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034078
用魔幻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唯美的故乡画卷。
作者写出了我们所熟悉的童年记忆,那些老邻居、老街、老手艺和美食,仿佛让我们穿越到了自己的童年。
心安是吾乡(序言)/ Ⅰ
家在老鸦村(前言)/ Ⅵ
第一辑 旧院里
老宅里的古书/ 3
树梢上的西红柿/ 7
神奇的红被窝/ 11
墙缝里的小壁虎/ 14
丢失的飞毛腿/ 17
迷途的小灰灰/ 20
祖奶家的天鱼/ 23
后山上的聚宝盆/ 26
第二辑 老井边
长葛叔的豆腐坊/ 39
老井里的海眼/ 44
树墩上的游戏/ 47
带血丝的双黄蛋/ 52
寨墙里的秘密/ 56
丢蛋的黄母鸡/ 59
井边的老杨树/ 62
树叶上的藏宝图/ 66
山墙上的马蜂窝/ 70
紫竹林的老蜘蛛/ 75
第三辑 西寨外
长城上的乌龟蛋/ 85
芦苇丛的天鹅蛋/ 87
封土岭的红斑茅/ 90
西口子的双头蛇/ 94
玉米地的马泡瓜/ 97
荷塘里的古莲/ 100
第四辑 打麦场
月光下的打麦场/ 109
憨豆儿的皮夹子/ 114
桥洞下的黄鼠狼/ 119
黄豆地的老飞头/ 126
柳树上的弹弓/ 129
榆树上的布谷鸟/ 132
姓王的樱桃树/ 134
第五辑 新房子
红鼻尖的撂梁馍/ 139
小狗贝贝/ 143
露天电影院/ 146
杨树上的知了/ 151
南河的洪水/ 154
河滩里的恐龙蛋/ 157
南河岸的袁大头/ 160
门前的大眼蛙/ 164
河床下的螳螂/ 169
遥远的古镇/ 174
第六辑 苇子坑
苇子坑的鲫鱼王/ 183
小鬼钓鱼/ 187
黑龙潭里的哭声/ 193
杨柳湾的夜明珠/ 197
桑葚沟的鸡肝石/ 201
长半坡的玉米王/ 205
窑洞里的乌梢蛇/ 209
第七辑 槐花街
卖膏药的宋大侠/ 217
邢小胖的高低腿/ 221
房檐下的小燕窝/ 228
沙堆里的金花生/ 232
盲阿婆的桃木刀/ 245
骑风马的雪孩子/ 251
第八辑 北寨门
寨门口的棋摊子/ 263
佟木匠的皂角树/ 269
铁榔头的断手纹/ 275
留成家的狮子头/ 280
屠郎中的蛇药酒/ 286
宗四爷的蒙古马/ 293
春来家的虎叉牯/ 298
暗夜里的婚礼/ 304
第九辑 西栈沟
北戴河的黄鳝婆/ 311
蚂蚁喝酒/ 315
田埂上的小燕麦/ 318
泄洪闸的大黑鱼/ 323
砖瓦岗的西瓜地/ 328
西梨园的苍耳子/ 333
栈沟里的鬼火/ 339
荒草甸的萤火虫/ 344
崖壁上的猫头鹰/ 348
第十辑 水电站
紫根儿的甜稻稍/ 357
袁家湾的龙骨堆/ 361
鲁县长的疙瘩汤/ 366
海上来的何蛮子/ 371
茜茜的花蝴蝶/ 375
影壁里的族谱/ 378
伍子胥的麻口碗/ 383
拱桥下的梅花碑/ 388
永远的故乡(后记)/ 392
荷荷塘里的古莲
那些像黑炭一般的古莲子,是我们在封土岭南坡发现的。
那年天热得早,好像刚开春不久,柳树的枝头就鼓起了苞芽,空气里暖暖的湿湿的,到处弥漫着躁动的气息。寨河里的浮冰已经融化了,悄无声息地涨满了整个水塘。微风吹拂下,一道又一道的波纹,荡漾着,簇拥着,淘气似地钻进岸边的草丛里。
水从底部慢慢洇上来,往昔干涸的堤岸,已经潮湿了一大片。春江水暖,鹅鸭满塘,到处是嘎嘎欢快的叫声,还有片片飘落的羽毛。青青的河边小草,肆意地舒展着,嫩嫩的,绿绿的,陶醉在明媚的春光里。叶片上的水珠,随风摇曳,晶莹剔透,一脚不稳,就滑进河塘里去了。
脱掉了厚重的棉衣,孩子们又活跃起来。那天,大雄、春来、东风,还有茜茜,我们几个在西寨墙折柳枝,做柳笛,吹得寨里寨外都喧闹起来。清脆的笛声刚落,天地间霎时又宁静了下来,只听得远处的流水,急匆匆哗啦啦地流淌。
“你们听!”大雄抬起一只手,停在了半空中,示意我们保持安静。我们一个个抬起头,侧着耳朵,用力听了起来。除了前方哗哗的流水,偶尔一声长长的牛哞,夹杂着鸡飞狗跳的凌乱,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
“西口子流水啦!你们听到了没有?”大家再次支起耳朵,经过仔细辨别确认,这才明白过来,那远处哗啦啦的流水,来自对岸的西口子。春暖花开,冰雪融化,寨河里的水涨满了,自然而然地,西口子就“哗哗哗”响了起来。
对孩子们来说,西口子一流水,就意味着有好事情。西口子流水,寨河里的鱼就来了,有的鱼不甘寂寞要远行,有的鱼浪子回头要上溯,反正那西口子的溪沟里,熙熙攘攘都是我们的欢乐。大雄那么一说,我们才意识到,又能去西口子捕鱼啦,孩子们的季节到来了。
说干就干,那天上午,我们就忙碌起来。取土围堰,闸水捕鱼,憋了一冬天的兴致,终于能够彻底地释放了。哼着不成调的流行歌,我们兴致勃勃地干了起来。西口子一个冬天没人搭理,变得愈加开阔起来,这个工程量可不小呀!
四处打量,还是封土岭坡高土多,我们从南坡挖起来。说来也怪,平时都是红褐土的封土岭,从底部几铁锹挖下去,竟然变成了黑褐色,丝丝缕缕地牵扯着,好像是腐烂水草的痕迹。突然,东风在一根粗大枝茎的尽头,发现了几颗珍珠似的圆球,黑如炭块,表面光滑,外壳坚硬,竟然用脚都踩不烂。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那是古莲子。
这些莲子实在太硬了,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破坏能力。起初,我们以为这是金刚石。当然,我们谁也没有见过金刚石,也不知道金刚石是什么颜色,长什么样子。但是,我们都知道,金刚石是世界上最硬的东西,而且肯定也是最昂贵的宝物。
我们如获至宝,我们欣喜若狂。
随即,大雄就打碎了我们的梦想。大雄拎起一把铁锹,虎着小脸,对准一颗“金刚石”,狠狠地铲了下去,万万没想到,铁锹没有卷刃,“金刚石”却一分两半,坚硬的外壳里面,原来藏着灰白色的花生仁。
我们的发财梦破灭了。
春来觉得稀奇,就捡了几颗好的,擦了擦黑乎乎的泥土,塞进了口袋。我们继续围堰闸水,管它什么黑土黄土,挖起来就扔进了流水里。西口子闸住了,可是鱼却不多,大概冬天刚过,鱼儿还没有睡醒呢。捉了几条泥鳅,还有一条黄鳝,这次收获不大。
过了几天,梁爷叫住了我们。原来,春来从封土岭捡来的黑花生,弄不清是什么东西,就自个拿去问梁爷了。梁爷开始也没弄明白,用锤子砸开了一个,灰白的果肉中间,夹了个小小的绿芽。梁爷凑近鼻子闻了闻,说好像有股药香味,眯上眼睛老半天,才悠悠地问春来:“这小东西是古莲子,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春来把西口子捕鱼的事儿,这才一五一十地给梁爷说了。
梁爷招呼过我们,沉思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话:“春来拿过来的古莲子,至少有千把年了,你们那里还有吗?”我们都没有捡,大家就看着春来。
春来说:“都挖土扔掉了,我就拿了三颗。”
“现在手里还有几颗?”梁爷问到。
“就剩下一颗了。前面砸烂了一颗,回家喂鸡吃了一颗,现在就剩下这一颗了。”春来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莲子,像是个椭圆形的黑铁珠。
“怎么还喂鸡吃了一颗?”梁爷有些生气,凝重的眼神里,透出惋惜的神情。
“我听说这是古莲子,想着要是给鸡吃了,它会不会变成神仙?所以,就砸开给鸡吃了一颗。”春来低着头,声音小得跟蚊子似的。
“鸡变成了神仙了吗?”“下的蛋香吗?”“它会飞了吗?”“鸡升天了吗?”……我们也很好奇,都盯着春来,七嘴八舌地追问。梁爷微微地抬起了头,平静地看着春来,也想知道后来的情况。
“是只老公鸡。啥也没有变,还是老公鸡。扑扑棱棱的,依旧老样子,也没有飞多高。”春来很不好意思,对糟蹋那颗古莲子,看起来很是歉疚。
“看来,这千年的古莲子,现在就剩下一颗了呀!”梁爷叹了口气,倍加珍惜地说道。我们也觉得好可惜,早知道莲子这么贵重,那天就多捡几颗了。
“不过,当时总共也没有几个,有些已经烂得没影了,混在黑泥地里,就是个影印子,根本看不出来。就是想捡,也没有那么多。”东风最先看到,最先挖出来,他最有发言权。经他这么一说,大家惋惜的心情,才略微平静了一些。
“无论如何,这颗古莲子,价值都是巨大的,可以说价值连城。你们想想看,这颗莲子已经一千多年了,推算起来应该是宋朝时期的。从年龄上说,是大家老爷爷的老爷爷的老爷爷,还要老爷爷……它在地下沉睡了那么多年,现在终于重见天日,你们说神奇不神奇?”梁爷满面红光,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你们知道桃花源的故事吧?”梁爷抬头问道。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一个摇了摇头。
“不是桃太郎的故事吧?”大雄撇撇嘴,试探性地问道。
“不是桃太郎,是桃花源。晋朝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流往上走,进入了一个隐秘的洞口,那就是桃花源,里面阡陌相连,芳草鲜美,林茂篁深,桃花盛开,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简直就是一个仙境。你们知道吗?原来,那桃花源人,为了避免战乱灾祸,从秦末来到这里,一晃就是五百多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好像停止了,实在是太奇妙了!”看得出来,梁爷对桃花源充满了向往。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你们有没有觉得,这颗千年古莲子,就是桃花源中人呀!”哦,我们恍然大悟,顿时觉得这历史,就像天上的云朵,从眼前悠悠飘过。
“闭上眼睛想想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对这颗莲子来说,说不定老爷爷的老爷爷的老爷爷,刚刚还在拄着拐杖赏荷呢。可是,这古莲子一觉醒来,咱们这边的人间世事,沧海桑田,宋元明清到如今,转眼就是千百年。岁月像白驹过隙,真是太不可思议啦!”梁爷感叹道,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那么贵重的古莲子,可不能再喂鸡啰!”大雄说得春来满脸通红。其实,春来也不过是好奇嘛,古人说鸡犬升天,大家不都想开开眼界嘛。
“剩下这颗古莲子,怎么办好呢?我们不能再浪费了。”梁爷一开口,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古莲子种起来,让它结出更多的莲子莲孙。而且,把古莲子种活以后,我们还可以好好欣赏一下,宋朝的荷花到底长得什么模样?
大家热烈地讨论着,从宋朝穿越到现在,闭上眼睛,好像就能感受耳边的风声,那就是所谓的历史烟云吧。真是奇妙,那颗千年的古莲子,或许还在沉睡之中,它会不会一觉醒来却发现,虽然荷塘的景物依旧熟悉,然而,岸上的行人却又全然陌生——两样的衣衫,两样的音容,两样的笑貌,那它将会何等的诧异?
吵闹声慢慢低了下来,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把古莲子种在荷塘里。一是荷塘环境好,既然适合莲子莲孙,那肯定也适合它这个老爷爷。如果换个地方,水土不服,后悔也来不及了。二是种在荷塘中央,真真假假地混在一起,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否则,单独占一方水塘,要是哪个家伙好奇,或者多嘴的鸭鹅,古莲还没有长大,早就被他们报销了,那该有多可惜呀!
在梁爷的建议下,我们把古莲子泡了十来天,然后让大雄潜入荷塘,找个最中间的地方,把它种了下去。为了防止长大后混同难辨,大雄还在古莲的旁边,插了一根细细的柳枝。大功告成,看着大雄湿漉漉的头发,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一天天过去了,荷塘里的尖尖细叶,裹着青翠的卷裳,一个个探出头来。一只只蜻蜓,像是淘气的孩子,在玩点兵点将似的,一顶顶戏耍过去。亲爱的古莲,你发芽了吗?你应该不会忘记,就在不久前,是不是有个长者,捋着长长的胡须,站在岸边沉吟推敲,最后写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
一过农历六月,天霎时就烘烤起来。三五天没到荷塘,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荷叶已经铺满了整个塘面,亭亭玉立,满目青翠,碧叶连天。远远近近的,挺立着一株株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轻摇曼舞,有的娇蕊飘香……
古莲在哪里呢?哪株是古莲呀?我们站在岸边,柳枝已经不见了,远近高低全是荷叶,究竟哪一株,才是我们的古莲呢?满塘如盖的荷叶,让我们陷入了迷茫。就连梁爷,竟然也无法分清。也许,这颗千年的古莲,已经生根发芽,早就融入了荷塘大家庭。也许,它还在水底沉睡,等待着下一个千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