竟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的,有一种能够通过人的视觉感官唤醒对极乐世界的渴望与希冀的内在力量。那种极具威慑力的庄严极大地刺激着人的感官。
经典阅读能力跟这种原物复原能力相似。我们阅读的经典文本,看上去灰尘满布,但只要我们将它作为现代文本来阅读,就会重新绽放经典的艳丽光彩。如果我们结合自身的疑问来阅读经典鸿文,那么我们便会于骤然间缩短与经典的距离。这种坐上时光穿梭机般的兴奋感,只有在经典阅读过程中才能获得。
3、原著新译的新发现
当前出现了一个经典名著新译再版的文化热潮。采用适合当代人阅读习惯的翻译风格,让经典著作变得更容易阅读。这种文化倾向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需要经典。
在信息泛滥的当今社会,对我们来说,日常生活中一切皆转瞬即逝。为此不少人心中诞生了一种渴望,期待着更加充实地去感受外部世界。内心渴望邂逅一种机遇,寻寻觅觅之中盼望如愿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我看来,只有人类的经典才能够全方位包容世人们既躁动不安又夹带着几分希望与憧憬的复杂心态。
2006年日本开始重译出版《卡拉马佐夫兄弟》,因为销售量突破百万部而成为重磅畅销书。对此我感到了很大的希望。要知道,《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被誉为世界长篇小说的经典力作,过去已有好几个相当不错的译本,在这种情况下再度成为销售量过百万部的大畅销书,出现这样的文化盛况,想必即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恐怕也会深感震惊吧。这部优秀的新译本,在译者为时多年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给历史悠久的经典注入了鲜活多姿的现代气息。经典重译的成功告诉我们:人类经典可以无数次地重生、复活。
反复对比不同的译本,更能凸显经典的原始风貌。不难想象,当一个人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译本时,不知道该有多么感动,何等喜乐。在一部原著出版几个不同译本用以对比阅读的今天,我们应该感谢出版文化的充实与发达,同时为经典永恒不灭的生命力而深深惊叹。
多数情况下,经典都是读者独自一人静静地面对的。此时此刻,如果手头有研究者写的导读,会极大地有助于对经典的深度理解。要知道,有了深入的研究,必然会增加新的诠释,对经典的价值评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还会发掘出一些过去价值一直未得到认可而被埋没了上百年的好作品。时至今日,某些经典名著得以重放光彩的事例并不罕见。
其实,对人类的经典名著,我们哪怕是在不具备任何基础知识的情形下去接触它们,这种接触仍然具有它的意义。事实上也有一种颇具个性色彩的“个人深度阅读”方式,即对经典名著不持任何先入之见,直接体会阅读经典原著的感受和印象。
事实上,经典名著中很多阅读起来难免费解,或者说需要适合现代阅读的诠释作为帮助。所以,有关经典的导读性质的解说,对我们来说基本上是有所裨益的。若想避免有失偏颇,不妨多参考一些立场不同的解说。一边参考经典解说一边进行阅读,先做到对经典著作的大致了解,然后再进一步深入阅读,进入到实质性的品读阶段。这种按照不同步骤开始的阅读,会减少经典带给人的精神压力。
当我们品读经典尤其是古文经典的时候,如果直接阅读原文太难,不妨先通过阅读现代文译本来把握该部著作的内涵。这样阅读起来会相对容易。既然不是古文释义考试,完全不必霸王硬上弓。等时机成熟,某种程度上对古文的含义有所把握了,再静下心来品读古文原文的意蕴也不迟。本人以前教过小学生古文,总是先让孩子们先学古文的现代译文,然后再跟大家一起诵读古文原文。读完后我问孩子们:“同学们,刚才这篇文章,你们喜欢现代文还是喜欢古文原文啊?”没想到孩子们齐声回答:“喜欢古文原文!”有的还说:“也说不出为什么,总觉得古文好酷!”由此看来,孩子们已经完全被古文原文的魅力所熏陶感染了。
4、经典:熊熊燃烧的热情
经典作品的现代语翻译对我们的阅读来说很方便,但却不具备诵读和反复品读的性质。适合人们反复品读并牢记于心的,是古文经典本身。经典里面涵蕴了古今世界伟人的心声。若想真正读懂那些伟人之声,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身心去阅读。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阅读古代经典的时候,只见到古代的语言或者译文,哪儿有什么“声音”?
当你实际接触到那些堪称经典的名著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会受到经典作品强烈个性的熏染,从而情不自禁地称之为“声音”。你甚至会感觉到那些伟人似乎当时就伴在你身边,他们的话语中积蓄有非同寻常的巨大正能量,无时不在通过心灵感受的渠道,向你传递事物的本质。由于经典所含能量的无比巨大,文章中那些话语会超越时空,化作某种“声音”直接向我们倾诉。
阅读经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主动去接受这种巨大的能量,并把它们不断地积蓄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经典的时候,重要的是感受能量,不必拘泥含义的细枝末节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粗犷的框架式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去体会经典中巨人的情感波澜,去接触他们烈火一般燃烧的热情。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火种,会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经典阅读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一种巨大能量的传播。
所谓经典阅读,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一方面大致获得与经典有关的知识并将它转化为内在的修养,与此同时身体力行地去体验感受伟人的热情和能量,并积蓄起来化为己有。
让我们拂拭去经典上的灰尘,让它解冻,让其中蕴含的生命力渐次苏醒。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播放经典的“声音”呢?
接下来,我要向读者推荐提升经典阅读能力的十项原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